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走在街上的時候,如果多注意四周的房屋,常常會發現一些長方形的石條,上面豎行刻著「泰山石敢當」或是「石敢當」幾個字。它們大多是嵌立在了房屋牆壁上,或是在轉角處,或是在正中間,正對著房屋後面的道路。這種場景曾經十分常見,不止屋前舍後,乃至岔路口、橋梁兩側、河道岸邊,都可以看到「石敢當」的身影。
提到石敢當,大概首先進入人們腦海的是一個人石達開,太平天國運動著名將領,因為他戰無不勝,讓清軍聽了之後能撒腿就跑,所以叫「石敢當」。那麼,石達開綽號的由來,是否與作為碑石的石敢當有直接關係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二者的內在涵義,卻無疑有相通之處。
「石敢當」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古籍中,唐代經學家顏師古解釋說,石是姓,敢當是所向無敵的意思,而石開達,有一些石姓之人也是如此兇猛,如此說來,和石達開綽號的意思是一樣的。出現「石敢當」的這四句,看似沒有什麼關聯。顏師古所說是代指人名,必定如此嗎?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提出了異議:「是石敢當雲者,亦虛構二字,與石姓相配成文耳。」——「敢當」是虛構出來的,只是出於行文需要和「石」搭配在一起罷了。
五代時期劉知遠擔任石敬瑭的押衙,在得知唐愍帝意圖謀害石敬瑭後,便派遣勇士石敢當隨侍在左右,最終石敢當為了保護石敬瑭而死。書中最後說,因有感於石敢當禦侮防危,後人「凡橋路衝要之處,必以石刻其志,書其姓字,以捍居民」。由於石敢當為了保護石敬瑭,為了百姓的安危,所以後來的人,就說,凡是橋和路的關卡處,都要有石刻,上面刻上他的名字,這樣才能保護老百姓。看起來這些文字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石敢當的由來、作用、產生時間。但遺憾的是,這個記載卻是偽造的。《五代史》《資治通鑑》有類似的故事,但是主人公名叫「石敢」沒有「當」無疑後兩本書的可靠性遠遠大於《姓源珠璣》。此外,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證據。
唐代以前直接與石敢當有關的資料只有以上兩條,可以粗略地推斷,石敢當最晚在唐代就已經產生了。而現存最早的石敢當實物,卻要遲至南宋紹興年間。也是在福建,位於福州市於山頂的碑廊中,存有一塊石敢當碑石。這些材料都無法證實「石敢當」是一個人。但是另一方面,在後世的演變中,石敢當也出現了人的形象,甚至往往一副勇士姿態更能代表石敢當的品質。
石敢當源於原始的靈石崇拜,在逐漸發展過程中,融匯了祈福消災驅魔等等的觀念,也與風水結合。在泰安市泰山腳下的岱廟廣場中,矗立著一尊「泰山石敢當」雕像,硬朗的線條,強勁的肌肉,使得這位勇士看起來勇猛無儔。實際上在這個地區,常常出土一些將軍造型的石敢當浮雕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