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怒懟白巖松,譏笑餘秋雨,好友馬未都:他就一「北京流氓」

2020-12-11 叨叨哥說電影

王朔,娛樂圈最有文化的人,文化界最有娛樂感的人,喜歡他的,叫他「朔爺」,不喜歡的,叫他「文壇惡評家」,懟天懟地懟空氣可以說是王朔特有的標籤,被他懟過人不勝枚舉,金庸、馮小剛、李敖、於丹、小布希、餘秋雨、白巖松、馬未都等,國內國外的,都在他「毒舌」下走了一遭,無一倖免。

與馮小剛的「相愛相殺」

王朔1958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幼時住在軍區大院,每天不是分夥打仗就是角色扮演,這段童年經歷被王朔寫進了小說《動物兇猛》裡。

王朔父親入過伍,當過參謀,母親是護士,後成為了軍醫。在軍大院裡接觸的不是高幹子弟,就是達官顯貴,這為後來與馮小剛鬧翻埋下了伏筆。

從小聰慧過人,也為王朔後來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父母忙於工作,疏於對王朔的管教,王朔曾說「我十歲以前不認識父母,小時候住在幼兒園,就記得我爸是一身綠軍裝,我媽是一呢子大衣」,近似無拘無束的王朔很快成為軍大院裡的「孩子王」,打架、搗蛋、拉幫結夥一個都少不了。

「放蕩不羈愛自由」是王朔身上特有的特徵,1976年,18歲的王朔還在人生的大海中隨波逐流,毫無人生規劃。後在軍校任職的父親的幫助下,王朔被丟到了軍隊磨練,成為了衛生員。

相比衛生員這個「慘澹」的正業,王朔副業「嘮嗑」可謂是風生水起,十裡八鄉的人都喜歡跑過來聽他侃大山。

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1977年,高考落榜後,19歲的王朔,決定經商。但隔行如隔山,嘴皮子利索的王朔,並沒有經商的頭腦,做一行,賠一行。

1978年,20歲的王朔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了第一部小說《等待》,但並沒有泛起浪花。1986年王朔開始發力,陸續發表了《一半是煙火一半海水》、《橡皮人》、《頑主》等。

1988年,王朔的四部作品同時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一半是煙火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頑主》、《浮出水面》,這一年因而被稱為「王朔年」,而王朔恰好三十而立。

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已紅透大中國,那時馮小剛還是王朔身邊的「小弟」,對馮小剛來說,沒有王朔,就沒有之後的大導演馮小剛。馮小剛也曾說:

「遇見了王朔,等於黑夜中看到了北鬥星」

當時,馮小剛通過鄭曉龍的關係,被介紹到了北京電視劇藝術中心做美工,一次,他看到大名鼎鼎的陽朔後,頓時文思泉湧,一頓猛誇,「朔爺前,朔爺後」地叫。1991年,王朔將馮小剛選為《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自此,馮小剛開始接觸編導行業。

王朔大火後,不斷被人討伐,甚至有人稱他的小說是「痞子文學」,1997年,王朔的小說、影視作品折戟沉沙。後來,在去美國之前,王朔對馮小剛說:"電影你該拍還拍,但不要署我的名了,他們是衝我來的,你有機會活咱們就沒必要一起死"。

同年,根據王朔小說《你不說一個俗人》改編的《甲方乙方》上映,創造了3000萬票房的奇蹟。同年底,王朔落魄地從美國回來,馮小剛得知後,託人給他送去5萬塊錢當做稿費,王朔沒收這個錢,反而將這5萬塊給扔了出去。

好友馬未都曾說:「王朔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依舊保存了作為一個作家基本尊嚴的人,他不為五鬥米折腰,不願去跪舔那些所謂的美好。」

從此,王朔與馮小剛關係不復從前。

懟白巖松、譏笑餘秋雨,連好友馬未都也未能倖免

王朔曾看到白巖松在電視節目中介紹自己的新書《痛並快樂著》時,他這樣說:

「第一感覺是這個人很得意,雖然眼鏡遮住了他的眼神,使他的表情看上去有些暖昧,仍能直觀到他的情緒的飽滿,若是小說中人物,便可形容為顧盼自雄。」

他曾在朋友推薦下買了《痛並快樂著》,但只看了十幾頁,他就看不下去了,他在一次採訪中懟白巖松:

