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次和朋友一起去南潯古鎮遊玩,無意間走進一座名為「廣惠宮」的道觀,黃牆黑瓦,頗具古意。
跨進門廊,舉目四觀,整個道觀結構極為簡單,正中是佔地不大的一塊石板鋪就的空地,空地前方是正殿,上書「黃大仙廟」四個大字,我恍然明白,這裡應是供奉「赤松仙子」的道場!赤松仙子宋代時被敕封為「養素淨正真人」,屬於道家正統神仙,想必此觀定是道家正統廟宇。回目旁觀,在空地的左邊是一方不大的「龜池」,想必是寓意道家的「多福長壽」,池壁上有個龍飛鳳舞,似是而非的「道」字,不知出自哪個名家之手。而在空地的右邊卻赫然供奉著一座「觀音菩薩」石像,朋友正在石像前雙手合十,低頭下拜,口中念念有詞「菩薩保佑」!我疑或起來,怎麼會在「素養靜正真人」的道場裡供奉著佛家的菩薩?疾步上前,仔細一看,不覺莞爾,低聲對同事說到「拜錯了,這不是觀音菩薩,這是慈航真人」。同事甚是驚詫,抬頭問我「慈航真人不就是觀音菩薩嗎?」一句話問的我語塞,是啊!慈航真人不就是觀音菩薩嗎?兩者之間到底有沒有區別?我也不覺得陷入了沉思!由於我並沒有宗教信仰,也沒有仔細研讀過佛道兩教的典籍經文,所以我給不了完美的解釋,只能用自己淺薄的知識,進行牽強的會意。
據《歷代神仙通鑑》中記載,商朝時,普陀山洛伽巖潮音洞中有一位女真人,發願要普度世間所有男女。她經常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為 「慈航真人」。這便是唯一典籍中對「慈航真人」的記載,人們對她的更多認知是來源於中國的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書中說她是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排在第九位。悲哀的是,無論是《歷代神仙通鑑》,還是《封神演義》,都不是道家正統的典籍。查遍《道藏》,確無此神名諱,雖然救苦天尊寶誥中有『九色蓮花,作慈航之彼岸;一枝楊柳,開甘露之法門』的記載,而這其中的「慈航」卻並非神聖仙真的名諱,而是慈悲船航的意思。可見,慈航真人並不是道家正統的神仙!更多的是來自民間的傳言,並不可信。
而「觀音菩薩」確是有佛教正統記錄的。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徵,在佛教教義和民間信仰中都有著極高的地位。由天竺「大乘佛教」傳入中國,最早被竺法護譯於《正法華經》作「光世音」,屬於梵語音譯而來,後來被其徒弟聶道真譯作「觀世音」,又因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改做「觀音」,再後來玄奘西天取經回來,在大雁塔譯經,又譯作「觀自在」。後人還是習慣稱作「觀音」。在佛教的認知中並沒有「神仙」的說法,「菩薩」是指得大智慧者!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屬於「補處佛」,是如來佛祖的繼承者,擁有著極高的佛教地位,僅次於如來佛祖。觀音剛傳入中土的時候並不是現在的女性形象,而是完全的男性形象,並且具備明顯的西方人面部特徵,頗為猙獰。那麼他為什麼又演變成了現在世人所見的慈眉善目的完美東方女性形象呢?主要目的是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審美觀念,更加貼合所代表的智慧和慈悲的形象。有利於佛教在東方的傳播!
佛教為了使這種轉變合理化,賦予了極其豐富的理論解釋,在各大佛家典籍中均有說法,如《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千手千眼」,《楞嚴經》中的「隨類應化」,《摩訶止觀》中的「兩種六觀音」,《楞嚴經妙心疏》中的「無相之相」等等。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起源於妙善公主的傳說的流行,使觀音的形象越來越趨於女性。最早的時候是民間信眾無意識的行為,但當佛教倡導者們發現這種變化更有利於信徒接受的時候,便進一步進行推動,最終成為了現在的樣子——一個完美的東方女神形象。
那麼,觀音菩薩又怎麼會和中國民間傳說的道家神仙慈航真人變成了同一個人呢?對於兩個教派來說,「慈航真人」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高等宗教文化的相互融合的具體表象,或者說是中國文明和印度文明,兩種高等文明緊密融合的有機產物。中國的宗教文明自春秋戰國的「三教九流」後便進入了濃厚的自我滿足狀態,可是地大物博的中國依舊用它寬廣的胸懷兼容並蓄著所有的外來宗教文明,從佛教到伊斯蘭教,再到基督教,這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而宗教文明又是所有領域文明的先驅者,是促使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當一個新的宗教傳入,或者一個新的文明傳入的時候,我們需要不斷地尋找契機,一個能夠讓信徒快速接納的契機,從而快速促進外來文明的發展。所以,慈航真人變成了觀音菩薩,雖然觀音菩薩的出現要遠遠早於慈航真人,可這並不妨礙教徒為了宗教進一步發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而兩種完全不同的宗教高度融合後的結果一般有兩種:一是,和二為一,變成一種新的宗教,可是由於不同宗教的信仰不同,發展方式不同,崇拜不同,所以這種概率微乎其微。那麼只能是第二種結果,一個融合後變的更加強大,另一個漸漸式微。佛道的融合便是如此,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融合,佛教愈加昌盛,而道教逐漸衰落。到了近代,已經完全被佛教壓制,那麼道家不得不藉助佛教的形象來重新爭取信徒,鞏固自己的宗教地位。也許這正是我在「廣惠宮」看到一個不屬於道家的道家神仙「慈航真人」的真正原因吧!所幸的是,「廣惠宮」裡的慈航真人法相併沒有佩飾佛家的珠寶瓔珞,頭上戴的也是道家的「浩然巾」,而不是佛家的「阿彌陀佛」。也許這是道家為了最後的尊嚴所做的唯一的掙扎。
思索著,我走出了大門,回頭間我看到了門旁的簡介,中英雙文「廣惠宮,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是歷史悠久的道教福地,傳說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士誠曾佔廣惠宮為行宮,故又稱張王廟。佛道結合,即供張大仙,又奉觀世音菩薩」,看到這裡,我突然自嘲起來,我前面的解釋在這份「官方」的簡介面前是如此的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