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流派眾多,極簡主義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傳播,其風潮幾乎波及全球,對現代藝術設計領域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極簡主義設計,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裝飾和技巧,以最單純的元素呈現設計思想,從而最接近事物的精華與核心。這一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中國設計。

一、極簡主義概述 極簡主義(Minimalism),或譯作簡約主義或微模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是人類設計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活動之一。它的出現,對建築、繪畫、雕塑、裝置、設計以及視覺藝術以外的音樂與文學都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在「以多為美」的「加法美學」潮流風行之時,極簡主義反其道而行之,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技巧,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 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極簡主義將藝術中複雜的觀念和物體形態轉變為通俗的表象,將其提升為一種高度濃縮、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追求簡約、明晰的造型,採用將單體元素系列化的手法,摒棄傳統的俗套與浮華,提煉出新概念。這種獨特的造型藝術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手法,與人們的新思想、新觀念相統一,以一種鮮明的姿態與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相契合,並為現代設計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設計思維,所以被現代主義設計所選擇並廣泛應用於設計實踐中,最終成為一種典型風格。 多年來,極簡主義風格不僅一直為歐洲各國推崇並提煉運用,亞洲國家也如此。如日本的設計,將極簡與禪宗理念互通,愈顯靈性和深幽,表現出一種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繪出一個極靜的空靈意境。在他們的理念中,認為簡單的優於複雜的,幽靜的優於喧鬧的,輕巧的優於笨重的,稀少的優於繁雜的。於是,極簡主義中的優雅、簡潔、做工精巧、對功能的清晰表達、形式的最小化和功能的最大化原則,成為日本設計的傳統美學特質。其代表「無印良品±0」的設計,強調「sleek simplicity」「userfriendliness」,平凡但不普通,簡單卻不簡陋,精緻而不張揚,便是你最初夢中最想要的形態。 二、極簡主義對中國當代設計風格的影響 《老子》中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表述,極簡主義的藝術理念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平淡質樸」歷來被認為是審美的最高境界。因此,極簡主義在中國很自然地被接受。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極簡主義從不為人所知到今天成為中國設計界的主流風格,以至於當今中國很多設計師採用的設計類型基本上全部都是極簡主義風格,此時,極簡主義以一種代表著高雅、有品位、有現代感的姿態完全為國內市場所接受,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流設計風格,成為一種時尚。在很多消費者看來,設計品倘若不夠「簡約」,就流於俗套。
極簡主義風格的設計產品能被整個中國市場接受,有其必然性,其所弘揚的功能主義、理性主義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對於中國,尤其是一個剛剛建立市場機制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其設計思想具有特殊的價值,分述如下:
1 功能第一的設計理念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 先功能後審美的實用性一直是設計的主旨,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普通民眾佔社會的絕對主體,特別是中國目前尚屬於發展中國家,人民群眾的總體生活水平不高,所以設計必須服務於普通大眾。20世紀20年代,包浩斯曾明確地提出了「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設計應面向大眾而不是權貴的思想」。極簡主義這種「以功能為中心」的設計思想,尤其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以及受眾的需求。所以近年來,極簡主義大受追捧。 2 審美的理性主義為中國當代設計風格的轉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所謂審美的理性主義,是以德國烏爾姆學院為代表的—種美學理念,它將設計建立在科學、客觀的基礎之上,儘可能減少設計中的個人意識與感性因素,從而提高產品的效率和經濟性。而極簡主義中的審美反對因循守舊,倡導簡約之美,最終將其演變成為一種單純的幾何風格。它剔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裝飾,為產品節省了材料和工時,更好地體現了功能。對中國這樣一個資源不足,人民尚不十分富裕的國家來說,大力倡導簡約之美,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極簡」風格迅速成為一種時尚。
3 人性關懷為中國當代設計風格內涵化的增加起到了啟示作用 1955年,德雷夫斯出版了專著《為人的設計》,人性化是指廠家在設計產品時力求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從而真正實現科技以人為本的目的。人性化設計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所以說,無論任何設計都是「為人的設計」。人是設計的目的,因此,追求人性化也是一條重要的設計準則。 極簡主義推崇簡約,但簡約並不意味著簡單、粗糙、不考究。那些看似極度簡約的線條和形狀,其實是深度思考及精準計算的結果,其背後包含著對人性的尊重。有時為了達到對「簡約質樸」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耗費時間材料,反覆實驗,以實現形式與功能與素材、物質與精神的精確平衡。這一點,對於只求速度而忽略質量的中國當代設計起到了啟示甚至警示的作用,對中國當代設計風格內涵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客觀依據,甚至鋪好了一條道路。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在中國,無論設計師還是受眾,大都承認和選擇了極簡主義風格,其功能、理性、人性的特徵推動了中國當代設計的現代化進程與國際設計接軌能力。
由於中國設計起步較晚,較之西方還有一定差距,所以當今充斥了整個中國市場的「極簡風格」並非如同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經過了發展與成熟、追捧與批判,而是在認識中只顧及現代主義設計產生的外部環境,甚少考慮到設計活動的自身特質和發展變化規律,所以難免失之片面。其次,就設計師個體而言,那些正在創造著現代主義設計作品的設計師們,很多是被現代主義的潮流裹挾進來的,這樣就會缺失自己的設計個性,所設計的作品千篇一律。再次,能夠設想在這種潮流的影響下,中國13億人民使用的產品被某一種審美觀念所支配,都生活在同一種簡潔,甚至單調的設計環境中,傳統文化的精髓沿承,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自豪感是否會逐漸消失呢?這一系列的「後極簡主義」的問題都是每一個設計師基於自身職業道德和歷史責任感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當今中國設計界為謀求自身個性生存及繁榮發展的重大課題。
三、「後極簡主義」時代,中國設計該如何突破? 沒有永恆流行的設計思潮。極簡主義有潮起之時,也有潮落之日。極簡主義目前正在中國盛行,但在其未衰退之時,我們便應未雨綢繆。我們應當深思: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我們該如何突破成規並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 當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極簡主義一元的設計方式不可能滿足所有受眾的真正需求,當今社會也並不是只有極簡主義才代表真正的審美,有多少受眾就有多少雙挑剔的眼睛,而這眼睛便是推動設計發展的動力,所以,設計應該是由人們真實的消費欲望引導市場,做大眾發自內心願意接受的設計。應當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審美標準,而不能單純地讓市場引導消費者的審美追求。在義大利設計師心目中,「從一座城市到一把勺子」都可以納入設計的範疇,設計成為一種探討社會、政治、生活的方式,引領著全球的設計時尚與潮流。義大利和中國都是傳統文化大國,中國也完全可以像義大利一樣根據本民族特點產生中國自己的設計。「極簡風格」有其合理性,但我們的設計師沒有必要讓「極簡風格」一統天下。我們應當把握好設計的真正核心,圍繞「功能主義鬥綠色設計+人性化考慮+地域特點+尊重消費者真正的需求」的基本準則,從人道主義理念出發,去自主地觀察、關懷這個世界,從民族內心深處挖掘設計靈感,這樣有利於對傳統文化的精髓沿承,塑造健康、豐富的生活方式。所以說,在設計中堅持以消費者真實需求為主導的設計原則也是設計的重要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