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 老樹也能開新花

2021-01-10 中安在線網站

  核心提示:與連片特困地區相比,非重點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雖然量少,但也存在分散、難扶的特點。2014年,馬鞍山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5萬(全省484萬),貧困人口在含山、和縣19個鄉鎮(園區)213個村均有分布。且農村貧困人口以重大疾病、殘疾或喪失勞動力、勞動力素質低下的人為主,約佔貧困人口總數的75%,自身脫貧能力較弱。

  近年來,馬鞍山市實施「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重點在增強造血功能、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上下功夫,探索多元化精準扶貧模式,確保今年如期全面完成「貧困戶脫貧、貧困村出列」目標任務。

  「菜單式」扶貧:點對點把脈問診,貧困戶按需「點菜」

  吃完午飯,54歲的高道華趕著50多頭羊上了山。「天氣潮溼了,羊迴圈要挨個吹乾,不然要得病。」高道華放羊很有一套。為讓羊兒長得更壯,他提前種下了兩畝牧草,四月春風一吹,柔柔的牧草就抽長起來,羊兒美美地享受著。

  高道華一人要養活一大家子八口人,除腿有殘疾的妻子,還要拉扯兒子和早逝二哥家的侄子侄女,照顧年邁的父親和智障的大哥、三哥。村裡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但他走不了,只得種田、放羊、做瓦匠……多年來,家境清貧,生活拮据。2015年,高道華陡生一場大病,全家人幾乎陷於絕境。

  去年,含山縣陶廠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蔡聖華和村幹部主動上了門。原來,縣裡實施「菜單式」扶貧,根據貧困戶實際,列出7個方面35項需求,讓貧困戶按需「點菜」。大病康復的高道華眼前一亮,太累的活兒幹不了,重操老本行——放羊。尊重高道華意願,村裡給他申請了產業扶貧項目,送來了價值3000元的小羊仔。當年,賣羊淨賺了兩萬多元,加上土地流轉的幾千元收入,按照標準,他家人均收入達到了脫貧目標。今年,扶貧工作站又幫他養起了生豬。

  「非重點貧困地區貧困戶分散在鄉間,家家不同,人人有異,把脈問診是關鍵的第一步。」含山縣農委主任葉聲桃說。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的基礎上,含山縣推出「菜單式」扶貧,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條件和實施「造血工程」兩個方面。一方面,對照「不愁吃,不愁穿;保障醫療、保障就學、保障住房」的「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按戶均1000元標準填平補齊,逐個對單銷號,確保貧困人口最低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針對「造血工程」,開出產業扶貧、創業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菜譜」,分成勞動力轉移、知識培訓、畜禽養殖、農產品種植、技術支持、資金信貸等十個項目,讓貧困戶「點菜」脫貧。

  點對點把脈、面對面問診,「菜單式」扶貧深受貧困戶歡迎。據此,馬鞍山市根據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制定出臺《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16個市級脫貧攻堅配套政策,有針對性地實施產業、就業、智力、健康、金融、社會、社保兜底、基礎設施建設等脫貧攻堅八大工程和一系列精準扶貧到村到戶項目。 2014年全市減貧6000人,2015年減貧4593人,2016年減貧9680人,2017年確保完成省下達的9375人脫貧,到2020年如期全面高質量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新金融」扶貧:「扶貧貸」入股企業,貧困戶按月分紅

  孫宏義已是68歲的人了,因為兩次家庭變故,被戴上貧困戶的帽子。大兒子因病早逝,兒媳婦改嫁,丟下正在上學的一兒一女。小兒子患重度殘疾,連生活都難以自理。一家五口,全靠老倆口擔著。正當孫宏義愁眉不展時,村裡送來了低保,每人每月300元,讓全家人的基本生活託了底。「沒有低保,全家人只有跳河一條路。可是要脫貧,還得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孫宏義不願向命運低頭,但又摸不到好路子。

  在鄭蒲港新區姥橋鎮官塘村,像孫宏義這樣的貧困戶不在少數。「去年初摸底,全村116戶貧困戶,除了需要完全由社保兜底的54戶69人外,需要自我發展的有62戶77人,佔貧困戶52%。辦法想了很多,推薦外出就業、就地安排就業、臨時務工等,但要防止返貧,還需要找到更好的辦法。」村支書秦厚軍說。

