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2013年9月29日,我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自由貿易試驗區也迎來了6周歲生日。
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由貿易試驗區取得了哪些成績?來看看6年的「成績單」:
重要數據
經過5次擴容,自由貿易試驗區成員數量從「1」擴容至「18」;
形成202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複製推廣,切實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經過5次修訂,從190項縮減至37項,縮減逾八成。
成員從「1」擴容至「18」
繼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3年掛牌之後,第二批廣東、天津、福建3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5年4月21日設立;第三批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於2017年4月1日設立;2018年10月1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設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迎來第四次擴容;2019年8月26日,備受關注的第五批擴容名單出爐,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6個省份入圍。經過5次擴容,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形成「1+3+7+1+6」的新格局。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備受關注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同時揭曉。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
除海南全島建設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合計實施面積約240平方公裡外,其餘16個自貿試驗區,每個自貿試驗區的實施面積均為120平方公裡左右。
經過5次擴容,實現了我國沿海自貿試驗區的全覆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第五批在山東、江蘇、河北新設自貿試驗區,實現了中國沿海省份自貿試驗區的全覆蓋,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全方位發揮沿海地區對腹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地服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總體布局。
202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複製推廣
自貿試驗區爆發式、跨越式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制度創新的支撐。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自貿試驗區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基本要求是可複製可推廣。
6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202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複製推廣,切實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據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副司長袁園介紹,6年來,以國務院發函等方式集中複製推廣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共五批、合計106項;由國務院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商務部)總結印發供各地借鑑的「最佳實踐案例」共三批、合計43個;各部門自行複製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53項。
累計來看,自貿試驗區形成的202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複製推廣。從試點經驗產生的領域、類型和效果看,投資便利化涉及81項,貿易便利化64項,金融開放創新23項,事中事後監管34項。從複製推廣的路徑和方式看,既有集中複製推廣,也有部門自主複製推廣。
負面清單從「190」減至「37」
自貿試驗區的第一份負面清單來自上海自貿試驗區,2013年9月出臺,設立之初為190項。2014年,調整減少至139項。2015年,在自貿試驗區擴圍之際,該清單又減至122項,同時擴展到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貿試驗區。2017年版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為95項,首次將條目縮減到了100項以內,並覆蓋當時的11個自貿試驗區。2018年版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在全國負面清單開放措施基礎上,在更多領域試點取消或放寬外資準入限制,修訂後,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減至45項。
2019年6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並於2019年7月30日起正式施行。2019年的修訂進一步縮減了負面清單長度,新推出一批開放措施,自貿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縮減至37項。
6年來,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經過5次修訂,從190項縮減至37項,縮減逾八成。
專家說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
自貿區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6年來通過5次擴容,所成立的18個自貿區在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提供一大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我國營商環境優化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促進了我國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6年來,我國自貿區培育發展新模式、新產業,有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成為吸引外商投資高地,新設外資企業數、實際使用外資、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