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梅蘭芳主動收徒,喊大水罐「喊」出一代豫劇大家

2020-06-12 新華社
馬金鳳:梅蘭芳主動收徒,喊大水罐「喊」出一代豫劇大家

1957年秋,馬金鳳(右)與恩師梅蘭芳(左)在洛陽。(彩色修復圖) 馬金鳳弟子劉冰提供

馬金鳳:梅蘭芳主動收徒,喊大水罐「喊」出一代豫劇大家

馬金鳳參與創作的《穆桂英掛帥》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盛演不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豫劇大家馬金鳳:5歲學藝、7歲「走紅」、90多年豫劇人生,幾個子女記不得,唯有曲子忘不了:梅蘭芳主動授藝,「梨園穆桂英」九十載唱響豫劇「馬派」》的報導。

「馬先生,您今年多大了?」

「我也說不上來。」

「您有幾個子女啊?」

「啊,這個也記不得了。」

「馬先生,唱唱您的『穆桂英掛帥』吧。」

「好啊。」

馬金鳳慢慢坐直了身子,滿頭白髮一絲不亂,凝氣聚神唱道——「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

在中國戲劇舞臺上,提起馬金鳳,戲迷的腦海裡定會浮現出那個頭戴鳳冠、手持令箭,背靠「穆」字帥旗,威風凜凜的巾幗英雄穆桂英。

1954年,為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馬金鳳的「轅門外三聲炮」「我不殺安王賊永不回家門」成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正是這種熾熱的家國情懷深深地觸動了臺下的京劇大師梅蘭芳,自此結下深厚的師徒情誼。

1959年3月,梅蘭芳先生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成京劇,作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也是他在新中國成立後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戲。

1963年,老舍先生在《觀豫劇〈花打朝〉》中評價馬金鳳:「大眾喜開顏,洛陽金鳳來。打朝潮笑謔,掛帥奮風雷。歌舞全能手,悲歡百鍊材。長安春日夜,鼓板綻紅梅。」

從5歲學藝、7歲登臺,馬金鳳創立了豫劇「馬派」藝術,使其成為跨世紀的民族藝術瑰寶。她帶劇團進山村、下工廠、到邊防前線,一生深入鄉村基層,始終紮根人民。在戲曲道路上走過91年的馬金鳳獲得過「中國豫劇名旦功勳杯」,享有「終身藝術成就獎」「德藝雙馨」藝術家等各種榮譽。

這名視戲如命、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98歲高齡的老人深情地說,「我的生命在舞臺上。」

(小標題)天資後補,硬是從「四句撐」練成「金嗓子」

初夏的一天,與馬金鳳先生的視頻接通後,她正坐在三樓的陽臺上曬太陽,半眯著眼望向窗外。

剛剛的一段「穆桂英掛帥」,儘管聲音沒那麼脆亮了,但戲詞一字不差,眼睛裡閃著光芒。「我的母親很多事都記不得了,除了戲。」兒子馬建新說。如今跟兒子定居青島的馬金鳳,每天晚上8點半,都會守在戲曲頻道前,認真地聽一會兒戲。

「這個嗓子不錯,那個水袖抖得好,這個裝扮得俏……」一天都不怎麼開口的馬金鳳,會用欣賞的眼光看著屏幕,吹拉彈唱、悲歡離合,仿佛在回憶她曾經的過往。

馬金鳳原名崔金妮,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5歲隨父親學藝,7歲登臺配戲。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馬金鳳小小年紀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父親得重病去世後,馬金鳳曾三次被賣給戲班子,直到她的母親輾轉找到戲班,苦苦哀求班主,又得人相助,才贖了身。

那個年代梨園錦繡、人才輩出,但馬金鳳天資並不突出。很多人知道馬金鳳是「7歲紅」,卻不知道年少的她,還有過兩個綽號:「四句撐」和「一腳蹬」。「四句撐」是說她沒有好嗓子,登臺總唱不過四句而常常被轟下臺。「一腳蹬」是馬金鳳12歲那年,上臺唱《秦英徵西》,唱到一半時嗓子全然沒了聲音,在臺側的戲班主氣得跑上來,一腳把馬金鳳蹬下了臺而得名。

