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最近一篇報導稱,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文教學在美國蔚然成風。美國人真的會學中文嗎?就連美國人自己也一直在哀嘆,美國缺乏學習外語的傳統。外語熱在美國來得快,去得也快:冷戰期間是俄語,到上世紀80年代成了日語,「9·11」之後又變成了阿拉伯語。與此同時,數以千計的美國公立學校在過去十年來已逐漸停止了外語教學。中文教育在美國的繁榮能持續下去嗎?美國人有學習中文的必要嗎?《紐約時報》為此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辯論。
中文課程已在美國生根
::文 諾曼·麥特勞夫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計算機科學教授)
美國人在語言學方面沒有口碑。歐洲人津津有味地說著多國語言,我們卻被告知,美國人對此根本不感興趣。這種對比其實不公平。大多數歐洲人在其生活區域的200英裡之內,就有另外一個國家,這使得他們能講多種語言變得必要。
在美國有著類似必要性的地區,學習外語的勁頭也很足。當你走進加州任何一家連鎖書店,你都會看到大量學習西班牙語的書籍。實際上,西班牙語書籍在許多書店都有自己獨立的分區,從其他外語中單列了出來。
因此,隨著中國經濟與政治存在的迅速崛起,美國人開始對學習中文感興趣。中文教學不會是曇花一現,要知道這是一種有13億人在使用的語言。
但美國人能學好中文嗎?所有的筆畫都要記住!還有難以捉摸而可怕的發音!好的教學方法很有必要。對於中國教師經常使用的填鴨式的背誦記憶法,美國孩子可能沒有耐心。因此,加強積極學習是關鍵,在歌唱和學習電影劇本的基礎上學習中文,就是一個好辦法。
儘管有各種困難,但中文課程畢竟在美國生了根。那些堅持學中文的人,將會發現大有裨益。
你突然發現帳單是用漢字寫的
::文 布魯斯·富勒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育與公共政策學教授)
想像有那麼一天,當你的按揭帳單送達時,你突然發現帳單是用簡體漢字寫成的。又有一天,銀行給你派了一名中文翻譯,告訴你你正深陷債務。這些令人難以置信嗎?隨著中國持有美國債務的份額越來越大,這誠然是美國當代困境的真實寫照。至少從經濟上講,我們已經與中國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因此,我們最好去了解他們。中國人當然想了解我們,向我們派出了數百名教師,希望能激發美國孩子對普通話和東亞行為方式的興趣。
可悲地是,我們非常遲緩地才意識到東亞很快會主宰全球經濟。就像最後一批古羅馬人一樣,我們堅信美利堅帝國的統治會永遠持續下去。因此,我們沒有抓緊學習中文的機會。
我們應欣賞東亞文化的優勢,學習他們的語言,與他們展開接觸。這些美德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已經顯現。我所在的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學生,超過半數是東亞後裔。
這不僅僅是要做做樣子,政府和企業領導人應該推動雙語教學成為一以貫之的政策。中文是我們了解中國文化資產和合作技能的窗口,不僅僅是擴大市場份額的工具。
美國是語言的公墓
::文 馬塞洛 卡羅拉·羅斯科 (美國紐約大學移民研究所聯合主任)
對中文的新興趣將催生又一股學習外語熱?美國人當然希望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當談到外語,美國懷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一方面,催迫中產階級孩子尋求機會在海外留學,認為這有助於他們在新的全球市場上做好語言和文化方面的準備;另一方面,隨著數百萬移民兒童豐富了美利堅民族的語言寶庫,我們對保持美國人語言多樣性心存忌憚。
後一種觀念在美國歷史上根深蒂固。班傑明·富蘭克林就曾十分憂心德語(以及德國人)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擴張;西奧多·羅斯福也曾冷酷地宣稱「我們只能容忍一種語言,這就是英語」。這一宣言在美國歷史上反響甚大。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維持著無情的強制單一語言制。一位著名社會學家打趣說,「美國是語言的公墓。」昔日偉大的移民者語言(如德語、義大利語和日語),如今都安息在美國的土壤裡。
支配了數代美國人的單一英語邏輯,肇始於民族構建和凝聚社會的需要。但當全球權力中心隨著「金磚四國」,緩慢卻穩步地向世界東方和南部轉移,對美國公民的多語要求正越來越急迫。
只有9%的美國人能講一門外語
::文 蘇珊·雅各比 (美國作家,代表作《美國的非理性時代》)
根據美國應用語言中心的調查,從1997年到2008年,提供漢語教學項目的美國中學數量從1%增加到了4%。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統計數據。許多學校依靠中國政府的項目,才得以向教師提供工資補貼。中文熱註定會退燒。正如冷戰時期的俄語研究一樣,中文熱是出於了解我們主要競爭對手所講語言的需要。
美國人一向對學習外語不是特別感興趣。時至今日,甚至可以說是毫無興趣。只有9%的美國人能講一門外語,而歐洲人在這方面的比例則高達44%。網際網路只是讓自鳴得意的美國人強化了這樣的信念,即世界上任何人在交談時都應該講英語。
在美國歷史上,外語課程在中學和大學取得真正的大發展只有一次,這是隨著1958年開始推行的《國防教育法》而出現的。該法是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直接反應。《國防教育法》不僅促進了俄語教學,還惠及所有外語。發展到今天,美國政府在大學外語教學方面的支出,還不及40年前的四分之一。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我們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外語教學預算還新增了阿拉伯語和中東研究,這意味著其他外語教學費用大幅下降。隨著經濟衰退壓縮了各個層次的教育經費,今天的情況毫無疑問變得更糟糕。
我們一直缺乏通曉外語的外交官、間諜和商人。但在美國根深蒂固的愚蠢觀念裡,並不要求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掌握外語。大多數州已經不再對高中畢業生的外語提出要求,大部分人完成大學學業也沒有學習一門外語。我們是一個視野狹小的民族,卻以此為傲。
(::美國《紐約時報》2月7日 ::譯 夏微雨)
(本版言論不代表本報觀點,僅供參考。文章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