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醫療融合是解決全民健身工作的技術核心、擴大體育科學為健康服務領域的關鍵。」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建軍字字鏗鏘。近年來,郭建軍一直竭力呼籲體育與醫療的融合。這一次,《「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的出臺,讓郭建軍看到了「體醫融合」的曙光。
安全有效健身是前提
《規劃綱要》第六章《提高全民身體素質》用整章篇幅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幹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在「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幹預」章節提出: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
「體育鍛鍊,絕不僅僅是用於預防疾病、強身健體,還可以用於治療疾病、病後康復。因此,重新認識、準確定位體育的功能,才是推動體育醫療融合發展的關鍵。」郭建軍認為,全民健身是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為目的的鍛鍊,但並非所有運動都可以獲得健康,也不是所謂的「動則獲益」。只有滿足安全性、有效性的運動,才稱得上是健身,才能夠真正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競技體育科技是核心
郭建軍認為,當前「體醫融合」的理論前提已充分建立,而競技體育科技是國家體育總局系統服務全民健康的核心技術。競技體育科技代表了體育科學最高水平,是學科發展最完善的體育科學,是最能代表國家體育總局特色的科學,是公認的專業化體育。在醫學對運動指導的要求下,只有競技體育科技才能滿足醫學的對等要求。競技體育科技所蘊含的整體訓練、個體化訓練以及高效率等特色可以服務全民健康的實現。
「競技體育科技能夠成為國家體育總局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核心技術,前提是基於對競技體育的新認識。」郭建軍提出,競技體育項目從兒童期訓練到成年人訓練體系完備。競技體育不同的運動項目,在訓練身體各方面各有所長,在健身和臨床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競技體育科技的運動營養學,是完美地將運動和營養融合的科學,在指導臨床患者方面有獨特的效果。競技體育具有讓人常年堅持一項運動並不斷提升運動的能力。體育明星們對於全社會體育鍛鍊有著很強的帶動示範作用,大批專業的運動員可以成為健康指導的生力軍。
「體醫融合」從三甲醫院開始
「高科技體育科學與高科技醫療的融合是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重要內容。」郭建軍闡述了「體醫融合」的要義。體育與醫療合作從哪裡開始?郭建軍認為,合作要從三甲醫院高水平專科醫生開始。合作治療的疾病應是多發病、常見病,而且是與運動有密切關係、運動效果最明顯的疾病。建議從心血管病、糖尿病、抑鬱症這三種疾病開始。「在體育醫療合作中,不僅是技術的合作,也是話語權的合作。讓醫生給患者、給大眾推薦科學鍛鍊,對於患者、大眾的依從性效果要遠遠好於體育科學工作者對患者、大眾的說服教育。這方面還需要醫學和體育的深度融合。」郭建軍說。
然而,郭建軍也坦言,目前「體醫融合」存在著思想觀念、組織結構、政策資金等方面的障礙。他認為,針對《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每千人擁有社體指導員2.3名」的目標,不僅要有數量,還要保質量。
因此,郭建軍建議加強科學鍛鍊素養教育。成立體育與慢性病專門機構、建立專門的科學鍛鍊宣傳隊伍;對現有醫務人員進行科學鍛鍊素養培訓;將體育醫學作為一門學科納入醫學基礎教育中;將科學鍛鍊納入國家體育總局人力中心的社體指導員教育考核體系中。與此同時,開展更深入的「體醫融合」試點。成立專門研究部門,醫院建立體育醫學服務中心,在課題設置、政策經費方面大力扶植體育醫療合作項目,建立醫生和運動營養指導師共同診治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