這兩個綽號對馬金鳳刺激很大。後來她跟著母親進入河南開封蘭考縣的一個戲班,不信命的馬金鳳一邊跟隨戲班演出,一邊堅持練嗓子。為了讓馬金鳳能夠早起練嗓,母親三年多一直和衣睡在馬金鳳旁邊,經常一夜起來幾次看月亮,生怕睡過了時間。

練嗓子,最好在靠山靠水的地方,有合適的空氣溼度。但蘭考是個風沙侵害嚴重的地方,找這樣的環境談何容易?馬金鳳母女乾脆想了個辦法:找來一個大瓦罐子,裝上水,每天天不亮她們倆就抬著水罐,來到蘭考縣城牆邊的荒地裡,馬金鳳跪在水罐旁,對著罐口喊,利用水汽潤嗓子。

由於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馬金鳳額頭壓出一道深深的轍印,至今留有痕跡。這樣堅持三年多,馬金鳳終於喊出了一條清脆圓潤、高低自如、水靈通達的「金嗓子」。作家張樸夫在《洛陽牡丹馬金鳳》一書中這樣描寫馬金鳳喊出嗓音後的心境:金鳳像跋涉在浩瀚沙漠裡忽然聽到了叮咚的泉流聲,像熬過茫茫黑夜看到黎明的曙光……

「人稱我『金嗓子』,我原本哪裡有金呢,不過是從沙裡淘出來的。」馬金鳳常對人說。

馬金鳳用無數個黎明喊出的新嗓子,轟動了四鄉。14歲那年,一直配戲的馬金鳳開始擔當劇目主演,從此,這隻沙窩裡飛出的金鳳凰,從舊社會一直唱到新中國。

(小標題)心系前線,「穆桂英掛帥」一炮打響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年,那時的馬金鳳已經成為一個名角兒。這個經受舊社會的艱辛和磨礪的豫劇名伶,在人民藝術的天地裡,如金鳳出籠。她感覺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新鮮事,是馬金鳳在過去20多年裡,從來沒有見過的。

從這個時候開始,她的心裡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膽想法:能不能組建一個完全新式的劇團,徹底改變原來的老戲班子。1950年,在馬金鳳的倡議下,兩個傳統老戲班合併成中原豫劇團。當時鄉親們管它叫新式樣:一個沒有老闆、沒有戲班主、沒有演員買賣交易的新式劇團。

「解放了,咱們還能到處流浪搭班唱戲混窮嗎?咱們要定下心來,扎個營立個家,認認真真地唱戲。」馬金鳳說。

馬金鳳帶著這個嶄新的劇團四處演出,越唱越紅火,後來中原豫劇團升格成商丘專區人民劇團。

就在這一時期,抗美援朝開始了。河南豫劇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豫劇演員常香玉為了支援前線,在全國範圍內巡迴義演,並且用演出的收入捐贈了一架戰鬥機,這件事在全國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

馬金鳳覺得身上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大動力和使命感。她滿懷編排新戲的創作熱情,《穆桂英掛帥》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該劇由豫劇傳統劇目《老徵東》改編而來,唱的是北宋年間,遼東安王興兵中原,穆桂英在辭朝隱居的佘太君愛國熱情感召下,捐棄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重披戰袍掛帥出徵的故事。

馬金鳳帶著參與創作的《穆桂英掛帥》開始了華東地區巡演。自1953年11月初至1954年6月2日,歷時7個月,途經南京、上海、杭州和徐州等多個地方。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團第一次較長時間的出省演出,受到沿途廣大觀眾和文藝界的熱烈歡迎。

