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當當網被收購的新聞,在財經圈流傳開來:
「2018年3月9日,海航系旗下天海投資發公告稱,正與噹噹談股權購買事宜,但具體方案仍在溝通協商中,交易完成後其控制權不會發生變更。」
曾經輝煌無限的當當網,最終還是被收購了,頗有意思的是,收購的對象是之前媒體報導過被質疑海外併購過多的「海航系」。
對於收購的結果,其實已經是當當網目前看最好的結局了,而對於那些體驗過當當網輝煌的80後而言,除了情懷之外,還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崛起的當當網
當當網的出現之前,在線訂書的業務的大頭,還是被叫做「貝塔斯曼書友會」業務拿下,筆者依稀記得,當時的室友,經常可以收到郵購過來的貝塔斯曼書友會的期刊,然後就開始按照推薦訂下一部分書了。
另一方面,傳統的書刊購買上,你到書店買的,幾乎都是原價書,於是在那個時代中,盜版書有著很大的市場。
而終結了書友會以及盜版書的,就是噹噹和卓越網。
當你可以用6折買到一本正版書的時候,你還有什麼理由去盜版市場呢?
而對於網購還存在隱憂的那個時代來說,一個國內企業似乎看起來更加靠譜,再加上在當時看起來很好的服務,這一切也就成為當當網崛起的理由了。
巔峰如你所見,就是2010年赴美上市,在那個時代,買書就是去當當網,毫不誇張,無二選擇。
錯失的商機
對於當當網抓住的圖書電商這個細分行業而言,它確實是最容易成功的地方。
因為除了衣服鞋帽被廉價的淘寶佔據著,要求正版同時相對價格又不高的書,是消費者有可能網購的一個重要選擇,而那個時代網購其他大件或者電子產品,基本上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是想都不會像的一件事。
所以,從先入局的情況看,李國慶和他的當當網,佔據了當時最有可能成功的市場。
但是,成也是這個書籍細分領域,敗也是固守於此。
且不論中途可能的外資併購,當已經取得了書籍市場的絕對優勢的時候,當當網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措施,並不明顯,雖然後期也試圖經營其他門類,但人們對它的標籤,依然是買書最合適的地方。
而另外,從經營模式最類似的京東來看,當京東堅定不移的布局3C,讓電子電器購物成為京東的標籤後,並沒有固守於此,而是向噹噹的書籍陣地發起了衝擊;與此同時,當一些出版社也紛紛在天貓開店的時候,當當網就又多了競爭的對手。
就像前文所述,其實書籍的門檻,並不高,因為絕對價格不高、方便郵寄,同一本書,最後只是價格上不同,於是當競爭對手開始用價格稍微衝擊量的時候,在當當網購物的習慣就可能被打破,再加上當當網後期包郵的門檻也在提高,所以同質化的產品,並沒有一個絕對的護城河,當當網的書籍陣地就一點點的被蠶食。
另外,高科技的衝擊同樣很大。
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人們過去只能單純的買書這個方式,已經變得可以在線看電子書,節奏的加快,出現了各種截取、包裝的短文字,例如「雞湯文」,讓人們花最少的時間學更多的東西;而吸引人的長篇部分,則體現在了各種在線閱讀網站,這一切,讓本身這個書籍市場的需求量,其實是在下降的。
所以,各種原因之下,當當網終於淪落到需要在淘寶上開家「當當網」的店了。
於是,你看到的,而今終於被收購,也就是必然了,或許對於當當網來說,不算重生,也算解脫,畢竟它完成了書籍網購的歷史使命。
夫妻合夥的牽絆
除了時代的發展,不與時俱進,都有可能失去固有陣地外,當當網的架構模式,也是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就像很多媒體報導的,當當網,是李國慶夫妻的店。
就經營模式而言,夫妻合夥,在初期,是可以利用齊心協力,排除萬難,把事情儘快的做起來。
但是當事業越做越大,夫妻的工作角色與生活角色,長時間的在一起,真的是難以分辨,甚至產生影響。
比如李國慶近日發表於朋友圈的一席話,頗有意思:
「所謂的婚姻就是...有時候很愛他...有時候又想一槍崩了他...大多時候在買槍的路上遇到他愛吃的菜...買了菜卻忘記了買槍...回家過幾天想想還得買槍... 」
兩人一路走來,做出的成就其實已經是一些人一輩子難以企及的,不過如果非要帶著可惜的情感,面對當當網的被收購的話,那麼對後人更多的啟示,或許就是:
夫妻與夥伴儘量分開,工作與生活儘量分開。
結語
當筆者看到當當網終被收購的時候,心理也有一絲莫名的憂傷,可能又一個伴隨著80後的事物,在離我們而去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便不被收購,如今早已不在噹噹買書,只是青春還在噹噹那年。
所以,噹噹被收購,對於創始人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而對於我們投資者而言,這預示著電商已經形成了絕對的寡頭格局,同樣在其它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在進行著不斷的優勝劣汰。
而你,要麼選擇獨角獸,要麼選擇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