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香包盛宴」迎端午
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 「香包盛宴」迎端午 2017-05-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卿 5月27日,第十五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在甘肅慶陽市天富億民俗文化村開幕
-
西峰區第十六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成果豐碩
近日,為期5天的第十六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落下帷幕。在這屆香包節上,西峰區共搭設香包、刺繡、剪紙等民俗文化產品體驗及銷售展棚370個,銷售民俗文化產品142.8萬件,銷售收入1285.2萬元,節會期間天富億生態民俗村旅遊收入達3764.9萬元。
-
甘肅慶陽香包晉京展「端午盛宴」傳承民俗文化(圖)
甘肅慶陽香包晉京展「端午盛宴」傳承民俗文化(圖) 2016-06-08 18:25: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6月8日,「甘肅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
-
從指尖走向市場——慶陽香包產業發展側記
精緻精美的慶陽香包。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昶昶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在慶陽,香包是人們過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飾物。 2002年5月,慶陽市舉辦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吸引了10多個國家和國內20多個省市的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專家及200多名新聞媒體記者參加。這次節會,讓香包等慶陽民俗文化產品大放異彩。2003年,慶陽香包走出國門,在中法友好活動中精彩亮相。
-
甘肅省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群
巧奪天工的慶陽剌繡技藝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民俗文化,其中香包刺繡、嗩吶藝術、道情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慶陽市立足於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搶救、保護和開發,以舉辦「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為契機,大力開發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產業,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群。目前,慶陽市各級政府都把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產業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產業辦公室,組建了香包產業協會、民俗文化研究所等機構。
-
慶陽精品香包進京弘揚端午民俗文化
6月8日,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出席並致辭,研討會由慶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貟建民主持。據悉,此次研討會是第十四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深度研討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設計創意和品牌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共同推動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研討會現場籤約文化項目7個,協議金額366.17億元。
-
慶陽寧縣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上「名利雙收」
中新網甘肅新聞6月22日電 (通訊員 孟豔妮 楊亞妮)6月15至19日,第十六屆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在西峰天富億舉行。節會期間,寧縣累計銷售民俗文化產品10.7萬件,銷售額達56萬元。
-
慶陽香包迎端午——作者:解放
慶陽香包迎端午--作者:解放端午將至,金城的節日氣氛越來越濃烈,其中最火的當屬省民俗文化產業協會和甘肅鼎鑫文化傳播公司聯辦的「第十三屆慶陽香包蘭州展銷會」。她們不但拍攝了許多眾人選購香包的喜人場景,還專門採訪了主辦者、省民俗文化產業協會會長、甘肅鼎鑫文化傳播公司、金城文化名家賈森棟。賈總告訴他們,今後將繼續依託慶陽香包,保護、傳承、創新、拓展香文化,發展香產業。
-
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舉行
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來臨之際,6月8日,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北京)研討會在北京市朝陽區郡王府敦煌藝術館舉行。此次研討會是第十四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深度研討民俗文化保護傳承、設計創意和品牌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共同推動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
甘肅慶陽千年香包:從黃土高原走向世界
中新網蘭州11月13日電 (劉玉桃 魏建軍)「美國人知道香包,但是不知道它用來做什麼。」從美國歸來的劉蘭芳感觸頗深,「外國人對香包充滿好奇,對中國婦女能做出如此精緻之物表示讚嘆,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很多中國婦女都會做香包刺繡。」劉蘭芳說。 今年50歲的劉蘭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人。
-
甘肅慶陽千年香包刺繡不斷代 繡女「遍地開花」
中新網甘肅慶陽9月24日電(張玉璽 劉玉桃)一張巴掌大小的布料,在繡女的穿針引線下,變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精美雅觀的龍燈等飾品。時不時,一陣陣優美的歌聲傳來,這是繡女們為了解悶一邊做針線一邊在歌唱。
-
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
甘肅慶陽:香包繡出好生活
8月21日,在慶陽仁民香包博物館,慶陽香包繡制省級非遺傳承人劉蘭芳在擺放香包。新華社記者 馬希平 攝甘肅慶陽香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外部是傳統刺繡,香料由中草藥配置而成,寓意防病驅邪、祈祥納福。
-
甘肅文化丨香囊之鄉在慶陽
    香囊之鄉在慶陽        甘肅慶陽,被譽為中國香囊刺繡之鄉。
-
慶陽寧縣舉辦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 展銷收入30萬元
6月20日,歷時5天的第十三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圓滿落幕。寧縣展區的民俗文化產品以鮮明的特色吸引5萬多人(次)參觀。 本屆香包節寧縣香包展銷區在該縣九龍廣場,全縣18個鄉鎮在展區布置43個展棚,匯集眾多香包企業和生產大戶,共展出大小香包12.8萬件,剪紙3000張,刺繡50幅,字畫120幅,手工藝術品13000件,其中傳統香包產品絀絀、針扎、荷包、鞋墊、花燈系列、十二生肖系列、拖鞋系列、繡框等花色圖案別致新穎,造型美觀大方,成為市場前景看好的暢銷產品。
-
「邊疆時空」非遺記憶|慶陽香包:美好訴求的心靈寄託
香包在甘肅慶陽已有上千年歷史,被譽為慶陽歷史的「活文物」,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慶陽香包以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存和手法奇特而區別於國內其他香包。20世紀60年代,慶陽香包開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製作與刺繡又開始復興,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
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紀實
環縣道情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慶陽香包繡制、慶陽剪紙、慶陽嗩吶藝術、環縣皮影戲、隴東窯洞營造技藝等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多達33項。慶陽先後獲得了中國民俗學會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香包刺繡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皮影藝術之鄉」等十多項命名。
-
慶陽香包|母親的藝術
慶陽香包產自甘肅慶陽。慶陽地處陝甘寧三省交會處,屬於黃河中下遊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溝壑區,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軒轅黃帝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之處,又稱「岐黃故裡」。香包製作與生活習俗密不可分,它首先是端午節的一種重要民俗物品,慶陽端午節製作佩帶的「絀絀」是慶陽香包最具特色的品種。「絀」原指原始骨針的一種縫製方法,後稱用布縫製、袋口能松能緊的香包形式。這種形式的起始時間尚不可考,據說形成於公元前2300多年,歧伯攜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由此開創了「燻蒸法」。因歧伯生於慶陽,故此法在當地漸成習俗,後世流傳不斷。
-
慶陽「平安香包」為武漢送祝福
近日,515件繡著「平安」的中草藥慶陽香包,承載著甘肅慶陽人民的深情厚誼,送達武漢疫情防控一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告訴記者:「疫情發生以來,大家眾志成城戰'疫',我們也希望通過親手製作的小香包,給武漢人民傳遞精神力量,讓他們感到不孤單,全國人民都在關心他們。」
-
甘肅慶陽:繪聲繪色講故事 栩栩如生「展形象」
【慶陽市宣傳思想工作綜述之五】 中新網甘肅新聞 3月20日電 (記者 侯志雄 高展) 「從2002年起,慶陽市就連續舉辦了16屆民俗文化節,目前全市有100多家生產企業,民間有700多位工藝美術大師在從事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