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每個人在年幼的時候,都有非常好的玩伴,有的人十幾年過去了,依然保持著聯繫;有的人,與玩伴的感情卻已經變得淡薄許多;再有的人,滿懷期待的盼望著與幼時好友重逢,卻發現已經物是人非,令人唏噓不已。
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中,想要表達給讀者的就是後面這種情況,而他描寫自己幼時夥伴閏土的片段,也被選進了語文課本中。實際上,這看似簡短的篇幅,卻蘊含著一個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開始家境條件比較優越。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的後代,《愛蓮說》、《太極圖說》等等都是周敦頤寫的;他的父親周伯宜是一位秀才,因此魯迅小時候可謂是衣食無憂。
魯迅
幼時的魯迅就展現出來聰明伶俐的一面,不管周伯宜教他什麼,他都學得非常快。1892年,11歲的魯迅就讀於三味書屋,在這裡開始了自己愉快的讀書生涯,在這裡不但有更多的知識可以學習,還結識了許多朋友,魯迅對此表示很開心。
然而平靜的日子沒有過多久,魯迅的祖父因為科舉舞弊而被革職,要入獄8年,所以周家每年都要花一大筆錢,打點獄卒照顧一下祖父。時間一久,再龐大的家業也要支撐不住,再加上父親病重,周家開始逐漸式微,最後全家人搬遷到了婆家附近的小村莊裡。
在小村莊的生活,對一直居住在城市裡的魯迅而言,是充滿新奇的。這裡沒有四五層高的樓房,都是一些小平房或者是茅屋;這裡也沒有黃包車,大多都是步行趕路,或者是坐"牛車";村裡的小夥也不像城裡的孩子那般文質彬彬,反而熱情如火。
魯迅
魯迅的適應能力比較強,沒幾個月就習慣了這種慢節奏的生活,並且結識了許多新的朋友。1898年,魯迅離開了三味書屋,進到金陵的江南水師學堂,並改名為周樹人;次年轉到了其附設的礦路學堂;三年後,從學堂畢業,與幾個同學一同赴日本的弘文學院公費留學。
1904年,魯迅從弘文學院畢業,又進入了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進一步學習醫術;然而在1906年的時候,他隨著同學一起去看了"日俄戰爭紀錄片"後,覺得自己的三觀受到了衝擊,為了改變國人的現狀,他決定棄醫從文。
回國之後的魯迅,沒有再回學校,而是選擇步入社會,開始從事翻譯工作,並且通過不同方式學會了俄語、德語。他做了幾年翻譯之後,在1918年,加入了《新青年》,成為該雜誌的編委;同年五月,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著名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
魯迅
等到1921年,因為房屋到期,魯迅便回到了老家,也是因此他又遇見了自己少年時的朋友。那時候正值嚴冬,魯迅是乘坐著小船回的家鄉,天氣陰暗,時不時有冷風吹過,他看著不遠處零零散散的幾個荒涼村莊,內心也是一片悲涼。
這個地方還是我記憶中的那個故鄉嗎?曾經在20多年前,和我一起度過了幾年時光的朋友、街坊們都還在嗎?隨著距離的縮短,魯迅看清了面前寂靜的村莊,果然是不一樣了。存在他記憶裡的故鄉,要比現在美麗,但具體有多美,他又找不到詞彙來形容了。
此時,魯迅的母親已經在路邊等著他了,在看到他的那一刻,露出了非常燦爛的笑容。兩人一邊聊著天,一邊向老屋走去。"屋裡的東西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吧?有些太老的物件就不用帶了,到北京了再添就行。""行,對了,我把你回來的消息告訴閏土了,可能這幾天他會過來看你。"
魯迅
魯迅聞言愣一下,然後心裡難免有一些小激動,自少時一別,他與閏土就很久沒見了,也不知道他現在怎麼樣了?是不是還跟小時候一樣活潑好動,不過現如今他也跟自己一樣40多歲了,估計會變得沉穩一點,也不知道家裡有沒有孩子。
然而一連兩三日,就連之前平日裡走動不是很頻繁的街坊都來了,卻依然沒有見到閏土的身影。魯迅的心裡其實是多少有點失落的,然而有一天的午後,他正端著熱茶小抿了一口,突然聽見門口有動靜,他便轉過頭,迎面而來的是一位中年人,身後跟著一位怯生生的小男孩。
魯迅一眼便認出了來人就是閏土,雖然與他記憶裡的閏土變化有些大了。但是他的腦海裡還是不由自主的浮現了這樣的畫面:一望無際的瓜田間,一位十二、三歲的少年,脖上帶著銀圈,手握一把鋼叉,向一旁的猹狠狠刺去,那隻猹卻輕鬆躲過,反而從他胯下逃走了。
