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很多企業都會給新員工安排綁帶師傅,可實際上,新員工要想從老員工那裡學到有價值的業務技能,是難上加難,每天鞍前馬後的,滿臉笑容,像供著老爹一樣,但老員工就像擠牙膏似的,慢慢地教點,新員工是笑在臉上急在心裡。
為什麼老員工不願意教新員工?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私。就像曹操說的一樣: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
其實,反過來想一想,老員工為什麼要幫新員工,對老員工有什麼好處呢?換做是你,在你收到一個新徒弟時,你的本能會不會想,我教他幹嘛!,他又不是我兒子,我能得到什麼好處。沒有利益的前提下,當然沒有人願意教。當如果這個人是董事長的兒子,來基層鍛鍊的,你會不會去教呢?
普勞圖斯:人人都是自私的。
一、自私的根本原因
有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是由英國著名演化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科普作家理察·道金斯所著,書中講到,自私的根本原因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人基因組織裡面就自帶的一種本能反應,他是從微觀的基因層面來解釋為什麼人會自私。簡單點說:內在基因是策劃者,外在個體只是執行者。
《自私的基因》: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而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
所以說,人做的任何外在行為動作,都是由個體基因決定的,而且是出於讓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考慮的後果,這才是自私的根本原因。
舉個簡單例子,家裡有兩個小孩,年齡差不多,在只有一個蛋糕的情況下,小孩子都是本能的希望拿到大的,拿到小的那個就會哭鬧,希望父母能做主,讓自己也得到大的。這就是人基因本能所帶的自私問題。
那位什麼有些人就顯得很大方呢?不拘小節的幫助別人,這個就涉及到另外一個說法,叫相對不自私。
二、相對不自私的原因
什麼是相對不自私,我們先要了解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一共五個需求層級。
人的需求是隨著各層級滿足後逐漸提高的。低層級的個體如果能得到高一級的需求,人才有驅動力去做,舉個例子,
但你走大大街上,看見一個要飯的,你忍不住要去給1塊錢,你心理會覺得很快樂,因為乞丐的生理需求還沒有滿足,而你作為送錢的,已經到了安全需求,你希望通過1塊錢的舉動去滿足自己的尊重需求,因為,你給了乞丐錢,你會認為乞丐尊重你。
這就是人相對不自私的原因,因為個體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希望得到更高的需求,其實還是自私的行為。只不過表象上來說,認為個體很道德,但其實自私的層面很隱秘。
再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去上EMBA,為的就是擴大自己的人脈和見識,有錢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子,大家互相幫助,其實是為了互相滿足各自的自我實現需求,一旦你沒有了價值,你周邊的人全是勢利眼,這就是世態炎涼。你會覺得怎麼以前那麼好的朋友也不幫我了,你會認為都是自私的主,其實是幫你的所獲得回報已經無法讓他們快樂。
這就是利益價值交換下的互相幫助,互相滿足各自的人性需求,只不過價值有的是顯性的金錢,有的是隱性的需求層級的滿足,都屬於相對不自私的範疇。
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老員工幫助新員工,也是建立在老師傅是否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之上,這個利益包括金錢回報、尊重回報、個人價值回報等等。
再比如文章開頭說的那個故事,董事長兒子在你手下乾貨,你為什麼會主動去教,因為你知道,把董事長兒子教會了,這個「太子」就會對我心存感激,說不動以後能提拔我到更高層級,名譽和職位都會提高,和樂而不為呢。
如果這個新員工跟我以後沒有任何關係,我為什麼要教呢?就算教也只是教一些入門膚淺的知識,也不會教殺手鐧,因為這些入門知識夠新人上路就行了,而且新人還會非常尊重自己的師傅,端茶倒水,低頭哈腰,其實老師傅還是為了徒弟的尊重需求而教的,這難道不是相對自私嗎?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現實社會中徒弟跟師傅最後掐架得多的是,都是因為徒弟教的多了,最後師徒站在同一個需求層級上,都需要更高層級的需求,於是就產生了利益衝突,最後就演變成了撕逼大戲!
難道師傅就不能讓著徒弟嗎?或者說徒弟就不能整天供奉著師傅嗎?不可能,人性就是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