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有千萬葉,本是同根生!《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正式出版發行!

2020-12-14 澎湃新聞

枝有千萬葉,本是同根生!《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正式出版發行!

2020-06-14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

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火紅六月,爍玉流金。

由中共廬江縣委宣傳部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一書,

於今日正式出版發行。

姓氏文化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之一。五千年來,姓氏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澱,已與民族精神融為一體。每個姓氏,每個家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著自己的文化、歷史。許多人都很想了解關於自己姓氏的有關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淵源,以增強自己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積極回應社會文化關切,旨在幫助廣大讀者通過各姓氏的家族文化,了解自己家族的來歷。沿著姓氏起源、姓氏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研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國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全書選編本縣境內52個姓氏61個家族的61篇文稿,共25萬字,100餘幅圖片。每個家族的文稿單獨成篇,注重從歷史和現實意義方面進行挖掘,從追本溯源、始祖遷徙、宗譜延修、祖訓家風,及名人譜序等方面,梳理其姓氏的源流和文化脈絡。

《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是廬江縣姓氏文化的資料性工具書,

填補了廬江縣

在中華姓氏(家譜)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

作者/汪德生

編輯/施傑

校對/張媛、蘇敏

原標題:《枝有千萬葉,本是同根生!《廬江縣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正式出版發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族譜展" 閩臺姓氏源流網助力兩岸宗親尋根
    廈門市姓氏源流研究會會長陳淑娥沒想到,短短三年時間,研究會創辦的閩臺姓氏源流網瀏覽量就達到660多萬人次,幫助許多兩岸宗親找到自己的祖源。陳淑娥表示,以前研究會在兩岸也辦過不少場次的族譜展,人潮不斷,但苦於辦展時間短暫,參展族譜也不多,無法滿足各姓氏宗親的需求。每次看到有臺灣宗親千裡迢迢的往返於閩臺之間,尋求協會幫助查閱對接族譜,陳淑娥總是既感動又感慨,「要是能讓臺灣宗親通過網絡查閱族譜,辦一場永不落幕的族譜展多好」。
  • 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聚焦海峽論壇)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中新社廈門6月15日電 題: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我想過尋根,但非常不容易。」臺灣高雄女子張蜀慧說,「我也害怕,不敢一個人來大陸。」
  • 臺灣「河洛郎」姓氏尋根,洛陽中華姓氏文化尋源地揭牌
    洛陽中華姓氏文化尋源地老城麗景門    被列為「2010河南臺灣月」重要活動之一的兩岸姓氏文化探源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9月26日,洛陽中華姓氏文化尋源地在洛陽老城麗景門正式揭牌,同日舉行了《中華姓氏源流》系列叢書500姓單行本編輯出版啟動儀式。
  • 「好消息」《揭陽林氏南山公族系源流》出版
    ​喜訊《揭陽林氏南山公族系源流》出版   《揭陽林氏南山公族系源流》一書,介紹廣東揭陽林南山族系的淵源、世系繁衍、家風美德、文化遺產、寶貴文獻,中華林姓有關史料,族裔對族系源流的探研實況。  南山族系源流,上追溯至中華林姓始祖以至中華民族共同先祖,下跟蹤到南山公裔孫衍居海內外各地,源頭有據、流向有序、世系分明、條理清楚。南山家族先賢風範事跡突出,祠堂樓館所墓古樸優雅,敬祖風俗富有民俗特色,尋根溯源認真負責。
  • 臺胞尋根文物分布圖發行
    臺胞尋根文物分布圖發行 2010-08-06 09: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張蕾  人民網漳州電 (林堃、謝賢偉)備受臺胞關注的《漳臺尋根文物分布圖》日前在漳州正式製作完成,並赴臺發行。
  • 《臺灣族譜續編》出版發行
    中新網漳州9月9日電 (丁惠娜)由閩南師範大學編撰的《臺灣族譜續編》現已出版發行。閩南師範大學相關人士9日表示,該書為學界研究臺灣開發史、經濟社會發展史以及兩岸關係史提供了一份權威、翔實的史料,也為兩岸宗親尋根謁祖、開展家族文化交流、溝通親情、增進祖地文化認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臺灣族譜續編》共收錄臺灣族譜24部,以宗譜、合譜為主,記錄了一個個家族的傳承和變遷。
  • 袁義達:中國姓氏對傳統文化和血緣尋根的影響
    編者按:袁義達,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原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我們稱家譜為血緣尋根就是這個道理,其最重要的標誌是:家族世系清楚,每一代的歷史人物是真實的,尤其是各地分支的家譜,自開基祖以下的歷史是真實的。    家譜也稱譜牒學,是一門傳統古老的學科,其核心是姓氏和人名,是血緣尋根的一種重要文化依據。
  • 臺灣各姓氏宗親「認祖歸宗」有依據了!
    這些族譜絕大部分修纂於清代和民國年間,記錄了一個個家族的傳承與變遷,詳細記載了姓氏源流、堂號、世系表、家訓家規、家傳、先輩藝文著述、祖先圖贊、風水圖等,體例完備且富含閩臺民間特色。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臺灣族譜彙編》的出版不僅為學界提供了詳實的文獻資料,也為臺灣同胞尋找自己家庭的來源提供了方便,將讓臺灣各姓氏宗親尤其是年輕宗親能夠真正的「認祖歸宗」。
  • 林偉功:姓氏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
