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精品香包進京弘揚端午民俗文化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6月8日,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出席並致辭,研討會由慶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貟建民主持。據悉,此次研討會是第十四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深度研討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設計創意和品牌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共同推動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研討會現場籤約文化項目7個,協議金額366.17億元。

    慶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黃河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聞名世界的「環江翼龍」「黃河古象」化石和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都出土於慶陽境內。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有近千處之多。慶陽是周王朝初興之地和周祖農耕文化之源,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啟了農耕文化之先河,奠定了周王朝發展興盛的根基,慶城縣東山的周祖陵,就是周先祖不窋的陵寢。慶陽是一部各族人民的交融角逐史,周代稱北豳,春秋時為義渠戎國,秦漢設北地郡,中國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縱貫全境,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在這裡繩結交融。隋唐置慶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唐代名相狄仁傑曾任寧州刺史。國務院批准的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把以慶陽為核心區域的隴東南列為始祖文化歷史區。

    慶陽是中醫鼻祖岐伯故裡,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巡遊北地,與岐伯談醫論道,成就了中華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與《易經》《道德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宋代名臣範仲淹父子兩代3人先後4知慶州近50年,留下了千古名篇《漁家傲·秋思》。慶陽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大學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的《空同集》、有「南董(其昌)北米」之稱的明代著名書法家米萬鍾等,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全市有文物資源旅遊景區15處,國有博物館9個,紀念館7個,民間博物館5個,鄉村記憶博物館8個,行業博物館2個。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異彩紛呈,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並稱「慶陽五絕」。甘肅唯一的地方劇種隴劇,就是由隴東道情發展而來。慶陽是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道情皮影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全市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1331項,其中「環縣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慶陽香包繡制」等5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名錄,「隴東紅色歌謠」等33個項目列入甘肅省名錄,文化部命名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個,設立非遺傳習所42個。

    慶陽紅色文化資源富集,誕生於慶陽的隴東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唱響祖國大江南北,至今仍經久不衰;評劇《劉巧兒》的原型—慶陽農民封芝琴,成為中國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的典範人物。

    香包在慶陽已有上千年歷史,被譽為慶陽歷史的「活文物」。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慶陽地區有端午節製作佩帶「絀絀」的習俗,據說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中華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香包的記載。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在對境內宋代雙石塔進行整體搬遷挖掘時,在塔體內發現了一隻香包。據考證,這隻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豔麗,圖案如新,被稱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慶陽香包以古拙典雅的優美造型、誇張細膩的刺繡工藝、寓意深刻的表現形式、香氣四溢的科學配料,反映了人們企盼福祿壽禧、天長地久、幸福平安、連年有餘等美好願望和寄託,是中國香文化與道文化的完美結合,是具有深厚底蘊和精神內涵的文化標誌。

    慶陽香包,訴說著恆久不變的唯美愛情。在中國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戀人之間都常常把香包、香囊作為相互贈送、以表鍾情的「定情信物」。到清朝後,送荷包成為皇室大婚定親的專用信物。皇帝選后妃定親時,選中的當面把一個荷包系掛到姑娘的衣扣上,叫做「放小定」。皇太后在「放小定」休息時議論決定,再出場由皇帝遞一把玉如意給被選中的姑娘,叫做「放大定」。在今天慶陽的婚嫁喜慶事宜中,仍保留著互送香包的傳統習俗。

    近年來,慶陽著眼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結合,大力扶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突破突圍發展,大力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文物保護工程,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慶陽民俗文化產品遠銷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歐盟、日本、俄羅斯、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慶陽老區的靚麗名片。2015年,全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3.04億元,佔經濟總量的2.14%,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城鄉群眾創造了低門檻的就業崗位和「短平快」的致富門路。

    研討會現場,還展示了慶陽精品香包。慶陽凌雲服飾有限公司等5家文化企業展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的500多件代表作品。