「擱下的原因不在文字水平,大多數書看不下去是見作者有話說不出來,說不利索,替他著急。白巖松的文字能力在中等偏上,老實一點就好看很多。他寫自己,個人境遇,無論是「痛」還是「快樂」都算情真意切,遣詞造句也還工整,一進單位,語涉同事話就見大,特別懂事、特別見得人、說到哪兒都理直氣壯的廣播詞兒就出來了。」

最後,王朔給了六個字的評價:「骨子裡的做作」

凡是王朔看不慣的人,他都要懟一懟,《文化苦旅》作者餘秋雨也沒能逃過他的「毒舌」,2007年的時候,王朔出了本書《我的千歲寒》,在懟了郭敬明後,王朔將矛頭對準了餘秋雨,他說:「他是我的晚輩,冒充文化人,寫點遊記不算什麼!」

王朔懟起人來,敵友不分,好友馬未都曾評價王朔:「他就是一北京流氓,精」。

在一檔訪談節目上,王朔一臉嫌棄的批評好友馬未都,旁邊的主持人就問:"您這麼批評他合適嗎?"他這麼說道:"怎麼就不能批評啊?歲數大了就不能批評啊?太奇怪了簡直是。"

作為馬未都的好友,王朔毫不留情的給馬未都拆臺。從平常人看來,做這種事真是不給人面子,當眾揭短,叫別人怎麼活?可王朔卻不以為然,人的生活就要真誠。有點事大家就拍一些名人的馬屁,真的沒必要。做人就是要實實在在,有一說一。

有人說,王朔是活得最真實、最灑脫的文學家,正如他在《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中說道:「那就這樣吧,別悲天憫人,自嘆命薄了。你還年輕,依舊漂亮。」,也有人說,王朔太過傲,恃才傲物,令人生厭。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王朔註定是文學界的「怪胎」存在。

如今,王朔已經62歲,但他仍舊活躍在娛樂圈與文壇中,如果你想了解更為真實的王朔,那麼《王朔文集》一定不能錯過,他的思想、文風皆在其中,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酸甜苦辣頓悟人生!

感興趣的,可以點擊連結,直接購買:

相關焦點

  • 王朔怒懟好友馬未都,趕走修自行車的師傅,「北京流氓」名不虛傳
    新世紀前後,京圈出了幾個出類拔萃的名人,如今早已是圈中大佬級別的人物,比如「北京流氓」王朔、搞古董收藏的馬未都、賀歲片導演馮小剛、喝酒抽菸燙頭的于謙、演員如徐靜蕾、王子文等都不再贅述。、王朔是有名的「北京流氓」,不是說他耍流氓,而是說他說話做事,不走尋常路,什麼話都敢說,面子裡子都不看重,做事單憑喜好性情。與之相比,馬未都則要低調含蓄的多,他一生幾易其職業,如今已是身家過億的大收藏家,還上過百家講壇,為人處事相對比較圓融。
  • 王朔怒懟馬未都名場面,「北京流氓」名不虛傳,一點情面不講
    王朔怒懟馬未都名場面,"北京流氓"名不虛傳,一點情面不講要說2000年左右在北京圈裡面混得不錯的人,肯定是少不了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這些人,因為他們不僅僅都是北京的老爺們,還是從一個時代裡面走出來的比較有名氣的人,在私下自然也就少不了交集
  • 馬未都評價王朔:他,就是北京一流氓!
    之前王朔上《可凡傾聽》,一上來曹可凡就問他:聽說採訪你一次要10wan?是真的?王朔直言:沒錯就是10萬wan,但是我一分錢不拿!曹可凡又問:那你要錢幹嘛?王朔回答說:我捐給窮孩子,你們媒體多掙錢,但是你們摳門不捐,只有我從你們這裡掙來再去捐!王朔其實一直都是性子特別倔、說話也特別直,以前跟徐靜蕾愛的死去活來,結果兩人分開後別人再問他:徐靜蕾你們……?「徐靜蕾啊,就北京朝陽一女的,家住三裡屯。」
  • 「北京流氓」王朔:我懟人、吃軟飯、愛泡妞,但我依舊是個好作家
    馬未都曾直言:王朔,就是一北京流氓這個在大院成長起來的人,骨子裡有一種天然的傲氣,似乎誰也看不起,誰都沒有他厲害在他眼裡張藝謀就是個不會寫劇本的小跟班、餘秋雨不過是一個已經老了的青年作家,金庸的書得捏著鼻子看。
  • 王朔懟過餘秋雨,懟過白巖松,卻不敢懟王蒙,網友:難道都姓王?
    王朔在文學圈算是一個傳奇人物了,本人不承認自己是作家,但是基本上懟遍了文學圈大大小小的作家,諸如散文大師餘秋雨,王朔懟道:空洞乏味,華而不實。也懟過主持大咖白巖松:太過做作!更懟過常年在諾貝爾文學獎邊沿徘徊的餘華:無非是模仿與抄襲。當然,還有蘇童、韓少功、葉兆言、賈平凹、金庸等著名作家。
  • 王朔:嚴重被低估的文壇釘子戶,馬未都:能力絕對配得上諾貝爾獎
    文丨曹鏡明題丨馬未都評王朔:北京城裡的人尖子,能力之強,足以斬獲諾貝爾獎!王朔:嚴重被低估的文壇釘子戶,馬未都:能力絕對配得上諾貝爾獎相信大家經常會看到一些,王朔對於其他人的評價,如白巖松骨子裡的做作,郭德綱的作品裡有響聲的玩意在,馮小剛慣於欺下媚上等等,但是一般很少看到其他公眾人物對他的評價,那麼王朔在其他人的心目中是怎樣的形象呢?
  • 無知者無畏,王朔為什麼痛恨知識分子
    王朔在雜誌上開的專欄自己取名為「狗眼看世界」,自我辯解時宣稱「(誰) 說我是瘋狗,我就是瘋狗」。"北京文化有股張狂氣,見誰滅誰, 專檢那大個的滅",王朔就是這樣張狂,見誰滅誰,成了橫掃文壇的老炮兒。魯迅、金庸、齊白石、季羨林、老舍、李敖、於丹、餘秋雨、餘華、蘇童、白巖松、張藝謀、馮小剛、郭敬明等等,王朔眼裡沒有權威,懟天懟地懟大師,就連朋友馬未都也照樣懟,馬未都曾評價王朔:「他就是一北京流氓」。
  • 吃軟飯,懟金庸,一生罵過3000多人:王朔到底什麼來頭?
    馬未都曾直言: 王朔,就是一北京流氓 這個在大院成長起來的人,骨子裡有一種天然的傲氣,似乎誰也看不起,誰都沒有他厲害 在他眼裡張藝謀就是個不會寫劇本的小跟班、餘秋雨不過是一個已經老了的青年作家,金庸的書得捏著鼻子看。
  • 王朔評白巖松:骨子裡做作的「肉喇叭」!坐第一排有什麼好優越的
    2010年,主持人白巖松出了一本書——《痛並快樂著》。這本書記錄了白巖松從大學畢業到30歲之間的生活,從畢業時的迷茫無助,到一路披荊斬棘,最終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但是,這樣一本書卻引起了一位文壇重量級人物的不滿,他就是王朔。此前,王朔曾經公開發文點評白巖松:骨子裡最作的「肉喇叭」。
  • 白巖松懟王朔:狗眼看世界,拉魯迅做擋箭牌,堪稱當代二桃殺三士
    文丨春秋來信題丨白巖松懟王朔:狗眼看世界,拉魯迅做擋箭牌,不愧是靠嘴皮子吃飯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白巖松的看法!尤其是在他之前也沒少批評人,結果都「報」在了一起,宛若是引爆了一個炸藥包,獲得罵名無數。當然,也許這一切看來,對於王朔而言,也只是毛毛雨,被他批評過的無論是金庸、餘秋雨、張藝謀、馮小剛,乃至是魯迅,哪一個比白巖松的影響力和地位差?
  • 王朔懟餘秋雨文章:空洞抒情,王朔水平如何?看後不得不服
    很多人都說王朔沒有資格懟餘秋雨,畢竟論在文壇的名氣,王朔確實是不如老餘的。但把兩人經典作品的評分一比,會發現其實王朔的讀者緣並不差。餘秋雨最經典的作品是《文化苦旅》,該書2001年版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7;而王朔的經典作品《過把癮就死》,2002版的豆瓣評分是8.2。當然,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畢竟一部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並不完全能贊同於它的水平。
  • 特立獨行的王朔,他的生猛不羈源自於內心純良,不信看著瞧
