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消失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數位化技術給力歷史保護

2020-12-05 人民網河南頻道

國際遺址理事會執行委員致辭

人民網登封8月27日電(宋芳鑫)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瑰寶,但它們隨著時間流逝正在慢慢推出歷史舞臺。如何留住這些無價之寶? 8月27日,2015文化遺產保護與數位化國際論壇在鄭州登封市召開,專家提出,讓固態的文化遺產利用數位化技術「活起來」。

參會的國際遺址理事會執行委員陸瓊在致辭中表示,從1987年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中的長城,到去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大運河、「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規模宏大的線性遺產和數量眾多的文化線路系列遺產,如何進行價值多維認知,開展整體闡釋展示,如何向公共傳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讓民眾感知遺產保護的使命,這些均需要我們去研究、發現、去尋找途徑、破解難題。

鄭州兩處文化遺產將登陸網絡

鄭州市考古學會副會長任偉介紹,鄭州是目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鄭州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國家文明起源、在城市文明起源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鄭州地區目前國家級文保單位有74處,80項,世界遺產兩處,一處是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另一處是大運河世界遺產鄭州段。

「作為文物工作者,深深地感覺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艱巨,通過這次論壇的舉辦,我們將利用數位化把鄭州文化遺產搬到網絡上,讓全世界熱愛文化遺產的人們對於我們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我們將利用數位化進行日常檢測管理,檢查肉眼觀測不到的變化,這都為我們保護文化遺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任偉說。

數位化技術讓消失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數位化如何讓消失的文化遺產重新展現的公眾的視野中?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豔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大家分享了這一問題。她說:「文化遺產的數字展示和數字管理在未來是更有價值的。尤其對於一些已經消失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用一種數字虛擬技術,讓他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裡,通過數字重構,把我們帶回到那麼一個曾經那個年代。」

最後,郭旃代表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共倡數位化應用展現世界文化遺產宣言。他表示,所謂文化遺產的數位化,就是通過數位化演繹,讓固態的文化遺產利用數位化技術「活起來」,讓大眾通過動漫、數位化等形式了解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和今後的發展方式。使用數位化進行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是對歷史的保護,也是我們今後振興中國,振興我們河南兒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凝聚力的文化載體。

 

