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才恍然大悟,我們都是閏土

2020-10-10 趣史錄

成長的變化,總是來得悄無聲息。小時候我們感傷的、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回首再看,已經成為了一段段「黑歷史」,而小時候我們不理解的,長大後卻成了我們真心認同的真理。

就如同魯迅。年少時在課本裡讀到魯迅,我們總是覺得字句難懂、意義不明,一篇《少年閏土》,我們只記住了瓜田裡猹和少年閏土手裡的叉;而直到現在我們再看的時候,才發現我們也不過都活成了閏土。

少年意氣,肆意交遊

少年的我們,似乎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束縛,所作所為,多是隨心所欲,就像年少的閏土一樣。閏土生在農村,家境十分一般,父親給人幫工賺錢,偶爾還會把閏土也帶去幫忙,這給了少年閏土和魯迅相識的機會。

根據魯迅的回憶,小時候父親還在世時,家裡光景不錯,在過年忙時也會請「忙月」來幫忙,那一年,因為家裡忙不過來,閏土便被父親帶來幫忙——管祭器——不僅能賺點錢,還能省上一份飯錢。

少年人沒有什麼門第之見,只知道閏土與他年紀相當、能裝弶捉小鳥雀,魯迅便十分期待閏土的到來。閏土剛見到魯迅的時候,也不過十一二歲,初見時害羞,但也不過半天時間,兩個少年便熟識了。

那時,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少爺、幫工的身份上的差異,只是在一起聊著對方不知道的新鮮事。魯迅帶閏土見識了城裡的多彩世界,而閏土則告訴魯迅要如何抓鳥、又要如何驅趕瓜田裡的猹。

在那時,魯迅甚至認為閏土有著無窮無盡的稀奇事,比他所有的朋友知道的都多,在魯迅的回憶裡,對於閏土甚至是有某種崇拜的。他最後又寫道,當正月過去、閏土要回家的時候,自己還急得大哭、閏土也躲在廚房裡不肯出來。

但是少年的反抗都失敗了,最終閏土還是被自己的父親帶回了家,從此之後,兩個少年雖然互相送過禮物,但再也沒有見過面。少年人的交遊,大概就像是魯迅和閏土,沒有門第身份之別,年紀相仿、興趣相投便能知心相交、捨不得分開。

就算以我們的眼光來看,閏土一出生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也不妨礙兩個少年之間建立友誼。他們可以開心地討論如何在海灘撿貝殼,也可以聊如何在瓜田裡守夜、用叉刺猹。

那大概是人一生中最為單純、開心的年紀,沒有受到社會規則的束縛、不必去顧慮俗世的等級觀念,只要憑著喜好、情感去交友、去做事、去快樂就好了。但我們最終都是會長大的,長大之後,物是人非。

成年人的世界,物是人非

小時候我們從來都不懂魯迅,只會嘻嘻哈哈地開玩笑,說自己就像是「瓜田裡的猹」,上躥下跳地在瓜田裡吃瓜;長大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是閏土。

魯迅在《故鄉》裡寫,當他20多年後再次回到故鄉,得知要再次見到閏土後,心裡非常高興,但是與閏土的再次見面,卻讓他生出了無限地感慨和難受。

小時候的閏土,有著紫色的圓臉和紅活圓實的手,而20多年後的閏土,紫色的圓臉變作灰黃,還增加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腫得通紅,雙手也變得粗糙開裂。見面時,閏土穿著極薄的棉衣、戴著破氈帽,見到魯迅時甚至還恭敬地喊了聲「老爺」。

這大概就是最令魯迅難受的地方。在他還覺得閏土是當年的「閏土哥」時、在他還想和閏土討論角雞、貝殼、猹時,閏土已經長成了一個「守規矩」又「懂禮貌」的中年人。

成年了的閏土,沒有了小時候的活潑朝氣,只剩下了被生活重壓之後的畏縮、自卑甚至窮酸。乃至在魯迅的母親試圖和閏土聊起年少事情、讓他們還以「哥弟相稱」時,閏土還推脫說這「不成規矩」,小時候都只是「不懂事」。

魯迅知道,他和閏土那些拋棄門戶之見、平等做朋友的過去已經回不來了,我們也知道,閏土再也不可能用小時候的態度對待魯迅了,這就是成長。

因為我們最終也都長成了閏土的樣子。小時候,我們在交友的時候也並不在乎朋友的身家背景,只要玩得開心就好,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要開始考慮交什麼樣的朋友才對我們更有幫助了呢?

