書法家董陽孜: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為什麼往西方看呢?

2020-12-04 澎湃新聞
董陽孜(中)與陳瑞憲(右)、楊照(左)對談。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從「臺北車站」、「雲門舞集」的招牌,到電影《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MV的片名,再到《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4月17日,1942年出生於上海的董陽孜把她的大陸首展放在了「誠品生活蘇州」,詩人余光中,作家白先勇、楊照,臺灣建築空間設計師陳瑞憲等人也來到現場,可見她在臺灣文化界的地位。

董陽孜作品展。由誠品生活蘇州供圖

這也是一場「只展一幅作品」的展覽:地上鋪著細沙,高1.8米、長54.32米的巨幅呈圓弧狀展開,上面寫著明代才子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董陽孜所寫楊慎《臨江仙》最後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4月17日上午,董陽孜在誠品書店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老人家雖上了年紀,但聲音洪亮,說起話來有著豐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勢。尤其說到年輕人對書法藝術的傳承,她絲毫不掩失望,有些激動。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

余光中在比劃董陽孜的字。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

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對面是個派出所,再對面也是洋房,還有一個租書攤。之後她隨家人赴臺。剛到臺灣時,她插班到小學四年級,不會說臺語,也沒有鄰家孩子一起玩,父親便要她和弟弟寫書法。弟弟寫著寫著坐不住了,她卻在一筆一划中感到定心和歡喜。

「我每天清晨總是差不多五點起來。研研墨,寫寫字,一個上午也就過了。」從此也養成習慣:一個上午兩百個小楷、一百個中楷。

有意思的是,董陽孜的父親其實並不希望她從事藝術工作,「他怕我過不了日子」。可畢業後回到臺灣,董陽孜卻發現周遭還儘是唐代的字、明代的字,「我們當代藝術在哪裡?」她開始自己的書法創作。

一直以來,評論界說她的作品有空間感、勁兒足、大氣,比如有五人之高的「九萬裡風鵬正舉」,又比如僅僅三個字就超過八米寬的「任所適」。白先勇曾讚嘆董陽孜的字有股一飛沖天的氣勢,「《牡丹亭》演出有她寫的三個字就先聲奪人,我想不出有什麼其他東西可以壓場。」

寫下《臨江仙》時,董陽孜一共鋪陳了56張紙,一口氣寫完,掛在脖子上的毛巾可以擰出好多汗。寫完之後,整個人是半休克的姿態。

為什麼要寫那麼大的字?董陽孜告訴澎湃新聞,做藝術家最重要是挑戰自己的極限。「藝術有止境嗎?沒有。體力有止境嗎?就是倒下這天。」還有人曾叫她不必費力,因為現在的印刷技術可以把字無限放大。「你知道我聽了有多難過嗎?我還是照我的想法做。」

直到今天,除非外出,董陽孜幾乎每天上午都要待在家裡樓上的工作室進行創作。來找董陽孜寫字的人也從來不少,「被拒」卻是常態。「你要知道,書法藝術是個文字藝術,這個文字帶給了我們多少的空間跟感情。」她說,「我借著文字來了解你大概有什麼樣的想法。那見了你的想法,我有同感,我就來幫你詮釋它。假如我自己都不能有同感,我幹嘛要寫。」

而「拿錢買字」常讓她心裡不大舒服。「很多傳統書法家就是寫幾個字就賣多少錢,寫一副對聯多少錢。對不起,我不是賣菜的,不是賣布的,一尺一尺給你量。我寫字是做藝術創作,第一要滿足我自己。我從來沒有因為『讓你高興』或者『讓我賺錢』就寫這個字。」

展覽現場所放視頻。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別讓西方藝術專美

「文字藝術也是藝術,它還比一般藝術更貼近生活。所以我要用我的毛筆表達我對文字語言的感想,嘗試賦予每件作品不同的生命。我從來沒有重複過自己。」

除了不停地在書法創作上挑戰自己,近幾年來董陽孜也琢磨著怎麼讓文字藝術進行跨界。她如今最有名的裝置藝術,莫過於雕塑作品「誠」,這也是她第一次以雕塑形式呈現書法藝術。

