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杜甫這首詩是七律巔峰

2020-11-27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

閱讀這一首詩,兩個背景知識需要了解。

杜甫的《秋興八首》,一般認為作於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這一年杜甫五十五歲。詩寫於夔州(今重慶奉節)。好友嚴武於代宗永泰元年(764)四月去世,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加上「厭蜀交遊冷」之類的原因,杜甫於五月離開成都。計劃可能是,回到家鄉洛陽定居,或者先到青年時代曾經遊歷過的吳越(今天江蘇浙江)一帶重遊一番。但不幸的是,因為身體的原因,「兒扶猶杖策」(《別常徵君》),走路都有困難,根本無法作長途旅行。當年的整個秋天、冬天便在雲安臥床養病中度過。第二年晚春,才得以移居夔州。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等詩句看,杜甫是急於離開蜀地的。但是,現在卻被迫滯留雲安、夔州,而且不知道哪一年能夠離開蜀地。不難想像,杜甫的心情是很糟糕的。

這是由八首七言律詩組成的連章組詩。這組連章組詩,跟一般的組詩(例如陶淵明的《飲酒詩二十首》)不一樣,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首詩的順序都是固定的,不能隨意調換,每一首詩都是組詩必要的成員,缺一不可。王嗣奭對此有很好的闡述,「《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章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單選一章不得。」

《秋興八首》的內容,浦起龍有個簡要的概括,「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和蕭滌非《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有更為明確的概括。前者是「大抵抒寫身居夔州的漂泊之感和心憶長安的故國之思」,後者是「大抵前三首詳夔州而略長安,後五首詳長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長安,後五首則由思長安而歸結到夔州;前三首由現實走向回憶,後五首則由回憶回到現實」。

2

「玉露凋傷楓樹林」,是《秋興八首》的第一首。除了是組詩的起興、充當組詩綱領外,它本身也有相對獨立的內容,那便是:因夔州巫山巫峽一帶的秋天景象觸發,而產生對故園、家鄉濃鬱的思念之情。

具體地說,第一句,玉露凋傷楓樹林,是近處眼前之景,秋天的景色,奠定悲秋的基調。第二句,巫山巫峽氣蕭森,遠眺所見巫山、巫峽景象,蕭森,蕭瑟陰森。一二句連起來,是由近及遠地寫景。第三句,江間波浪兼天湧,是俯瞰之景,峽中長江波浪滔滔,說明行舟之難,出峽不易。第四句,塞上風雲接地陰,是仰望之景,天地相連,一片陰暗。總之,前四句是寫景。

後四句寫心情。叢菊兩開他日淚,說的是自己上一年春天離開雲安來到夔州後,這已經是第二次在夔州看菊花開放了。他日淚,有兩種可能的意思:一是從前的眼淚,一是日後的眼淚。當然,也可能是從前、日後兼而有之。孤舟一系故園心,說的是,這兩年裡,心裡一直繫念這故園,歸心似箭。這兩句是所見景物(菊花)引起鄉愁。第三四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所聞增加鄉愁。第三句是裁製新衣,第四句是熨燙舊衣,隱含身為遊子,自己新舊衣裳皆無的艱難困苦,加深鄉愁。

律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是杜甫律詩寫作常用的手法。

3

《秋興八首》中的思想、感情,憂國憂民,思鄉思親,不用說都屬於我國古代佔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範疇,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換言之,思想感情的正確是毋庸置疑的。但對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這種正確的思想感情,其實並不重要。原因之一,杜甫所忠誠的是已經不復存在的李唐王朝;原因之二,杜甫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作品,遠不止《秋興八首》,其他很多作品都表達過同樣的思想感情。原因之三,對當代人來說,《秋興八首》的主題思想過於沉重,缺少娛樂精神。實際上,最喜歡《秋興八首》的是文史學者和格律詩的愛好者,並非普通讀者喜聞樂見的類型。

對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來說,《秋興八首》「玉樹凋傷楓樹林」最值得注意、琢磨的,是它的技術:成熟、嚴謹的平仄格律,語音上雙聲、疊韻、疊音等的使用,詞語色彩的搭配,詞法、句法上的講究,典故的運用,等等。有美國學者,甚至專門從語言學的角度,對杜甫《秋興八首》的魅力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高友工、梅祖麟《唐詩的魅力》)。

葉嘉瑩先生認為,唐朝初年開始出現的七律,「…在杜甫之前,很少有人能夠寫出成功的作品,是杜甫才真正從內容意境與藝術技巧兩方面發展了七律,將這種體式發展到一個完美成熟的階段。」無論是敘述的形式,選取重點意象,還是使用拗體,各種形式,杜甫都可以寫得很好。總之,想要領略七言格律詩的魅力,不能不讀杜甫的作品。

而《秋興八首》是杜甫七言律師中的典範之作。黃生說,杜甫七律當以《秋興》為「裘領」,是杜甫一生心神結聚之所作也。換言之,《秋興八首》乃是杜甫七律的壓卷之作。杜甫自己說過「老來漸於聲律細」、「新詩改罷自長吟」的話,可見到了晚年杜甫是一位在聲律上非常講究的詩人。杜甫的詩歌,尤其是晚年的律詩,經得起任何認真仔細的推敲。音韻學名著《切韻》的陸法言序中國有一句話,叫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杜甫的《秋興八首》詩是非常好的賞知音材料。

