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正在經歷中考、高考的家長,會發現,相對數理化學習,有些落後的孩子,在經歷短期、高強度的學習,成績會有明顯提升,可唯獨語文成績提升最難。
不僅家長有這樣的感覺,許多老師也會感嘆,在經歷高考改革後,高考的語文越來越難,閱讀量越來越大,覆蓋面越來越廣,知識點越來越多,想短期內提升成績,確實很難。
如今,有專家建議,要提高語文中考、高考分數的比重,至少比英語和其他外語總分提高20%。從大趨勢看,未來語文將成為中考和高考,最拉分的學科。
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許多專家一直呼籲,減少孩子課業負擔,尤其是小學生,應該把閱讀時間還給孩子。
正因閱讀與語文成績的密切關係,如今,各類兒童繪本閱讀、大語文課程、國學課程越來越受歡迎,而且有小齡化的傾向。許多孩子,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學古詩詞、學四書五經,背古文經典。
但除了閱讀,還有一個因素可能對孩子語文成績有影響,那就是父母的講話方式。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毋庸多言。比如,有些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說話比較隨意,口語、俗語較多,一旦上學,進入正規的語言學習,就會面臨困難。
因此,父母要重視孩子的語言輸入,主要通過平時與孩子的交流來實現。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方面:
語音和語調
說普通話是入學後,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小學低年級所接觸的拼音,並非未來考試的重點,只不過是孩子認識字詞的一種輔助工作。有些孩子,在低年級段學習拼音,之所以存在困難,並非易與英語發音混淆,主要是之前說話太過口語化,因而,許多語音語調不標準。
因此,父母平時在家要多講普通話,對於容易讀錯音的字詞,要儘量按標準發音與孩子交流。比如,常見的多音字,處、散、背、幾、行,等等。
另一方面,就是與孩子共同讀繪本,讀課文,糾正孩子可能讀音不準的字詞。而且,由於經常陪讀,也更能了解孩子可能出現的錯誤,考前複習會更有針對性。
詞彙和詞義
雖然,兒童在2-3歲時,就能聽懂很多詞語,但是卻沒辦法在表達時運用。特別是像高興、悲傷、痛心、想像、公平等抽象強的詞語,相對桌子、椅子這樣具體的詞語來說,理解起來更困難,自然沒辦法在語言表達和寫作中,自由運用。
有些家長可能更傾向於從成語學起,但相對於抽象且豐富的簡單詞語來說,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作文練筆,簡單的詞語更能被恰當運用。尤其是小學生。
平時說話或寫作,總是運用成語,即使成人也常見;而且寫作時,會發現,過多運用成語,一方面可能使用不恰當,另一方面,還會導致字數難以達到要求,這是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
因此,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應儘可能多地使用同義詞。讓孩子多接觸、多理解,對於他們以後閱讀理解、語言表達、寫作練筆都是益處良多。
句法和結構
語言表達或寫作,思路是否清晰,邏輯是否合理,與句法和結構關係密切。與孩子的日常交流,我們經常運用的是口語,即使存在違反句法規則或表述結構的問題,也不影響交流。
但入學以後,無論是老師上課的表述,還是課文的書面語言,都是十分嚴格正規的。如果孩子平時口語過於隨意,尤其是俗語運用過多,就會影響他們對於老師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理解,考試必須受影響。
因此,父母與孩子交流,可以嘗試多使用,如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然而、可是等轉折詞,而且儘可能要把句子說完整,不能過於簡化句子的結構,這樣孩子才能逐漸理解和掌握標準語言的表述方式。
事實上,上面這些方面涉及到語用學。孩子入學後,僅能理解字詞、句子還不夠,未來還需要具備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語用學:涉及在社會情境中如何恰當地使用語言——如何參與對話,講笑話,打斷別人,保持談話順暢進行,或是根據聽眾調整自己的語言。
因此,僅僅靠孩子自主閱讀,有時還不夠。為了能讓孩子更熟練地、合理地運用語言,還依賴於父母與孩子平時溝通交流的方式,這其中不僅包括對語言的理解,還包括對語境的理解,比如,父母講話時是開心、難過、憤怒等。
這些都有助於,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而這種能力越強,孩子的讀寫能力也隨之提升,中高考時才能應對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