    ,批魯迅,罵金庸,諷李敖,挖苦馬未都,調笑馮小剛,譏諷餘秋雨……,甚至連自己也沒放過,他化名所寫的《我看王朔》把自己罵的體無完膚。這一階段正是他那些洋洋灑灑的《我看魯迅》《我看金庸》等一系列文章在文壇上引發無數口水與爭議的時期,而《我看王朔》延續著此前一貫的風格,將王朔貶的一無是處,正當那些對他批判金庸的人大喜過望的時候,謎底揭開後卻發現這根本不是江湖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世外高手,而是王朔自己在玩著「左右互搏」之術而已。這樣的王朔,我的地盤我做主,我是流氓我怕誰。
  • 敢叫板郭沫若的馬未都,文學水平如何?梁宏達和王朔看法截然相反
    :「叫板郭沫若,他馬未都憑什麼?」 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隨後,老梁還講了多個例子,證明馬未都在《百家講壇》裡講的那些知識,看似是在講文化,其實是在文化裡的人和事,並得出結論:馬未都早就把書讀透了。 三:王朔表示「馬未都就是一個倒騰古董的,他自己心裡還能沒點數」 說起來,王朔和馬未都也算是髮小了,兩人一起在北京長大。
  • 王朔:餘秋雨冒充文化人,在文學界不入流,他的話有道理嗎?
    )的軍官教員,雖非是書香門第,但家境小康,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這種出身對於他以後在作品輕車熟路地描寫北京市井生活有極大裨益)。一部部電視劇、電影面世,背後編劇都是他。那年代,全中國的青年人都模仿他說話。他甚至影響了國人的說話方式,推廣了北京話走向千家萬戶。作家劉震雲就評價稱,王朔對國人語言和表達方式的影響力不輸魯迅。
  • 「北京流氓」王朔:出軌徐靜蕾拋棄妻女,61歲最終輸給了女兒
    01他是一位比較有才華的編劇作家,最大的特點就是懟人。言語犀利,說話方面沒有任何顧忌,啥都敢說。金庸、餘秋雨、張藝謀等人都都被他懟過。不過能靠著自己出眾的才華在影視圈站穩腳步。他出生在南京一個小康之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是生活也算富裕。父母因工作的原因,王朔從小跟著家人遷移到了北京生活。他是一個在北京大院裡長大的孩子,性格方面特別調皮。上學時期經常不服從老師的管教,成為了父母比較擔心的問題。
  • 如何評價餘秋雨?白先勇:值得所有人尊敬,王朔:低配版的席慕蓉
    低配版的席慕蓉文學界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批判精神,餘秋雨火了自然會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批判。王朔就是一位批評餘秋雨最多的作家之一,王朔曾說:"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那種挑弄一點小情調,有一點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那種,海誓山盟的味道。
  • 如何評價餘秋雨?白先勇:值得所有人尊敬,王朔:低配版的席慕蓉
    低配版的席慕蓉 文學界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批判精神,餘秋雨火了自然會有不少人對他進行批判。王朔就是一位批評餘秋雨最多的作家之一,王朔曾說:"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那種挑弄一點小情調,有一點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那種,海誓山盟的味道。"
  • 王朔:不是偽君子,卻是文字流氓怎麼了,這個世界需要這樣的流氓
    他的身上充滿了軍區大院裡面的頑劣、有北京市民階層的傲氣,又像是街頭混混的痞態,但是又充滿了文人的哲思。對待這個世界,他用一雙慧眼在文章裡面肆意妄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就是文壇的「頑主」——王朔。王朔是那個時期極少數的能夠在散文、小說等各領域都大放異彩的作家。從1984年的首篇處女作的中篇小說《空中小姐》開始,人們在《收穫》《天涯》《當代》等文學雜誌上便時常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其「懟天懟地」的語言風格就像是現代版的魯迅,用唇槍舌劍在文壇上殺出一片天地。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美名與中傷,常常接踵而至很多人不喜歡餘秋雨,經常留一些罵人的話,這些話雖然難聽,但是影響還沒那麼大,最嚴重的是文化圈裡的一些人也開始批評他,其中就包括王朔。對於這位知名的作家的,編劇,我們也是很熟悉了,對於他「文化流氓」的稱號也是如雷貫耳,他經常會對批評一些文人,就連金庸先生也曾被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看起來既跌份又噁心。
  • 王朔的前半生:頂著「北京流氓」招牌的他,原來臉皮薄到了極點
    而生活在北京的文人不像江南之下的才子佳人淡然多情,而是存在著一種北京人特有的從容不迫,夠隨和也坦然。作家也是編劇王朔就是這一派北京文人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笑稱頂著個「北京流氓」的招牌。 他曾在書中寫過:「生活不能改變,我就改變,誰也甭想破壞我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