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閏土勇敢正直,成年後再見卻酸相盡顯,怯生生地喊:老爺

2021-01-08 騰訊網

年少讀不懂魯迅,人到中年遭受社會毒打才知道,原來你我都是閏土

1921年1月魯迅帶著理想般美好的期盼冒著嚴寒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紹興,沒想到一切物是人非,傷感之下他寫了一篇叫《故鄉》的小說,其中一段在80年後入選小學語文教材名為《少年閏土》,成為小學生必背必考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小說裡魯迅通篇以少爺的角色、視角談及閏土,於是在我們年幼時期的背誦裡不自覺帶入角色,成了魯迅少爺,對憨傻的閏土鄙視居多,可是人到中年在社會裡摸爬滾打過後再讀,驀然發現自己是閏土,我們都是閏土。

少年時的閏土,是個陽光的少年

魯迅描述閏土說:

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閏土出生在農村,父親在大戶人家打工忙不過來的時候會把他帶去,一是幫自己幹活,二能給家裡省口糧,但對閏土來說那是他很快樂的時光,可以見識到不同於農村的新奇世界;而回到農村後,夏天的晚上別人在家裡納涼嘮嗑,他得跟父親去田裡照看西瓜,以防被小動物偷吃破相賣不出好價錢。

從身份地位以及家境和教育上,閏土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他沒那麼多負擔和想法,開心地活著玩著,打架什麼的也不怕,活著這就是少年意氣——成年人進入酸甜苦辣的社會後丟失得最快的東西。

少年時候的閏土和魯迅少爺相處,沒有身份地位差距的自卑,沒有長工兒子面對大戶少爺的畏縮,他認為兩人是朋友,所以他可以很開心和自然地與魯迅聊著農村捕鳥、看瓜、刺猹、撿貝殼的生活,他講得開心,魯迅也聽得開心。

沒有那麼多的小心思,沒有那麼多的俗世考慮,只憑著喜好、感觀和情感交朋友、做事情,開心就好。

魯迅筆下閏土勇敢正直,成年後再見卻酸相盡顯,怯生生地喊:老爺

20年後閏土長大成人,物是人非

20年後魯迅少爺長大了,閏土也長大了,身材高壯,但是臉上有很深的經歷了社會風霜的皺紋。相遇時閏土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穿著薄棉衣,在嚴寒下渾身瑟縮,滿臉凍得通紅。

不僅是當初的少年成了中年大叔,而且一副境況不好的窮酸樣子:種地沒收成,收成了也賣不掉,沒有好家庭好父母好背景好親戚以及好學識、技術的他活成了大部分人,做著普通的工作,為了養家餬口拼盡了所有,沒辦法出國留學,沒辦法用知識改變命運,只能像農民祖父輩一樣艱難地活著。

於是,那個聰慧陽光開心的少年閏土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中年人,站在曾經的少爺朋友面前,畏縮、自卑,窮酸相盡顯,恭敬地喊一聲「老爺」,還急忙解釋小時候不懂事,淨和少爺開玩笑……

多麼辛酸,多麼可悲,多麼可憐,這就是普通人社畜的命運,想要改命何其艱難。肩上是家庭重擔,上有老下有小,沒有了任性的資格,沒有了拼鬥的膽量,不敢惹老闆不高興,因為得拿工資,得養家餬口。

做人小心翼翼,做事畏畏縮縮,然後每當夜深就發現一個很殘酷的現實:閏土活成為了當年最討厭的人。

就像少年時的閏土說:「成天都低頭哈腰的,一點尊嚴都沒有,我以後一定不會這樣。」他那時說的是父母,看不起的是父母,結果20年後他活成了同一版本的父母,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繼續娶個不愛的女人湊合過日子,然後生下6個孩子,奔波忙碌只為一口飯吃,考慮不了一家人該追求高教育、高學歷、高物質生活或者高精神世界。

魯迅少爺送他一些用不著的東西,他選兩條長桌、四個椅子、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領獎金一樣開心。儘管有時候他覺得苦,但是不知如何改變,只能沉默地坐著,默默抽菸,像極了我們這些社畜無能的發洩:喝酒、抽菸,然後發洩完了回家一睡,第二天該上班還得照樣上班。

魯迅是幸運的,他生來就是一個富家子弟,他從小到大努力求學有了一身才識,他出國見過世面,回國一根筆桿子就能名揚天下,於是慷慨激揚指點江山地說家國,講人性,弄得我們當初以為自己會是帝王將相,到頭來長大了才發現自己不過是魯迅筆下那眾多普通人中的一員。

魯迅啊魯迅,再讀您的文章我原諒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我明白了社會酸甜苦辣鹹的無奈,我終於懂得世界的複雜人生的艱辛,或許和你不得不接受長大後的閏土一樣,我們也不得不接受自己成了閏土。