少年閏土
這位少年便是閏土,魯迅剛認識他的時候,也不過十幾歲的年紀。那時候他的父親還在世,家境也還不錯,魯迅算得上是家中的小少爺。那一年輪到了周家大祭祀值年,這個祭祀是非常重大的一個活動,他們需要置辦很多貢品,還要防賊。
周家只有一個忙月——指只有在過年過年,或者收租的時候來幫別人幹活的短工,實在是忙不過來,這個"忙月"便說可以將自己的兒子閏土喊來幫忙。魯迅的父親同意了,魯迅則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閏土和他年紀相近,他又可以多一個朋友了。
於是魯迅非常期待閏土的到來,天天期盼著,等到了年末,閏土終於來了。魯迅小跑著去看,此時的閏土已經被帶進了廚房,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脖子上帶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他與其他人打招呼的時候有些羞澀,但是卻獨獨不怕魯迅。
閏土 魯迅
每當沒人的時候,閏土就會湊到魯迅的身邊,和他交談,於是大半天的時間,兩人就熟悉了。具體兩個人說了些什麼,魯迅也記不太清了,只記得當時閏土好像很興奮,說自己進了城後,見識了許多稀奇的東西,還說自己冬天會捕鳥,夏天會去撿貝殼。
閏土還告訴了魯迅,他為了保護地裡的西瓜不被小動物咬爛,每天都得在田裡拿著胡叉巡邏;還說了每當漲潮的時候,河裡會蹦出很多魚等等許多稀奇古怪的事情,聽著這些事情,魯迅無比嚮往,閏土便答應他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會帶著他把這些事情全部做一遍。
魯迅從回憶裡掙脫出來,看著十幾年後的閏土卻覺得恍惚,面前的閏土要比記憶中的壯一圈,原先紫色的圓臉,已經變得有些灰黃,而且有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如同他父親一樣,腫得通紅——長期在海邊工作的人都會這樣。
閏土 影視劇形象
閏土的頭上還是戴著一頂氈帽,只不過已經破舊了,身上只穿了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他的雙手也不像魯迅記憶中那般紅潤圓滑,而是顯得粗糙乾裂。一位小男孩正躲在他的身後,只探出半個腦袋,怯生生的看著魯迅。
魯迅有些激動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只能道:"閏土哥,你來了啊。"閏土在門口停下了腳步,臉上出現了欣喜卻有些悲涼的神情,緩緩開口道:"老爺!"只短短的兩個字,卻讓魯迅呆立在當場,他看著閏土恭敬道:"老爺,這是我第五個孩子,水生,快向老爺磕頭。"
魯迅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想起閏土小時候分明叫自己迅哥兒,這一瞬間,他只覺得兩個人隔了一條銀河般的距離,看著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閏土,心裡嘆了一口氣,原來已經物是人非了嗎?這次的相遇在魯迅的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他有太多的想法想要表達,於是回去後,他寫下了《故鄉》。
魯迅、閏土 影視劇形象
一開始無話不說的好友,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和現實生活的折磨,竟有可能成為熟悉的陌生人。而活潑樂觀,有著滿腔熱血的人,竟然也會現實打磨了稜角。閏土原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他原以為憑著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改變家庭的狀況,不用再那麼卑微地活著。
但是鄉村封閉的思想,還是禁錮住了閏土,他沒有得到更好的教育,也沒有想著出去勇敢地闖一闖,而是和他的祖祖輩輩一樣,被困在這一隅之地,成為了他少年時最討厭的那種人——卑微,會討好別人,失去了自己的所有血性,和改變自己未來的可能性。
於是,魯迅在《故鄉》中用"少年閏土"的故事,告知了眾人一個真理:若是你沒有勇氣去學習新的知識,改變自己的思想,並且努力拼搏,那麼現實的殘酷終究會消耗光所有的年少輕狂,最後你還是會成為當初最討厭的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