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字一針見血到何種程度?本性是綿羊的人讀不懂魯迅

2020-12-16 紅樓不紅

中國人但對於羊顯兇獸相,而對於兇獸則顯羊相,所以即使顯著兇獸相,也還是卑怯的國民。——魯迅

魯迅作為我國近代的文豪,他的文筆絕對是一流的,但是魯迅卻對國民一度抱有強烈的失望感,由這種感覺他寫下了《孔乙己》、《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等作品來反映當代中國國民骨子裡的劣根性,似乎在他眼中,國人沒有幾個靠譜的正常人,大都是貪婪、自私、怯懦的小人物。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

魯迅的大多數文章都是上述這段話的口吻,他對國民性失望至極,這自然跟他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從中找出一個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魯迅為何對國民性如此失望。

在鬱達夫的《回憶魯迅》中曾經對魯迅生平經歷進行了一些描寫,其中就有一個故事看完讓人瞠目結舌。因為沒找到原文,小編自己口述大概意思:

當時魯迅在廣州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對魯迅特別敬佩,總喜歡跟著魯迅學習。魯迅看到這個學生如此好學自然開心,後來魯迅前往上海,這個學生也不遠萬裡跟著魯迅去了上海。這個學生因為家境不太好,魯迅就讓他跟著自己一起住景雲裡的弄堂房中。

可是慢慢地,這個學生卻誤解了魯迅的意思,他認為魯迅想要收自己當「義子」,因為當時魯迅還沒有孩子,從此他便以魯迅兒子的身份自居,後來還找了個女朋友一起住,自認為給魯迅找了個「兒媳婦」,兩個人一起在魯迅的家中蹭吃蹭喝。魯迅只管坐食,零用衣飾等物魯迅自然不管。

於是這位自定的「魯迅的子嗣」就對魯迅產生了很大的不滿,還要求魯迅,一定要給他謀條出路……

這件事情對魯迅的觸動很大,他沒想到這種「寄生蟲」式的思維自己的學生竟然也有,而且還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一點一點培養起來的。

「中國人的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大概人生現實的缺陷,中國人也很知道,但不願意說出來……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這實在是關於國民性的問題。」

魯迅的話一針見血指出了歷史上一些奇葩的現象,中國人太喜歡「大團圓」結局了,於是針對歷史,壞人沒有受到懲罰的,在國人筆下,給他個受懲罰的結局;才子佳人因為身份差異受到雙方家長刁難,但是最後歷經重重險阻還是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了;這類文章,讓魯迅感到很憤怒,認為這是國人自己在欺騙自己,屬於國民的劣根性。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魯迅更傾向荀子的「性惡論」,這12個字也能解釋為何好人不一定有好報。

所以我們很多人在讀魯迅的文章時,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不信我們再看看魯迅這段話。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吳,楊妃亂唐的那些古老話。我認為在男權社會中,女人是決不會有這種大力量的……但向來的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攤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能寫出這種文字的作家,思想不可謂不深刻!還是那句話,想要真正啟蒙自己,多讀讀魯迅的文字吧。

錢鍾書有一句話說得好:「以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許人民接受教育,現在的愚民政策是只許人民接受一種教育。」

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雙看透真實的眼睛!