所謂成長,終歸就是接受現在的自己,而假如,你還想改變,那麼就努力朝著魯迅去做榜樣吧,這是一個知道自己要活成什麼樣的人,一個強悍地隨時可以跨界改變的人,最重要的是,他看透了人性人生,卻能始終保留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熱忱。

願我們是閏土卻不甘心是閏土,願我們有朝一日皆為魯迅。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閏土」的真實結局:晚年被魯迅家辭退,因貧困而死
    魯迅回到家鄉以後,看到自己兒時的好友兼玩伴閏土的變化後,不由地感嘆歲月弄人,尤其是閏土見到魯迅以後,恭恭敬敬地叫了他一聲「老爺」之後,魯迅更是百感交集。還有《故鄉》裡最經典的月夜守護西瓜,閏土刺猹的情節。這些對於農村人來說很常見的事情,卻是魯迅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因為魯迅從小就在大院裡長大,所以閏土說的事情,對他有莫大的吸引力。當時的閏土在魯迅的眼中,就是一個機靈、勇敢的人,他覺得閏土見多識廣又有很多本領,知道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於是乎,閏土就成了魯迅小時候崇拜的人。
  • 中年閏土的一聲「老爺」,叫出了他和魯迅之間難以彌合的巨大鴻溝
    上學時讀《故鄉》,以為我們是魯迅。成年時再讀《故鄉》,卻發現我們竟是閏土。 ------ Ta在叢中笑不管是70後,80後還是90後,上學時都背過魯迅的課文。雖然當時背的滾瓜爛熟,但我仍然理解不了魯迅和閏土成年之後的陌生與隔閡。那時的我只記得西瓜、貝殼、捕鳥等那些吃好玩的東西。
  • 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捕猹少年:閏土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起來。
  • 魯迅筆下的閏土——平凡人的人生
    真實的閏土: 當我們步入社會,才發現魯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那個在他的記憶中鮮衣怒馬借著月光在瓜田裡奮力刺猹的身影成長為畢恭畢敬叫一聲「老爺」的中年農民時。迅哥兒只覺得一切都不一樣了。故鄉裡再也沒有他熟悉的影子。
  • 魯迅《故鄉》裡的閏土一句「老爺」說明他很有自知之明
    魯迅《故鄉》裡的閏土是魯迅兒時的玩伴,閏土是魯迅家長工的兒子。少年的閏土來到魯迅家做些短工,和少年的魯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魯迅回到了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見到了少年時的好友與玩伴閏土。中年的魯迅見到了中年的閏土。「阿!閏土哥,—你來了?......」現在的閏土已經不復存在了當年的閏土。那個在海邊的沙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中間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猹刺去。
  • 從迅哥兒到老爺,魯迅筆下的閏土充滿悲情,飽含對人生的無奈
    那時候他的父親還在世,家境也還不錯,魯迅算得上是家中的小少爺。那一年輪到了周家大祭祀值年,這個祭祀是非常重大的一個活動,他們需要置辦很多貢品,還要防賊。周家只有一個忙月——指只有在過年過年,或者收租的時候來幫別人幹活的短工,實在是忙不過來,這個"忙月"便說可以將自己的兒子閏土喊來幫忙。
  • 項帶銀圈少年閏土,三十年後見面,開口道「老爺」,命途多舛
    這是魯迅在《故鄉》一文中對少年時期閏土的真實寫照。那時候的閏土叫魯迅為「迅哥」,而魯迅稱呼閏土為「運水哥」。成年閏土其實,閏土一家在當時雖說不上殷實小康,但是也不愁溫飽。閏土本來是打算出去讀書的,因為以少年閏土的聰明機智,樂觀勇敢,出去之後,也會有一番作為。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
    現在「瓜地裡的猹」已經是當今社會網上衝浪一級好手的吃瓜群眾的代名詞了,而從前讀過魯迅《故鄉》的一代一代孩子們都漸漸長大,似乎只記得閏土扎猹的形象,卻模糊了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其他的樣子。只不過是年少不懂成年苦,少年時的閏土就是一個機智勇敢天真可愛的小英雄,天真爛漫的讓所有人都喜歡。中年閏土麻木困苦但是閏土少年的天真可愛,在他成年後的身影中完全看不見了。時代的變化,迅哥兒家道中落,聽聞迅哥兒會回來接母親的閏土,趕了過來。只不過,這一面,真叫人吃驚,真是時過境遷,別過再見已是陌路人。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
    現在「瓜地裡的猹」已經是當今社會網上衝浪一級好手的吃瓜群眾的代名詞了,而從前讀過魯迅《故鄉》的一代一代孩子們都漸漸長大,似乎只記得閏土扎猹的形象,卻模糊了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其他的樣子。一直覺得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裡出現的時間太早,叫年幼的孩子來閱讀也許並不能體會到什麼,只會從照搬老師的敘述,囫圇吞棗,是消化不了的。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什麼時候看懂魯迅都不悲哀,只要抱有改變的希望,改變不了世界,可以改變自己,不要做麻木不仁的人就對了!害怕強權,理解,不是每個人都能勇敢,但心中不能屈服。人可以被打倒,但精神不能被打敗,不是阿Q那種自我麻痺的精神,而是敢於反抗的精神!