適逢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為迎接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1954年2月,馬金鳳帶著劇團登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長江號」炮艦演出。「轅門外三聲炮」的旋律迴蕩在「長江號」的上空,艦艇官兵歡聲雷動;穆桂英「我不殺安王賊永不回家門」的誓言與海軍將士的愛國主義情懷交織成為那個時代的強音。

劇團在上海的最後幾場演出要結束了,劇場裡來了一個人,他從頭到尾看完整齣戲,這個人正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劇中熾熱的家國情懷深深地觸動了梅蘭芳。1959年3月,梅蘭芳先生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成京劇,作為他對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劇目,也是梅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排演的唯一一出新戲。

《穆桂英掛帥》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盛演不衰。正是強烈的家國情懷、個性鮮明的劇中人物、酣暢淋漓的大段唱腔以及演員獨特的表演成就了這齣豫劇名劇。

那個時候的藝術家,總是奔赴在祖國需要的最前線。無論是戎馬倥傯的軍旅前線,還是工業勃興的建設浪潮中,馬金鳳用這齣戲曲激勵了無數奉獻者、建設者、奮鬥者。從此,馬金鳳的名字與《穆桂英掛帥》緊緊連在了一起。

(小標題)突破自己,從「穆桂英」到「程七奶奶」

20世紀50年代,上海、南京之行,馬金鳳心窗大開。

1954年,在上海看完演出後的第二天,梅蘭芳就把馬金鳳請到了自己家裡。一代京劇大師與一代豫劇大師完成了一次「藝術對話」。

「梅蘭芳先生評價母親嗓子很好,但水袖功夫不夠。」馬建新說。與京昆相比,當時的豫劇在服裝、化妝、表演等方面顯得比較粗糙,因此,梅蘭芳在這些方面給馬金鳳提了許多建議。為進一步豐富馬金鳳的表演功力,梅蘭芳還給馬金鳳買了程硯秋、蓋叫天和周信芳等京劇大師的戲票,讓她去感受和借鑑其中的表演和唱法。

此後,梅蘭芳又特意捎信給馬金鳳,請她在上海的演出結束之後,到南京去看他的戲,並提前到後臺看他化妝。「梅先生輕易不讓旁人看他化妝,你是個例外。」當時,梅蘭芳的夫人福芝芳對馬金鳳說。

梅蘭芳的言傳身教,滬寧各劇種群芳爭豔,馬金鳳仿佛走進一座珠璣遍地的藝術宮殿,她不再安於唱「土」戲。

過去的「土」,是沒有條件對舊戲進行沿革,而今,人民做了時代的主人,演員肩負發展藝術的責任,一種強烈的學習和創新願望在馬金鳳心裡湧上來。

「基於對豫劇《穆桂英掛帥》新的理解,母親開始運用其他行當的表演技巧塑造穆桂英。」馬建新說,她打破傳統行當程式的約束,將青衣、刀馬旦和武生的表演技巧融為一體,使這位氣宇軒昂的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舞臺藝術形象更加豐滿。她的創新成果在戲曲界被廣泛認為是創立了一個新行當:「帥旦」。

《穆桂英掛帥》的成功給馬金鳳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她不停地到各地演出,獲得很多機會和榮譽。但是很快,馬金鳳內心開始不滿足。

1962年,馬金鳳再次應邀到北京演出。

「該拿的獎拿了、電影也拍了,毛主席都看過兩次演出,再進北京,還演那穆桂英?」馬金鳳琢磨著一定要排個新戲,給人們塑造一個全新的角色。

馬金鳳把自己曾經演過的戲悉數一遍,最後,從500多場戲裡選取了《花打朝》。「這是一個豫劇傳統劇目,講的是程咬金的夫人程七奶奶進京告御狀的故事。」馬建新說,這齣戲很多藝人們都演過,劇中人物程七奶奶王月英歸「彩旦」或「丑旦」行,貼歪鬢,臉頰勾「小豆芽」,說的多,唱的少。

