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與連片特困地區相比,非重點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雖然量少,但也存在分散、難扶的特點。2014年,馬鞍山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5萬(全省484萬),貧困人口在含山、和縣19個鄉鎮(園區)213個村均有分布。且農村貧困人口以重大疾病、殘疾或喪失勞動力、勞動力素質低下的人為主,約佔貧困人口總數的75%,自身脫貧能力較弱。
近年來,馬鞍山市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重點在增強造血功能、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上下功夫,探索多元化精準扶貧模式,確保今年如期全面完成「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目標任務。
「菜單式」扶貧:點對點把脈問診,貧困戶按需「點菜」
吃完午飯,54歲的高道華趕著50多頭羊上了山。「天氣潮溼了,羊迴圈要挨個吹乾,不然要得病。」高道華放羊很有一套。為讓羊兒長得更壯,他提前種下了兩畝牧草,四月春風一吹,柔柔的牧草就抽長起來,羊兒美美地享受著。
高道華一人要養活一大家子八口人,除腿有殘疾的妻子,還要拉扯兒子和早逝二哥家的侄子侄女,照顧年邁的父親和智障的大哥、三哥。村裡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但他走不了,只得種田、放羊、做瓦匠……多年來,家境清貧,生活拮据。2015年,高道華陡生一場大病,全家人幾乎陷於絕境。
去年,含山縣陶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蔡聖華和村幹部主動上了門。原來,縣裡實施「菜單式」扶貧,根據貧困戶實際,列出7個方面35項需求,讓貧困戶按需「點菜」。大病康復的高道華眼前一亮,太累的活兒幹不了,重操老本行——放羊。尊重高道華意願,村裡給他申請了產業扶貧項目,送來了價值3000元的小羊仔。當年,賣羊淨賺了兩萬多元,加上土地流轉的幾千元收入,按照標準,他家人均收入達到了脫貧目標。今年,扶貧工作站又幫他養起了生豬。
「非重點貧困地區貧困戶分散在鄉間,家家不同,人人有異,把脈問診是關鍵的第一步。」含山縣農委主任葉聲桃說。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的基礎上,含山縣推出「菜單式」扶貧,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條件和實施「造血工程」兩個方面。一方面,對照「不愁吃,不愁穿;保障醫療、保障就學、保障住房」的「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按戶均1000元標準填平補齊,逐個對單銷號,確保貧困人口最低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針對「造血工程」,開出產業扶貧、創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菜譜」,分成勞動力轉移、知識培訓、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技術支持、資金信貸等十個項目,讓貧困戶「點菜」脫貧。
點對點把脈、面對面問診,「菜單式」扶貧深受貧困戶歡迎。據此,馬鞍山市根據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制定出臺《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16個市級脫貧攻堅配套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就業、智力、健康、金融、社會、社保兜底、基礎設施建設等脫貧攻堅八大工程和一系列精準扶貧到村到戶項目。 2014年全市減貧6000人,2015年減貧4593人,2016年減貧9680人,2017年確保完成省下達的9375人脫貧,到2020年如期全面高質量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新金融」扶貧:「扶貧貸」入股企業,貧困戶按月分紅
孫宏義已是68歲的人了,因為兩次家庭變故,被戴上貧困戶的帽子。大兒子因病早逝,兒媳婦改嫁,丟下正在上學的一兒一女。小兒子患重度殘疾,連生活都難以自理。一家五口,全靠老倆口擔著。正當孫宏義愁眉不展時,村裡送來了低保,每人每月300元,讓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託了底。「沒有低保,全家人只有跳河一條路。可是要脫貧,還得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孫宏義不願向命運低頭,但又摸不到好路子。
在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官塘村,像孫宏義這樣的貧困戶不在少數。「去年初摸底,全村116戶貧困戶,除了需要完全由社保兜底的54戶69人外,需要自我發展的有62戶77人,佔貧困戶52%。辦法想了很多,推薦外出就業、就地安排就業、臨時務工等,但要防止返貧,還需要找到更好的辦法。」村支書秦厚軍說。
正在此時,新區國有同創現代農業發展公司引進中藥材石斛種植,需要流轉土地,也需要資金。於是,一個雙贏方案出爐。官塘村借力鄭蒲港新區同創現代農業發展公司石斛產業的優勢,由同創公司牽頭入股50萬元,官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入股40萬元,同時吸收133戶貧困戶入股成立馬鞍山新思源現代農業發展公司種植石斛。