  正在此時,新區國有同創現代農業發展公司引進中藥材石斛種植,需要流轉土地,也需要資金。於是,一個雙贏方案出爐。官塘村借力鄭蒲港新區同創現代農業發展公司石斛產業的優勢,由同創公司牽頭入股50萬元,官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入股40萬元,同時吸收133戶貧困戶入股成立馬鞍山新思源現代農業發展公司種植石斛。

  貧困戶的入股資金從哪來?石斛產業扶貧項目負責人於太和告訴記者:「為了能精準對接貧困戶,實實在在幫助農民脫貧,由企業出面擔保,為全村133戶貧困戶辦理扶貧小額貸款,按照每戶5萬元的最高標準發放,這樣一來就解決了貧困戶的前期入股難題。」

  作為官塘村石斛產業扶貧項目的主體,新思源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採取「訂單銷售+定金受益」的扶貧模式,與村裡貧困戶籤訂精準扶貧協議,通過扶貧資金入股保底分紅、農戶到基地務工等方式,幫助貧困村民脫貧。於太和算了一筆帳,按照既定的扶貧模式,每年為村可增加經濟收入近4萬元,同時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增加固定收益5000元。2016年8月30日,村裡每個貧困戶領取了當月預期分紅400元,這也是貧困戶變身股東後享受到的第一筆紅利。

  「通過小額貸政策幫助貧困戶參股石斛種植,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幫扶脫貧走上致富路。」於太和的話得到了貧困戶孫宏義的驗證:「不用自己掏一分錢,不僅月月拿到400元的分紅,每天還有80元的勞務收入,一把年紀了攤上這樣的好事,咋能不幹勁十足。」因為有了「金融+產業」的源頭活水,官塘村去年就在全市率先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馬鞍市農委副主任劉榮榮說,其示範意義在於,探索走出一條「扶貧資金投入、市場主體運作、貧困戶入股分紅」的金融扶貧路子,為貧困戶建立了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

  「新主體」扶貧:抱團取暖闖市場,眾人劃漿開大船

  4月27日,含山縣玉龍米業有限公司經理尹良源,來到運漕鎮新港貧困村,與該村籤訂了2400多畝耕地的「專用品牌糧食訂單種植合同」。這是運漕鎮推行「公司+貧困戶」模式的結果。

  「公司+貧困戶」,對於年過七旬的貧困戶晏勵兵來說,不僅意味著增產增收,還省卻了成本和勞力,老人生產的糧食由玉龍米業統一收購,從此免了奔波銷售之苦。對於51歲的王根所而言,因為被吸納就業,有了一份穩定的工資收入。玉龍米業等經營主體已吸納貧困戶正式就業24人、短期務工30多人,人均可增收入1.2萬元。玉龍米業還推出了更深入的扶貧舉措,目前已有44戶貧困戶220萬元貸款入股,成立旺發水稻種植合作社,抱團取暖闖市場。

  在和縣西埠鎮腰埠村,瓜蔞合作社帶動村民20戶、35人,蔬菜種植合作社帶動村民50戶、130人。村以參股形式,參與和縣腰埠谷香米業糧食加工產業工程項目建設,投資項目資金50萬元,實現「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模式。在尹村、南村共新增復耕土地70畝,建成後對外發包,村集體收取租金,每年將給村集體創造直接收益4萬元左右。建設60KW村級光伏電站,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

  據和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該縣結合實施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支持貧困村立足農業特色資源優勢,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目前,善厚鎮陶店村、皂角村已發展水稻、龍蝦立體特種水產養殖;烏江鎮周集村、西埠鎮腰埠村、功橋鎮大湯圩村建設高標準、高產、優質糧油示範基地;功橋鎮新塘村、歷陽鎮萬壽村已建立蔬菜特色產業;香泉鎮新建村、石楊鎮綽廟社區培育千畝高檔苗木花卉、善厚鎮萬元村培育百畝茶園打造休閒觀光農業;功橋鎮長建村規模種植菌菇、果樹等特色林副產品。在此基礎上,突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貧困地區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與合作,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產業化聯合體,促進貧困村農業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共同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馬鞍山市產業扶貧的新生力量。該市因地制宜,積極推進貧困村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遊等「一村一品」,通過「公司+貧困戶」、「大戶+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帶動有意願有能力的貧困戶在參與特色產業發展中獲得持續收益,初步形成含山東興、和縣周集的生豬、家禽養殖,和縣腰埠村瓜蔞種植、長建村食用菌種植、新建村精品苗木、皂角村及陶店村稻田綜合種養,含山六衖、和縣綽廟鄉村旅遊,鄭蒲港官塘村觀音柳種植等特色產業。

