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但對於羊顯兇獸相,而對於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著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魯迅
魯迅作為我國近代的文豪,他的文筆絕對是一流的,但是魯迅卻對國民一度抱有強烈的失望感,由這種感覺他寫下了《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作品來反映當代中國國民骨子裡的劣根性,似乎在他眼中,國人沒有幾個靠譜的正常人,大都是貪婪、自私、怯懦的小人物。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
魯迅的大多數文章都是上述這段話的口吻,他對國民性失望至極,這自然跟他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從中找出一個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魯迅為何對國民性如此失望。
在鬱達夫的《回憶魯迅》中曾經對魯迅生平經歷進行了一些描寫,其中就有一個故事看完讓人瞠目結舌。因為沒找到原文,小編自己口述大概意思:
當時魯迅在廣州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對魯迅特別敬佩,總喜歡跟著魯迅學習。魯迅看到這個學生如此好學自然開心,後來魯迅前往上海,這個學生也不遠萬裡跟著魯迅去了上海。這個學生因為家境不太好,魯迅就讓他跟著自己一起住景雲裡的弄堂房中。
可是慢慢地,這個學生卻誤解了魯迅的意思,他認為魯迅想要收自己當「義子」,因為當時魯迅還沒有孩子,從此他便以魯迅兒子的身份自居,後來還找了個女朋友一起住,自認為給魯迅找了個「兒媳婦」,兩個人一起在魯迅的家中蹭吃蹭喝。魯迅只管坐食,零用衣飾等物魯迅自然不管。
於是這位自定的「魯迅的子嗣」就對魯迅產生了很大的不滿,還要求魯迅,一定要給他謀條出路……
這件事情對魯迅的觸動很大,他沒想到這種「寄生蟲」式的思維自己的學生竟然也有,而且還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
「中國人的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大概人生現實的缺陷,中國人也很知道,但不願意說出來……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於國民性的問題。」
魯迅的話一針見血指出了歷史上一些奇葩的現象,中國人太喜歡「大團圓」結局了,於是針對歷史,壞人沒有受到懲罰的,在國人筆下,給他個受懲罰的結局;才子佳人因為身份差異受到雙方家長刁難,但是最後歷經重重險阻還是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了;這類文章,讓魯迅感到很憤怒,認為這是國人自己在欺騙自己,屬於國民的劣根性。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魯迅更傾向荀子的「性惡論」,這12個字也能解釋為何好人不一定有好報。
所以我們很多人在讀魯迅的文章時,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信我們再看看魯迅這段話。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認為在男權社會中,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但向來的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攤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能寫出這種文字的作家,思想不可謂不深刻!還是那句話,想要真正啟蒙自己,多讀讀魯迅的文字吧。
錢鍾書有一句話說得好:「以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許人民接受教育,現在的愚民政策是只許人民接受一種教育。」
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雙看透真實的眼睛!
參考書籍:《華蓋集》、《兩地書》、《回憶魯迅》、《中國的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本文乃「文史馬先生」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