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已將近兩個月,很多妹子的日常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絡
疫情結束後,估計會出現一片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
唐三彩女俑
唐三彩女俑
敦煌莫高窟45窟 唐代壁畫
然而,待到春暖花開之時,還是免不了得出門:
唐代 虢國夫人遊春圖
唐代 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唐代 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就是不出門,免不得被要求在家辦公做主播:
別緊張啊,老師!
是的!別緊張!
大唐的妹子,胖歸胖,不影響人家美美噠,全靠會穿衣,會打扮。這就為您帶來一場華麗的唐代女性服飾秀,一起學習大唐女子是如何做到「以胖為美」的服飾搭配藝術。
1
大唐最紅女主播天團登場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盍(音和)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音傑)穩稱身。
這是唐代著名大詩人杜甫給大唐「一線女主播」做的推文,描寫唐代的「白富美」們,穿著漂亮的盛裝,在都城長安直播踏青的情景。
詩句非常優美,但是再美的文字描寫總是沒有圖像讓人看得更直觀對不對。唐代美女們到底有多美,必須有圖有真相。各部門,切畫面!
唐代的麗人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眼前啦。這幅作品是敦煌莫高窟編號第130窟中的供養人像。這個130窟,是盛唐時候在敦煌開鑿的洞窟,開鑿於開元、天寶年間。
窟中的這幅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及其女兒和奴婢的供養人像,是唐代最大的一幅供養人像,畫在130窟甬道的南壁。但是糟糕的是,在實際的洞窟中,這幅畫已經完全剝落,幾乎消失了。就像下圖看到的,這是這幅畫在洞窟裡的現狀。
敦煌莫高窟130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 (現狀)
幸運的是,敦煌研究院的段文杰先生,在1959年,將這幅珍貴的唐代供養人像進行了復原臨摹。他精湛的畫藝和對古代服飾的細緻考證,使得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盛唐時長安麗人栩栩如生的樣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這幅壁畫上的人物,正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最為繁榮鼎盛的盛唐時代,國力強盛,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所以,畫中人的服飾也特別華美絢爛。服飾可以說是反映一個時代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發展狀況的重要載體。
敦煌莫高窟130窟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局部
(段文杰臨摹)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養人像中共畫了十二個人,前面三個為主人,後面九個為奴婢。前三個人的旁邊都有一條長方形色塊,裡頭寫著字,這個叫榜題,註明人物的身份姓名等等,通過榜題我們可以知道,最前面(也就是最右邊)的是都督夫人王氏,她身後分別是兩個女兒「女十一娘」、「女十二娘」。我們就主要結合這幅畫以及其它唐代的繪畫,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唐女主播是怎樣打扮出鏡的。
2
頭不能不洗 髮型很重要
唐代婦女的髮型特別豐富多彩,有的是繼承前代的髮式,更有許多新的創造。由於大唐美女的髮型種類特別多,擇其中最有特點的作簡要介紹。
高髻 jì
高髻在唐代最為流行,指高聳的髮髻。「插花向高髻」,「峨髻愁暮雲」,「髻鬟峨峨高一尺,門前立地看春風」這些詩句都是形容唐代婦女的高髻。
唐代 簪花仕女圖 周昉(畫中女性髮型為高髻)
