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2020-12-17 逸世聽文

導語:魯迅筆下可悲的少年閏土,不正是我們現在的模樣嗎?

魯迅筆下那個捕猹少年閏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農民,生活在社會底層,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時的歡樂與靈動,人到中年的木訥,強烈的反差,讓《故鄉》這個短篇小說,觸動了多少人脆弱的心靈。

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閏土還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但是因為當時年齡以及閱歷,導致我們理解不了魯迅內心的悲傷,如今的我們再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心底總能泛起一絲悲涼,是替閏土受時代的迫害變成木訥的模樣所感覺惋惜,更是替我們正在成為像閏土這樣的人感到心酸。

捕猹少年:閏土

少年的閏土和魯迅之間沒有成年人世界中的等級觀念,兩個少年也因此結識。

少年的閏土,眼神中充滿了靈動,意氣風發,雖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有些不適應,但是同齡魯迅的出現,讓他很快就忘記了這份不適,和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起來。

魯迅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是對外界的生活,對農村的生活不了解,閏土給他講的東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估計那時候我們的迅兒哥看閏土的時候都帶著崇拜的光,小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

閏土因為年齡小的原因,還沒有受到世俗觀念的束縛,沒有因為身份的差距感到自卑,和魯迅成為朋友在他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閏土將自己在農村幹的那些抓鳥,捕猹等事情,讓小魯迅心中心痒痒,也想嘗試一下這些新奇的東西。

但是分別的日子來的總是那麼快,兩個小朋友揮淚告別,兩人還互相許下約定,期待下次相遇,但是這個似乎永遠封存在兩位少年的童年中。

我們年幼時讀這篇文章,關注點大部分都是相知到這個猹到底是什麼東西,沒心沒肺地跟著老師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但是我們現在再看,年少時的閏土,仿佛就是我們少年時期的縮影。交朋友不看你家裡有什麼,不看你爸媽是幹什麼的,不管你家裡有沒有錢,沒有負擔,沒有顧慮,就因為看你對眼,所以想和你成為朋友。

農民閏土

人總會長大,一切都會改變,魯迅和閏土再次見面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年後了,幼時的好友已經長大成人,他懂得了人情世故,他知道了尊卑有別,曾經談天說地的好友,帶著自己兒子跪下喊出了那一聲「老爺」,魯迅可能會有瞬間的失神吧!閏土不再是迅兒哥印象中的那個捕猹少年了。

成年後的閏土變成了他父親的模樣,神情麻木,寡言少語,滿臉溝壑,歷經滄桑,生活的艱辛一目了然。生活將閏土的稜角打磨得十分圓滑,魯迅名字再也沒有從他嘴裡出現過,就算是在得到魯迅媽媽允許的情況下,他稱呼的依舊是「老爺」,尊卑畢竟有別。

魯迅把目光放到了正在玩耍的兩家孩子身上,仿佛看到了他當年和閏土的影子,長嘆了一口氣,希望他們的孩子不要像他們那樣,匆匆一別,再見的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

魯迅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滿懷傷感之情,用來紀念那夕陽下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時迅哥也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壓迫勞動人民強烈的不滿。

現在距離魯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近百年,但是讀起魯迅的文章感覺依舊是如此強烈。

我們何嘗不是文中的閏土呢?歷經百年,時代在不停地發展,我們在紅塵中摸爬滾打,剛出學校的意氣風,雄心壯志,但是生活會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殘忍,社會將我們的稜角一點一點打磨平滑,我們終會接受自己的平凡,父母的平凡。