相關焦點

  • 電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
    電影往往能夠展現歷史,為電影史學和電影藝術理論提供堅實的研究基礎,同時也為社會史學、政治史學等研究提供了影像資料。可是由於電影在剛剛產生時採用的拍攝技術較為落後,拍攝手段與儲存方式並不利於電影的保存。電影史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中外電影工作者們都在為保護老電影做著不懈努力。本文以謝晉電影的數位化保護為例,闡述電影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 數位化技術讓雲岡石窟「活起來」行走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攝山西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美工曾告訴我這些人物與藝術造型,用手工捏十年都捏不出來,沒想到數位化掃描與3D列印技術讓石窟寺文物『活起來』『走出去』。」雲岡石窟東西綿延約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餘尊,代表著五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高水平。
  • 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墨西哥,保護「活的」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不僅在中小學開設了關於文化遺產的課程,還在周末免費開放公共博物館和文物景點,鼓勵民眾參觀。   商業開發:將非遺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結合,可以實現更有效的保護   為了保護文化遺產,墨西哥編列了國家級、州級、市級等各級非遺名錄。據羅德裡格斯介紹,一項文化遺產從村子裡被發掘出來,到最終變為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經歷十分漫長。
  • 複製技術讓古畫「活起來」
    原標題:複製技術讓古畫「活起來」(五洲茶亭)   每個熱愛藝術的人徜徉在博物館中,都渴望與古畫能有「親密接觸」。然而,古代畫作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為有效保護,需保存在恆溫恆溼的庫房裡,令許多觀眾與之緣慳一面。
  • 日本文化遺產的數位化開發與應用
    近年來,隨著數位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日本在文化遺產數位化方面舉措不斷,如日本文化廳推出的「利用先端技術傳播日本文化魅力」項目等,旨在通過活用前沿技術,加大文化遺產開發力度,促進文化遺產旅遊發展,傳播日本文化魅力。經過多年實踐,日本文化遺產數位化呈現出目標導向性強、技術手段靈活度高、宣傳模式多樣化、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特點。
  • 關注|日本文化遺產的數位化開發與應用
    」項目等,旨在通過活用前沿技術,加大文化遺產開發力度,促進文化遺產旅遊發展,傳播日本文化魅力。經過多年實踐,日本文化遺產數位化呈現出目標導向性強、技術手段靈活度高、宣傳模式多樣化、政策支持力度大的特點。  數位化研發力度不同  文化遺產數位化的目的在於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因此,在對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開發之前,相關人員會明確使用目的,以目標為導向,研發力度有所側重。
  • 新華網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專訪丨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數位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說,通過VR、3D列印等數位化手段呈現,可以讓不可移動的石窟寺文物「活起來」「走出去」。數位化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的重要基礎手段之一。張焯說:「從漫長的歷史角度來看,已經1500歲的雲岡石窟,風化乃至消失,似乎不可避免。數字重生,但對石窟寺來說,是非常現實甚至緊迫的議題。」
  • 專訪丨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數位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藝術聯展,是數位化帶來的可能性。」10月20日,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在接受河南日報採訪時說,通過VR、3D列印等數位化手段呈現,可以讓不可移動的石窟寺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 空間信息技術助力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一、基於空間信息技術的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採集構建隨著現代空間信息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需求的不斷結合,遺產保護數位化空間信息技術體系已逐步形成。不過,仍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針對這些問題,廣州歐科基於海量文化遺產數據成果,制定了文化遺產數字資源構建的技術體系與數據標準,攻克了海量文化遺產數據存儲、索引、融合及集成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海量文化遺產的文字、音視頻、影像、點雲、三維模型等時空數據資源的整合與管理,建立完整的「點-線-面」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有效提升了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促使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高於一切
    近些年,我國被評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數量越來越多,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消失。而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消失,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個時代的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個時代傳承下來的項目都會帶有時代的色彩,而一些不受歡迎或者不被認可的項目自然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有人認為項目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這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講好「敦煌故事」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孫志軍攝  核心閱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情況時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產,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旅遊開放、文化傳播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典範。
  • 巴黎聖母院大火後反思:文化遺產數位化工作刻不容緩
    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文化財富,代表著歷史,代表著傳承,更代表著人類數不盡的智慧結晶。近年來著名古城古鎮、古村落等古建築發生水災火災的情況經常出現,相關案例不勝枚舉:近年來文化遺產火災事件2013年11月 「亞洲第一廊橋」重慶濯水風雨廊橋因火災被毀。
  • ...學術年會分論壇十六:智繪文物 創新傳承——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的...
    考古博物館在整體建築、展覽展陳等設計上與觀眾互動性的分享,如3D呈現、VR系統等高科技的方式,讓觀眾可以看到古老環境和典雅風格的再現,激發人們保護文化的意識,讓城市在擁有文化遺產的烙印與氣息中良性發展。現代科技用於文化遺產保護的納米技術、雷射技術、網絡系統、生物技術、虛擬實境和三維技術都是正在進行和探索的項目。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未來3年內,上海將在社會文物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孟丹:利用空間信息技術助力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設
    中國網8月7日訊 (記者 宋柏霖)8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第17期中國網議庫系列沙龍活動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上,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副教授、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大運河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孟丹就空間信息技術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打造智能化全方位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發表觀點
  • 深圳「委員議事廳」熱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原標題:活化文化遺產 留下城市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州時指出,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如何讓深圳這座現代化城市留下更多寶貴的歷史文化記憶?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42公頃,是以譚家灣遺址為載體,展現馬家浜文化和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內涵的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譚家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古文化遺址,也是目前馬家浜文化類型保存最好的遺址之一,於1975年被發現。該遺址位於桐鄉市烏鎮鎮浮瀾橋村譚家灣組,面積約1.2萬平方米。遺址保存較好、堆積豐富,出土了包括生產、生活等多種類型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人民時評)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聚焦制度建設,健全法律體系,加強逐層落實,完善監管機制,重視平衡發展,豐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