為滿足新時代和劇中人物的要求,馬金鳳請來了著名劇作家楊蘭春執導排演。楊蘭春把程七奶奶定義為喜劇人物,增加了許多正義的元素,並為她專門設計了詼諧的出場方式。

然而,創造一個全新形象的程七奶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從威風凜凜的大元帥穆桂英到嘻哈潑辣的程七奶奶,面對如此大的角色反差,馬金鳳一時還無法適應。她曾回憶說,全團同志都看著我笑,他們越笑,我越不好意思,就越演不了。

後來,在楊蘭春的啟發下,馬金鳳終於明白,之所以進入不了角色,是自己放不下名演員的架子。「把臉抹下來,放在口袋裡。」思想問題解決了,表演上的技巧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

馬金鳳把程七奶奶演活了,這個愛說愛笑、嘻嘻哈哈、粗中有細、見義勇為的程七奶奶很受群眾歡迎,特別是在農村演出,一些老人連看三場都不過癮。通過排演《花打朝》,馬金鳳在表演藝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1963年,由「穆桂英」變成「程七奶奶」的馬金鳳又進北京了,再次引起戲劇界轟動:中國劇協為這齣戲專門舉行了座談會;老舍先生看了這齣戲,寫下《觀豫劇〈花打朝〉》一詩。

「馬老師一生中的表演和演唱都是在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借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聲面。」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說。

在此後長達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馬金鳳開拓創新,突破了舊時代藝人門戶之見的藩籬,博採眾長,形成了豫劇「馬派」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代表作「一掛兩花」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廣為流傳,久演不衰。

「馬金鳳所創造的豫劇『馬派』藝術,基本包含了豫劇所有的地域分支,創造的人物形象廣泛吸納、自成一體,這也構成了豫劇『馬派』藝術的豐富性和珍貴性。」戲劇評論家劉景亮說。

(小標題)敬畏舞臺,一顆折斷的虎牙作證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馬金鳳笑的時候右上角一顆虎牙是斷的。每說起這件事,馬金鳳都很不好意思。

那是1940年,當時社會上流行鑲金牙,笑的時候露出來是個裝飾。18歲的馬金鳳已經成角兒,也正是愛美的年紀,便跑到集市上也鑲了一顆。剛鑲完,還沒走回劇團,想起來接下來有一場戲要演秦香蓮。「那是個苦角色,怎麼可能有金牙,觀眾看了成什麼樣子。」馬金鳳硬是不顧勸阻折回去取下金牙,致使牙齒受損,留下缺憾。

這種對於群眾和舞臺的敬畏,貫穿馬金鳳整個演藝生涯。

1981年,年近60歲的馬金鳳去北京演出,正值夏天,為了保護戲裝不被汗水浸透影響效果,她用兩塊塑料布貼在前後身上,結果捂出了一身痱子。

為了保障演出視覺效果,不管多冷的天,馬金鳳戲服裡都只穿一層單衣。一年冬天,70多歲的馬金鳳在北京演出,女兒馬汎浦給她買了一件羊絨毛衣。扮完裝的馬金鳳發現毛衣忘記脫了,當即讓人拿剪刀從背後剪開。這讓馬汎浦心疼了很久,「那麼貴的毛衣,說剪就給剪了,以後啥都不給你買了。」

馬汎浦說著氣話,但她知道,在母親眼裡,除了觀眾的喝彩,啥都不值錢。

每次演出前,馬金鳳都會提前4小時扮裝,這個習慣一直到她80多歲登臺還沒有改變。「老師每次都是自己畫,穿上戲服後,她就不再坐下了,怕戲服坐皺了不好看。」馬金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關美利說,雖然有人勸說衣服後面不礙事,但老師卻說有些動作是要背對觀眾的,一點都馬虎不得。