而說起「誠」的來源,竟是臺北101內外從1至9的數字雕塑及由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印地安那創作的雕塑「LOVE」,後者可謂臺北101「到此一遊」的地標。董陽孜其實就住在信義路上,只是從來沒有發現這些雕塑。偶然一日注意到了,心裡很是惱火。

「我住的信義路會有一個外國作品在這兒。既然我做文字,那為什麼文字沒有做成雕塑的?自古以來我們的雕塑家在做什麼?女人的胴體是最主要的,要不就是三角形、正方形。可真正的文字怎麼不做?」

她想到了「誠」字,「那是我們文化裡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美德。」

接著,董陽孜把材料定為奇木。「我從小就喜歡兩樣東西,一樣木頭,一樣石頭。」為了找到合適的木材,董陽孜從苗慄走到嘉義,終於成就了一個長7米、高3米的「誠」。2011年,「誠」在臺中烏日站首度公開,之後陸續在臺中市府廣場、臺北101大樓、新北市府、臺南孔廟等地展出,到今天已經14站了。

而在臺北入選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後,董陽孜又將「誠」字重新以銅打造,於是就有了現在坐落於松山文創園的一座高約2米、寬3米的銅雕「誠」。這個「誠」和101外的「LOVE」相距不遠。

「當然我沒有排斥『LOVE』,那也是世界的藝術。但是我覺得我們自己應該有點自信心、自尊心,別讓他們專美吧。我們自己的文字藝術多美啊!」董陽孜如是說。

多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除了「誠」字,董陽孜的「跨界」努力其實還體現在許多領域:比如舉辦融合爵士樂與詩朗讀的音樂會「追魂」,又比如創造融書法、多媒體影像、音樂和舞蹈的劇場「騷」。問及原因,董陽孜總說:「我是為年輕人。 」對現在年輕人的書法傳承,她只有兩個字——「遺憾」。

「你們認為我落伍,我也承認……70歲了,我留著幹嘛呀,礙你們路。可是我覺得,我大概還沒做完吧。我要做的就是,讓你們年輕人知道,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

在一些展覽上,董陽孜也會發現年輕人的身影。「他們說『啊您就是董老師』,這讓我很訝異。我發現年輕人居然知道我是董陽孜,我更訝異。他們表示看到我作品了,但是他們不動手寫,這是我心中的痛。」 「不動手寫」是大陸和臺灣都有的問題,「那我要怪誰?我不知道怪誰。」

也因此,董陽孜活躍於文字、雕塑、音樂等各個領域的跨界出演。老朋友接到邀請,都要感慨一句「不知道這次董陽孜又要玩什麼」。董陽孜則說,她雖不用電腦、不用手機,但「我把書法的線條、文字,玩到你實在不能想像,我們的文字藝術應該生活在我們自己的空間裡,這才是我們的藝術。」

