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他收到朋友送來的一件非常華美、質量上乘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當他穿上華貴的睡袍在屋裡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周圍的家具那樣破舊不堪,顏色過時了,風格更是和身上的睡袍不搭。於是,為了與睡袍相匹配,他就買了新的家具,終於讓周圍的環境配合了睡袍的檔次,可是他卻感到很不舒服,衝動過後,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認真思考之後就將自己的這種感覺體驗變成了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離別之後的煩惱》。
200年後的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或「配套效應」,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在今天的消費過程中,我們也常常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另一個「狄德羅」。當擁有一件心儀的物品之後,便覺得身邊其他物品與之搭配,開始了不斷購買不斷消費。比如逛街的時候有的女生看中了一雙款式獨特、非常有個性的長靴,心動買下它之後,往往發現身邊沒有與其搭配的裙子,買了裙子發現包包又不是很搭,買了包包還覺得不夠完美便去做了頭髮,當你的愛美之心終於得到滿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本來只是想買一雙鞋的,結果現在手上提著大包小包的消費品,這時的你,是不是已經變成了一個新世紀的「狄德羅」,內心正在被一雙鞋給脅迫著?
生活中,我們看到的「狄德羅」同樣不少,許多人買了房子,就費盡心思的裝修,有了實木的家具,當然要用高檔的地板來相配,整體的廚房裝好了,怎麼能少得了名牌的廚具;車子買好了,當然要配齊豪華的車飾,西裝挑好了,沒有一塊精緻上檔次的手錶怎麼能行?這樣配套的心態往往讓很多的人被一件本不是必需品的東西「要挾」著,這種為了滿足內心的欲望,縱容自己在得到某物之後還不斷地渴望擁有與之「相配」的東西,正是狄德羅效應,為了求得心理平衡,有的人不惜花各種手段尋求滿足,給自己不斷設立高目標,疲於奔命。殊不知這樣的追求,可能會讓我們陷入了失控的狀態,同時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不僅在商場裡,我們會執著於配套,在職場路上,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我們都有可能變成「狄德羅」。例如很多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畢業於名牌學校,那自己的職位就必須起點要高,看不上那些基礎的崗位,或者在薪酬方面,對自己的評價很高,不願意在僱主面前低頭;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漂亮,就必須找一個才貌雙全、家境殷實的人才配得上,還有很多住在城裡的父母看不上來自農村的孩子,即使對方勤勞樸實,為人善良,也不願意自己子女找個外地的;還有的年輕人,因為身邊的同學買了一款新潮的手機時,自己便不惜將兩個月的生活費拿出來買一個同款的,理由是使自己在周圍人看來不落伍;這些做法正是狄德羅效應的影響,虛榮心的不滿足驅使自己不斷追求平衡,看到他人擁有的自己就不願意服輸,標準越來越高,生活變得越來越「奢侈」。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陷入這種執著中,為了彼此配套,達到心理平衡,就不斷追求完美的組合,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關鍵是在執著於追求之前,首先審視一下自己,正確的評估自己的實力,你是否有足夠可以炫耀的資本,是否可以有能力來滿足內心無休止的欲望。不然為了滿足外界的評價,不斷膨脹自我的虛榮心,不斷配置相應的事物,這種縱容欲望的過程中,我們忽略了更多珍貴的東西,為了很多表面的虛無的事物失去了創造幸福生活的樂趣。
當你因為對自己的高估而失去了一次難得的工作機會時;當你因為城鄉的差異拆散了一段姻緣,看到子女陷入無限痛苦中;當你緊衣縮食的剛用上那款新潮手機時,你發現身邊的同學又換了更新潮的電子產品,你可能會突然醒悟到,自己已經失去那麼多,犧牲那麼多,這種不滿足不知足,看似為了匹配的生活在努力,實際上花的代價越來越大,幸福感卻越來越低。
狄德羅效應映照著人們內心永遠不能填滿的欲望黑洞,同樣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一個事物本身的特質不會影響到我們的選擇,真正會影響到我們的是我們賦予這件事物的定義。我們常常高估了它的價值以及自己對它的需要程度,也可能會因為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評價,錯誤的認為那些別人擁有的,自己也必須擁有才能獲得幸福。
那如何才能及時的避開「狄德羅效應」的陷阱呢?最好的對策就是了解自己的真實需要,認識到內心盲目攀比心態的危害,知道自己的能力大小,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你的快樂不是來自於你擁有了多少,或者比其他人多擁有的那些東西,而是來自於你現在所擁有的都是你需要的,當你意識到自己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東西來證明自己的時候,你的幸福感才會開始累積。
能夠在物質欲望泛濫,攀比心理日益嚴重的社會環境中,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做自己人生的策劃者與享受者,而非被脅迫著做出選擇,不會收到物質要挾而改變自己的目標,才會開心的享受物質創造的價值,才會珍惜你擁有的一切。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
溫馨提示:
【如何關注微信】
點擊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
【如何分享內容】
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 或 "發送給好友"
【我們的微信名】
【姚易君易經風水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