鳳髻是屬於高髻的一種,有的是指髮髻形狀如鳳,有的指髮髻上裝飾鳳形的插戴。雲髻也是一種高髻,髻的樣式盤旋高聳,似雲朵的形狀而得名。雲髻在三國時出現,在唐代特別流行。閻立本《步輦圖》中的宮女,梳的都是雲髻。
唐代 步輦圖 閻立本(畫中宮女髮型為雲髻)
半翻髻是初唐流行的一種高髻,形狀如同翻卷的荷葉,自下往上梳,到頂部突然翻轉。螺髻形狀如同螺殼堆於頭頂,原本是兒童髮式,到唐代婦女也梳螺髻。此外還有驚鵠髻、交心髻、回鶻髻、烏蠻髻、叢髻等種種,都屬於高髻。
唐代 永泰公主墓壁畫
(左起1半翻髻2螺髻3交心髻4螺髻背面5高髻)
側髻 jì
唐代 虢國夫人遊春圖局部 張萱
(畫中女性髮型為側髻)
側髻指側垂而向下的髮髻,就是墮馬髻這類髮髻的樣式。墮馬髻漢代就有,後來演變為「倭墮髻」,這兩種髮髻比較相似。都是低垂,傾斜,側在一邊。梳的方法是把頭髮總梳至頭頂,在頭頂正中梳一個髮髻,髮髻向一側傾斜墮落。唐岑參的詩句中寫「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溫庭筠的詞中寫「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鬟 huán
髮型中空環形的叫做鬟。鬟的形式有高低、大小各種樣式。有雲鬟、高鬟、低鬟、雙鬟、圓鬟、同心鬟、垂鬟等等。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有特色的是「雙鬟望仙髻」,這種鬟形髮髻產生和流行於盛唐開元年間。梳法是頭髮中分為兩股,做成左右對稱的兩個圓環。這種髮式多見於少女。
唐代壁畫 (畫中女性髮型為雙鬟望仙髻)
3
買買買 首飾戴起來
唐代婦女不僅髮式花樣翻新,在髮髻上插戴裝飾的首飾也是林林總總,材質多樣,形態各異,盡顯富麗華貴,也充分烘託出女性之美。下面介紹幾種唐代常見的首飾。
簪 zān
綰束頭髮用的簪是非常古老的首飾。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簪不僅有功能性,還有標誌身份,顯示地位財富的作用。簪男女都用,作為女性首飾的簪材質更奢華,造型更多樣精巧。有玉簪、金簪、銀簪,還有用犀角、玳瑁、琉璃、鑲寶石等各種名貴材料做的簪。
簪又有名稱叫搔頭,《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曾用玉簪搔頭,此後玉做的髮簪就得了「搔頭」的別名。唐代也這樣稱呼,白居易《長恨歌》中就寫到「翠翹金雀玉搔頭」。玉簪因玉色的不同,有白玉簪、紅玉簪、碧玉簪等等。
潘絜茲繪 唐代女子(頭戴髮簪)
由於好玉難得,加之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玉的格外推崇,玉簪比金簪更顯珍貴。鳥類的羽毛也可以用作簪子的裝飾,在唐代也很流行。用金銀製作成簪子的骨架,有一些地方空出凹陷,用來粘貼羽毛。羽毛一般是藍綠色、翠綠色的翠鳥毛,色彩效果鮮明富麗。唐孟浩然詩「香黏翠羽簪」說的就是這種簪子。這種首飾工藝被稱作點翠,流傳後世,到今天還存在,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
釵 chāi
釵和簪的區別在於,簪是一股,而釵是兩股。因為造型跟枝杈相似,所以得名為釵。如果是簡單的髮髻,用簪綰住即可,但如果梳高髻,就必須用到髮釵。唐代盛行高髻,所以唐代婦女頭上裝飾髮釵非常常見。
髮釵與簪一樣材質多樣,有金釵、銀釵、銅釵、玉釵,還有用翡翠、琥珀、玳瑁、琉璃、等等材料做的釵。髮釵的結構由兩部分組成,插入頭髮的釵腳,稱為股。兩股交合的前端部分叫釵頭。白居易《長恨歌》中有句「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釵股由於插入發中,並不能看到,變化造型不多,只有長短之別。釵頭部分是裝飾造型的重點,有龍形、鳳形、花形、飛燕形、鳥雀形、魚形等等,造型豐富,精巧華麗。
唐代花釵
髮釵的插法,有橫插、斜插。髮髻越高大,插的髮釵越多。故此古詩中有「頭上金釵十二行」的描寫。
五代 莫高窟第9窟供養人像(摹本)頭上金釵十二行
梳篦 bì
鱗次櫛比的「櫛」是梳子篦子的總稱。古代把這類工具叫做「櫛具」,指梳理頭髮的工具。齒粗的叫梳,齒密而多的叫篦。梳子篦子已經有將近五千年的歷史。從早期的用於梳頭清理髮上的汙垢這種單純的實用功能,逐漸發展為頭上的一種裝飾物。
張萱搗練圖唐女頭插梳子(左圖)
王氏夫人頭插梳子(右圖)
