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最成功的三首反詩,造反都很詩意,兩個和朱元璋有關!

2020-12-06 諸史

在古代中國,尤其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之後,造反就變得稀鬆平常了。可以說,歷朝歷代,沒有王朝能例外,都有造反出現。在造反口號上,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想當「王侯將相」,有的是「驅除韃虜」,有的是「均分財富」,有的是「黃天當立」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所以古代很多腦後有「反骨」的人,在造反之初,也會寫上一首「反詩」,或裝×,或作為口號,或表達胸中激蕩的志向。但讓人無語的是,歷史上反詩很多,但最終能成功造反的,卻非常少。筆者盤點了一下,主要是以下三首。

第一首,發生在商湯起義,推翻夏朝的時候。當時有這麼一句詩:「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所謂「時日」,就是太陽。所謂「曷」(hé),為什麼,何時等意思。連起來就是,自比為天上太陽的夏桀,為什麼還不去死?我願意和你同歸於盡。這首詩表達了:誓不與其共存,形容痛恨到極點。 最終,在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第二首,發生在明末,被作為了紅巾軍的軍歌。這首歌通俗易懂,非常爽朗押韻,讀來讓人盪氣迴腸,大家一看就能明白,就不多說了。這首詩應該不是朱元璋所寫,但和朱元璋有關。

雲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望神州,百姓苦,千裡沃土皆荒蕪。看天下,盡胡虜,天道殘缺匹夫補。好男兒,別父母,只為蒼生不為主。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我本堂堂男子漢,何為韃虜作馬牛。壯士飲盡碗中酒,千裡徵途不回頭。金鼓齊鳴萬眾吼,不破黃龍誓不休。

第三首,朱元璋所寫,作品一般,卻霸氣十足。「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顯然,朱元璋模仿了黃巢反詩。雖然作品一般,但卻展現了朱元璋的十足霸氣!客觀的說,如果沒有這種氣吞天下的霸氣,還真難寫出如此詩歌!毫無疑問,朱元璋做到了詩中所寫,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

當然,歷史上的反詩還有很多,比如張角的反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隋末農民起義首領王薄的反詩「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黃巢的反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石達開的反詩「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等。事實上,這些反詩寫的都不錯,但最終卻沒有造反成功。