但是我們比閏土又好的太多太多,我們還有機會,就看你經歷過之後,還有沒有勇氣爬起來,再戰一次。

相關焦點

  • 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
    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
    現在「瓜地裡的猹」已經是當今社會網上衝浪一級好手的吃瓜群眾的代名詞了,而從前讀過魯迅《故鄉》的一代一代孩子們都漸漸長大,似乎只記得閏土扎猹的形象,卻模糊了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其他的樣子。長大再看那篇《故鄉》,不禁叫人嘆氣,閏土,是一個可憐人,而《故鄉》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都說魯迅的文字是一把匕首,可以一針見血的刺進讀者的心臟裡,讓看得人心痛,但是字字誅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你知道是什麼嗎?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
    現在「瓜地裡的猹」已經是當今社會網上衝浪一級好手的吃瓜群眾的代名詞了,而從前讀過魯迅《故鄉》的一代一代孩子們都漸漸長大,似乎只記得閏土扎猹的形象,卻模糊了在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其他的樣子。一直覺得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裡出現的時間太早,叫年幼的孩子來閱讀也許並不能體會到什麼,只會從照搬老師的敘述,囫圇吞棗,是消化不了的。
  • 都說,成年後變成魯迅筆下的閏土!很遺憾,我們不過是偷西瓜的猹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魯迅,當讀懂了他的文章,我們確實已經老了,但是到老都讀不懂魯迅,不就更悲哀嗎?,也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從少年意氣到卑躬屈膝,多少人活成了可悲的那個閏土。雖然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光在睡大覺、發牢騷,無所事事,註定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閏土、阿Q…何其悲哀,在社會裡摸爬滾打的人都烙上了魯迅筆下人物的影子,無一倖免。何其幸運,這個時代已不再腐朽,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機會。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閏土是魯迅筆下一個悲情色彩的小人物,在魯迅的筆下,他的微不足道卻讓人印象深刻。而少年的閏土,是魯迅在用一個悲傷的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真理。少年時是與魯迅年齡相仿的有趣的玩伴,時隔二十年再見,早已物是人非,閏土已經成為一個受生活壓迫而木訥的中年人,魯迅見了非常傷感,寫下了短篇小說《故鄉》,後來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 他是《少年閏土》的原型,晚年患病沒錢醫治,臨終前仍掛念著魯迅
    《少年閏土》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對《少年閏土》這一文章,相信許多人並不陌生,它早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在語文書中,作者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聰明、機智且敏捷。閏土生活在老家,在魯迅的眼中,閏土熟悉農村生活,可謂是見多識廣。
  • 魯迅的筆下的玩伴閏土,晚年悲慘窘迫,其兒孫現在活得怎麼樣
    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
  •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傷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真理
    這時,我們幾人各個屏氣息聲,緊張的手心裡都是冷汗,甚至能夠清晰的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不知道能有什麼辦法令我們從狼群中突圍出去。看到這樣的情形,老鄉又發話道:「還有嗎?一點不留地丟下,想保命就別心疼這些東西了!」此時,除了緊張、害怕還有羞憤……!作為戰士,我們是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物資的,哪怕犧牲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車被塢到雪地裡出不來,只能被困在車裡。
  • 魯迅筆下閏土勇敢正直,成年後再見卻酸相盡顯,怯生生地喊:老爺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小說裡魯迅通篇以少爺的角色、視角談及閏土,於是在我們年幼時期的背誦裡不自覺帶入角色,成了魯迅少爺,對憨傻的閏土鄙視居多,可是人到中年在社會裡摸爬滾打過後再讀,驀然發現自己是閏土,我們都是閏土。
  • 閏土、祥林嫂、孔乙己,為什麼魯迅筆下的人物會如此經典難忘?