又或者說,小時候的我們,看不見那條家長們所說的「起跑線」,只圖朋友們在一起玩得快樂;長大後,明明是我們自己與朋友漸行漸遠,卻反而要責怪起時間的殘忍。

但實際上,將我們和朋友分開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不同的成長道路、是對於這個世界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甚至也可能是身份背景的差距。

就像魯迅和閏土一樣。分開他們的,是20多年的時間嗎?不是的,是20多年以來,他們兩人截然不同的成長經歷和他們現在身份上的差距。

魯迅曾遠赴日本留學、學習到了許多西方的先進思想和文化技術,又棄醫從文、參加革命,有著開闊的眼界和更好的發展,他筆鋒犀利、要用文章喚醒中國人。

而閏土則不同,他沒有離開過家鄉、依舊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思想守舊、相信「多子多孫多福氣」,努力養育著6個孩子,但生活依然窘迫。這樣巨大的差異,終於讓兩個少年的友誼走到了盡頭。

孩子們總是不懂,為什麼閏土要為過去的玩鬧道歉,說那時候還是孩子、「不懂事」,而成年人才明白,成年的代價也許就是「懂事」「守規矩」,是小心翼翼,乃至畏畏縮縮。小時候我們不喜歡中年閏土,而長大後,我們終於也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保持赤子之心,學會與自己和解

年輕的我們,總覺得生活有無限的可能,我們也不會活成父母的樣子,謹慎而小心。而長大後,我們才會發現,我們最容易活成的,便是父母的樣子。

就像閏土。曾經就連他自己也以為,他會永遠像小時候一樣肆意張揚,但在生下了6個孩子之後,他還是變成了自己父母那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每天辛苦奔波,只是為了一口飯吃,完全沒有精力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以及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當魯迅提出要送他一些東西時,閏土開心地選走了「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和所有的草灰」,他感恩戴德,一點也不以為意。也許在閏土午夜夢回時,也會想起小時候的夢想和勇氣,但最終他還是選擇向現實低頭。

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如此,少年時的意氣風發、畢業時的滿腔熱血,最終還是會被現實澆滅。畢竟我們不能選擇出身,畢竟有些人生下來就在羅馬,那是大多數人努力一生才有可能堪堪到達的終點。

我們小時候想成為太空人、科學家,但這些夢想可能並不會實現了,也許是因為我們天資不夠、也許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也許是因為我們缺乏機遇,但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我們只能選擇勤勤懇懇地工作、小心翼翼地討好上司,以賺取我們的生活所需。年少時的夢想,只能隨著歲月被湮沒,偶爾想起時也只剩下一聲嘆息。

生活並不是公平地對待每一個人的,因而與自己和解便成了我們需要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的之一。接受自己與朋友們分道揚鑣、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接受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實,然後學會在這種平凡中更努力地生活。

我們需要學會的另外一件事情,大概就是保持少年的赤子之心。因為在魯迅和閏土的這一次見面之中,侄子宏兒和閏土的兒子水生也培養起了年少的友誼,在分別時,宏兒還惦記著要去水生家裡玩,問什麼時候才能再回來。

為此,在《故鄉》的最後,魯迅不僅為自己與閏土的「隔絕」嘆息,也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後輩宏兒和閏土的兒子水生能保持永恆的友誼、過上全新的、他們未曾經歷過的幸福生活。

那種生活,大約就是人人能拋棄門戶成見、保持赤子之心平等結交的生活,是那種普通人不必辛苦而麻木地為生活奔波,能夠追求更好精神世界的生活。

那種生活,在百年前還是一種「茫遠」的願望,而現在我們已經能夠無比接近那種生活了,只不過也許我們已經忘了少年時那種不帶目的的交好,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因而,保持赤子之心,保持對於生活的熱忱,對於我們來說才格外重要。也許我們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那種最好的樣子,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要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對嗎?

