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情介紹:
北宋年間,楊家將七郎八虎忠心耿耿,扶保大宋江山,歷經數載轉戰沙場,金沙灘一戰楊家兵將元氣大傷,佘老太君帶領老幼辭官返回河東老家。遼東安王打來戰表,要奪大宋江山。佘太君憂國憂民,命孫兒文廣、金花進京打探消息。宋王校場比武點帥,文廣、金花兄妹校場比武,刀劈王倫,奪回帥印。因楊家府中無有領兵掛帥之人,穆桂英怒斥文廣、金花。在佘太君的激勵鼓舞之下,五十三歲的穆桂英為國為民,再次掛帥出徵。
唱段欣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唱腔特點:
這段唱腔是豫劇馬派的代表性唱段之一,由豫東調「二八板」和「二八連板」轉「垛子板」再轉「緊二八板」組合而成。唱腔中省去了繁瑣的長二八板過門,顯得幹練、緊湊。二八連板的唱腔也獨具馬派風格,字字擲地有聲,不落俗套。像「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又披上了身」,這樣的唱腔乾脆利落,伴奏過門只用一個單音,到帥字旗的「旗」字力度加重,音域上揚,拖腔四小節,富於動感。給人以在千軍萬馬的校場上旌旗招展、殺氣騰騰之感。「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一句唱腔,律動性強,令人振奮,顯得出穆桂英仍具有堅強勇敢的信念。轉緊二八板後,唱腔緊張,富有激情,表現了穆桂英「不殺安王賊決不回家門」的堅定決心。
曲譜簡譜:






戲詞唱詞:
轅門外哪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帥字旗飄入雲,鬥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哪上寫著渾哪渾天侯,穆氏桂英,誰料想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哪。
都只為那安王賊戰表進,打一通那個連環戰表要爭乾坤。宋王爺傳下來一道聖旨,眾啊眾武將,跨呀跨戰馬,各執兵刃,一個個那個到校場比武奪帥印。老太君傳下來頭號令箭,文廣兒探事進了京門。王倫賊一馬三箭射得穩,在旁邊可氣壞了他們兄妹二人。他兩個商商量量才把那校場進,同著了那個滿朝文武誇他武藝超群。我的兒一馬三箭射得好,我的小女兒,她的箭法高,她箭射金錢落在了埃塵。王倫賊在一旁他心中氣不憤,他要與我的兒比個假真。未殺三合那個並兩陣,小奴才他起下一個殺人的心。回馬三刀使得也怪準,刀劈那個王倫一命歸陰。王強賊惱怒要把我兒捆,多虧了那天官寇準一本奏當今。萬歲爺在校場把我兒問,小奴才他瞞哄不住表他的祖根。他言講住在河東啊有家門,楊令公是他先人,他本是那宗保的兒子楊延景的孫。曾祖母佘老太君,穆桂英我本是他的母親哪咳呀!
我的兒他表家鄉那個淚珠滾哪,在校場可喜壞了那些忠良臣。宋王聽此言哪歡喜不盡,他知道俺楊門輩輩是忠臣。刀劈王倫他也不怪,又把那個招討帥印賜予俺楊門。文廣兒歡天喜地把府進,我這一見帥印氣在了心。我本想進京辭帥印,小女兒搬來了老太君。老太君為國把忠盡,她命我掛帥平藩臣。一不為官,二不為宦,為的是大宋江山和黎民。此一番到在兩軍陣,我不殺安王賊我永不回家門哪!吩咐一聲我把校場進!

名家簡介:
馬金鳳,女,豫劇六大名旦之一,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馬派唱腔創始人。1922年生於山東省曹縣東關,原名崔金,後隨繼父改名馬金鳳。她自幼刻苦好學,聰慧過人。四歲學唱河北梆子,七歲和父親同臺演出《三義記》、《劉二姐趕會》等劇目,被譽為「七歲紅」,八歲入開封市永安舞臺,改唱豫劇,拜馬雙枝為師,又向管玉田、司鳳英等學習祥符調。九歲入開封市盧殿元戲班,1939年又到密縣(現新密市)太乙班向燕長庚、翟燕身學習豫西調。從整體的唱腔風格上看,還屬於豫東調。
1950年在安徽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1954年併入商丘專區試驗豫劇團,後調往洛陽市豫劇團。1956年進京演出《穆桂英掛帥》,引起極大轟動。1957年梅蘭芳先生收馬金鳳為徒,並贈送鳳冠一頂。1958年在鄭州市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時,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演出《穆桂英掛帥》,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

馬金鳳嗓音清脆、圓潤,唱腔以假聲為主,真假聲混合運用自如,表演生動大方,乾淨利落,塑造了不同性格的舞臺藝術形象。在《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威武剛健,飄逸灑脫;《對花槍》中的薑桂枝莊重大方,幽默詼諧;《花打朝》中的程七奶奶熱情豪爽,大膽潑辣,個個人物性格突出,光彩奪目。她的這三部戲常被人們稱為「兩花一掛」。
馬金鳳是豫劇六大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至今唯一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豫劇表演藝術家,有「洛陽牡丹」的美譽。她在藝術生涯中博採眾長,兼收並蓄,融各家之長,虔心鑽研,創造和豐富了豫劇「帥旦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