這裡舉兩個例子說一說。

詩的開頭為什麼是「楓樹」呢?錢謙益認為,源於宋玉《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宋玉用楓樹表現傷心。杜甫繼承了宋玉的這種用法。其實,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悲秋傳統,一般認為也起源於宋玉,其《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葉嘉瑩則認為,「玉露」所隱藏的白色與「楓樹林」所隱藏的紅色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那是一種生命的凋傷,不是普通生命的凋傷,而是一種那麼鮮豔、那麼美麗的生命的凋傷,這就更增加了生命的悲哀。」

再請看錢謙益對詩歌三四句和七八句的分析。三四句:江間洶湧,則上接風雲。塞上陰森,則下連波浪。此所謂悲壯也。叢菊兩開,儲別淚於他日,孤舟一系,僦歸心於故園,此所謂悽緊也。七八句: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公孫白帝城,亦英雄割據之地。此地聞砧,尤為悽斷。

多位學者,都曾經把《秋興八書》比作交響樂,同一個主題,表現手法反覆變化,旋律不斷展開。「……分開來可以單獨成篇,頭腳俱全,合起來首尾相應,脈絡暢通。在主題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每首詩在形象和色彩上不斷變化……在每首詩中空間點和時間點的相互關聯都十分細密,像經緯一樣交織。」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這首詩可以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稱為「七律第一」?
    唐朝就有過一首平仄虛實嚴格意義上並不工整的七律詩,但卻被後人們推崇為「七律之首」。這首詩便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也稱嚴滄浪,在他的《滄浪詩話》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的《黃鶴樓》為首。也就可以說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為黃鶴樓的絕唱。崔顥寫下這首詩後,唐代詩人競相傳唱、模仿,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其中就有咱們的詩仙李白。
  • 為什麼這首詩能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七律之首」?
    唐朝就有過一首平仄虛實嚴格意義上並不工整的七律詩,蓋過李白、杜甫等詩作大家的作品,被後人們推崇為「七律之首」。這首詩便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也稱嚴滄浪,在他的《滄浪詩話》中,稱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的《黃鶴樓》為首。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被後人譽為「七律第一」,也一度被人稱為黃鶴樓的絕唱。自崔顥寫下這首詩後,唐代詩人便競相傳唱、模仿,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
  • 10首巔峰唐詩七律,杜甫獨佔5首,李白和崔顥各有1首
    七言律詩是唐詩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七律格律嚴謹,可以融入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藝術。唐人七律之中,以杜甫的成就最高,杜甫的七律,可謂包羅宇宙,寫盡人事。如果要試著排出唐詩七律的十魁首,自然杜甫居多。以下是根據每首七律的思想、藝術成就,以及流傳度試著綜合排名。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尤其是杜甫的七律,不但內容深刻,同時格律齊整,可謂唐文學殿堂中的精品之作。杜甫一生作詩很多,七律大約有155首。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
  • 李白杜甫巔峰之戰,同一地點各寫一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七律第一
    從此,李白繼續仗劍天涯,而杜甫則成了太白的忠實粉絲,一生掛念。二人分別後,杜甫熱情洋溢地寫下十幾首懷念李白的詩作,而李白只簡單地回應了三首。這讓杜甫很鬱悶:太白哥哥是不是不想我?不行,我要追隨他的腳步,重建他的人生!於是杜甫或有意無意的,開始重走李白的雲遊之路,去李白去過的地方,尋李白尋過的遠方。
  • 杜甫最後一首七律詩
    杜甫生於公元 712 年,逝世於 770 年,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一生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深遠悠長,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 杜甫這首七律,被從頭批評到尾,大學者:不是杜甫真筆
    不過杜甫有一首七律,卻被批評得一無是處,這首詩就是《覽物》,也稱《峽中覽物》:曾為掾吏趨三輔,憶在潼關詩興多。巫峽忽如瞻華嶽,蜀江猶似見黃河。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經春長薜蘿。形勝有餘風土惡,幾時回首一高歌。此時在很多唐詩選本中都難見到,是杜甫經過巫峽時,詩興大發吟詠的一首詩,體裁是七律。
  • 唐詩七律的巔峰之作,這14首詩詞你一定要反覆讀
    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明代胡應麟說: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說一說】這首詩作於王維晚期隱居輞川藍田時期。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詩寫景生動真切,生活氣息濃厚,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清新明淨,形象鮮明,表現了詩人隱居山林、脫離塵俗的閒情逸緻。這首詩,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
  • 這3首七律分別被評為第一 杜甫和崔顥以外 第3位詩人也大名鼎鼎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杜甫《登高》與崔顥《黃鶴樓》都被人稱為第一,這兩首詩誰優誰劣呢?這種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個人喜好不同,鑑賞角度不同,說哪一首好都正常。其實被後人稱為唐朝七律第一的詩有三首,除了這兩首以外,還有一個詩人的七律也被稱為第一,這個人在詩壇的地位也不可小覷。