  有了產業和經營主體,該市著力打造「信福小屋」電商扶貧模式。優先在有條件的貧困村建設農村電子商務便利服務點「信福小屋」,優先選聘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成員作為屋主,打通「網購進村」和「農貨進城」雙向渠道,發揮「網際網路+」在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和便民服務方面作用。目前,全市已有超過一半的貧困村完成「信福小屋」建設。(吳黎明 馬文軒)

相關焦點

  • 總書記心裡裝著咱老百姓丨有了扶貧好政策 「老樹」逢春又新生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詩昂「自從扶貧工作隊進村入駐,我這個貧困戶就被領導們『盯』上了,吊兒郎當、渾渾噩噩的醉鬼日子結束了。」要再接再厲,咬定目標,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按時按質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感到方向更明了,身上的勁兒更足了。」史秉銳說。史秉銳向記者講起了王萬才的脫貧故事:今年54歲的王萬才,初中畢業後便在家務農,是村裡有名的「秀才」。因為兒子患有腦癱,他感到沒有了希望,慢慢地在苦悶中貪上了飲酒。
  • 縣域電商:精準扶貧「新藥方」
    近幾年,伴隨著電子商務向三線、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的滲透,我國縣域電子商務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呈現出政府支持力度大、發展速度快、平臺企業強勢布局、新典型不斷湧現、草根熱情高的特點。站在「網際網路+」風口上,「電商扶貧」已然成為多地政府開出的精準扶貧新藥方。
  • 央企精準扶貧的華僑城樣本
    「放以前哪裡敢想,有天也能在家門口乾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三門塘邰老漢,常年與兒子輾轉在外打工,去年回到老家開起了餐廳。每天在家門口開工,每餐都是住家飯,每月收入還有保證……四月的黔東南,料峭春寒方褪,老樹萌發新芽,老漢臉上也春風拂面、喜笑開顏。
  • 網絡直播非遺 老樹開新花
    「很意外能在社交平臺看到這麼精彩的直播。有古彩戲法表演,有核雕大師現場在桃核上雕刻仙鶴,還有口技傳人現場演繹百鳥爭鳴。1個多小時的直播,驚喜不斷。」很少給主播送禮物的劉雯,這個晚上她送了20多次「掌聲」。讓劉雯感到「意外」的非遺直播秀,其實不是新鮮事兒了。
  • 我看老樹的《花亂開》
    老樹畫畫在出版他的《花亂開》這本書的時候,一定不知道這本書能讓他火起來。一直讀書,讀了很多書,在我快要讀不下去的時候,卻意外的發現了這本書。在我的手提包裡背來背去,把書翻的都起毛邊兒了,可它帶給我的新鮮,似乎是長在我心裡的一個花骨朵,在春天裡開出了一朵奪目的鮮花。
  • 年輕人為何熱捧老劇 經典影視何以「老樹開新花」
    經典影視何以「老樹開新花」近日,B站集體上線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電視劇,網友開啟了彈幕狂歡。經典劇目被花樣解讀,儼然成了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讓人不禁想了解,年輕人為何熱捧比自己年齡還大的老劇?經典老劇為何能屢屢翻紅?
  • 紅伶仃洋不再嘆零丁 桂山「老樹開新花」
    紅伶仃洋不再嘆零丁 桂山「老樹開新花」金羊網  作者:鄭達  2019-09-17 如今,文旅產業在這片熱土飛速發展——紅色文化旅遊和漁家樂旅遊憑藉其獨特的優勢讓桂山
  • 精準扶貧 網絡先行中國移動讓信息之「花」開遍山野
    得益於網絡這雙「隱形的手」,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與廣闊市場連接在一起,更多的資源向貧困地區集結和傾斜,激發出脫貧攻堅的新動能。決戰貧困、走向小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中國移動傾力投入,發揮自身優勢,突出行業特點,依託「1+3+X」體系的「網絡+」扶貧模式,將網絡與教育、健康、產業等扶貧領域深度融合,為填平貧困地區的數字鴻溝發揮了積極作用。
  • 高考優秀寓言作文點評:《會開五色花的老樹》
    相傳,花田山上的一棵老樹會開五種顏色的花。可是,花田山上幽深冷寂,人跡罕至,沒有人敢說自己真正看見過老樹開出五種顏色的花,人們對此也將信將疑。花田山的東面住著一位白髮仙人,與其說他是白髮仙人,倒不如說他是老樹的精魂。
  • 穿上「新衣服」,經典書「老樹開新花」
    這套小32開精裝版叢書,因封面絢麗別致,被網友戲稱「窗簾布」系列,迄今已出版逾百本,幾乎都來自名家名譯,是不斷重印的經典。謎底很快揭曉:這個在文藝女青年中頗有號召力的服裝品牌將與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聯名款,第一個系列是「譯文經典」書系中的《月亮和六便士》。