貧困戶的入股資金從哪來?石斛產業扶貧項目負責人於太和告訴記者:「為了能精準對接貧困戶,實實在在幫助農民脫貧,由企業出面擔保,為全村133戶貧困戶辦理扶貧小額貸款,按照每戶5萬元的最高標準發放,這樣一來就解決了貧困戶的前期入股難題。」
作為官塘村石斛產業扶貧項目的主體,新思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訂單銷售+定金受益」的扶貧模式,與村裡貧困戶籤訂精準扶貧協議,通過扶貧資金入股保底分紅、農戶到基地務工等方式,幫助貧困村民脫貧。於太和算了一筆帳,按照既定的扶貧模式,每年為村可增加經濟收入近4萬元,同時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增加固定收益5000元。2016年8月30日,村裡每個貧困戶領取了當月預期分紅400元,這也是貧困戶變身股東後享受到的第一筆紅利。
「通過小額貸政策幫助貧困戶參股石斛種植,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幫扶脫貧走上致富路。」於太和的話得到了貧困戶孫宏義的驗證:「不用自己掏一分錢,不僅月月拿到400元的分紅,每天還有80元的勞務收入,一把年紀了攤上這樣的好事,咋能不幹勁十足。」因為有了「金融+產業」的源頭活水,官塘村去年就在全市率先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馬鞍市農委副主任劉榮榮說,其示範意義在於,探索走出一條「扶貧資金投入、市場主體運作、貧困戶入股分紅」的金融扶貧路子,為貧困戶建立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新主體」扶貧:抱團取暖闖市場,眾人劃漿開大船
4月27日,含山縣玉龍米業有限公司經理尹良源,來到運漕鎮新港貧困村,與該村籤訂了2400多畝耕地的「專用品牌糧食訂單種植合同」。這是運漕鎮推行「公司+貧困戶」模式的結果。
「公司+貧困戶」,對於年過七旬的貧困戶晏勵兵來說,不僅意味著增產增收,還省卻了成本和勞力,老人生產的糧食由玉龍米業統一收購,從此免了奔波銷售之苦。對於51歲的王根所而言,因為被吸納就業,有了一份穩定的工資收入。玉龍米業等經營主體已吸納貧困戶正式就業24人、短期務工30多人,人均可增收入1.2萬元。玉龍米業還推出了更深入的扶貧舉措,目前已有44戶貧困戶220萬元貸款入股,成立旺發水稻種植合作社,抱團取暖闖市場。
在和縣西埠鎮腰埠村,瓜蔞合作社帶動村民20戶、35人,蔬菜種植合作社帶動村民50戶、130人。村以參股形式,參與和縣腰埠谷香米業糧食加工產業工程項目建設,投資項目資金50萬元,實現「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模式。在尹村、南村共新增復耕土地70畝,建成後對外發包,村集體收取租金,每年將給村集體創造直接收益4萬元左右。建設60KW村級光伏電站,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
據和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該縣結合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支持貧困村立足農業特色資源優勢,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目前,善厚鎮陶店村、皂角村已發展水稻、龍蝦立體特種水產養殖;烏江鎮周集村、西埠鎮腰埠村、功橋鎮大湯圩村建設高標準、高產、優質糧油示範基地;功橋鎮新塘村、歷陽鎮萬壽村已建立蔬菜特色產業;香泉鎮新建村、石楊鎮綽廟社區培育千畝高檔苗木花卉、善厚鎮萬元村培育百畝茶園打造休閒觀光農業;功橋鎮長建村規模種植菌菇、果樹等特色林副產品。在此基礎上,突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貧困地區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與合作,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產業化聯合體,促進貧困村農業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共同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馬鞍山市產業扶貧的新生力量。該市因地制宜,積極推進貧困村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遊等「一村一品」,通過「公司+貧困戶」、「大戶+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帶動有意願有能力的貧困戶在參與特色產業發展中獲得持續收益,初步形成含山東興、和縣周集的生豬、家禽養殖,和縣腰埠村瓜蔞種植、長建村食用菌種植、新建村精品苗木、皂角村及陶店村稻田綜合種養,含山六衖、和縣綽廟鄉村旅遊,鄭蒲港官塘村觀音柳種植等特色產業。
有了產業和經營主體,該市著力打造「信福小屋」電商扶貧模式。優先在有條件的貧困村建設農村電子商務便利服務點「信福小屋」,優先選聘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成員作為屋主,打通「網購進村」和「農貨進城」雙向渠道,發揮「網際網路+」在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和便民服務方面作用。目前,全市已有超過一半的貧困村完成「信福小屋」建設。(吳黎明 馬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