  • 唐詩三百首》不是三百首為何杜甫的詩最多?
    《唐詩三百首》是我們的啟蒙讀物之一,幾乎每人家裡都有一本,甚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說法。因此哪位作者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作品多,往往被視作誰的地位高,誰的好詩多。這樣說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唐詩的選本非常多,蘅塘退士的這本書如此受推崇,說明他選詩確實有獨到之處。
  • 年近花甲的杜甫登上夔州白帝城,寫下的這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
    《全唐詩》裡的四萬多首詩中,到底哪一首七律可以排第一呢?那我個人認為杜甫的《登高》絕對有資格,這首詩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所傳遞出來的那份情感,那都是無人能及。雖然還有《黃鶴樓》那種經典名篇,但是杜甫這首更接地氣,也更具有感染力,通篇只是那麼信手拈來,可是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和委屈。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短短4句寫盡無窮愁緒
    律詩,體制森嚴,杜甫卻能在其中遊刃有餘的表達自己沉鬱頓挫的感情,在所有格律的束縛下自由的抒發情感,這已經是到了化境。這種境界因為其獨特的時代因素、個性因素,古今只有杜甫能夠做到。這樣的巔峰,也最終導致了詩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開始走下坡路,因為杜甫的境界已經到了盡頭,再也沒有發展了。
  • 杜甫的這首登高詩,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傳唱了千年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登上高臺,悲對秋景感慨萬分寫下一詩《登高》慷慨激越,被譽為「七律之冠」。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唐朝有三首詩被稱為七律第一 您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呢?
    前言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杜甫《登高》與崔顥《黃鶴樓》都被人稱為第一,這兩首詩誰優誰劣呢?這種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個人喜好不同,鑑賞角度不同,說哪一首好都正常。其實被後人稱為唐朝七律第一的詩有三首,除了這兩首以外,還有一個詩人的七律也被稱為第一,這個人在詩壇的地位也不可小覷。不過,我們還是先從詩聖杜甫開始說起。
  • 登樓詩只服杜甫,晚年登兩樓寫兩首詩,一首七律之冠一首五律絕唱
    論登樓詩只服杜甫!這樣說大家或許會覺得有些誇張,畢竟山西的鸛雀樓上還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湖北的黃鶴樓上還有令李白擱筆的崔顥成名作《黃鶴樓》。這二位的詩作雖都是千古名作,但都是妙手偶得之作;而杜甫則不同,他一生寫過數首登樓詩,而且篇篇經典。
  • 杜甫這首七律,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
    杜甫的七律代表了唐詩七律的最高成就,他的《登高》等詩作被譽為是第一流的七律。不過,杜甫的其他七律,還多有經典之語,抒懷寫出了不同的內心世界。尤其是這首七律,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這首詩的題目是《蜀相》,寫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遊覽武侯祠時。這首詩最出名的就說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寫出了極大的遺憾,寫出了極大的傷痛,寫出了詩人一生的悲劇。首聯寫急於走訪遊覽武侯祠的心情,「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給出了地理位置,也寫出了對於丞相祠堂的整體印象。
  • 《慶餘年》範閒鬥詩,一首《登高》拔頭籌,杜甫這首七律有多好?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最近很火的那部電視劇《慶餘年》,其中有一個鬥詩的劇情,主角範閒以一首《登高》豔壓群芳,獲得滿堂喝彩,過後悄悄說,杜甫的這首七律可謂是古今七律第一,史上無人能及,那麼這首獲得後世極高讚譽的七律究竟說了什麼呢?
  • 杜甫聽到寡婦哭心疼地寫首七律,通篇犯寫詩大忌,卻被譽一代冠冕
    晚年落魄時,杜甫曾寫了這樣兩句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寫得很妙,但他終究是謙虛了。因為他的詩既是佳句,又常常語出驚人。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詩聖的一首悲天憫人之作,詩名《白帝》。沒錯!這個白帝就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那座夔州小城,當年詩仙寫白帝城時說的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何等快意。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文|小航的紅樓詩歌夢在唐詩的海洋中,七律詩,五言詩一直是詞碑。甚至有人說:「這些構成了唐朝文化的興盛和發展,說起詩詞立足於初唐,盛唐,晚唐,相信每個時期都有形形色色的詩人,不過每類詩派代表的人物卻大有不同。今天我們來說下七律詩詞的代表意義,第一次講到這個名字估計很多人的印象是杜甫,杜甫的詩代表著一種濃重的歲月感,他的七律詩是空前絕後的,讀起來慷慨,特別解心事。七律向來是唐詩長河中最有韻味的,但並不是杜甫的才算是好作品。
  •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王維很有名的一首七律詩,可以和杜甫並駕齊驅,意義很深刻! 在唐詩的海洋中,七律詩,五言詩一直是詞碑。甚至有人說:「這些構成了唐朝文化的興盛和發展,說起詩詞立足於初唐,盛唐,晚唐,相信每個時期都有形形色色的詩人,不過每類詩派代表的人物卻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