關於歷史上的反詩,你還知道哪一些?對於這些赫赫有名的反詩,你最佩服哪一首?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十大反詩,連造反都這麼文藝,你喜歡哪首?
    什麼是反詩,反詩眾所周知就是指那些表示造反之意的詩詞。具有反官方反政府含義的詩。在封建社會中,當民怨過高時,常會有這類詩出現,目的是破壞當前政府的威信。反詩很多時候都是出於悲憤之語,或者乾脆直接說給統治者聽的。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反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古代著名的反詩,第三像算命的,第六殺氣最重,但都不如最後一首
    古代反詩很多,經典的句子也不少,都屬於傳出去會被皇帝老子吊起來打的那種,而且寫反詩的多數都沒有好下場,諸君戒之慎之。有記載最早的反話是項羽說的「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是項羽看見秦二世是說的,後來項羽被劉邦分屍了。
  • 古代最有名的三句反詩,一句滅亡一個朝代,精準無比!
    預言一個人的災難禍福,這種類型的比較簡單,明鏡子今天來個難的,盤點三個預言國家滅亡的詩,而且一個比一個精準。第一首可能大家都聽過,跟兩個人有關,陳勝吳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二首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朝末期,皇帝昏庸,群臣舞弊,百姓苦不堪言,有個老人燒香拜佛傳播白蓮教被朝廷抓了,這下可激怒了一個人,那個老人的外孫,名叫韓山童,他借著元順帝徵調民工的機會,把獨眼石人藏在了河灘上,於是這句流傳民間多年的諺語就成功實現了
  • 明太祖朱元璋的無奈,四子朱棣造反成功了十九子還想黃雀在後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最為人熟悉的就是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標和後來造反做了皇帝的四子燕王朱棣,可能是因為明太祖在位時期沒有發生過類似於九子奪嫡的兄弟相殘局面,所以大家下意識忽略了其他皇子的野心。
  • 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造反這件事情呢,從來都不是兒戲,甚至說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謀劃,稍有不慎,謀事不密,就有滅門之禍。 歷史上造反的人很多,但是真正造反成功,並且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的皇帝不多。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當然是其中的佼佼者。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 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元璋的兒子都在做什麼?
    朱棣的「靖難」口號,雖然只是表面文章,但是對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來說,尤其是已經就藩的兒子來說,是很容易獲得支持的。畢竟朱允炆已經刀斧在前了,朱棣起兵靖難,也算是為大家說話啊!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個兒子,那麼朱棣起兵的時候,他們都在幹什麼呢?
  • 歷史上最霸氣的五首「反詩」,第二個詩是抄襲,卻成功當了皇帝
    【歷史上最霸氣的五首「反詩」,第二個詩是抄襲,卻成功當了皇帝】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科舉失利後所作,霸氣十足。)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 明朝五位藩王造反,只有一個成功,其中一個原因不容忽視
    歷代封建統治王朝中,有的王朝都出現藩王造反的現象,如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開國之初分封了宗室親王,之後宗室親王造了反。還有一個朝代在開國之初也分封自己宗室子弟到全國各地去。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和他的大臣們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們的守護,於是以前朝為鑑,決定建藩。並於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開始,分封諸皇子和一個侄孫為親王,將他們分封到各地去為大明鎮守邊疆,並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限制藩王的權力。
  • 為什麼古代造反成功的往往是貴族,而農民成功的那麼少?
    在古代要說起收益最大的投資是什麼,那肯定是造反,只不過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而造反的高風險就是其無限接近於零的成功率。在中國古代造反的人那麼多,但成功登上皇位的又有幾個呢。而在造反成功的人中,又以貴族階級的居多。
  • 三首口吃詩,能一口氣讀完的都是人才