雖是豫劇大師,馬金鳳生活卻很簡樸。她不但與菸酒無緣,甚至稍帶刺激油膩的食品都不沾不嘗,一碗白麵湯加雞蛋吃了一輩子,就連做兒女的也是最近幾年才知道母親其實也愛吃肉。馬金鳳常說:「我不怕嘴受屈,就怕嗓子出問題不能唱戲。」

退休之後,馬汎浦開始跟著母親,陪她演出,照顧起居,也慢慢理解了她對劇團的嚴格和對自己的苛刻。「我是人民的演員,必須到人民中間去,到群眾中間去,到觀眾中間去!」這是馬金鳳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她經常組織小分隊到那些偏僻山村、交通不便的地方演出。有一次,劇團在河南偃師農村演出完後返回縣裡,山路上遇到兩位白髮老大娘,拄著手杖打聽劇團的消息:

「你們知道馬金鳳還在村裡嗎?」

「大娘,我就是馬金鳳。」

原來,兩位大娘喜歡聽馬金鳳唱戲,聽說她來演出,就帶著乾糧從家追到城裡,又從城裡追到村裡,卻還是沒趕上。馬金鳳聽後說:「大娘,讓你們受累了,金鳳就在這裡給你們唱!」說著,馬金鳳站在路邊,迎著山風唱起了《穆桂英掛帥》。

洛陽的一位老戲迷說,那個時候聽戲的群眾能跑幾十裡路,扶老攜幼,連出嫁的閨女都得接回來。「老百姓都是散戲了還不走,一直等到馬金鳳卸了裝,從化裝到唱再到卸裝,直到實在沒啥看了,妥,回家吧。」這個戲迷說。

作為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紀的豫劇名家,馬金鳳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她常說:「穆桂英能53歲又出徵,我為什麼不能花甲之年出徵呢!」

「支撐馬老師一生創作的力量除了對戲劇的熱愛,更重要的是對人民和國家的赤誠、對戲曲的擔當和使命。她從舊社會走來,對國家、對人民始終有一份感恩。」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編劇李學庭說。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馬金鳳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馬金鳳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不僅是因為她的唱腔和表演,更重要的是她有著與群眾水乳交融的關係以及一貫身體力行的戲德。」李樹建說,「藝術創作一百跳一千跳,最後一跳是深入基層,紮根人民,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也是馬金鳳留給當代文藝工作者的精神財富。」

(小標題)甘為人梯,致力民族藝術傳承

1957年秋,梅蘭芳先生到洛陽演出,與馬金鳳再次見面。梅蘭芳把他常用的鳳冠贈給她,作為師徒關係的見證,此後馬金鳳的名字正式列入《梅蘭芳弟子錄》中。

「一人紅,紅一點;大家紅,紅一片。」馬金鳳重視人才培養,一生惦念振興戲曲、傳承民族藝術,直至耄耋之年還執教於中國戲曲學院。「洛陽被稱為牡丹之鄉,是因為牡丹得到了歷代培植,才能萬紫千紅、群芳爭豔。」在馬金鳳看來,豫劇的花園裡,也要呈現這樣的局面。

馬金鳳帶團到基層演出,地方劇場負責同志提出,讓她場場主演。馬金鳳卻說:「場場演我倒不怕累,但你們也要看看俺學員的戲,他們不比我唱得差。」

在農村演出時,往往一天演兩場,馬金鳳就給自己安排日場,讓學生唱晚場。馬金鳳說,晚場戲觀眾來得多,是青年演員顯身手的機會,白天的觀眾大都是走不了夜路的老人,唱戲也可以照顧他們。每次有新戲,馬金鳳都在學生主演時,自己選個配角,目的是同臺演出更能了解情況,便於指導和提高學生的技藝。「老師始終想著儘可能地多給我們機會,提攜一些好苗子。」馬金鳳弟子、國家一級演員柏青說。

有些學生一度熱衷於參加各類比賽,馬金鳳勸誡說,上電視成名快,卻始終和群眾隔著屏,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多走到人民群眾當中,好的口碑是一個村一個村唱出來的。