「我們的文字藝術絕對不落後於世界。年輕人怎麼不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要讓世界各地的人了解我們的藝術和文化啊。」在開展儀式上,董陽孜又一次為書法向年輕人「喊話」,「我一個老太太能玩,你們年輕人更有精力來玩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多看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
    董陽孜(中)與陳瑞憲(右)、楊照(左)對談。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從「臺北車站」、「雲門舞集」的招牌,到電影《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MV的片名,再到《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
  • 董陽孜:書法還可以這麼玩
    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 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北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對面是個派出所,再對面也是洋房,還有一個租書攤。之後她隨家人赴臺。
  • 董陽孜:書法還可以這麼玩(1)
    再到《野火集》及白先勇崑曲《牡丹亭》的題字,這些字跡都來自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之手。董陽孜書寫的《臨江仙》展覽現場。        4月17日上午,臺灣女書法家董陽孜在誠品書店接受了早報專訪。她常說「書法還能做什麼」,因為「要讓你們年輕人知道,其實老祖宗留了很多東西給我們。你們為什麼一直往西方看呢?」        我寫字,先要滿足自己    董陽孜於1942年生於上海。她還記得,那時家住四川北路長春路,院子很大,是棟四層洋房。對面是個派出所,再對面也是洋房,還有一個租書攤。之後她隨家人赴臺。
  • 林文月董陽孜獲臺灣最高文化獎
    獲獎者:70歲的書法家董陽孜(左)、79歲作家林文月(右)均出生於上海。早報記者 石劍峰 臺灣最高文化獎今年頒給了兩位女性:作家林文月和書法家董陽孜。第31屆臺灣行政部門文化獎頒獎禮4月21日下午在臺北市華山文創園紅磚區舉行,臺灣「文建會」主委龍應臺在頒獎禮上表示,兩人盡其一輩子心力,以無比定力專注創作,堪稱文人典範。臺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陳衝、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連戰伉儷等出席了頒獎典禮。
  • 看展 董陽孜:一幅作品撐起一整個空間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 《臨江仙》在誠品成立的二十多年來,董陽孜、陳瑞憲、楊照這三位是長期的重要靈魂人物。主持人楊照說,董陽孜老師永遠保持著天真直率。在以往的交遊中,沒有任何客套與應酬的話。她不僅是一個書法家,更是一個創作家,永遠在想著如何突破之前沒有嘗試過的事情。
  • 「連日本的書法都可以在MoMA展覽,反觀我們?」
    董陽孜在書法中融入西方的構圖、展現形式等,讓作品兼具現代平面設計與傳統書法美學。 「我在西方呆了那麼多年,看了那麼多展覽,西方的當代畫都很大,有什麼了不得?我做給你看」。開始與西方較勁的董陽孜,將她的草書創作尺寸變大,成為具有視覺風景的巨幅草書。
  • 董陽孜:我「玩兒」給你們看!|文茜推薦
    陳瑞憲形容董陽孜書寫的「不只是文字,而是一個奔放的空間」。|*舞蹈|雲門舞集以「行草」為主題── 古代書法家與當代年輕舞者,跨越時空的私密對話,即是雲門舞集與書法跨界的飛墨行「舞」。講究運氣,追求氣韻的肢體藝術與毛筆書寫,是傳統美學一體兩面的呈現。
  • 董陽孜「子曰」作品展
    藝術家董陽孜「子曰」作品展將於6月17日到7月3日在臺北誠品信義店6F展演廳展出,27幅書法作品重新詮釋孔夫子的思想精華。董陽孜的作品歷來取材自古典詩詞和經典史籍,卻能在每一次重新書寫中,創造不同的意義。她寫過的作品包括《易經》、《老子》、《莊子》、以及今年5月底剛在誠品生活蘇州店閉幕的54米長卷裝置《臨江仙》。
  • 董陽孜、林文月兩位女性獲頒臺灣最高文化獎項
    董陽孜、林文月兩位女性獲頒臺灣最高文化獎項 >   中新社臺北4月21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立宇)書法家董陽孜、作家林文月2位越過古稀之年的傑出女性21日獲頒臺灣最高文化獎項。
  • 在農村過年放鞭炮,大年初一的鞭炮紙為什麼不能往外掃
    在大年初一,傳統上不但是爆竹衣紙,通常憑何的東西都是只進不出為吉利的,為什麼?這要從傳統上春節是春回大地伊始講起,中華先民認為這天是冬春之際的分水嶺,是個全年中非常重要且是非常利祥的日子,中國是傳統農業社會,春天為一年之始,是農耕的開端,所以春節意義非凡也是順理成章的。
  • 臺灣藝術家董陽孜大陸首展亮相蘇州
    臺灣藝術家董陽孜大陸首展亮相蘇州 2016年04月18日 15:2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 為什麼很多書法家寫的毛筆字並不好看,卻被很多人認為功力深厚?