參考書籍:《華蓋集》、《兩地書》、《回憶魯迅》、《中國的小說的歷史的變遷》

本文乃「文史馬先生」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魯迅最「一針見血」的25句話,小時候看不懂,現在讀起來豁然開朗
    小時候讀不懂魯迅,總想著:這個人就寫了這麼點東西,怎麼就那麼出名?等到而立之年之後,在職場上、生活裡到處碰壁,有了閱歷之後,再轉過頭讀讀魯迅,這個時候我突然就明白了,魯迅筆下寫的,不就是現在的我嗎!迂腐的孔乙己,嘴裡叫著「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的阿Q,長大後卑微的「迅哥兒」,還有那些「狂人」......
  • 魯迅的文字
    魯迅的文字總是帶著那個時代的深刻印記,越讀越能感受到那字句之間強大力量。他運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將文中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相當鮮明。儘管過去那麼多年,魯迅的文字還是一針見血,句句「穩準狠」!連「罵人」「懟人」都是高級毒舌。
  • 魯迅的文字是多麼一針見血,值得細品,盤點魯迅最經典的名言
    學生時代讀魯迅,覺得晦澀難懂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經歷了人生冷暖和社會摸爬滾打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那麼深刻、透徹,一針見血,處處被擊中。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魯迅那一針見血的名言!
  • 魯迅最「一針見血」的10句話,5句成為座右銘,5句成為懟人神句
    魯迅石像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的話非常「一針見血」,而這些話,卻被分成兩個極端,一半用來做為一生座右銘,一半卻成為懟人神句。魯迅先生廣為人知的5句座右銘:1、「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魯迅《自嘲》5、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魯迅的這些話,家國天下,盡在其中,至今讀來依然熱血沸騰,不愧是一代文學巨匠,這些話,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也是必然的。
  • 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重讀魯迅抨擊社會的十大名言
    可惜,少年時讀不懂魯迅說起魯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想當初我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語文課本裡都有他寫的文章不由感嘆,少年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再年少!遠離喧囂,獨行可以讓人冷靜的思考,規避繁雜,獨行可以治療庸俗變得強大。假如,你註定是生命中的一隻綿羊,那就停留在安逸、愉快的幻想中,並過好自已成群結隊的小日子。假如,你心中住著一頭猛獸,那麼你不妨把它放出來獨行。
  • 魯迅一針見血的名言,道出了人類大抵如此,誰也逃不過,富有哲理
    在沒有讀魯迅的語錄前,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人大抵如此,都愛錢。是啊。縱觀古今,「人為錢死,鳥為食亡。」至今都是這樣的,這樣是人的本性。為什麼可以為錢死呢?因為錢對自己有利,有錢才叫人生,沒錢叫苦不堪言,更何況文錢難死英雄漢呢。
  • 魯迅很粗暴的名言,卻一針見血地罵了很多人,讓人不得不佩服!
    魯迅很多語錄都是很刺耳,很一針見血的,很多人讀完就感覺被罵了一樣,更感覺罵了好多人。比如魯迅說過「文人作文,農人掘鋤,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際,文人偏要裝做粗人,玩什麼「荷鋤帶笠圖」;農夫則在柳下捧一本書,裝作「深柳讀書圖」之類,就要令人肉麻。」
  • 魯迅是本讀不完的大書
    昔日我們眼中的魯迅,大多是被「神化」的形象,或是被歪曲的形象,有如花非花霧非霧,看不清先生的真實面目,當然我們不否認近年來許多研究魯迅的專著與傳記正在還其真貌的努力。好在魯迅是本讀不完的大書,是言說不盡的話題。當然,你得拿出時間平心靜氣地讀,同時也讀讀與魯迅同時代的論敵們的文章,那麼你的精神收穫也許更大些。 魯迅先生沒有私敵,這是世所公認的。
  • 魯迅剛正不阿的語錄,只有14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發人深省
    魯迅的形象就能給人一種剛正不阿的感覺,他的眼睛像黑夜的貓頭鷹一樣,哪怕是在黑夜也能一看清世間的萬物另一面,他的頭髮沒有一根是耷拉著的,都是豎著,朝天長的,特別茂密。說起魯迅剛正不阿的句子有很多,譬如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譬如他「面具戴太久,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是另一段魯迅剛正不阿的語錄,只有14個字,卻一針見血,很刺耳,發人深省,文字如下: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
  • 魯迅的文字到底有多犀利?以前讀不懂,現在懂了