「老師一生視戲如命,如今年紀大了,有時候見人可能認不清,但聊幾句總能聊到戲上。」關美利說,每次有弟子來看望她的時候,她都會讓大家現場唱一段,品一品,摳一摳,挑挑毛病,叮囑改進。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馬金鳳如春催桃李,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梨園後生,收徒和學生160多名。一大批中青年戲曲演員在馬金鳳的言傳身授下,藝術上迅速成長,活躍在新時代文藝事業的廣闊天地中。

「當老師毫無保留地拿出自己一生的本領時,我們這一代也就肩負起繼續傳承的重任。」2005年,馬金鳳從洛陽豫劇團離開後,關美利接過了老師這一棒,同時接過來的還有老師的叮囑:不能驕傲,繼續努力,好好唱戲,唱好戲。

曾經,每隔一段時間社會上總會出現「馬金鳳收了關門弟子」的傳聞。馬金鳳聽說了哈哈大笑:「馬金鳳不關門,誰來學都歡迎,需要學什麼我就教什麼!」

馬金鳳從前輩汲取了技藝,她薪火相傳並提攜後起新秀;她從人民群眾那裡收穫了一生榮譽,希望毫不保留地回饋給國家和人民。

最近一年來,馬金鳳的家人在整理她的物品,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與戲曲有關。「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藝人,在劇團的時候,演出補貼和所有職工一樣,從不搞特殊。」馬建新說。由於常年在外演出,馬金鳳沒有固定的住所,洛陽家裡僅有的家具也是馬建新結婚的時候找人打的。

「現在,物品清單已經列出來了,我們決定全部上交國家。」馬建新說,她是人民的演員,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回歸人民,而我們子女要做的就是幫助她完成這個願望。(完)