    是覺得詩詞都是漢字,書畫都是給人看的,所以是個人都可以談的麼?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就是寫得好的:有的人覺得這是醜書:在大眾的認知裡,只有楷書和隸書是寫得好的(甚至很多人楷書和隸書都分不清楚)----因為這些字體整潔清晰。
  • 曹星原: 很多所謂的書法家是經過包裝大字不識的偽大師
    竇文濤:我見過的幾個白羊座的藝術家我對他們有一個總結就是他有時候也讓你沒轍你知道嗎,就是說他就是窮牛叉,但是呢他拿出作品來呢也是真牛叉,這就有點煩你知道這個你知道嗎,當然這個咱們星座不說了,咱說點真實的東西,有文化底蘊的東西,就是咱們的兩會嘛,你看我現在老跟人民日報在一塊兒,我覺悟越來越高,跟著兩會,兩會提案曹老師有一個你會感興趣的,就是書法進中小學課堂,有這個委員好像還是中華書法家協會一個副主席就是提出
  • 《隋唐英雄傳》裡的瓦崗寨,程咬金髮明的這樣東西留到了現在
    我聽他們說這些衣服都還是他們祖宗以前留下來的東西,直到現在多少個年代過去了,他們還是穿著那樣的衣服。一下子就看的出來,他們全部都是瓦崗寨的人。現在由於社會的發展瓦崗寨沒有以前那麼大,只是留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 西方世界宗教盛行,為何中國不信宗教呢?中國人:信上帝管用嗎?
    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西方世界宗教盛行,為何中國不信宗教呢?中國人:信上帝管用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信奉宗教的,當然各地的宗教都是不同的,我們如果經常出國,或者在一些國外的影視劇中,都是能夠看到這種宗教的影子的,但是這裡面卻不包括中國,雖然我們國家也是有著很多人信奉佛教或者道教的,甚至現在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了基督教,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人那僅僅是極其少的一個部分,那麼為什麼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信奉宗教,而我們國家卻很少有人會去信奉宗教呢?
  • 為什麼很多男藝術家都留著長頭髮?
    現在這社會留長頭髮的有這麼三類人,搞藝術的、喜歡留長髮的、還有就是道士!今天咱們就說一說為什麼很多藝術家都留著長發?其實並不是所有藝術家喜歡留長髮,只是身為藝術家留起長發更容易,這要換做普通人那要頂著不亞於被雷劈的壓力!我大概分析了一下很多藝術家留長髮的原因,首先有一部分搞藝術的比較痴迷於藝術,飯吃得匆匆忙忙,覺睡得夢在其中,其他事情不用說了,能不幹的都不幹。必須幹的,有時候靈感來了,都不幹了!
  • 西方有原罪說,而我們呢?
    那西方的原罪說到底是怎樣的呢?一起來了解下。原罪說的定義:基督教中認為任何人天生都是有罪的,他們的罪先天的來自其祖先——亞當與夏娃。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違背了與上帝的約定,禁不住誘惑,偷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這種悖逆帶來了罪,也帶來了罪惡感和羞恥感,更主要的是亞當和夏娃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人類可以擁有自由意志(也許他們當時並不知道這種自由意志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罪惡,不然他們為什麼去做呢?),可以不聽上帝的指揮。如何去除或拯救人的這種罪呢?
  • 阿彌陀佛如何接引我們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當我們走進寺院的各個殿堂,可以看到陳列著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佛菩薩像,這一期和大家聊聊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掌管著西方極樂淨土,他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兩位脅侍共同組成了西方三聖。西方三聖像,只見阿彌陀佛手持蓮花居中,觀世音菩薩手持楊枝淨瓶,而大勢至菩薩的肉髻上有寶瓶。
  • 西方人為什麼不吃竹筍?說到原因,我們也無能為力
    竹筍,是一種迎合時節的食材,往往春雷一響,新的竹筍剛剛發芽,採筍人就要趕緊上山,將剛發出來的嫩筍從土地挖出,然後迅速送下山進行加工,或是直接發往菜市場,等待吃貨的挑選。這一下子就把竹子高風亮節的氣概轉換成接地氣的美味,加上豬肉陪襯,讓人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
  • 專家談漢字整容:改字參考臺灣 不算拋棄祖宗
    她還說,「應該說這次我們既是真誠地徵求意見,不是說堅決不改或者說和大家頂著幹。」教育部研究員:我們沒有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教育部研究員費錦昌說:「這次微調44個字的字形性質,不是我們另外搞一套東西,更不像有些人講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