相關焦點

  • 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才恍然大悟,我們都已是閏土
    這樣的變化來的悄無聲息,小時候我們覺得非常了不起、傷感的事情,現在看來好像已經成為了「黑歷史」;小時候不理解的一些東西,似乎已經成為了人生的真理。曾經讀先生的文章《故鄉》時,感覺晦澀難懂,體會的是那份灑脫與自在。在保留這些美好的基礎上,還曾夢想著長大後成為閏土,這樣一個活潑、可愛、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小男孩,誰又不願意呢?可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感受到了閏土的遭遇。
  • 當我們不再年少,都無可避免地變成了麻木、規矩的中年閏土
    閏土的一生可以說當時時代的縮影,從少年時期的意氣風發,到中年被生活壓彎了脊梁,變得蒼老麻木。閏土的故事,被魯迅先生寫進了《故鄉》,成為了如今課本中的文章。魯迅先生寫下這個故事,不僅是想要描述一場悲劇,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閏土,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 魯迅筆下的閏土——平凡人的人生
    我們小時候都讀過魯迅的《故鄉》這篇記敘散文。講述了他和故鄉以及發小閏土的故事。當我們長大成人,褪去被年少無知裹挾著的意氣風發,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社會鐵則時,我們還剩下什麼。 真實的閏土: 當我們步入社會,才發現魯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那個在他的記憶中鮮衣怒馬借著月光在瓜田裡奮力刺猹的身影成長為畢恭畢敬叫一聲「老爺」的中年農民時。迅哥兒只覺得一切都不一樣了。故鄉裡再也沒有他熟悉的影子。
  • 魯迅去世84年,忽然讀懂閏土: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才知萬事難
    以前年少,天真地以為自己是少爺;如今人到中年,才發現很多人已經活成了閏土。人到中年,昔日閏土已然不見,只有一副死灰般沉重而麻木的容顏,拿著菸斗抽菸。年少不識愁滋味,中年才懂萬事難。每個人年少時,都是一個英雄。
  •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已中年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又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初中課文中的《孔乙己》、《騰野先生》、《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 孔乙己那個落魄的秀才躍然於眼前,穿長衫的窮秀才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兩次家庭變故的魯迅,當鋪成為魯迅經常光顧的地方,由驕傲的富家少爺到落魄的一介中農,家人們把科舉強加於魯迅身上,這樣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孔乙己就是魯迅,每次去當鋪的嘲諷就是孔乙己在酒店被人嘲笑,魯迅的心境一如孔乙己一樣。
  •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已是不惑年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從年少走進了成年,內心的光芒萬丈被現實的殘酷,一點點的打磨殆盡。不知不覺,一個個的都活成了魯迅先生筆下小人物及看客。都說少不讀三國,老不看水滸,那我想,應該是中不讀魯迅吧。年少不懂魯迅,再懂已是不惑年。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慘,子孫後代卻完成華麗轉變
    魯迅先生在文中塑造了一位聰明機智、見多識廣的少年形象,當年讀到這篇課文時,只覺得閏土的生活經驗豐富,和他玩耍肯定會快樂起來。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再讀這篇文章時,自己所看到的再也不是他們的天真無邪。年少讀不懂魯迅,他的作品很多人都會覺得看不懂,但是人到中年經歷過社會的毒打後,才發現我們都是書中人。
  • 年少惋惜老閏土,中年已成書中人,再沒有比讀懂魯迅更悲哀的事了
    他好似一位乘風破浪的少年,帶著魯迅玩的飛起,在他的眼裡沒有少東家,而且他與少東家在一起,並沒有感到絲絲的卑微,甚至魯迅都閏土的各種操作深深折服,以至於許多年都在懷念當年那個靈動的閏土。我當年讀到這的時候,感到的是陣陣的惋惜,我想著,我不能成為閏土,我要當科學家,當老闆,幹轟轟烈烈的大事,閏土成了我的反面教材。中年已成書中人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當年我選擇工作的時候,父母讓我找國企或者是事業單位。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要徜徉在社會的河流之中,這才是屬於我的海洋。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魯迅,當讀懂了他的文章,我們確實已經老了,但是到老都讀不懂魯迅,不就更悲哀嗎?,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小的時候不喜歡魯迅,每一篇文章不是這個意思就是那個意思,燒腦!人到中年讀懂也感受到了魯迅文章裡的意思,又怕對號入座迴避他的文章!上初一的兒子每每和我討論魯迅的某一篇的時候我假裝不太懂,給他一個侃侃而談的機會!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在中學時都在課本上讀到過魯迅的現在「瓜地裡的猹」已經是當今社會網上衝浪一級好手的吃瓜群眾的代名詞了,而從前讀過魯迅《故鄉》的一代一代孩子們都漸漸長大,似乎只記得閏土扎猹的形象,卻模糊了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其他的樣子。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