到了唐代,婦女頭上插梳篦作為裝飾更是成為了流行的風尚。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寫「鈿頭銀篦擊節碎」,另有元稹詩寫「滿頭行小梳」。作為裝飾物的梳篦材質名貴,有金、銀、象牙、犀角等等。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大量頭上插梳的女性形象,插在髮髻上的方法和位置各不相同,常見的有在髮髻前面橫插一把梳子,梳背裝飾露在發外,成為一個明顯和美觀的裝飾。另一種方法是插兩把,上下相對,也插在髮髻前面。還有一種插法是插在髮髻前、後和兩鬢,做很多小小的梳子,插滿頭裝飾。就是所謂的「滿頭行小梳」了。
步搖
步搖也是中國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飾。唐代步搖非常流行,《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之美「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步搖是一種插在髮髻上的裝飾物,上綴可以搖動的花枝和垂下的珠子,走路時搖曳顫動,所以叫做「步搖」。唐代的步搖,一般用黃金或玉製成,頭上做成鳥雀的形象,鳥雀口中銜著珠串。唐代許多壁畫、石刻中都表現過插步搖的女子形象。
唐代 敦煌壁畫 130窟供養人摹本(頭戴步搖)
花鈿 diàn
花鈿通常用金銀、珠翠、寶石做成,外形似花朵,因此稱為花鈿。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花鈿的戴法,一種是後面有一小柄,如插髮簪一樣插在髮髻上。另一種是在花心或花瓣周圍留小孔,用簪子或發針穿過去固定在髮髻上。唐代婦女非常喜歡在頭上插飾花鈿,唐代大多數花鈿用黃金製成,又稱為金鈿。除了金鈿,還有翠鈿,上面裝飾翠鳥的羽毛。另有寶鈿,是在金鈿上鑲嵌各種珍貴寶石,或者直接用寶石做成花鈿,更為奢華。敦煌莫高窟盛唐130窟中女子,頭上就插有數枚花鈿。插花鈿的多少,有時還與人物的身份地位有關。
唐代 張萱 搗練圖局部 頭插花鈿
簪zān花
在頭上插戴花朵裝飾是中國古代女子歷史悠久的妝飾。唐代依然盛行不衰。唐代著名的絹本繪畫,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描繪的就是頭戴美麗花朵的唐代貴族婦女。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也出現頭簪花朵的婦女形象。
簪花多為鮮花,自然界的花朵生機勃勃,豔麗多姿,充滿活力,用來作為女性裝飾,勝於一切珠寶金玉,有別樣之美。可謂「雲想衣裳花想容」。「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盡顯女性的嬌容。
簪花仕女圖 局部 頭戴花朵
4
衣服上短下長不顯胖
領子低胸豐滿又開放
唐代女子的服裝大多上身穿衫、襦、襖。
衫是一種不用襯裡的單衣。南北朝以後由於受胡服的影響,衫也崇尚窄袖樣式。初唐女子穿的衫,多為窄袖,袖長到手腕部位。歌伎舞伎的窄袖袖長遮手,如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75窟南壁下部女供養人像等。盛唐也流行了一陣窄袖,如白居易詩《上陽白髮人》寫道「小頭鞋履窄衣裳,……天寶末年時世妝。」但總的趨勢是經盛唐、中唐,晚唐衫袖的樣式由窄逐漸變寬,衫袖重新流行較為寬大的樣式(胳膊太胖袖子窄穿不進去啊)。
襦和襖特指短衣,為家居隨意穿著,長度一般僅到腰部,即為「腰襦」,漢樂府詩中寫「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襦有厚薄、單夾之分。夾襦又稱復襦,兩層中間加棉絮,是冬衣。襖則是在襦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樣式,比襦長些,比袍短的衣服稱為「襖」。襖大多厚實有襯裡,是秋冬穿的服裝。
唐代婦女上衣領口變化多端,有圓的、方的、斜的、直的,「U」形的、雞心形的等、領口都比較低,因此半露胸部。這就是體現唐代審美風尚開放的「袒胸裝」。
初唐時期敦煌壁畫中就有半露酥胸的女供養人形象,如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9窟東壁說法圖中女供養人像著大圓領緊身襦,領口極低,半露胸部,正如唐詩中所描寫的「慢束羅裙半露胸」,「粉胸半掩凝晴雪」,「胸前如雪臉如花」。
盛唐時期、中唐時期、晚唐時期,壁畫中著低領露胸裝的女性供養人形象也是屢見不鮮,說明這種樣式在唐代是非常流行的。
初唐供養人像 莫高窟329窟 低胸裝
