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2020-12-05 中國法院網

2020-09-30 15:46:25 | 來源:新華網

 

  知史以明鑑,察古以知今。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重視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考古就要強起來。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各級黨委、政府應積極為考古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營造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的良好氛圍。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我們要通過考古實現古今對話,以史為鑑,汲取養分,燭照未來,讓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實踐中發揚光大,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璀璨風採,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文字:宋燕 海報:王曄)


 

相關焦點

  • 新華網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讓消失的文化遺產活起來 數位化技術給力歷史保護
    8月27日,2015文化遺產保護與數位化國際論壇在鄭州登封市召開,專家提出,讓固態的文化遺產利用數位化技術「活起來」。 鄭州兩處文化遺產將登陸網絡 鄭州市考古學會副會長任偉介紹,鄭州是目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之所以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鄭州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國家文明起源、在城市文明起源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鄭州地區目前國家級文保單位有74處,80項,世界遺產兩處,一處是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另一處是大運河世界遺產鄭州段。
  • 考古進校園,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他們與師生們熱烈互動,共同紀念全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 這也是湖南首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活動,由湖南省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益陽市人民政府等主辦,本報和益陽市文廣新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承辦。    活動現場的不遠處,獲得「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益陽兔子山遺址,帶著已經被考古專家們發現的歷史秘密,安靜地迎接自己的節日。在這一刻,歷史和現實有了一次特別的碰撞。
  • 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講座邀請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作《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專題講座。講座由NGTC黨委書記、主任葉志斌主持。講座上,單霽翔生動地講述著故宮500多年的歷史,仿佛使人身臨其境,同時感受著一代代「故宮人」的責任與情懷,感受著在故宮豐富而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裡那些閃耀在「故宮人」身上的有序傳承、堅持不懈、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感受著「故宮人」推動故宮文創新時代的決心與毅力。
  • 對白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11月12日下午,由央視、優酷等主辦,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與我校共同承辦的《對白》第四季--全國高校公益巡迴演講在我校英才校區大禮堂開講,原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題為我校師生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校黨委書記穆瑞傑,黨委副書記李俊傑,副校長姚毅、楊寶進與1000餘名師生代表,社會各界媒體代表共同聆聽了此次演講。
  • 高校巡迴演講《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光明網訊11月12日,全國高校公益巡迴演講《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在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英才校區大禮堂開講。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以《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為題為師生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演講現場《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全國高校公益巡迴演講,是央視2020《對白》第四季——全國高校公益巡迴演講的一部分。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譚家灣考古遺址公園佔地面積約42公頃,是以譚家灣遺址為載體,展現馬家浜文化和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內涵的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譚家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中晚期的古文化遺址,也是目前馬家浜文化類型保存最好的遺址之一,於1975年被發現。該遺址位於桐鄉市烏鎮鎮浮瀾橋村譚家灣組,面積約1.2萬平方米。遺址保存較好、堆積豐富,出土了包括生產、生活等多種類型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
  • 文化遺產活起來 百姓生活更精彩
    文化遺產成了當下最「時尚」的文化。手鏟釋天書 成果惠民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5000多年,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 克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克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2020-12-02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專題講座
    2020年9月27日,由單霽翔主講的「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專題講座在常熟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講座既是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報告會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底蘊豐厚是常熟在長三角地區經濟百強縣中最與眾不同的一張名片。
  • 習近平時間|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近年來,歷史研究和考古工作者不斷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修復、保護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 歷史文化可以這樣「活」起來
    人民網-人民日報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的關鍵在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藝術表現手法、製作形式和技術手段的創新是提高其傳播力與親和力的重要推手當下,憑藉藝術表現手法、製作形式和技術手段的革新,許多歷史文化資源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得到「活化」傳播,讓當代年輕人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 墨西哥,保護「活的」文化遺產(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約阿坎區,是墨西哥知名的文化聖地。每到周末,科約阿坎廣場總會擺滿了各式小攤:印第安手工藝品、傳統墨西哥美食琳琅滿目,民間藝人、畫家和樂隊穿梭其間。這樣的文化集市,鮮活地展示著墨西哥的傳統文化。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墨西哥不但孕育了著名的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更是土著文化和歐洲文化撞擊融合之地。
  • 鄭柵潔考察浙東大運河寧波段:讓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亮起來
    鄭柵潔在考察浙東大運河寧波段時強調讓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亮起來餘紅藝參加7月31日,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鄭柵潔在考察浙東大運河寧波段時強調,大運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複製的城市文化資源,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紮實做好浙東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讓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亮起來。
  • 讓博物館不再是冰冷展示,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長期以來,博物館人心裡起急、嘴上抱怨,在這裡展覽的這些珍貴文物,既有歷史又有文化,但是很多人寧可選擇逛街,也不肯來博物館看上一眼。當人們想到博物館時,第一反應總是缺乏興致,冰冷、單調成為了展櫃裡文物的代名詞,很多人只是匆匆在相機裡留下幾張影像便離開,更不必說有何收穫。如何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是故宮博物院應該思考、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 讓成語文化活起來
    (原標題:讓成語文化活起來)
  • 單霽翔:二砂文創園裡宣講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10月18日上午,鄭州二砂文化創意園包浩斯建築內高朋滿座,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先生在此舉行了《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講座,吸引了鄭州各界人士前來聆聽作為第一位曾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築房屋的院長,單霽翔先生在當天上午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以「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圍繞當代文化遺產保護、故宮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
  • 單霽翔:管理創新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這些文化遺產資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做出貢獻,具體到每個觀眾,他走出故宮博物院時,回想一下究竟獲得了什麼?」2012年,單霽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他認為,讓文物資源活起來,讓觀眾感受到它們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通過管理創新,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 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國藏酒「冰鑑缶」面世冰鑑缶 —— 一個源於三千年前精美的青銅禮器,它帶有千年的歷史沉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從外到內在無不彰顯出它經久的藝術魅力。從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肇建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年的滄桑歲月,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我們承襲了中國古代幸逢盛世鑄造立國傳家寶器的傳統,在華夏悠久而絢爛的文化力感召下,擁有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感,並帶著虔誠之心復刻了擁有三千年歷史文化的青銅器禮器——冰鑑缶。
  • 古建非遺研學活動讓東坡文化遺產活起來
    作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此次活動旨在引導群眾對東坡文化遺產、景區景點進行沉浸式體驗,讓他們深度了解東坡文化,感受別樣旅遊方式,推動文旅融合,力求讓東坡文化遺產活起來。此次活動共選擇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眉山報恩寺、清代二層四合院古建省保單位報本寺、清代重修仿唐式白塔所在地大旺山、國內首家以泡菜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中國泡菜博物館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坡泡菜製作技藝傳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