  • 少年閏土叫章運水,我也不是魯迅,說說《少年閏土》之外的事兒
    這一段刻畫出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接著作者寫了聽少年閏土講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跳魚兒、瓜地刺猹幾件事,其間也表現出了「我」對閏土的羨慕。課堂上,很多老師喜歡把文章中的「我」當成了魯迅,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小說大部分是虛構的,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
  • 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
    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閏土是魯迅筆下一個悲情色彩的小人物,在魯迅的筆下,他的微不足道卻讓人印象深刻。而少年的閏土,是魯迅在用一個悲傷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少年時是與魯迅年齡相仿的有趣的玩伴,時隔二十年再見,早已物是人非,閏土已經成為一個受生活壓迫而木訥的中年人,魯迅見了非常傷感,寫下了短篇小說《故鄉》,後來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 閏土、祥林嫂、孔乙己,為什麼魯迅筆下的人物會如此經典難忘?
    那麼,為什麼魯迅先生能夠把筆下的人物刻畫得如此深入人心,又如此栩栩如生?,把閏土的勇敢、帥氣完美地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透過畫面感受到少年閏土身上散發出的生命之美、活力之美。月光下的少年閏土有多鮮活勇敢,再見面的中年閏土就有多悲苦麻木。這種強烈的對比,自然會激起讀者對閏土的深切同情。
  • 年少時不懂閏土,成年後竟活成閏土
    年少時不懂閏土,成年後竟活成閏土文/安國寧家「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假如光陰倒轉,使這般暗無天日的、混沌的日子突然消失,給閏土一次進城的機會,那麼閏土是否也會如魯迅先生一般,不必如此辛苦了呢?思索良久,終於尋得了答案。
  • 魯迅筆下的閏土是小偷?專家:偷東西更符合閏土的農民身份
    董炳月先生是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相當於教授),早年留學日本,並在東京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目前主要從事魯迅研究和日本思想研究。董炳月為什麼認為閏土是小說呢?他是這樣說的:所謂「隔絕到了這種地步了」這種強調性的措辭,其實是相對於被喊 「老爺」之後的悲哀的遞進,遞進的前提,則是「我」相信幼年的好友現在偷了「我」的東西。《故鄉》本來是一篇具有悲劇品格的小說,因為它表現的是故鄉的衰敗與西瓜地上銀項圈小英雄的毀滅 ——毀滅於木偶人般的中年農民形象之中。
  • 魯迅筆下閏土真實結局:晚年被魯迅解僱,因太窮沒錢看病而去世
    魯迅筆下閏土真實結局:晚年被魯迅解僱,因太窮沒錢看病而去世!魯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他曾赴日學醫,但當時中國人的麻木愚昧令他深深震撼,所以棄醫從文,想以文喚醒國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意義。在魯迅先後的作品中,有一篇和他的童年、他的家鄉密切相關,那就是《故鄉》。
  • 閏土多年後見魯迅一句話傷了魯迅的心
    魯迅筆下閏土的原型,是魯迅家裡長工章福慶的兒子,和魯迅小時候一起玩耍。閏土原名章運水,因為八字上五行缺水,所以小名叫做「阿水」,書名上加上個「運」字,大概是運氣的意思。紹興俗語閏與運同音,所以魯迅小說上改寫作「閏」,水也換作五行中的「土」了。魯迅與閏土相識,並非偶然。魯迅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雖然為知識分子,在地位上與農工大眾有若干距離,但是又因為是破落了,這又使得他們有接近的可能。
  • 他是《少年閏土》的原型,晚年患病沒錢醫治,臨終前仍掛念著魯迅
    《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對《少年閏土》這一文章,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它早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在語文書中,作者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聰明、機智且敏捷。閏土生活在老家,在魯迅的眼中,閏土熟悉農村生活,可謂是見多識廣。
  • 魯迅《故鄉》:多年後物是人非,記憶中的閏土遠了,卻道歲月磨人
    提起魯迅的《故鄉》,不免就要想起《故鄉》中的另一個人物:閏土。闊別家鄉二十餘載的魯迅先生回到家時,眼前的村落似乎無甚變化,可眼前的人卻早已各自變了。以前的記憶浮上眼前,徒留淡淡憂傷。魯迅先生這次回鄉也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好友——閏土。對於魯迅先生而言,閏土是他少年時的好友,他還念念不忘二人年少時一起抓雀,叉猹的事兒。可是這次見面卻讓魯迅先生的回憶幻滅了。從閏土畢恭畢敬地喊他「老爺」開始,他就明白他和閏土早就回不去了,他們之間隔的遠不止的階級的鴻溝,更多的是時代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