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
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蹟地,年遊客量達百萬餘人次
草堂大廨
草堂大廨
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詩史堂
詩史堂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
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 「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
工部祠
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
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
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遊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
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草堂碑亭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此景點是我館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
花徑
花徑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
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誌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裡攝影留念
梅園
梅園
梅園,位於草堂的西北角,佔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後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
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嶽》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
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
大雅堂
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 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
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
浣花祠
浣花祠
又名冀國夫人祠。從草堂的詩史堂北往東行,在花徑紅牆的中部有一門樓,門內一廳兩廂獨院,粉牆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淨
是為紀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傑冀國夫人而於清光緒十二年(1866)修建。正廳塑冀國夫人和兩仕女像
冀國夫人死後,寺中立專祠並繪像紀念她。祠幾經變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緒年間,才建造成如今所見的浣花祠
茅屋
茅屋
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唐代遺址
唐代遺址
唐代遺址陳列館位於草堂東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
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爭,增加杜甫草堂的歷史厚重感,而且為這塊聖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萬佛樓
萬佛樓
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矗立於草堂東面楠木林中,它復原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
憑欄遠眺,美景盡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標誌性建築和文化旅遊新亮點
旅遊指南
參觀指南
地址:成都市青華路38號,成都市外西草堂路
開館時間:夏季7:30—19:00;冬季8:00—18:00
門票價格:成人60元,學生30元
憑本地的老年證免票,外地70歲免票,節假日除外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和士兵憑有效證件免費,武裝警察憑證件免費
交通狀況
公共運輸:
經過「杜甫草堂」的公交車線路:
208、82、59、35、170、58、165路公共汽車或自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