相關焦點

  • 慶陽香包晉京綻神韻 弘揚端午民俗文化成共識
    在中國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戀人之間常常把香包、香囊作為相互贈送、以表鍾情的「定情信物」。直至今日,慶陽的婚嫁喜慶事宜中,仍保留著這一習俗。  研討會現場,在展出了慶陽精品香包的同時還展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的500多件代表作品。文字話語和實物展示相輔相成,讓慶陽香包和更多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產品真正走進了在座每一位嘉賓的心裡。
  • 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香包盛宴」迎端午
    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香包盛宴」迎端午 2017-05-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卿     5月27日,第十五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在甘肅慶陽市天富億民俗文化村開幕
  • 甘肅慶陽香包晉京展「端午盛宴」傳承民俗文化(圖)
    甘肅慶陽香包晉京展「端午盛宴」傳承民俗文化(圖) 2016-06-08 18:25:15侯志雄 攝 6月8日,「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郡王府敦煌藝術館召開,來自慶陽的民間藝人現場表演剪紙。 侯志雄 攝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 侯志雄)8日,「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郡王府敦煌藝術館召開。
  • 西峰區第十六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成果豐碩
    近日,為期5天的第十六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落下帷幕。在這屆香包節上,西峰區共搭設香包、刺繡、剪紙等民俗文化產品體驗及銷售展棚370個,銷售民俗文化產品142.8萬件,銷售收入1285.2萬元,節會期間天富億生態民俗村旅遊收入達3764.9萬元。
  • 甘肅省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群
    巧奪天工的慶陽剌繡技藝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香包刺繡、嗩吶藝術、道情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慶陽市立足於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搶救、保護和開發,以舉辦「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為契機,大力開發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產業,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群。目前,慶陽市各級政府都把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產業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產業辦公室,組建了香包產業協會、民俗文化研究所等機構。
  • 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舉行
    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6月8日,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郡王府敦煌藝術館舉行。此次研討會是第十四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深度研討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設計創意和品牌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共同推動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 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6月16日,在甘肅省慶陽市一個香包飾品展銷點,人們在挑選精美的香包。   華夏經緯網6月17日訊:據新華網消息,昨天,第三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在甘肅省慶陽市開幕,文化節以慶陽香包為載體,全面展示黃土高原民俗文化,以推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
  • 從指尖走向市場——慶陽香包產業發展側記
    每年端午節前後,在慶陽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賣香包、戴香包、送香包已成為一種文化和習俗,廣泛傳承和弘揚傳播。  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手工製品,人們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絲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絲棉、香料,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
  • 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紀實
    環縣道情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慶陽香包繡制、慶陽剪紙、慶陽嗩吶藝術、環縣皮影戲、隴東窯洞營造技藝等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多達33項。慶陽先後獲得了中國民俗學會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香包刺繡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皮影藝術之鄉」等十多項命名。
  • 慶陽香包迎端午——作者:解放
