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油彩如何定格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上海在黨的領導下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日出東方——上海市慶祝建黨百年美術創作項目」正面向社會徵稿。148項推薦選題串聯起與建黨百年主線相關的一個個重要歷史時刻,尤其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近事」「大事」,重點發掘新時代的精氣神。
這是上海在總結「上海歷史文脈美術創作工程」「時代風採——上海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經驗基礎上,實施的又一項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首次聚焦青年美術創作力量,堅持「藝術創作」與「藝術育人」同步推進。為加深青年作者對選題的理解,激發創作靈感,該項目系列輔導講座已陸續「開課」。
以主題性美術創作孵化人才、錘鍊精品,在業內看來尤為必要。油畫名家、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俞曉夫坦言,歷史畫教學在傳統繪畫領域裡,學點最豐富、全面,難度也最高,對培養創作者的思考深度、人文品格等方面大有裨益。國畫名家、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張培成也指出:「青年藝術家千萬不要浮躁,不要被所謂的流行、時尚綁架。當試圖描繪時代新象時,發現老的、現成的繪畫語言沒法拿來直接用,這就迫使你在創作過程中想辦法。」
▲俞曉夫《真理的味道》
經典主題美術創作蘊含的多樣性,正是一種或被忽視的創新力
對於主題創作這樣的「命題作文」,不少人存在一種偏見,認為主題上的先行確定,或將削弱藝術家的創新意識與思維。事實恰恰是,這樣的創作對藝術家的要求反而更高。哲學大家黑格爾在《美學》中告訴人們:「創作的推動力可以完全是外來的,唯一重要的要求是:藝術家應該從外來材料中抓到真正有藝術意義的東西,並且使對象在他心裡變成有生命的東西。」
中外美術史上,不少深入人心的經典作品都是主題創作,留下擲地有聲的例證。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郭亮告訴記者,在西方繪畫傳統中,歷史畫是藝術等級中最高的類型,相當於文學中的史詩。它要求畫家在創作上臻於極致,並將歷史完美地呈現,從而觸動觀者。文藝復興之後幾百年的西方藝術長河中,出現了諸多歷史畫大師和著名作品,例如新古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和他的《拿破崙加冕》等作品。而放眼中國繪畫寶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宋代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這兩幅家喻戶曉的作品,也都可被視為主題創作。前者再現的是吐蕃王松贊幹布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成為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後者是王希孟以宮廷畫家的身份,畫出對宋徽宗治下雋永江山的頌揚。
▲閻立本《步輦圖》
郭亮指出:「縱觀那些已成經典的歷史畫,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的表現方式與風格是相當多樣的,對當下重大歷史題材藝術創作的開展很有幫助。」在俞曉夫看來,近年來接連推進的主題性美術創作給予創作者的機會難能可貴,「對這樣的創作,應當精益求精,讓它們將來在進入博物館、美術館以及公共廳堂之後,成為當代人文生活升華的契機」。不少藝術界「前浪」坦言,希望可以在此次創作項目中,看到「後浪」藝術家表現出屬於自己年齡段的穿越感、科技感、未來感,激起新藝術的水花。
尊重從生活中得來的鮮活感受,自然而然會為畫面找到新意
在專家看來,美術工作者從事主題創作,需要把握好創作中的歷史意識和時代精神,處理好歷史共識與創作自在、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時代內涵與靈感激發、時代精神與圓滿外化等多重關係,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終呈現為一種獨創性的表達。
加深對於主題性創作選題的理解,顯得十分必要。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提到了學識的有意強化。「陸儼少將繪畫的十分功夫分為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作畫,由此可見讀書的重要性。沒有想法,畫的境界不會高,能不能成為繪畫大家,要看修養、學問、格局能不能支撐。」他認為,充分理解選題,能夠為作品開啟一種別開生面的思路。徐錦江坦言曾在「時代風採」創作推進過程中瞥見過一張畫上海早晨的小稿,感覺眼前一亮。這張畫畫的是上海的清潔工,卻全然不是以往人們印象中拿著掃帚在馬路上彎腰打掃的清潔工,而是懸掛在摩天大樓玻璃幕牆外面擦著窗戶的清潔工。「這樣的構思正讓人看到時代的風採!」他也提到一張反映春運的攝影作品曾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眾人熟悉的春運,通常是車廂裡拎著大包小包的旅客,而這張照片拍攝的卻是這樣一幕:一個孩子在車廂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暈倒了,有人舉起雙臂將他託了起來。
藝術作品不同於真實世界,尤其是中國畫這樣的表現性繪畫。有專家提到,對於歷史事件、時代風採的深度思考落到畫面,不能照搬現實,必須通過創作者的調度來將其變得豐滿。而調度上的靈光一閃從何而來?張培成基於自身豐富的主題性繪畫創作經驗給出的建議是:尊重從生活中得來的鮮活感受。他曾創作的一幅以地下鐵為主題的作品,沒有仔細刻畫每個人物的臉部,著意表現的是感覺,是狀態。地鐵開動時晃動在乘客身上的光影,在這幅畫中很是醒目。這樣的處理讓畫面很有都市感,有別於傳統的中國畫,而它正源自對生活的細緻體察。張培成建議青年美術創作者要善用多用素描本,把日常的靈感閃現記錄下來。「通過你的想法和觀念,記錄下瞬間的所見所感。創作時,在畫面中將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就能創作出屬於你自己的作品。忠實於自身感受,把生活中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自然而然會找到畫面的新意。」
作者:範昕
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