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遺址理事會執行委員致辭
人民網登封8月27日電(宋芳鑫)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瑰寶,但它們隨著時間流逝正在慢慢推出歷史舞臺。如何留住這些無價之寶? 8月27日,2015文化遺產保護與數位化國際論壇在鄭州登封市召開,專家提出,讓固態的文化遺產利用數位化技術「活起來」。
參會的國際遺址理事會執行委員陸瓊在致辭中表示,從1987年中國第一批世界遺產中的長城,到去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大運河、「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規模宏大的線性遺產和數量眾多的文化線路系列遺產,如何進行價值多維認知,開展整體闡釋展示,如何向公共傳播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讓民眾感知遺產保護的使命,這些均需要我們去研究、發現、去尋找途徑、破解難題。
鄭州兩處文化遺產將登陸網絡
鄭州市考古學會副會長任偉介紹,鄭州是目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鄭州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國家文明起源、在城市文明起源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鄭州地區目前國家級文保單位有74處,80項,世界遺產兩處,一處是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另一處是大運河世界遺產鄭州段。
「作為文物工作者,深深地感覺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艱巨,通過這次論壇的舉辦,我們將利用數位化把鄭州文化遺產搬到網絡上,讓全世界熱愛文化遺產的人們對於我們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我們將利用數位化進行日常檢測管理,檢查肉眼觀測不到的變化,這都為我們保護文化遺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任偉說。
數位化技術讓消失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數位化如何讓消失的文化遺產重新展現的公眾的視野中?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豔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大家分享了這一問題。她說:「文化遺產的數字展示和數字管理在未來是更有價值的。尤其對於一些已經消失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用一種數字虛擬技術,讓他重新回到公眾的視野裡,通過數字重構,把我們帶回到那麼一個曾經那個年代。」
最後,郭旃代表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共倡數位化應用展現世界文化遺產宣言。他表示,所謂文化遺產的數位化,就是通過數位化演繹,讓固態的文化遺產利用數位化技術「活起來」,讓大眾通過動漫、數位化等形式了解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和今後的發展方式。使用數位化進行文化遺產保護不僅僅是對歷史的保護,也是我們今後振興中國,振興我們河南兒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凝聚力的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