    大部分人在中學時都在課本上讀到過魯迅的《故鄉》,魯迅在他的短篇小說中創造了一個人物,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對這個人物印象非常深刻,他就是閏土,那個在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的深藍的天空下,在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的海邊的沙地裡,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奮力向一匹猹刺去的閏土。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閏土是魯迅筆下一個悲情色彩的小人物,在魯迅的筆下,他的微不足道卻讓人印象深刻。而少年的閏土,是魯迅在用一個悲傷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少年時是與魯迅年齡相仿的有趣的玩伴,時隔二十年再見,早已物是人非,閏土已經成為一個受生活壓迫而木訥的中年人,魯迅見了非常傷感,寫下了短篇小說《故鄉》,後來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 魯迅筆下閏土勇敢正直,成年後再見卻酸相盡顯,怯生生地喊:老爺
    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遭受社會毒打才知道,原來你我都是閏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小說裡魯迅通篇以少爺的角色、視角談及閏土,於是在我們年幼時期的背誦裡不自覺帶入角色,成了魯迅少爺,對憨傻的閏土鄙視居多,可是人到中年在社會裡摸爬滾打過後再讀,驀然發現自己是閏土,我們都是閏土。
  • 魯迅《故鄉》裡的閏土一句「老爺」說明他很有自知之明
    魯迅《故鄉》裡的閏土是魯迅兒時的玩伴,閏土是魯迅家長工的兒子。少年的閏土來到魯迅家做些短工,和少年的魯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是兩個單純美好的少年,頭腦裡還沒有成人世界裡兩個階層的繁雜禮節,沒有被世俗中「人分三六九等」的觀念而牽拌,沒有被世俗中的「人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想法而束縛,沒有被世俗中的「「人有迎高踩低」的思想所侵蝕而淹沒,所以這兩個少年能心平氣和在一起玩耍。魯迅回到了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見到了少年時的好友與玩伴閏土。
  • 魯迅《故鄉》:多年後物是人非,記憶中的閏土遠了,卻道歲月磨人
    在遇見中年閏土之前,魯迅先生頭個見到的故人是斜對門的楊二嫂。記憶中斜對門豆腐店裡的楊二嫂成日抹著白粉,只坐著就能為店裡帶來好銷量。可是魯迅先生這次回來見到的這個楊二嫂卻與記憶中的模樣並不契合,眼前這個: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活似圓規。
  • 魯迅年少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涼,其子女卻完成了華麗轉變
    魯迅的作品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就有,其中的《故鄉》大家一定記憶猶新,魯迅筆下那個唇紅齒白的兒時玩伴閏土大家一定也印象深刻,閏土這個人物並不是魯迅先生杜撰的而確有其人。閏土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農民代表,他晚年生活悽涼,而其子女卻完成了華麗轉變。
  • 魯迅《故鄉》:多年後物是人非,記憶中的閏土遠了,卻道歲月磨人
    而「圓規」楊二嫂也著實端出了十足的刻薄模樣,陰陽怪氣,頗叫人厭煩。當魯迅先生記不得她時,她便道是「貴人多忘事」;見魯迅先生要搬家,她便想從中分得一兩件物件,只當魯迅先生是個闊佬;最後討不得物件,就憤憤離去,嘴裡還不忘叨念「越闊越不肯放鬆」。而即使如此,她每日都得來打打秋風,非要撈著一星半點好處回去。
  • 魯迅《故鄉》:痴迷於少年閏土的鮮活,卻難逃中年閏土的麻木
    廣闊的鄉村有廣袤的原野與土地,但在當時代,長久處之,很多人最終的視角,依然是囿於魯迅先生在《故鄉》裡所形容的——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它是封閉的,窒息的,悲哀的。有過少年閏土的鮮活,卻難逃中年閏土的麻木。少年閏土:心中裝著迅哥兒不曾見識過的新鮮世界多年以後,在回鄉的迅哥兒這裡,對閏土最深刻的印象是「瓜田刺猹」。
  • 魯迅玩伴「閏土」晚景悽慘,與魯迅同年去世,孫子靠魯迅發家致富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那個落後腐朽的時代,魯迅希望自己能以紙為盾、以筆為矛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用自己的文字鑄成了新中國最堅硬不屈的脊梁。在他的筆下曾塑造過無數個鮮活的人物,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少年時期的玩伴「閏土」。其實「閏土」並非是魯迅虛構的人物,而是在生活中確有其人。
  • 少年閏土變成中年閏土:這是被舊時代碾壓的必然結局
    因此,我們既看到了「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又看到了被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折磨得像一個木偶人的中年閏土。《故鄉》是一篇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我們知道,魯迅繼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之後,進入一個高產期,發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說,後收入短篇小說文集《吶喊》。《故鄉》即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