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州傈僳族村民餘神開通手機上的語言扶貧App後,學會了普通話,與老師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變得方便了,不再需要村組長翻譯轉答;在昭通市綏江縣的智慧農業種植示範區,農戶們足不出戶即可獲知果園裡的空氣、水分、土壤等實時數據,傳統農業逐步向智慧農業邁進……隨著信息化觸角的延伸,數字服務逐步走進百姓家,在便捷村民生產生活的同時,改變著山鄉的面貌。
網際網路,以其遠程、共享、適時、快速等特點,用數字槓桿撬起資金、信息、技術、就業等要素,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得益於網絡這雙「隱形的手」,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與廣闊市場連接在一起,更多的資源向貧困地區集結和傾斜,激發出脫貧攻堅的新動能。
決戰貧困、走向小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中國移動傾力投入,發揮自身優勢,突出行業特點,依託「1+3+X」體系的「網絡+」扶貧模式,將網絡與教育、健康、產業等扶貧領域深度融合,為填平貧困地區的數字鴻溝發揮了積極作用。
築牢基礎 暢通信息路
迪慶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在這裡,鬼斧神工的雪山與氣勢磅礴的河谷縱橫交錯、茫茫草甸與多彩花卉相映成趣,是無數攝影師和「驢友」心中的「香格裡拉」。當社交媒體上呈現著當地美麗的景色和多彩的民族風情時,可曾想到,幕後其實有一張廣覆蓋的中國移動通信網絡作為支撐。
「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是對迪慶大山氣候的真實描述。很多地方,雖然直線距離僅有短短的幾百米,但要與親朋友人見個面,卻要穿越高山峽谷的阻隔,可謂是「隔山可對話,見面要一天。」特殊而複雜的自然條件突顯出了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也給通信網絡建設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為深入落實電信普遍服務項目,實現網絡覆蓋、信息覆蓋、服務覆蓋,打通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網絡「大動脈」,中國移動全身心投入迪慶基站建設與優化中。許多基站建在車輛難以到達的山巔,移動人肩挑手抬,將材料運抵現場。移動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奔走於重巒疊嶂,轉戰於雪域高原,將信息服務送到村民家中。
在曲靖市會澤縣的集中安置搬遷點,許多人家正忙著添置家具,不遠處,中國移動信號發射塔高聳入雲。群眾易地扶貧大搬遷,是脫貧攻堅戰「五個一批」中的重要舉措,是關係農村穩定繁榮的安居工程。為確保搬遷群眾進新屋、能通信、有寬帶,中國移動在主動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現狀摸底的基礎上,同步進行網絡覆蓋,為當地百姓提供「百兆起步,千兆引領」的家庭寬帶接入能力。
與寮國、越南、緬甸三國接壤的特殊地理環境織就出雲南長達4060公裡的邊境線,與人來人往的口岸不同,邊境線很多地區山大溝深、人煙稀少、住戶分散,基礎設施條件差,通信網絡覆蓋率低,從寒冷陡峭的高山到悶熱潮溼的熱帶河谷,面對自然環境惡劣、勘測和施工難度大、基站建設運營成本高、回收周期長等重重困難,中國移動與自然抗爭、與時間賽跑,走出網絡建設攻堅拔寨的加速度。
中國移動一直以來堅持把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全面融進企業發展,把農村及偏遠地區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在雲南,持續開展電信普遍服務、沿邊行動、寬帶鄉村等重點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7億元,快速補齊農村貧困地區網絡短板,帶動了雲南省通信網絡覆蓋水平的大幅躍升。目前,中國移動4G網絡實現雲南全省100%行政村和86%以上自然村連續覆蓋。
一條條光纜接入貧困家庭,一張張網絡攜載著信息走進農民家中。中國移動的通信信息網絡讓一座座信息「孤島」被連通,為貧困群眾帶來脫貧的曙光和致富的希望。
X項應用 發揮倍增效用