相關焦點

  • 馬金鳳:梅蘭芳主動收徒,喊大水罐「喊」出一代豫劇大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記者桂娟、史林靜)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豫劇大家馬金鳳:5歲學藝、7歲「走紅」、90多年豫劇人生,幾個子女記不得,唯有曲子忘不了:梅蘭芳主動授藝,「梨園穆桂英」九十載唱響豫劇「馬派」》的報導。「馬先生,您今年多大了?」
  • 梅蘭芳主動授藝,「梨園穆桂英」九十載唱響豫劇「馬派」
    馬金鳳母女乾脆想了個辦法:找來一個大瓦罐子,裝上水,每天天不亮她們倆就抬著水罐,來到蘭考縣城牆邊的荒地裡,馬金鳳跪在水罐旁,對著罐口喊,利用水汽潤嗓子。由於天天趴在水罐上喊嗓,馬金鳳額頭壓出一道深深的轍印,至今留有痕跡。這樣堅持三年多,馬金鳳終於喊出了一條清脆圓潤、高低自如、水靈通達的「金嗓子」。
  • 鴻哥說戲之四:曹南金鳳凰,神州牡丹紅:記豫劇大師馬金鳳先生
    有時候一著急,就是不出聲,經常是個啞音小嗓。有一次在鄭州郊區一個村裡演出時,一上臺唱了四句,就唱不出聲了,於是臺下一片喊叫聲,有觀眾還往戲臺上亂扔土塊、瓜皮,轟她下臺。從此,她的綽號「四句撐」便傳開了。馬金鳳12歲那年,與母親見面後,嗓子哭啞了、一時恢復不過來。登臺唱《秦英徵西》時,只有6句唱詞,唱著唱著,嗓子全然沒有聲音了。在側臺的戲班班主,突然生氣地跑過來,一腳把馬金鳳蹬下了臺。
  • 訪著名豫劇大師馬金鳳
    □大河小記者 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五(1)班 王筱琦 王瑞康 楊雨欣 文 翟蘭玉 圖    6月25日上午,我們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的三名大河小記者在輔導員翟蘭玉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著名豫劇大師馬金鳳奶奶居住的小區,我們每人抱著一個大西瓜,翟老師手捧著鮮花,敲開了馬奶奶家的門。
  • 從豫劇《常香玉》到《馬金鳳》,新豫劇講述豫劇大家的傳奇人生
    當晚的演出從馬金鳳80多歲在中國戲曲學院授課的回憶開始。從拜師學藝、嶄露頭角,到被迫唱堂會、虎口逃生,再到《穆桂英掛帥》唱響上海灘,知遇梅蘭芳先生,以及晚年赴國戲教戲,豫劇《馬金鳳》成功地向戲迷觀眾講述了馬金鳳大師的一生。舞臺上,馬金鳳帶重病也要慰問義演,大病痊癒又出徵,更是以一出《穆桂英掛帥》響徹大江南北,憑藉穆桂英這一經典角色名震梨園半個多世紀。
  • 梅蘭芳曾孫梅瑋談移植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梅蘭芳曾孫梅瑋:「馬金鳳老師1979年演出豫劇《穆桂英掛帥》片段,這一段就是梅蘭芳先生在京劇《掛帥》中那段二六「非是我」唱段的原形。 梅蘭芳先生就是在50年代在上海看到馬金鳳老師的豫劇穆桂英掛帥後,才開始著手改編京劇穆桂英掛帥,成為了梅派最為經典的劇目之一。
  • 豫劇大師馬金鳳先生藝術新時期的歷史使命
    恩師馬金鳳先生年輕時恰逢中國歷史發生巨大轉折的大時代,她以最熱誠的態度與最積極的行動,實現了豫劇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開中國傳統地方戲劇一代新風,創立了「帥旦」行當,引領了豫劇這一河南地方劇種,走向全中國,走向輝煌。 馬金鳳先生首先是通過到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地演出,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變化,明確了服務於新時代的大方向並當機立斷開始啟動創編新戲的工作。
  • 豫劇大師馬金鳳早期珍貴老照片
    》 張珂瑜 著    父親授藝教女  「蓋九州」帶出「七歲紅」  從河北梆子改學豫劇  拜在名角兒馬雙枝門下    14歲的馬金鳳演出《  馬金鳳與豫劇名伶徐豔琴在安徽蚌埠留影 1947年攝    解放初期
  • 豫劇大師馬金鳳96歲再收徒
    ,言傳身教傳承戲曲仍不敢忘——她,就是豫劇大師馬金鳳。5月24日,豫劇大師馬金鳳在家中再收一名弟子,也成就了一段年齡相差60歲的師徒之誼。馬老身體近況如何?如此高齡為何還要收徒?大河報記者昨天前往馬老家進行了探訪,和馬老的好友學生一起見證了豫劇薪火相傳的時刻。
  • 97歲馬金鳳觀看豫劇《馬金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叢博文許俊文攝影    97歲高齡的豫劇大師馬金鳳,穿著紅棉襖,戴著紅南瓜帽剛到劇場,現場便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不少觀眾高喊:「馬老師,新年好!」面對觀眾,馬金鳳面帶笑容,連連鞠躬致謝。    上面的場景,是12月28日晚,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豫劇《馬金鳳》在鄭州首演開場前的一幕。豫劇「六大流派」馬派藝術創始人、碩果僅存的豫劇「五大名旦」之一馬金鳳先生親臨現場指導,讓現場觀眾激動不已。
  • 豫劇《馬金鳳》今年有望和洛陽戲迷見面
    ,全場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是2018年12月28日晚上,豫劇《馬金鳳》在鄭州首演時的盛況。  在豫劇《馬金鳳》中,《穆桂英掛帥》貫穿始終,如同一根線,串起了馬老傳奇人生的六個片段。馬老90多年的戲曲生涯,通過這場大戲重新浮現在觀眾眼前。
