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 ——板告民族文化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的中和鎮水維行政村,地處水族聚居的腹地,距縣城30公裡。
板告民族文化村共有289戶口1424人,分居於7個自然寨,絕大部分居民都是水族,水族人口佔全村人口的98%以上。
作為水族文化的中心村,板告村有著純厚神秘的民族文化。馬尾繡、銀飾品及牛角雕等工藝品做工精細,工藝獨特,聞名海內外。素有「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的美譽。
據水維行政村村委會主任韋仲欽先生介紹,水族居民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族小聚居為主,全村大部分人口為「韋」姓。
該村水族民居均為瓦木結構的「幹欄式」建築,樓腳一般飼養家禽、家畜、存放農具,二樓住人,三樓為糧倉。
現今隨著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的逐步改善,這裡很多危舊的老木房也正在慢慢的消失。
水族群眾穿著以傳統的民族服飾為主,婦女頭包白帕,身著欄杆青衣物和雕花圍腰,腳穿繡花鞋;男子則身穿對襟衣;老年婦女則頭包黑帕。
板告村水族民族文化淳樸,風景秀麗。板告村是水族馬尾繡手工藝的發源地,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水族馬尾繡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堪稱世界一絕,被譽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刺繡一件成品一般需十來道工序。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繡,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其刺繡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按所設想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再配以五顏六色的絲線豐富所繡圖案的色彩。最後,用金色的小銅片點綴其間,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整個刺繡品類似彩色浮、古色古香,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圖案古樸、典雅。
坐落於板告水寨陸木英大姐的馬尾繡公司
【鏡頭記錄好故事.影像傳遞好聲音】「山鷹紀實」為你講述身邊正在發生的故事!本文圖片系「山鷹紀實」原創,部分文字來自網絡資料,若有侵權請與原創作者聯繫,以便及時刪除!歡迎關注、轉發、評論、點讚,「山鷹紀實」與你一起走遍山山水水,一起增長見識!微/電/Q:13985653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