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是冷兵器時期最重要的防禦武器,在古代作戰時士兵一般都採用戈 ,只有將領與指揮官採用劍,這時劍主要作指揮作用,古代用劍者一般只限於將領官員王侯將相等地位高的人群,其中原因有二;一則古代劍的材質是用青銅鑄造,而銅在當時是比較稀缺材料,劍所用銅量較多,而古代多用車戰打仗,劍對於士兵不適用,大量鑄造費銅也不實際。二則劍的鍛造工藝在當時是比較複雜繁瑣的,對銅錫的比例要求很高,如果錫加太少劍太軟不鋒利,相反加太多錫,劍太硬容易折斷。
越王鉤踐劍
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約可追溯到原始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商周時代即已出現,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是高峰階段,嗣後,一直延續到秦漢。
劍身由最初的二三下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劍的長度達到50-60釐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最長達到75、76釐米,到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甚至超過了80釐米,最長將近95釐米。
越王鉤踐劍
全國各地出土包括青銅劍在內的青銅兵器,可說是層出不窮,異彩紛呈,說及青銅劍,當屬越王勾踐劍更是震驚中外,成為稀世之寶為國家一級文物。此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刻有鳥蟲書銘文「鉞王鳩淺」和「自乍用鐱」。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詩人郭沫若曾賦詩:「越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鏤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越王鉤踐劍
越王勾踐劍出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雖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但劍身沒有鏽跡,花紋光亮如新,劍鋒閃爍寒光,依舊鋒利無比,此劍出土時稍用力,便可將16層白紙劃破,,而且紋飾清晰制工精美,實為曠世罕見之奇物。
越王鉤踐劍
越王勾踐作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有關他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史說,以及古有史記記載勾踐本就為一名劍痴,進一步體現了此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更被當世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目前此劍歸屬湖北省博物館保管,為該館鎮館之寶。
文章來自中歷收藏品鑑定中心,為第三方專業鑑定平臺。專注於:瓷器、銅器,錢幣,隕石、玉器等各類收藏品鑑定服務,對物品採用傳統眼學鑑定或物品成分分析輔助眼學綜合鑑定方式。鑑定結果客觀公正,證書得到了專業人士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藏品鑑定可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