  • 演繹豫劇大師傳奇藝術人生 現代戲《馬金鳳》深受好評
    大河網訊 (記者 楊鑫陽 賈志昊 實習生 張凱麗 馬紹坤)馬金鳳藝術周豫劇馬派藝術名劇展演接近尾聲,4月30日,洛陽歌劇院上演了豫劇現代戲《馬金鳳》,成功地向戲迷觀眾講述了馬金鳳大師的一生。豫劇《馬金鳳》劇照舞臺上的演出從馬金鳳80多歲在中國戲曲學院授課的回憶開始。追溯到拜師學藝、嶄露頭角,到被迫唱堂會、虎口逃生,再到《穆桂英掛帥》唱響上海灘,知遇梅蘭芳先生,以及晚年赴中國戲劇學院教戲。
  • 地方戲之豫劇六大名旦馬金鳳等
    馬金鳳 :生於1922年。她出生在山東曹縣(和我是老鄉呀,哈哈哈哈),六歲跟父親崔合利學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討到河南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九歲時曾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後隨繼父姓,改名為馬金鳳。
  • 馬金鳳:地方戲唱出中華魂
    1957年,京劇大師梅蘭芳送給馬金鳳一個鳳冠。她表演的《穆桂英掛帥》經過梅蘭芳的指點得到很大提升。借鑑了梅蘭芳的眼神、程硯秋的水袖、蓋叫天的臺步,進行了跨劇種、跨行當、突破程式的繼承和創新,馬金鳳演活了穆桂英這個氣宇軒昂的巾幗英雄形象,創造了「帥旦」行當,為中國戲曲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
  • 菏澤籍豫劇大師馬金鳳收到總書記回信備受鼓舞:發揚光大戲曲文化
    作為收信人之一,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豫劇大師馬金鳳備受鼓舞,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總書記回信勉勵我們『要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這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相信新一代戲曲人一定能在戲曲前輩的教導、帶領下,創造中國戲曲新的輝煌!」據了解,中國戲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今年迎來建院70周年。
  • 梅葆玖尊稱豫劇大師馬金鳳為師姐 曾多次聯袂演出
    梅葆玖1934年3月19日生於上海,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京劇梅派藝術傳人,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經常演出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洛神》、《西施》等。昨天,得知梅葆玖先生去世的消息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了省內外多位文藝界人士。
  • 九十八歲豫劇大師馬金鳳收到總書記回信
    作為收信人之一,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豫劇大師馬金鳳備受鼓舞,她高興地告訴記者:「總書記回信勉勵我們『要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這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相信新一代戲曲人一定能在戲曲前輩的教導、帶領下,創造中國戲曲新的輝煌!」據了解,中國戲曲學院是新中國成立後由國家舉辦的第一所戲曲教育機構,今年迎來建院70周年。
  • 豫劇曲譜《穆桂英掛帥》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簡譜,馬金鳳演唱
    豫劇《穆桂英掛帥》馬金鳳主演劇情介紹:北宋年間,楊家將七郎八虎忠心耿耿,扶保大宋江山,歷經數載轉戰沙場,金沙灘一戰楊家兵將元氣大傷,佘老太君帶領老幼辭官返回河東老家豫劇大師馬金鳳名家簡介:馬金鳳,女,豫劇六大名旦之一,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馬派唱腔創始人。
  • 河南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金不換收徒儀式在鄭舉行
    3月21日,河南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金不換收徒即王二震拜師儀式在河南飯店舉行。中國戲曲家協會主席李樹建,著名導演羅雲,作曲家範立方,著名表演藝術家軒玉挺,葛圭璋,郭美金和鶴壁牛派藝術研究院等領導專家出席儀式。
  • 梅蘭芳女徒馬金鳳:病中不認得兒子卻能唱整段唱詞
    崔蘭田等齊名的豫劇五大名旦之一。  豫劇:  是發源於中國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韻味醇美著稱,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馬金鳳,河南洛陽人,幼年隨父學河北梆子,後改學豫劇,7歲便登臺演出,經70年的舞臺實踐形成了剛健豪爽的「帥旦」藝術風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被譽為「洛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