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無事不登三寶殿」?這要從寺院殿堂講起。中國的寺院布局是很有講究的。佛教傳人我國後,寺院建築布局也是仿照印度的寺廟樣式,一般分為依山式和平川式兩種。依山式寺院依山建造,主要是石窟寺形式,佛和菩薩都雕刻在石窟中,如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的雲網石窟、河南的龍門石窟等即是這種布局樣式。依山式寺院因受自然條件限制,加之構建時間太長,因而在宋代之後就很少見了。
塔廟式寺院建築布局以塔為中心,魏晉南北朝之後改為以大殿為中心,建築左右對稱,以南為正向,在南北中軸線上,首先是山門。山門殿左右有兩座高大威武的金剛塑像,形同中國傳統的門神,為守護山門之神。
接著是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其背後是韋陀的神像,手持寶杵守護著珈藍,是大家都尊敬的寺院守護神。天王殿左右兩邊是「四大天王」,分別命名為「風調雨順」,掌管著天氣變化和自然災害的有無,與農耕社會關係極大。
天王殿再接下去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正殿,一般是供奉佛祖釋家牟尼,也有供奉阿彌陀佛或毗盧佛的,佛祖兩邊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也有的是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大殿兩側和佛祖塑像背後分別列有十八羅漢,有的加上文殊、普賢和觀音三位大上,個個神聖莊嚴,令人肅然起敬,這是寺院最為重要的活動場所。再下來還有觀音殿、地藏菩薩殿、珈藍殿。規模較大的寺院還有羅漢堂,成田字形布局,沿壁依次環繞供奉五百羅漢,中間具有中國特色的羅漢是濟公活佛。此外,有的寺院設有祖師殿,供奉該派開山祖師,屬於單位系統內的供佛殿堂。
寺院的另一處重要建築就是法堂了。這是傳法授法的「演說大堂」,法堂中有高臺法座,法座前面是講臺,兩側是聽法席,法堂內有鐘鼓,以供號令僧眾使用。寺院的最後是藏經樓,東西兩側是經堂、禪堂、浴室等其他建築,為僧侶的生活區。也有一些寺院根據院落大小、地勢地形、周圍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做適當調整,但總起來看很少能夠脫離這種傳統的寺院布局。
了解了寺院的布局之後,就可以清楚為什麼「無事不登三寶殿」了。這是句經常使用的俗語,大意是說沒有事情不會登門,只要登門,必然是有事而來。「三寶殿」就在寺院之內,即「大雄寶殿」、「藏經樓」和僧人休息的禪房。這三處建築在寺院中皆屬重要位置,要保持肅靜高潔,不染塵囂,寺院外的人尤其是俗家人士不可隨意亂闖。
也許有人要問,在「三寶殿」裡面,只有「大雄寶殿」與名稱相符,像藏經樓和禪房怎麼也會稱寶殿呢?所謂「三寶殿」是佛家的概念。佛教指佛、法、僧為三寶。佛指大知大覺之人,也是佛教的靈魂;法即佛所說主張的教義;僧是佛的弟子,承擔著繼承和宣揚教義的重任。三者緊密相關,缺一不可。「大雄寶殿」、「藏經樓」和禪房是「三寶」所在之處,當然就是三寶殿了。
這裡所說的「寶」明顯是譬喻,用來彰顯佛、法、僧的重要和勝德。在佛家看來,所謂「寶」不僅僅是金銀、珍珠、寶石等有價的稀軍物,更應該包括佛、法、僧這種能使人脫離生死輪迴,解脫精神苦楚的無價之寶。
「三寶殿」如此高潔不染塵俗,但畢竟不是金鑾殿。什麼時候、或者說有了什麼事情才能去三寶殿呢?佛家認為如遇以下情況可以登「三寶殿」:初一、十五拜佛額經可以去;逢到重要節日或祈福祭天可以去;遇有大災大難去拜佛求助可以去;有了法事或重要活動請僧人出廟可以去;因為軀體康復、考試中舉、生兒育女等大事拜佛許願還願也可以去,如此等等。可見,要去「三寶殿」無不因事而去,沒有什麼事情就不要去「三寶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