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2021-01-09 悅讀365天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在黔南古樸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馬尾繡傳承與保護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樣,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從事少數民族布藝、服飾生產多年,一直致力傳承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藝,打造民族品牌,傳承民族文化。

她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製作馬尾繡的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潘懈而言,馬尾繡不單單只是一項技藝,更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

「水族馬尾繡是一門傳承上千年的技藝,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其獨特之處在於用絲線纏裹馬尾用於刺繡,使繡品呈現淺浮雕感。」潘懈這樣說道。

她在製作時首先準備好馬尾毛作為原材料,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然後才是繪製圖案,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按所設想的圖案一 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馬尾毛的質地堅硬,使圖案既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又不輕易變形,經久耐用,另外還能利用馬尾含有的油脂成分,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同時還需要繡、挑、補、梭,加以各種彩色絲線來填充,達到色彩濃重、線條分明的藝術效果。此外,馬尾繡上還可以綴上閃閃發光的銅飾,用絲線將銅片穿進圖案中,小小的銅片,中間帶孔,如同古幣,以寄託水族驅邪避兇的寓意。

潘懈在2017年開始生產經營少數民族服飾,2018 年創辦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公司擁有產品研發、生產車間約304平方千米,註冊資本100萬元,主要生產的產品有水族特色床單、水族馬尾繡服飾等。公司的員工都是多年在外從事紡織方面和從小就製作馬尾繡的農民工。

潘懈引進新型縫紉機和織布機,製作的速度比傳統方式要快2倍以上,實現年產值50萬元,在產銷一體化的模式下,解決了560人以上的就業問題,確保農村婦女利用織補、製作馬尾繡等方式增收收入,助力了三都縣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潘懈潛心研究馬尾繡技藝多年,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多次在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比賽中獲獎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她抓住機遇,不斷研發新產品,把民族產品的銷售範圍延伸到旅遊景區,實現了旅遊與民族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