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孩子們端坐於課桌前,聚精會神地盯著前方的屏幕,「一撇一捺合而為人……」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從音響中傳來。這是北京的老師通過遠程課堂為獨龍江中心完小一年級的新同學們帶來的一堂語文課。在文山州,多年來農村地區學校教師資源緊張,學生的素質課教學、義務教育普及等問題被「網際網路+」應用嫁接在通達網絡之上激發出的可能性輕易化解,一根網線一方屏幕,異地同步互動課堂讓孩子們體悟到美術、音樂等藝術類課程的靈動奧妙……這一幅幅畫面正是中國移動以「網絡+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扶貧方式、提高教育扶貧成效的生動體現。
從全力落實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教育資源班班通,個人學習空間人人通到推進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國移動立足雲南省教育發展實際,補齊教育網絡、平臺、內容的短板,通過「雲+端」一體化打造的「智慧教學」新模式,讓優質教育資源衝破空間界限,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學校整體面貌,為孩子們跨越知識鴻溝提供可能。現已有4000多所學校接通了移動寬帶網絡,實現7800多所學校覆蓋和教育產品,為全省230萬戶和教育用戶提供名校資源等4項全網增值產品,App用戶數累計達171萬。
不僅是「網際網路+教育」,在雲南這方熱土上,信息之「花」正開遍山野——5G直播帶貨,為雲花銷往全國鋪設快車道;打開手機應用,怒江羊肚菌、玉溪嶍峨蜜棗、文山三七等農特產品應有盡有,鄉裡人足不出戶就能將土特產推介銷售出去……農村信息消費「春江水暖」,中國移動在細緻、精準、全面地挖掘雲南省縣域特色產品的基礎上,發力「網絡+消費」扶貧,打造「彩雲優品」精準網絡扶貧電子商務平臺。自2016年彩雲優品以扶貧電商模式正式運營以來,目前「彩雲優品」微信服務號粉絲數超過30萬,入駐扶貧商戶98家,累積合作商戶超過500家,累計交易扶貧商品金額1795萬元。越來越多的農民依靠移動信息化技術念活「生意經」,唱響貧困地區走向小康之路的「致富曲」。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路上的「攔路虎」。而網絡的成熟為智慧醫療的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移動在雲南以4G、5G網絡為基礎,助力遠程醫療發展。通過雲計算、人工智慧、視訊通信與醫療設備的結合,利用「醫聯體—分級診療雲平臺」進行跨區域線上診療,實現與各醫院信息資源共享,不斷縮小區域間醫療技術水平差距,將優質資源從大醫院向基層醫院下沉。一方面,讓貧困地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得好病,另一方面,通過線上途徑為基層醫生提供更多培訓機會,帶動當地醫療隊伍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中國移動正以信息化手段,為脫貧攻堅「健康防線」助力。
「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中國移動在紮根基層,深入群眾的扶貧實踐中摸索出「網絡+黨團」 扶貧的新路子。為確保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確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中國移動通過組織結對幫扶幹部職工入戶走訪、駐村扶貧工作隊宣講、組織形式豐富的活動、印製貧困戶「應知應會」手冊、製作扶貧信息宣傳展板等方式開展黨的扶貧政策宣傳,讓黨的聲音、黨的政策走進沿邊地區,從而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樹立戰勝貧困的決心和信心。
同時,大力建設「黨團扶貧特色地標」,幫助村民建設村史館,留住村落歷史文化,反映脫貧攻堅以來農村的發展變化,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村史館等「文化地標」不斷湧現。值得一提的是,為實現網際網路「為村民跑腿」,中國移動還在雲南廣大的山鄉尤其是偏遠農村推進數位化服務,獲取資訊、了解國家政策、線上辦證、助力鄉村旅遊發展……多元化的服務帶來諸多驚喜和可能。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駐足回望,中國移動助力脫貧攻堅的步伐從容而堅定。隨著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升級完善,「網絡+」教育、健康、產業等各個領域的深度融合,信息通信技術將在助力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上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