  • 精準扶貧7周年,農博會折射哪些「新發展」信息?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三農問題錨定了「新發展」航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後,農村怎樣謀篇布局,觀潮君透過本屆農博會,看出湖南著力「新發展」的豐富信息。
  • 精準扶貧戰略中婦女發展理論新思考——「精準扶貧與婦女發展...
    編者按女性是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力量,也是受益者,農村婦女脫貧與發展是精準扶貧戰略中的應有內容。在日前召開的「精準扶貧與婦女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20餘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婦女工作者,就性別視角下的減貧政策與實踐,貧困識別、婦女的貧困特徵與脫貧機制,產業扶貧與婦女脫貧,扶貧實踐中的婦女參與和需求表達,婦聯、社會組織參與扶貧治理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
  • 打造精準扶貧「安溪樣板」
    下坑村的扶貧開發之路,折射出安溪扶貧開發最普適的思路,那就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主攻方向,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千方百計增強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
  • 金隅集團精準扶貧讓草原盛開致富花
    金隅集團精準扶貧讓草原盛開致富花 2020-11-20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京「最難啃」城中村走紅,拆了13年,如今終於老樹開新花了!
    正所謂城中村是城市中的村,城中村是中國歷史的遺留物,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新體,城中村改造也是中國徹底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很多城內村改造未能及時的,在城內村拆除原本是極其複雜的工程,村民集體,不論開發企業等多方面的利益,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因此,城內村的改造是長期戰。南京「最難啃」城中村走紅,拆了13年,如今終於老樹開新花了!
  • 花海經濟:催開青海產業扶貧新天地
    【開版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責任感,把扶貧開發工作提升至治國理政新高度,廣泛凝聚社會各界力量,推進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 習近平談精準扶貧:找準癥結把準脈,開對藥方拔「窮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推動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對世界減貧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 德安:傳統產業數位化 經年老樹開新花
    經年老樹開新花——德安縣深入探索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新舉措九江新聞網訊(特約記者 李詩彪 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沈明傑)近年來,德安縣不斷加快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進程,把「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速傳統產業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
  • 徽州竹雕「老樹開新花」:文創產品受青睞
    中新社合肥10月28日電 題:徽州竹雕「老樹開新花」:文創產品受青睞  作者 張強 夏瑩  經十六道工序,一根黃山毛竹,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竹雕傳承人朱偉手中變成了竹雕藝術品。  記者近日到安徽省黃山市探訪竹雕這一流傳數百年的古徽州傳統工藝。  徽州竹雕與磚雕、木雕、石雕並稱「徽州四雕」。
  • 「非遺」成就新國潮:看傳統文化「老樹開新花」
    努力在傳統和現代審美之間找到平衡,使非遺技藝更富生命力,恰是在杭州餘杭瓶窯鎮掀起的新風尚。餘杭紙傘、良渚玉雕、石瀨花燈、風箏製作、瓶窯蠶桑……這些看似傳統的「老手藝」,正在這片良渚古城遺址所在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非遺文化漸成新「國潮」6月6日,位於瓶窯老街的非遺館群正式揭牌開館,「瓶窯老街非遺街區」和5個非遺基地也正式授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