    上世紀90年代的林偉功照片林偉功:姓氏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林偉功,在從事閩臺姓氏源流淵源研究的20多年中,為許多臺灣同胞找到了自己的根,受到臺灣同胞的欽敬。日前,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連接海峽兩岸的「橋」。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姓氏文化影響力——中華姓氏文化發展高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全球尋根熱的興起,中華姓氏文化研究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新時期,姓氏研究的學術論著大量湧現。新時期的姓氏文化研究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姓氏學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姓氏文化研究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這些都需要姓氏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 姓氏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沿著姓氏起源、姓氏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中認識到姓氏文化研究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國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方面的重大意義。當一個民族危難之際,民族要生存,就得攜手並肩,共同戰鬥,這就要全民族認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識,繼而產生凝聚作用。
  • 歷經30年鑽研 徐鐵生《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出版
    ——《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帶給我們的思考導讀:在他看來,每個人的姓氏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姓氏發展變遷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文化發展、民族融合的縮影。歷經30多年的鑽研,查閱了4000多種古今文獻,徐鐵生編撰的《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日前由中華書局出版。
  • 八旬老人研究姓氏半世紀 助港澳臺僑胞尋根尋親
    正是這樣一種情緣,讓今年82歲的徐天榮50年潛心研究姓氏,幫助港澳臺僑胞尋根找親人。  徐天榮是山西高平人,1949年隨軍南下福建,1962年到福建安溪工作,曾任安溪龍門中學教師。  「在我晚年之際,我希望把我收集的中華御批438姓史,特別是100大姓史逐步介紹出去,為廣大海內外尋根謁祖者服務。」徐天榮25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姓氏文化影響力——中華姓氏文化發展高峰論壇在鄭舉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全球尋根熱的興起,中華姓氏文化研究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新時期,姓氏研究的學術論著大量湧現。新時期的姓氏文化研究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但姓氏學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姓氏文化研究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這些都需要姓氏文化工作者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 閩南《漳州姓氏》出版發行 對接閩臺姓氏族譜
    中新社漳州十一月八日電 (記者 沈遙通)由福建省漳州市政協編輯,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漳州姓氏》一書,今天在漳州隆重舉行發行儀式。  據該書主編、原漳州市政協主席林殿閣介紹,《漳州姓氏》一書,是調動了一千六百多人,深入一萬多個自然村進行田野調查,搜集,查閱,核對了漳州大量族譜資料,然後由二百多人花了二年時間編輯而成的。
  • ...陪你一起問祖尋根——雙牌縣首部姓氏文化書籍《雙牌姓氏考》出版
    本網訊(通訊員 周凌志)為發揮政協文史工作「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雙牌縣政協組織編纂了《雙牌姓氏考》,於2020年11月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據查,雙牌共有姓氏270個左右。從2017年開始,縣政協文史委和文史書畫研究院組織縣內姓氏文化愛好者,對全縣部分姓氏文化進行疏理,重點是對各姓氏的起源、沿革、分布,家風、家訓等姓氏文化進行收集、考究、整理。截至《雙牌姓氏考》(第一輯)出版,共完成了42個姓氏的考究、整理工作。
  • 中華姓氏文化尋根之旅「歸心工程」在京啟動
    近日,由莊希泉基金會發起,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公益支持的「中華姓氏文化尋根之旅歸心工程」在京啟動。萬姓同根 天下歸心莊炎林、蔡武、袁守啟、趙陽、王永樂等領導聆聽會議發言中華姓氏文化尋根之旅系列公益活動總策劃、莊希泉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組委會主任呂文加在主題發言中說:「歸心工程」,蘊含著全體中華兒女「萬姓同根,天下歸心」之意,標誌著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
  • 大觀園唱起宗族文化主旋律 族譜姓氏吸引眾人來尋根
    在徵集東南亞文物時,泉州文化部門就想到了呂先生。呂先生沒有讓我們失望,他為展示中心淘到了2000多張反映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與閩南文化淵源的照片,涉及家族、宗教、戲劇、方言等。他還幫忙製作了視頻,豐富了館藏的內容。呂先生悄悄告訴筱緣,這麼做,還有個私心,因為他的祖籍在福建。
  • 《臺灣族譜續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由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兩岸關係理論漳州研究基地、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組織策劃,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首席專家鄧文金教授和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塗志偉共同主編的《臺灣族譜續編》(20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 海外華人帶來姓氏尋根熱
    從「珠璣古巷」到「中華姓氏尋根園」,中國不少地方出現姓氏尋根熱潮,許多地方紛紛建設姓氏文化園,舉辦拜祖尋根活動,並且開發姓氏文化產品――     「姓氏尋根熱」持續升溫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海外華人到大陸「尋根」活動蓬勃開展,尋根謁祖內容不一,有關於中華人文始祖、古代都城及其他城址的尋根、各門類文化尋根以及家族尋根、姓氏尋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