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的孩子啥學不會都正常
我女兒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不認識鐘錶,怎麼教都沒有用。任憑你說得唇乾舌燥,孩子還是一臉迷茫地望著你。
作為家長,我能怎麼辦?直接放棄。不會就不會吧,到該會的時候就會了。
數學老師在家長群,疾言厲色,教訓家長:要多教教孩子,多花點兒時間。小學一年級就跟不上,後面怎麼辦?
我把數學老師就當笑話看。一個不懂認知心理學的老師,你跟她講什麼道理?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認為,我這個媽媽太佛系,對孩子不負責任。遇到困難,不想著去解決矛盾,輕易選擇妥協。
大家都是從小孩過來的。心裡應該有點兒數,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孩子的認知能力是不一樣的。
何況我女兒6歲就上小學一年級,跟7歲上小學一年級的同學比,她確實吃虧。
不管誰的孩子考100分,我都不羨慕。在我心裡就想著兩句話:一切都只是暫時的,我對我孩子有信心。
孩子如今二年級了,老師發了一張電子試卷,讓家長列印出來給孩子做。我列印出來才發現,卷面全是鐘錶。
我把試卷拿給孩子,心裡想著:你要是不會做就算了,三年級總會的。沒想到孩子拿著試卷,一會兒就寫完了。天哪,她開竅了!
我念小學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個書包,書包上有個圖案,一個小男孩兒踢足球,還有字樣「小球迷」。
那個時候,我居然不知道什麼是「球迷」。我去問我堂哥,讓他給我解釋解釋。任他怎麼解釋,我都聽不懂,最後我堂哥生氣了,不理我了。我也不知道是哪天,突然就搞清楚「球迷」是啥意思了。
為啥9月份出生的孩子往往更優秀?
據說國外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9月份出生的孩子往往都比較優秀。因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有很多都是九月出生。難道是因為9月是一個神奇的月份?
其實不是的,因為新生入學是9月1號。9月份出生的孩子,要比同年出生的孩子晚一年上學。
不要小看晚這一年!你比同班孩子大一歲,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都佔很大的優勢。你比別的同學考試分數高,因為懂得多塊頭大得到老師的任命當了班長,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突出……這都會產生非常好的心理暗示,會讓你覺得自己就是優秀能幹的。
這些正面反饋,會增強你的自信心,促使你會更願意投入精力和時間在學習上,不突出也會漸漸突出,不優秀也會慢慢變得優秀,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這有點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講的羅森塔爾效應。
像我們家這種上學比較早的孩子,確實有點吃虧了。好在我們也都懂,平時就多鼓勵孩子,從來不計較分數,也不給她增加負擔,只要她開開心心願意上學,作業少寫點兒沒關係,甚至不寫也沒關係。
孩子在一年級的時候,上課經常從教室裡跑出去,跑到操場上玩。那個時候,我們確實有點擔心,後來孩子表現越來越好。到二年級的時候學習很自覺,成績也不錯。
小學階段的知識不多,晚兩年學一樣不晚
你以為我們家的孩子是個例?我再來講一個故事,目的是減輕家長們的焦慮。
著名主持人王芳的女兒,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拼音不會,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搞不定,乘法口訣不會背,學習成績一塌糊塗。但是,王芳當時忙著工作,又處於創業階段,對女兒也疏於照顧。
直到某一天,王芳女兒的班主任給她打電話,你關心一下你女兒的學習成績吧。這個時候,王芳才發現自己這個媽媽太不稱職了。內疚自責解決不了問題,王芳決定要幫助女兒重拾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王芳專門研究了一套學習方法,讓女兒三年時間學完了整個小學六年級階段的文史知識,涵蓋了語文、地理、歷史等大語文範疇的知識點。不光如此,她還把自己的學習方法結集出版,做了很多家教書籍,幫助家長和孩子搞定學習問題。
從王芳的講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整個小學階段,並沒有多少知識點需要孩子掌握,一切都是打基礎,讓孩子慢慢進入系統學習的狀態。