    慶陽香包迎端午--作者:解放端午將至,金城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濃烈,其中最火的當屬省民俗文化產業協會和甘肅鼎鑫文化傳播公司聯辦的「第十三屆慶陽香包蘭州展銷會」。她們不但拍攝了許多眾人選購香包的喜人場景,還專門採訪了主辦者、省民俗文化產業協會會長、甘肅鼎鑫文化傳播公司、金城文化名家賈森棟。賈總告訴他們,今後將繼續依託慶陽香包,保護、傳承、創新、拓展香文化,發展香產業。
  • 慶陽香包|母親的藝術
    香包製作與生活習俗密不可分,它首先是端午節的一種重要民俗物品,慶陽端午節製作佩帶的「絀絀」是慶陽香包最具特色的品種。「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製方法,後稱用布縫製、袋口能松能緊的香包形式。這種形式的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2300多年,歧伯攜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由此開創了「燻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後世流傳不斷。
  • 端午節「拍了拍」你!來慶陽戴香包,吃粽子咯~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西峰城區大街小巷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濃厚粽子、香包、艾草…各處的叫賣聲甚是熱鬧佩戴香包是慶陽人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大街小巷的小攤點隨處可見五顏六色的香包濃濃的香味沁人心脾這些香包做工精美,品式多樣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色彩絢麗,形象活潑花樣繁多的手工布藝品已成為人們送孩子送親友的首選之物香包作為一種優秀民俗文化
  • 慶陽香包繡制:千歲飄香
    當地流傳的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據考證,這隻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豔麗,圖案如新,被美譽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香包。千歲香包的圖案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小香包看做「西方淨土」,向佛祖表達崇敬與祈福的誠意。至清代,香包成為愛情的信物。明清時期也是慶陽香包發展最為豐富的一個時期,民國至解放後普及全市。在每年端午節,人們將香包作為禮物送人。
  • 慶陽香包:媽媽針尖上的藝術,民間文化的具體體現
    香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也稱「絀絀」。在農村尤其盛行,端午戴香包也是每個孩子很期待的。祈福祝願,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的亙古主題。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2014年4月8日,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慶陽寧縣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上「名利雙收」
    中新網甘肅新聞6月22日電 (通訊員 孟豔妮 楊亞妮)6月15至19日,第十六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在西峰天富億舉行。節會期間,寧縣累計銷售民俗文化產品10.7萬件,銷售額達56萬元。
  • 慶陽寧縣舉辦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 展銷收入30萬元
    6月20日,歷時5天的第十三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圓滿落幕。寧縣展區的民俗文化產品以鮮明的特色吸引5萬多人(次)參觀。  本屆香包節寧縣香包展銷區在該縣九龍廣場,全縣18個鄉鎮在展區布置43個展棚,匯集眾多香包企業和生產大戶,共展出大小香包12.8萬件,剪紙3000張,刺繡50幅,字畫120幅,手工藝術品13000件,其中傳統香包產品絀絀、針扎、荷包、鞋墊、花燈系列、十二生肖系列、拖鞋系列、繡框等花色圖案別致新穎,造型美觀大方,成為市場前景看好的暢銷產品。
  • 慶陽職業技術學院藝術教育系學生參加「香飄端午 傳承非遺」香包...
    中國高校之窗6月21日下午,慶陽職業技術學院藝術教育系組織藝術設計專業22名學生赴慶陽市博物館參加「香飄端午 傳承非遺」香包、刺繡學習社會實踐活動。香包和剪紙是慶陽民間傳統藝術,其造型獨特,形式多樣,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是人們生活理想、審美情趣的真實表達,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活動特邀請慶陽市省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吉彩琴、齊秀梅、石麗鋒、石麗萍進行現場教學,講解剪紙技巧、展示香包製作方法,指導學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 揭秘慶陽香包上的「五毒」
    慶陽人都有端午節戴香包的習俗。據說公元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的作者岐伯在今天慶陽一帶,曽攜一藥袋防疫驅瘟,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流傳至今。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纓、佩幃,今人稱荷包、耍活、絀絀。
  • 行走在隴原大地上的玫瑰花——慶陽香包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慶陽香包,希望能給大家一份歡樂!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在端午節的時候,家裡的長輩總會為小輩縫製荷包。小小荷包蘊含了長輩的無限關愛。小編小時候得到過一枚有著淡淡的草藥香的荷包。愛不釋手,好多年以後還記得這兒時的小小玩具。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種荷包——慶陽香包。
  • 慶陽香包產業化之路有多難
    但是,人才稀缺、產品雷同等因素,成為慶陽香包實現強勢突圍的最大瓶頸。  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旅遊資源大省,如何讓文化品牌創造出經濟效益?文化旅遊商品行業該如何實現強勢突圍?或許,慶陽香包的發展可以讓我們管窺一隅。  香包文化的崛起  忙時幹農活,閒時繡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