唐代,裙是女性最主要的服裝樣式。從敦煌壁畫上唐代女性供養人所穿的裙子樣式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裙腰很高,裙腰齊胸(遮掩腰粗肚大,從設計上想辦法)。二是裙裾很長,拖在地上。如孟浩然詩中所寫「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三是裙幅寬大多褶。唐代婦女的裙子,一般用六幅布帛製成,唐詩中形容「裙拖六幅湘江水」。甚至還有用七幅、八幅布做的。詩云「書破明霞八幅裙」(那咋整,這體格必須得做肥點)。唐代這種寬幅曳地的裙子比今天的裙子用料耗費得多,以至於後來朝廷詔令幹預「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多褶裙在唐代也非常流行,就是今天被稱為「百褶裙」的樣式。
唐代婦女裙子的顏色非常豔麗,初唐時流行過間色條紋裙,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布條間隔相拼而成。到盛唐時,色彩鮮明的單色裙替代間色裙,單色裙主要有紅色、綠色、黃色、紫色等,極其明豔的色彩(誰說胖人穿黑色顯瘦你就想錯了,越胖越穿豔豔噠)。
從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夫人和其女兒們所穿的長裙就非常豔麗。唐詩中也有不少描寫。從詩句中可以看出,當時女子最流行的裙色之一是紅色。紅裙染色用茜草,因此又被稱為茜裙。又因裙子的紅色如盛開的石榴花般鮮豔奪目,故此被美名為「石榴裙」。
唐代大詩人元稹有詩云:「花磚曾立摘花人,窣破羅裙紅似火。」還有「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等唐詩佳句,都生動地描寫和形容了唐代女子身著紅裙之美。
紅色的對比色綠色,在唐代女性中也非常流行,綠色裙子也被稱為碧裙、翠裙。如白居易詩「最似孀閨少年婦,白妝素袖碧紗裙」「憑欄愁玉人,對花寬翠裙」等等。
由於綠裙顏色之美,詩人還展開藝術的想像與渲染,形容綠色的裙子如碧綠的荷葉。如王昌齡的詩「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黃色裙子更為名貴,據說楊貴妃尤喜穿著黃裙,這種裙子用鬱金香草染色,又被稱為鬱金裙。李商隱有詩云:「折腰多舞鬱金裙。」 從敦煌壁畫和唐詩這兩方面的藝術表現,直接和間接地讓我們了解到唐代婦女的裙裝樣式繁多,美輪美奐。
5
麒麟臂肉太多 披帛半臂遮一遮
披帛
簪花仕女圖 局部 披帛
披帛是唐代婦女不可或缺的服飾。披帛在西亞波斯流行較早,後被佛教藝術接受,自中亞西域傳入中國。敦煌北涼壁畫的菩薩像就身披披帛。
北朝壁畫人物中也可以見到著西域龜茲服裝的人身上有披帛。壁畫中世俗人物普遍服用披帛這種服飾是從北周開始的。北周供養人出現了肩披長長披帛的形象。隋代壁畫中,披帛已經成為女供養人普遍的服飾。
在唐代敦煌壁畫中,披帛的披法非常多樣。披帛披繞在人物的肩背上,兩端垂在兩臂旁,有的一邊垂得長些一邊垂得短些,有的一邊垂到膝下,一邊披在背後,還有的垂在胸前並打一個結。披帛有寬有窄,寬的長度較短,披在肩頭上,類似披風。窄的長度較長,纏繞在雙臂上,又如飄帶。披帛的質地一般都是輕薄柔軟的織物,用紗羅等製成,迎風飄拂,盡顯女性柔美的風姿。
用羅製成的披帛也叫「羅帔」,唐詩中寫道:「寶釵行彩鳳,羅帔掩丹虹。」披帛作為服飾,為整個服裝增色,其色彩也非常豔麗。上面說的羅帔掩丹虹,是紅色的披帛,還有黃色的,「迎風帔子鬱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 「霧卷黃羅帔,雲雕白玉冠。」披帛上很多還繡有精緻的花紋,稱為「花帔」。
王氏夫人的繡花披帛
半臂
半臂特寫
半臂是一種短袖衣服,因為衣袖為長袖之半,故稱為半袖或半臂。這種半袖衣服,漢代就有,男女都有穿著的,但女性居多。唐代女性穿半臂尤其普及。
一般半臂穿在短襦衫之外,腰身也較短,袖口不過肘部。唐代女裝中的半臂,應也受到龜茲服飾的影響,在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龜茲供養人也常穿半臂。敦煌壁畫中穿著半臂的女供養人,在初唐和盛唐壁畫中出現得較多,盛唐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夫人和女兒都穿著半臂。但中晚唐以後,半臂這種服裝款式在壁畫中出現的頻率顯著減少了,因為中晚唐之後,女服重新流行寬大博袖之風氣,半臂不便穿著的緣故。
說到這兒,您已經了解大唐女主播們為啥美美噠。其實就算宅家胖了點,也沒啥好糾結的。
我們都一樣……
都一樣……
堅持宅家,吃好喝好,去爭取抗疫的最後勝利,能夠健康地生活,就很幸福啦。
自信的你,最美!最強!
來源:「本生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