潘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繼續勇往直前,為中國民間馬尾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屬於她的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女,42歲,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丁永霞:以繡為約 皆因緣起——訪馬尾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宋水仙
    它們散發著古老而又歷久彌新的氣息,靜靜地講述著這個水族女子為馬尾繡的傳承與保護所做的努力,述說著屬於這個民族特有的燦爛文化。從自小學習馬尾繡到現在傳承馬尾繡,一路仿佛都是際遇使然,但是這些際遇的背後卻是宋水仙對水族文化與馬尾繡的初心與堅持。  1965年,宋水仙出生於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板悶村——水族文化的流傳地。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製作技藝。宋水仙三四歲便幫著母親穿針引線,耳濡目染,自小便對水族文化和學習馬尾繡非常熱愛,17歲時就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繡娘。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韋應利作為水族的馬尾繡代表傳承人,她表示將通過與明星同臺演出、登錄央視等高端舞臺來展示、宣傳、推廣水族文化,旨在讓世界知道這一獨特的民族瑰寶。您是否會有疑問,何為馬尾繡?現在小編就來為您解答!
  • 非遺印象丨針尖上的活化石——馬尾繡
    千年來都是靠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代代相傳,保留至今,儘管歷史久遠,仍然尚襲古老傳統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法,其刺繡出來的色彩濃重明快,線條分明,栩栩如生。所繡圖案既有象徵吉祥如意,能驅邪避惡,又有照耀萬物生長的日月星辰,充分反映了勤勞勇敢的水族人民對自然的原始崇拜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 走進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探訪最古老的刺繡藝術
    中國水族馬尾繡第一村 ——板告民族文化村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南部的中和鎮水維行政村,地處水族聚居的腹地,距縣城30公裡。板告村是水族馬尾繡手工藝的發源地,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水族馬尾繡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堪稱世界一絕,被譽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三都中和鎮雪花湖安置點「水族馬尾繡一條街」開門迎客
    印象黔南網訊近日,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移民安置點內人潮湧動,馬尾繡一條街上一家家商鋪已正式開門營業,一片熱鬧景象。記者走進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易地移民安置點看到,中和鎮三洞馬尾繡協會和中和鎮三洞水書協會正在舉行入駐儀式,大家用水族歌舞表達著入駐「水族馬尾繡一條街」的喜悅。
  • 馬尾繡娘:山裡土花布接單上百萬元
    從那時起,她走村串寨尋訪馬尾繡「老物件」,籌劃建立馬尾繡博物館;每天幹完農活之餘,她就跟著90多歲的老祖母學習怎樣配線、搓馬尾、放花、做結……她不僅嘗試著自己去製作,也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漸漸的,她製作的馬尾繡針腳精美細膩、配色和諧、圖案古樸精美,宛若一幅彩色浮雕,把水族的民族風,繡進了方寸之間的「土花布」。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尋找千年的水族印記
    和許多古老文明一樣,今天水書文化的傳承也正在時代的發展中面臨一個關鍵時刻。如果不抓緊搶救水書先生的「口頭文化」,今後這些古代文明的信息將無人能破譯。,一把馬尾繡出了水家人多彩的生活,神奇的纏絲馬尾,簡單的圖案包羅萬千世界,針線之間瀰漫著古老與神秘的氣息。
  • 國家級非遺滿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豔玲講述滿繡的新生
    ,並定期邀請各個社區組織興趣班學員到靺鞨繡展館參觀;與牡丹江市7所院校溝通達成合作關係,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並在渤海靺鞨繡展館成立「校外實踐體驗基地」,使學生近距離體驗、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十幾年間孫豔玲創造了數千個就業崗位,培養了畢業學員共計17000多人;國內合作生產型繡娘1372人;滿族刺繡第五代傳承人2人。
  • 【我和我的家鄉】影片中的非遺文化不一般|非遺文化|水族|非物質...
    10月1日,影片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片中出現的水族水書、苗族蠟染、布依族楓香染、平塘牙舟陶、都勻毛尖茶、布依族和水族銀飾、水族馬尾繡、苗族拋花繡、水族酸湯、黔南特色小吃等內容特色十足,還有天眼酸湯魚更是別有風味,不少群眾在垂涎的同時也紛紛議論,影片中的這些非遺文化具體內涵是什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非遺,共同領略藏於其中的故事。
  • 用是最好的傳承 代表熱議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
    「對於非遺文化,用是最好的傳承,用是最大的發展。」貴州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代表說。石麗平表示,為「活化」非遺文化,她們公司近年來開發的花鼓、鴿子花、百苗圖、民間故事刺繡六大系列220個品種苗繡產品,暢銷北京、上海等地,出口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等67個國家,一年產值3000多萬元,帶動3800人就業,看得見的效益、用得著的非遺,讓村民保護傳承苗繡的積極性大增。
  • 貴陽中學生呼籲保護「泐睢」 開展水族文化系列活動
    ,6月9日在貴州省圖書館組織水書專題講座、水書書法演示,請全國人大代表、水族馬尾繡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宋水仙等進行現場表演,呼籲更多人傳承和保護水書。  水書,水族將它稱為「泐睢(lesui)」,「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書。「水書」被水書先生代代相傳,至今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其形狀類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來記載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等文化信息。
  • 做好非遺事業,讓古老技藝活起來——渤海靺鞨繡傳承人孫豔玲代表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來自黑龍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孫豔玲說。她口中的「我們」指的就是像她一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孫豔玲看來,這些傳承人不僅數量少,而且每個人身上都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就是我們的「文化國寶」,一定要大力保護和支持,做好非遺事業,讓古老的技藝煥發生機。
  • 237人獲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6月3日,三都縣召開2019年非遺傳承人培訓暨第二批縣級傳承人證書頒布會,237人獲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會上,縣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等相關情況。與會領導為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的獲得者頒發了榮譽證書,會議還現場發放了2018年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經費,各級傳承人代表還分別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成效作交流發言。
  • 浙理非遺研修|潘天真:為熱愛,為傳承
    它講述了水族對上古圖騰的崇拜,對一路走來生生不息的讚美,對未來生活平和祥樂的期盼。「有個老人叫陸鐸,四季居住山洞中。青石板上造文字,造得文字測吉兇。所有良辰全送人,等到自己造房時。書上已無好日子,無奈只好住洞中。若問深洞在哪裡,就在水巖和水東。」水語歌謠伴隨水族子民,咿咿呀呀一直唱到今天。身為水族的孩子,他從小就對水書和馬尾繡有一種特殊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