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探訪最古老的刺繡藝術

2020-09-05 山鷹紀實

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 ——板告民族文化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的中和鎮水維行政村,地處水族聚居的腹地,距縣城30公裡。

板告民族文化村共有289戶口1424人,分居於7個自然寨,絕大部分居民都是水族,水族人口佔全村人口的98%以上。

作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板告村有著純厚神秘的民族文化。馬尾繡、銀飾品及牛角雕等工藝品做工精細,工藝獨特,聞名海內外。素有「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的美譽。

據水維行政村村委會主任韋仲欽先生介紹,水族居民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族小聚居為主,全村大部分人口為「韋」姓。

該村水族民居均為瓦木結構的「幹欄式」建築,樓腳一般飼養家禽、家畜、存放農具,二樓住人,三樓為糧倉。

現今隨著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逐步改善,這裡很多危舊的老木房也正在慢慢的消失。

水族群眾穿著以傳統的民族服飾為主,婦女頭包白帕,身著欄杆青衣物和雕花圍腰,腳穿繡花鞋;男子則身穿對襟衣;老年婦女則頭包黑帕。

板告村水族民族文化淳樸,風景秀麗。板告村是水族馬尾繡手工藝的發源地,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水族馬尾繡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堪稱世界一絕,被譽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刺繡一件成品一般需十來道工序。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繡,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其刺繡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按所設想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再配以五顏六色的絲線豐富所繡圖案的色彩。最後,用金色的小銅片點綴其間,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整個刺繡品類似彩色浮、古色古香,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圖案古樸、典雅。

坐落於板告水寨陸木英大姐的馬尾繡公司

【鏡頭記錄好故事.影像傳遞好聲音】「山鷹紀實」為你講述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本文圖片系「山鷹紀實」原創,部分文字來自網絡資料,若有侵權請與原創作者聯繫,以便及時刪除!歡迎關注、轉發、評論、點讚,「山鷹紀實」與你一起走遍山山水水,一起增長見識!微/電/Q:13985653889·

相關焦點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代表傳承人韋應利、潘五生分別榮獲2019年度愛心公益大使榮譽稱號、2019年度國際中國公益先鋒人物獎。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有媒體甚至譽之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歷史悠久的馬尾繡同時也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並且馬尾繡現已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中國刺繡世界聞名,除四大名繡外,還有這些入選非遺文傳統刺繡
    經過了歷代漫長的傳承和藝人的創新,到明清兩代其材質、技藝、表現的內容和應用範圍都得到了發展,達到了成熟和鼎盛時期,形成了平繡、懸繡、繡和拼貼縫製結合的多種技巧。西秦刺繡以布、綢、緞、帛為主要原料,吸收了傳統的刺繡手法,又融合了中國書畫藝術,繡品中大量採用繡、貼、拼、搐工藝,構圖簡潔明快、風格雄渾。
  • 非遺印象丨針尖上的活化石——馬尾繡
    導語水族馬尾繡是貴州省黔東南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主要在貴州黔東南州三都境內的水族村寨內傳承,被稱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2006年5月,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馬尾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水族女人的手無比神秘,難以複製。其手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三都中和鎮雪花湖安置點「水族馬尾繡一條街」開門迎客
    印象黔南網訊近日,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移民安置點內人潮湧動,馬尾繡一條街上一家家商鋪已正式開門營業,一片熱鬧景象。記者走進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易地移民安置點看到,中和鎮三洞馬尾繡協會和中和鎮三洞水書協會正在舉行入駐儀式,大家用水族歌舞表達著入駐「水族馬尾繡一條街」的喜悅。
  • 丁永霞:以繡為約 皆因緣起——訪馬尾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宋水仙
    在40多年的馬尾繡製作生涯中,她盡力收集馬尾繡老繡品,建立了第一家水族家庭民族民間展覽館,並且發起和促成了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的成立。  踩著吱呀作響的樓梯而上,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裡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展館的二樓別有洞天,這裡陳列著宋水仙30多年來辛苦收集來的水族馬尾繡背帶、翹尖鞋、銅鼓及「水書」的曆法書籍。
  • 傳統工藝山西民間刺繡,蘇繡代表雙面繡,民間藝術莊浪馬尾荷包
    在古代,手工刺繡以及製品,因工藝細膩,設計新穎使用,備受人們喜愛,除了服裝刺繡之外,還有很多裝飾物品以及禮品廣為流傳。一、蘇繡藝術的代表雙面繡雙面繡是蘇州最鮮活的象徵,細密的針腳、完美的構圖,雙面繡展現出蘇州的前世今生,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的厚重期待。
  • 「探展」「鄉村遺存的繡美藝術」:從精美繡品中,看少數民族文化
    她們並不是藝術大師,但又有誰能夠否認那些繡品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限量版」呢?勤勞智慧的少數民族婦女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刺繡工藝,還將自己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實際經驗運用於刺繡,發明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繡作品,例如織錦工藝。
  • 馬尾繡娘:山裡土花布接單上百萬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根據水族婦女在生活中所見所聞而積累的圖案,用搓好的馬尾線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水族的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就在這一針一線上代代傳承,馬尾繡也因此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  今年53歲的宋水仙,一生都與馬尾繡有著不解之緣。
  • 「錦」「繡」中國——傳遞千年絲綢文化
    新朋友點擊「第一文旅眼」快速關注 知曉代表中國絲綢文化的三大名錦和四大名繡嗎?這,可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踞腰織機是極為古老的織機,黎族婦女可用它織出精美華麗的複雜圖案,不同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具有不同血緣關係的部落群體的重要標誌,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龍被是黎錦中的珍品,它集紡織、印染、刺繡、織造等多種技藝於一體,製作精巧,色彩鮮豔,圖案典雅,款式多樣,在黎錦中技藝最為突出、文化藝術價值最高,因而成為海南地區歷代進貢的珍品。
  • 尋找千年的水族印記
    ,一把馬尾繡出了水家人多彩的生活,神奇的纏絲馬尾,簡單的圖案包羅萬千世界,針線之間瀰漫著古老與神秘的氣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聞名遐爾的水族馬尾繡,被稱為刺繡界的「活化石」,成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張加春:水族的節日長達49天 水書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中國青年報記者]我是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我想問一下,張加春代表,您剛才展示了水書,我覺得非常漂亮,我想請您談一下如何保護水族的民族文化。謝謝。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風多姿多彩,水族自治縣又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的風俗習慣、民風比較濃厚。舉一個例子,進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三項,一是端節,二是水書,三是馬尾繡。端節相當於現在漢族的春節,水語叫做「戒端」。端節期間,水族同胞將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敲銅鼓、賽馬等等。水族的節日時間跨度比較長,按水歷推算,每年農曆的八月份到十月份,長達49天。這可能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節日。
  • 張加春:水族的節日49天 水書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風多姿多彩,水族自治縣又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水族的風俗習慣、民風比較濃厚。舉一個例子,進入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三項,一是端節,二是水書,三是馬尾繡。端節相當於現在漢族的春節,水語叫做「戒端」。端節期間,水族同胞將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敲銅鼓、賽馬等等。水族的節日時間跨度比較長,按水歷推算,每年農曆的八月份到十月份,長達49天。這可能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節日。
  • 貴州5地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我們家鄉竟這般出彩!
    因而得以保持其純撲的藝術風格及濃鬱的鄉土氣息。當地玩花燈主要在春節期間,一個燈班稱為「一撥」,以「燈頭」為召集人,由一個村或鄰近幾個村的人組成燈班。黔南州三都縣中和鎮馬尾繡,刺繡的「活化石」,水族婦女指尖上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