如果孩子在哪一塊跟不上,家長也不能著急,家長緊張焦慮,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壓力對學習毫無用處,過多的壓力還會傷害孩子的大腦,甚至是身體。
我們來說一個悲慘案例。心理學界鼎鼎大名的森田療法,創始人是日本人森田正馬。這個創造,其實來源於他悲慘的童年成長經歷。森田正馬的成長,就是揠苗助長的真實寫照。
森田正馬的爸爸是老師,對他的教育十分嚴厲。森田正馬5歲的時候,家人就送他去念小學。學校的作業多,回到家爸爸又開小灶,繼續增加課業壓力,教授他古文,背不完書不讓睡覺,漸漸地讓他產生了學校恐懼症。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會經歷四個認知發展階段。而2-7歲,被稱為前運算階段,是從刻板的知覺性具象性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
這個階段若鋪墊工作做得好,會對推進認知、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起到推動作用,孩子的心智也會更加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
森田正馬5歲就被家人提早推進學校,學習知識所需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能力有沒有,尚不清楚,總之,這個孩子苦難的一生開始了。
整天處於學習高壓狀態下的森田正馬,到了12歲還在尿床,自卑程度可想而知。森田正馬讀大學的時候,又是神經衰弱,又是腳氣,醫生讓他回家休養。但是回家就不能參加考試了,又要補考,不靠譜的爸爸好久沒有匯款給學費了,連買藥的錢也沒有。
森田正馬心一橫:橫豎不是個死嗎?藥不吃了,病也不治了,準備考試。結果,不僅考得好,病也好了。這件事給了森田正馬很大的啟發,治療神經症,關鍵要有「放棄治療的心態」: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接納一切,反而更有利於痊癒。
森田正馬是幸運的,久病成良醫,不僅超越了痛苦,還把自己的方法傳給別人,幫助別人從痛苦裡解脫。但是,像森田正馬這樣的人可能很多,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智慧和勇氣。
作為小學生家長,最大的修養就是不能焦慮,不能著急。就算是一時半會兒落後,也要相信孩子,一切都只是暫時的。
華人卡內基之父、《慢養》作者黑幼龍說:「相信孩子,等待孩子,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不擔心輸在起跑線上,才能贏在終點。」
鄭淵潔在《鄭淵潔的家庭教育課》裡寫道:
我聽說有一些家長會因為自己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差,而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我覺得做出這樣事的家長,不恭敬地說一句,是不是自己已經有病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和孩子沒有關係,是家長或者老師的原因。
法國心理諮詢師專家約翰·布雷蕭在《別永遠傷在童年》裡寫道:
為什麼那麼多孩子討厭上學,覺得學校沉悶、乏味、壓抑?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常常是心靈創傷的源泉。在多數公立學校,孩子是按年齡劃分的。其前提是,所有的十歲孩子都處在同等發育的發育水平。這太荒謬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個體,發育程度根本無法整齊劃一,面對同樣的課本知識,接受和吸收程度也有所不同。正如彌爾頓·艾瑞克森所說:「沒有任何兩個人對同一句話的理解是相同的。」
我們把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初衷是希望孩子通過學習強大自我,而如果教育不但沒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那麼,我們家長就要出手相助,至少不能讓教育成為傷害孩子心靈的源頭。
當教育讓孩子無所適從的時候,我們應該保護孩子,不能強迫孩子學習,強迫會產生逆反心理,導致厭學,學習成績肯定不會好。
如果家長和老師不懂得這些原理,一意孤行,用成年人的傲慢去對待孩子的無助,差生可能就這樣被批量製造出來了。說到底,孩子成績不好,還是教育者的問題。
娶個毀三代的女人是什麼感受?美國作家海明威:媽媽逼得爸爸自殺
惠英紅的前半生:從灣仔乞丐到金像獎影后,如果爸爸能堅強該多好
一路保送杭高浙大,李蘭娟和學霸兒子成功的秘密,是她的文盲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