    提到魯迅先生的小說,我們的腦海裡一定會浮現一連串經典的人物形象,月下叉猹的少年閏土,雙手叉腰的兩腳圓規楊二嫂,逢人就說「我們的阿毛」的祥林嫂,鹹亨酒店裡唯一穿長衫又站著喝酒的孔乙己……那麼,為什麼魯迅先生能夠把筆下的人物刻畫得如此深入人心,又如此栩栩如生?
  • 魯迅筆下的閏土是小偷?專家:偷東西更符合閏土的農民身份
    可是,儘管中年閏土顯得非常悲哀,但卻沒有人會去笑話他,即使笑,也會是帶著淚的那種心酸、同情的笑。因為我們知道,阻礙並扭曲閏土和迅哥兒之間感情的,不是閏土那顆淳樸的心,而是無情的階級鴻溝啊!與閏土相對的,則是「豆腐西施」楊二嫂。
  • 魯迅:少年閏土
    少年閏土文丨魯迅
  • 我們始終生活在魯迅先生的筆下
    ,我們熟悉的那些人物,少年閏土,孔乙己,阿Q,依然生活在我們身邊。無數人都明白這樣的道理,卻從來不敢邁出這一步。每個人都在忙著,不想出去交朋友,不是他們喜歡孤獨,更多的是害怕失望。逐漸地,我們都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說話不說話,內心都是空虛的。索性躲在陰暗的角落裡,嘲諷別人或自嘲。
  • 少年閏土後來貧困潦倒,魯迅為何不出手相助?
    魯迅自幼在深牆大院裡長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更不曉得鄉下的種種趣事,閏土家在紹興城外60裡的海邊農村,那裡有大海、沙灘、貝殼,還有遍地的西瓜,冬天還可以在雪地裡捕鳥,閏土給魯迅講這些趣事,魯迅聽的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對大兩歲的閏土充滿崇拜。過了年以後,祭祀活動結束,閏土要回家了,魯迅拉住閏土的手戀戀不捨,而閏土也是不願意離開周家,但父親硬要把他帶走,因為開春了家裡有農活要閏土來幹。
  • 魯迅筆下的閏土——平凡人的人生
    少年閏土:魯迅用一個悲劇色彩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一個平凡人的人生 真實的閏土: 當我們步入社會,才發現魯迅筆下的閏土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人物,那個在他的記憶中鮮衣怒馬借著月光在瓜田裡奮力刺猹的身影成長為畢恭畢敬叫一聲「老爺」的中年農民時。迅哥兒只覺得一切都不一樣了。故鄉裡再也沒有他熟悉的影子。
  • 魯迅的《故鄉》:長大後的我們,最終活成了閏土,向生活低了頭
    在我們的腦海中或許還深深記得在那片深藍的天空下,那個在西瓜地裡拿著鋼叉刺猹的活潑勇敢的少年英雄閏土。 那時我們還不曾讀懂魯迅,只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學生,每天最大的煩惱就是老師多留了幾道算術題。又要背課文了,最大的擔憂莫過於老師公布成績單,家長來開家長會。
  • 《故鄉》魯迅與閏土,有一種友誼,漸行漸遠
    中年閏土的見面第一句話「老爺」,讓魯迅心生悲哀,曾經純真的友誼一去不復返,「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魯迅在文中寫道。二十多年來,魯迅在外求學,追求新知識、新思想;閏土堅守在農村,生活困苦,接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閏土變得像個木偶人少年閏土,充滿活力,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海邊撿貝殼,雪地捕鳥,西瓜地刺猹,有趣又刺激,正是這些美好的描述給少年魯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一直到成年。然而,生活的苦難壓垮了閏土。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的真實生活
    他較其他工作人員有什麼特別嗎?是的!他的爺爺便是魯迅那篇《故鄉》中的「閏土」,那個被全世人津津樂道、惋惜稱嘆了幾十年的人。 魯迅筆下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閏土,一個在月夜的沙地裡自由奔跑,機敏叉猹,一個在魯迅家拘謹沉悶,喊著老爺;一個在海邊撿貝殼、捉魚,一個佝僂著搬弄要來的家具;一個給小兩歲的弟弟講述有趣的野外見聞,一個向有錢老爺謙卑地訴說自己的生活窘境。 少年的閏土是鮮活生動、活靈活現的,中年的閏土是麻木世故、沒有生氣的,仿佛被人情世故弄丟了靈魂。
  • 魯迅的少年玩伴「閏土」,晚年生活悽苦,其子女後代完成華麗轉變
    這是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少年閏土》裡的一段。那時候同為14,5歲的我們,只覺得閏土也和我們一般大,他那些逗趣的經歷,豐富的見識似乎不單是說給魯迅一人聽的,也是說給我們聽的。多為獨生子女的我們在那時多想也有一個像閏土那樣的夥伴!後來再讀到《中年閏土》時,那一聲「老爺」讓我們的心瞬間跌到了谷底。
  • 魯迅《故鄉》裡的閏土一句「老爺」說明他很有自知之明
    魯迅《故鄉》裡的閏土是魯迅兒時的玩伴,閏土是魯迅家長工的兒子。少年的閏土來到魯迅家做些短工,和少年的魯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那個紫色的圓臉,頭上戴著一頂小氈帽,頸上套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的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講給住在只有四角天空的高牆大院裡的魯迅。魯迅聽著他講著海邊的故事,十分嚮往和閏土自由自在地,一邊吃著西瓜一邊撿著五顏六色的貝殼,想像著無憂無慮的兩個少年在海灘上無拘無束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