    什麼是口吃詩?詩雙聲詩,又稱同聲詩、聲母詩、同紐詩,又叫吃語詩、結巴詩、拗口詩、繞口令詩。雙聲詩要求詩的各句都採用聲母相同的字。讀口吃詩起源於魏晉,而魏晉時期,正是文人們最無聊的時候,當然,他們認為,是為了普及標準讀音以及糾正口吃,然而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就難說的很了。
  • 劉伯溫在朱元璋必經之路上寫了首詩,朱元璋頓時斷了滅他的念想
    劉邦一次次忍讓,可他卻一次比一次過分,想要聚兵造反起義,最後被呂后和蕭何設計所殺。在這七位功臣中,彭越的死是最冤的,他毫無二心卻落了個滅三族的下場。當時部下勸說彭越謀反,不過彭越一直猶豫,最後還是沒答應,不過這事被劉邦給知道了,擔心他總有一天會造反,便先下手為強,抓到彭越後立馬處死了。
  • 朱元璋的二十六個兒子,為什麼只有朱棣敢造反,這三點很關鍵
    在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上演興兵造反、弒君殺父的爭奪皇位之戰。在明朝,這個現象也不例外,不過奇怪的一點就是,朱元璋總共有26個兒子,卻只有朱棣一個人敢造反,而且還成功奪得了皇位。朱元璋生了二十六個兒子,除了太子朱標之外,其他的二十五個皇子,雖然不說個個都能像他一樣能徵善戰,但是也不至於都是草包,為何只有朱棣一個人敢站出來反抗他的侄子?其實原因很簡單,除了太子朱標之外,朱棣是最得朱元璋真傳的人。無論是出徵打仗,還是治國理政,朱棣實在是跟朱元璋太像太像。
  • 中國最詩意的兩個朝代,都藏在這裡
    泱泱中華,千年歷史,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它們在史書中輾轉,流連於現代人的精神世界。竹林七賢縱情山水,在自然中陶冶情操,解放性情,以超越功利的審美眼光觀照社會和自然,樂天知命,逍遙遊放。領地集團創「蘭」字與「觀」字兩大住宅產品系,脫離凡俗,娓然風雅,憑魏晉風度在蘭亭,宋之風雅盡東坡,尋得一片上善之地,取「蘭亭文化」與「東坡文化」——中國最風雅兩個朝代的精髓,悉數濃縮,把曾經風流雅士、士大夫的生活、居住理念於當代重現,精雕細刻現代雅趣生活。
  • 這四首詩都有狂詩意境,狂傲,狂妄,狂放,狂恣,您欣賞哪一種?
    中國的文人估計是全世界最狂的,尤其是詩人,一般都喜歡喝酒,喝醉了更是經常語出驚人,數千年來,也不知有多少狂詩出現,其中,有哪些詩句醉狂,哦,不對,最狂呢?六甲番人認為以下四首詩應可代表,這四首詩的創作者身份各自不同,有帝王,有叛賊,有酒鬼,有將軍,但其詩各自精彩,分別代表四種意境。
  • 永樂大帝朱棣,第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帝君,後人對他評價褒貶不一
    在歷史上有一位永樂大帝朱麗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在他的一生當中,無疑是非常輝煌的,十歲時便受封燕王,20歲時就藩北平,開始參加徵伐行動,並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如此具有軍事才能的兒子無疑是朱元璋心中的皇位繼承人。但由於嫡長子繼承制沿襲下,大兒子朱標才是最適合立為太子的人選。
  • 馮仲平:縱橫古今,蘊藉遙深——簡評星漢詩三首
    馮仲平:縱橫古今,蘊藉遙深——簡評星漢詩三首近讀星漢先生大作《遊李商隱公園》《雨中祭三蘇墳》《謁謝翱祠堂》三首(載《滏漳詩苑》2018年第4期),感觸頗深——三首詩歌詠了三位古代著名詩人(當然,三蘇是個群體
  • 他是庶子,卻最像自己的爹,皇帝讓他當王,他硬是造反搶來皇位!
    他是庶子,卻最像自己的爹,皇帝讓他當王,他硬是造反搶來皇位!1360年,朱元璋正在率領部隊迎擊陳友諒,此時他的小妾正好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因為戰況緊急,新生的孩子遲遲得不到自己的名字。戰爭結束後,朱元璋在欣喜之餘竟忘記自己又有了一個兒子,因為他要繼續徵伐才能生存下去。1367年,朱元璋終於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他這才有時間給自己的幾個孩子取名,其中老四就被取名為朱棣。因為朱棣是庶子,所以並沒有得到朱元璋太多的寵愛,所以年少的朱棣從小就羨慕自己受寵的大哥朱標。朱棣繼承了朱元璋的隱忍,等待著時間,搶奪自己想要的一切。
  • 宋江接受招安竟然跟朱元璋有關?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並稱為我國四大名著。他們的文學價值非常高,就像紅樓夢,幾百年過去了還養活了一大幫紅學專家。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關於另一本名著《水滸傳》的故事。
  • 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兩人想要遷都,為何都沒有成功?
    眾所周知,北宋都城開封和明初都城南京都不是統一王朝理想的都城。從趙匡胤和朱元璋的角度看,我們可以發現他們的缺點,所以皇帝有了遷都的計劃。但不管趙匡胤有多寬容,還是朱元璋有多強硬,他們未能實現遷都的計劃。
  • 神秘組織白蓮教,持續造反一千年
    元朝末年的韓山童和劉福通,就都有白蓮教的背景。尤其是韓山童,不光自己信白蓮教,還全家都信白蓮教!只不過,他們辛苦打下來的一點基業,最後都給朱元璋做了嫁衣。 其實,在朱元璋創業之初的隊伍裡,也有很多人都有白蓮教的背景。但當時的朱元璋,自己也是農民,所以並沒有覺得白蓮教有什麼不對。 而且,正是因為白蓮教吸引了元朝的注意力,朱元璋才能悄咪咪地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