    學生時代讀魯迅的文章,總覺得晦澀難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回頭再看他的文字,就會發現,每一句話都是如此的深刻、透徹!有人說:「魯迅他就像一隻有力的大手,揭開了人生殘酷的面紗,把黑暗的現實露出來給你看。」那麼,魯迅的文字到底有多一針見血?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想必對魯迅著作及思想比較了解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沒有一定的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不僅僅要對魯迅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創作環境中的人性,即魯迅對中國人人性的描寫。魯迅的文章,表面說故事,什麼之乎者也啊,深層次仍然是說人性。這一點,僅了解歷史背景,沒有一定的閱歷,仍然是不行的,讀不懂的。例如在《藥》那篇文章中「人血饅頭」治病的事,暗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從《孔乙己》,讀魯迅先生的溫柔
    就是這樣一個被人們恥笑的人,魯迅先生卻用溫柔的筆觸,賦予諸多細膩的情感。1、極力維護自己的清白孔乙己臉上時常夾雜些傷痕,一到酒店裡,所有人都看著他笑,有的取笑他又添傷疤,有的故意嚷:「一定又偷了人家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斥責「憑空汙人清白」。當被人指出親眼所見偷了何家的書時,他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爭辯「竊書不能算偷」。氣憤又氣惱。
  • 魯迅文章頻頻被教科書放棄,其實也是迫不得已,學生:讀不懂
    魯迅先生不僅是近代文壇的一位巨匠,同時也是近代社會的一位愛國者。魯迅生活的年代,讓他不得已成為一位見不得別人做出哪怕有半點有辱民族氣節的「憤青」。魯迅,一生罵過無數的人,其中就連同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胡適先生,也難逃魯迅先生十分刻薄、尖銳的一張嘴。但是魯迅先生他罵得在理,在他的心理知道什麼事是與非,知道什麼是對與錯。
  • 魯迅文章頻頻被教科書放棄,其實也是迫不得已,學生:讀不懂
    魯迅先生不僅是近代文壇的一位巨匠,同時也是近代社會的一位愛國者。魯迅生活的年代,讓他不得已成為一位見不得別人做出哪怕有半點有辱民族氣節的「憤青」。魯迅,一生罵過無數的人,其中就連同為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胡適先生,也難逃魯迅先生十分刻薄、尖銳的一張嘴。
  • 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才恍然大悟,我們都是閏土
    年少時在課本裡讀到魯迅,我們總是覺得字句難懂、意義不明,一篇《少年閏土》,我們只記住了瓜田裡猹和少年閏土手裡的叉;而直到現在我們再看的時候,才發現我們也不過都活成了閏土。閏土生在農村,家境十分一般,父親給人幫工賺錢,偶爾還會把閏土也帶去幫忙,這給了少年閏土和魯迅相識的機會。根據魯迅的回憶,小時候父親還在世時,家裡光景不錯,在過年忙時也會請「忙月」來幫忙,那一年,因為家裡忙不過來,閏土便被父親帶來幫忙——管祭器——不僅能賺點錢,還能省上一份飯錢。
  • 少時不懂魯迅,成年再讀魯迅這幾句話,心中莫名傷感
    如今,你我越來越喜歡魯迅,是越讀越愛讀。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洗人心肺,清人心腦,每讀一字,便覺頭腦清醒,心曠神怡。魯迅先生的文字老辣深刻獨到。老辣的是對文字的把控,深刻的是對人性的洞察,且這種把控和洞察很獨到。
  • 魯迅《狂人日記》讀書筆記
    魯迅的作品,不愧為中國社會從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一面鏡子,堪稱現代文學的典範。,而是處處可見德性的流露,多年以前在讀魯迅的文章時總帶有一種懵懂的震撼,但自己卻也不明白這種力量究竟從何而來,畢竟自己的理解水平也很受個人經歷以及學識的局限,不能明白先生筆下口誅筆伐的深意,因而生澀的文字並不能為孩童時代的我所接受。
  • 透過魯迅的文字,能夠讀懂一個時代的聲音(吶喊)
    從小記憶中對魯迅的這句話記憶最深刻:「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的文章需要我們細細來品味。魯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且十分含蓄,含蓄中又帶著些許鋒芒,細細讀來,一針見血。
  • 「去魯迅化」興起,魯迅給予我們的影響就這麼痛苦?莫言一針見血
    魯迅,一個存在在各種教科書,研究書的男人。他棄醫從文,試圖用鋒利的文章劃開自欺欺人的遮羞布,篇篇文章字字珠璣,許多青年人受到他的影響,變成了愛國護國的中堅力量。而這樣的一個偉人,他的文章如今因為大多數人"讀不懂","很難讀",從而面臨從教育體制中刪去的尷尬情況,令人唏噓不已。
  • 北大才子吳一凡,將魯迅作品改rap,16首散文詩寫成一首《野草》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每次提及魯迅先生,我的語文老師們都滿懷敬意,靖歌閣深受影響,對魯迅先生也是佩服萬分。年少讀不懂魯迅,讀懂已不是少年。直到進入社會,接受了生活數不清的「耳光」,才更懂得魯迅在那個灰暗的時代,他簡直就是刺破黑暗的一道明亮的光,穿透人性,直達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