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明代許仲琳(存在爭議)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
《封神演義》共一百回,以商末周初為時間點,以武王伐紂為主要事件展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姜子牙歸隱,文王訪賢,得姜子牙之輔佐,武王才完成討伐紂王的大業。後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爭,並且摻雜有宗教的鬥爭,闡教幫助周,截教幫助商,各顯道術,互有殺傷,結果截教失敗,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姜子牙回國封神,使有功於國的人和鬼各有所歸。
闡教是玉清元始天尊所創,即闡述,順應天道的意思,截教是上清通天教主建立,即截取一道生機,他們兩個都是鴻鈞老祖的弟子,和大師兄太清太上老君合稱為道家三清。那麼,既然是道家的幾個師兄弟之間的鬥爭,又與佛教有什麼關係呢,封神演義裡也沒有出現過佛教啊。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封神裡還是有佛教的影子。
通天教主大擺誅仙劍陣,非四聖聯手不可破,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只有兩個,於是去請了西方教兩位教主,接引和準提道人,注意,這裡的西方教就是佛教,或者說是小乘佛教的前身,接引和準提道人就是未來的阿彌陀佛和準提佛母(菩提祖師),小說中第七十八回就有「佛光出在周王世,興周明彰釋教開」一句,又有準提道人曰:「不瞞道兄說,我那西方花開見人人見我,因此貧僧來東南兩土希遇有緣;又幾番見東南二處,有數百道紅氣衝空,知是有緣。貧僧藉此而來,渡得有緣,以興西法;故不辭跋,會一會截教門下諸友也。」作此推測。誅仙劍陣破後,接引準提帶走許多闡教截教門人,闡教門人多為後世佛祖菩薩,截教之人卻多淪為坐騎。
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
廣法天尊是三清之一玉虛宮元始天尊第五位弟子,太乙真人、姜子牙等的師兄,崑崙闡教十二金仙之一。封神之戰後加入佛教,稱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坐騎青面獅子,原為虯首仙,乃上古異獸青毛獅子得道,截教通天教主門下,萬仙陣時執掌太極陣,被文殊廣法天尊以盤古幡破之,並被南極仙翁打回原形,為文殊坐騎。
普賢道人(普賢菩薩)
是闡教十二金仙之一,曾協助武王伐紂,《靖江寶卷》又稱其為白象星君。道場是九宮山白鶴洞,寶品擁有吳鉤雙劍、三法金蓮等,收有弟子木吒。封神之戰後加入佛教,稱普賢菩薩,峨眉山上的普賢菩薩名為十方普賢,十方普賢菩薩形象的最大特徵的是身下騎四隻六牙連體金象,二尊菩薩背靠背而坐於金象上,有十個頭,各朝十個方向,作為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峨眉山所供奉的普賢菩薩是一尊銅像,其頭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溫顏慈祥,典雅端秀,結痂跌坐在象背的蓮臺上,座騎大象身為金色,六牙,四足分踏在蓮花座上。坐騎六牙白象,原為靈牙仙,是《封神演義》裡的角色,截教八仙之一,其原型為黃牙老象,在萬仙陣一役把守兩儀陣,敗在普賢真人手上,南極仙翁將其打回黃牙老象的原型,賜給普賢真人當坐騎。
慈航道人(觀音菩薩)
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稱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度天尊、慈航普渡圓通自在天尊,天道聖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門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封神之戰後加入佛教,稱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身體非常廣大並呈紫金色;頭上圓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薩和無數諸天侍奉;菩薩面部呈金色;眉間的白色毫毛放八萬四千(表無數)種光明,每道光有無數化佛,每尊化佛化顯無數菩薩;菩薩手臂如紅蓮花色並有八十億光明;手掌雜合五百億蓮華的各種顏色;每個手指能顯示八萬四千猶如印文的畫面,每種畫面有八萬四千色,每種色又有八萬四千光,且光明柔軟(柔軟又譬喻佛法),他用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的千輻輪(一千個輪盤的莊嚴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落腳時便有金剛摩尼花遍滿一切。坐騎金毛吼,原為金光仙,是通天教主座下隨侍七仙之一,通天教主設擺萬仙陣要與闡教門人比試高低,金光仙持有四象陣。闡教門人慈航道人破陣時,將金光仙收降。
燃燈道人(燃燈上古佛)
元始天尊的弟子之首,闡教仙人之一,居於靈鷲山元覺洞,他是闡教的副教主(十二仙人亦稱其為老師),在闡教中地位僅次於元始天尊和老子,修為大羅金仙,坐騎為梅花鹿;座下收有兩名弟子:李靖、大鵬羽翼仙。其形象為:雙抓髻,乾坤二色;皂道服,白鶴飛雲。仙豐並道骨,霞彩現當身。頂上靈光千丈遠,包羅萬象胸襟。九返金丹全不講,修成聖體徹明。後加入佛教,位列過去佛之首,為燃燈上古佛。
雖然封神之戰,闡教勝利,但總的來說還是損失慘重,西方教最為受利,還有我們上文中提到是小乘佛教,那就一定還有一個大乘佛教。
封神之戰中,通天教主大弟子多寶道人被太上老君捉住,後來老君騎青牛,西出函谷,化胡為佛,多寶道人就是後來的如來佛祖。
其實這都是遊戲之言,首先是因三教合一的傾向以及佛道之爭,佛道雙方常有把對方的神當作自己神明的傾向,其次是在《封神演義》之前有一本我們熟知的《西遊記》,西遊記主要講西天取經,佛法東進,多佛祖菩薩事,而且在當時已比較有名,封神之事在西遊之前,成書卻晚於西遊,有借其人物託他事之意,即借勢,而且內容上《封神演義》有和《西遊記》重合之處,這也是《封神演義》不如《西遊記》的原因。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這本書時說道:「封國以報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則委之於劫數。」「似志在演史,而侈談神怪,什九虛造,實不過假商周之急,自寫幻想,較《水滸》固失之架空,方《西遊》又遜其雄肆,故迄今未有鼎足視之者也。」可見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