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出席並致辭,研討會由慶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貟建民主持。據悉,此次研討會是第十四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深度研討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設計創意和品牌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共同推動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研討會現場籤約文化項目7個,協議金額366.17億元。
慶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黃河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裡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聞名世界的「環江翼龍」「黃河古象」化石和中國第一塊舊石器都出土於慶陽境內。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有近千處之多。慶陽是周王朝初興之地和周祖農耕文化之源,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在慶陽教民稼穡,開啟了農耕文化之先河,奠定了周王朝發展興盛的根基,慶城縣東山的周祖陵,就是周先祖不窋的陵寢。慶陽是一部各族人民的交融角逐史,周代稱北豳,春秋時為義渠戎國,秦漢設北地郡,中國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縱貫全境,促進了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在這裡繩結交融。隋唐置慶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唐代名相狄仁傑曾任寧州刺史。國務院批准的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把以慶陽為核心區域的隴東南列為始祖文化歷史區。
慶陽是中醫鼻祖岐伯故裡,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巡遊北地,與岐伯談醫論道,成就了中華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與《易經》《道德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宋代名臣範仲淹父子兩代3人先後4知慶州近50年,留下了千古名篇《漁家傲·秋思》。慶陽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大學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的《空同集》、有「南董(其昌)北米」之稱的明代著名書法家米萬鍾等,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藝術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全市有文物資源旅遊景區15處,國有博物館9個,紀念館7個,民間博物館5個,鄉村記憶博物館8個,行業博物館2個。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異彩紛呈,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並稱「慶陽五絕」。甘肅唯一的地方劇種隴劇,就是由隴東道情發展而來。慶陽是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道情皮影之鄉、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全市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1331項,其中「環縣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慶陽香包繡制」等5個項目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名錄,「隴東紅色歌謠」等33個項目列入甘肅省名錄,文化部命名國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個,設立非遺傳習所42個。
慶陽紅色文化資源富集,誕生於慶陽的隴東民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唱響祖國大江南北,至今仍經久不衰;評劇《劉巧兒》的原型—慶陽農民封芝琴,成為中國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的典範人物。
香包在慶陽已有上千年歷史,被譽為慶陽歷史的「活文物」。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慶陽地區有端午節製作佩帶「絀絀」的習俗,據說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中華醫學最早的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香包的記載。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在對境內宋代雙石塔進行整體搬遷挖掘時,在塔體內發現了一隻香包。據考證,這隻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澤豔麗,圖案如新,被稱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慶陽香包以古拙典雅的優美造型、誇張細膩的刺繡工藝、寓意深刻的表現形式、香氣四溢的科學配料,反映了人們企盼福祿壽禧、天長地久、幸福平安、連年有餘等美好願望和寄託,是中國香文化與道文化的完美結合,是具有深厚底蘊和精神內涵的文化標誌。
慶陽香包,訴說著恆久不變的唯美愛情。在中國古代,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戀人之間都常常把香包、香囊作為相互贈送、以表鍾情的「定情信物」。到清朝後,送荷包成為皇室大婚定親的專用信物。皇帝選后妃定親時,選中的當面把一個荷包系掛到姑娘的衣扣上,叫做「放小定」。皇太后在「放小定」休息時議論決定,再出場由皇帝遞一把玉如意給被選中的姑娘,叫做「放大定」。在今天慶陽的婚嫁喜慶事宜中,仍保留著互送香包的傳統習俗。
近年來,慶陽著眼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結合,大力扶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突破突圍發展,大力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文物保護工程,實現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慶陽民俗文化產品遠銷全國56個大中城市及歐盟、日本、俄羅斯、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慶陽老區的靚麗名片。2015年,全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3.04億元,佔經濟總量的2.14%,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城鄉群眾創造了低門檻的就業崗位和「短平快」的致富門路。
研討會現場,還展示了慶陽精品香包。慶陽凌雲服飾有限公司等5家文化企業展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的500多件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