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看,蔡志忠都不像個70歲的老人,標誌的長髮,拎著一個略顯破舊的黃色帆布袋和一個黑色公文包就走上了臺。他的雙腳交叉放在椅子前,發言時總在空中不時晃兩下。
4月20日下午,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來到Page One北京坊店,和讀者分享他的雙語國學經典漫畫新譯本中的兩本新書The Analects《論語》和The Art of War《孫子兵法》。和他一起到場的還有兩本新書的譯者,在東密西根大學哲學系任教的柏嘯虎(Brian Bruya)。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負責人李靈茜稱這套圖書為一次「古典和創新、東方和西方、文字和圖畫」多個維度的創新。
漫畫家蔡志忠來到Page One北京坊店與讀者分享他的新書。嚴月茹 攝
漫畫書的籤售會,自然少不了小孩和家長的身影。但除此之外,也有因為看了《生命覺者:梁冬對話蔡志忠》後慕名而來的文藝青年,帶著一本20年前出版、已經翹起書皮的蔡志忠漫畫書的青年人,還有看著蔡志忠漫畫長大卻只說是替自己孩子參加籤售會的中年人……各色的人群讓人突然意識到,蔡志忠的漫畫已經陪伴了知幾代人。
當被問道如何總結自己七十年的經歷時,蔡志忠狡黠一笑,「就一個字:『妙』!如果有一天,別人問你的『貓生』如何,它會回答一句『喵』,而這也是我的回答」。「妙」字也是他在籤售會上,為每一個讀者,在書扉上寫下的字。
分享會現場。嚴月茹 攝
「你是魚,還是鳥?」
用漫畫的形式來講中國故事,首先吸引到的讀者肯定是兒童。聊到教育子女的問題,蔡志忠不無自豪地提起自己的女兒和孫女。他的女兒在國外讀了兩個大學,並早早地一個人環遊世界。他的兩個孫女,雖然年紀很小,但一個已經堅定了想要成為奧運滑冰選手的夢想,一個則想要成為油管博主(Youtuber)。他認為創意就是最偉大的「叛逆」,父母應該教導自己的小孩學會思考。除此之外,父母還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這不僅因為人應該為自己承擔起責任,還因為人永遠不會責怪自己作出的決定。
蔡志忠為讀者籤名。「普林斯頓讀書匯」微信公眾號 圖
但成功不僅要有想法,還要有執行力。之所以很多人難以「知行合一」,蔡志忠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在還沒有嘗試前,就已經因為畏懼而放棄,「你不試一試怎麼知道呢?不行就換一個嘛」。他提到了自己曾畫過的一本漫畫書《漫畫天才巧克力: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所以家長應該盡力鼓勵孩子們去執行自己夢想。面對中國如今很多苦讀的孩子,蔡志忠希望自己的育兒觀,可以給他們的家長帶來一些啟示。
蔡志忠自己的成長經歷也是常引人驚嘆的。四歲半時,他便立志畫畫,十五歲時,一個人離家去臺北學習畫漫畫,父親只送給他14個字。這一夢將近70年,直到今天蔡志忠依舊堅持每年工作360天,每天工作18個小時。但這些時間在蔡志忠眼裡都是享受,他認為當一個人足夠堅定,便如有神助,還有什麼比做你最想要做的事更美妙的呢?
不過再努力也需要方向,不能明白自己的心意,努力也會變成白費。蔡志忠解釋道,「一個人應該搞清楚『我是魚,還是鳥?』。每個人是自己的上帝,也是自己的惡魔。」 可當生活的選擇越來越多,「找到自己喜歡的事」似乎變成了一種天賦。在夢想普遍缺席的今天,到底什麼是真心的熱愛呢?
蔡志忠的回答很簡單:不需要任何附加條件的喜歡。他認為,一般的喜歡都不是喜歡,「比如說努力讀書懸梁刺股,這苦讀他不是喜歡的。還有一些人接受老闆開會,他其實不喜歡開會,他只為了月底要點經費。真心喜歡的時候,你就可以在條件非常少的情況下去做事。這個判斷標準就是『沒有目的』地去做事。」
蔡志忠的新書The Analects《論語》和The Art of War《孫子兵法》
「在剩下的日子裡,我還有很多事要去做」
聊到創作這本書的契機,時間一下倒回到幾十年前。蔡志忠36歲時,銀行裡有220萬外加3棟房子。那時他意識到一輩子賺的錢夠了,剩下的時間都要交給自己享用。因此,他毅然決然地隻身赴日,想成為日本最偉大的漫畫家。但蔡志忠很快發現,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沒法成為日本最偉大的漫畫家。他的畫工沒有那麼好,再加上對日本文化也沒有那麼了解。但很快,蔡志忠就找到了解答,「什麼樣的書,日本的出版社會排隊搶著要?把這個問題倒過來想就海闊天空了。所以我把最劣勢變成最優勢。畫中國的哲學,日本沒有漫畫家比我厲害吧?」之後,蔡志忠的作品在全球範圍內暢銷,他將這種「世界性」歸結於中國哲學的普世性。
為了更好地傳播東亞文化,蔡志忠研究了儒家、道家和禪宗等各種東方哲學。這次翻譯成英文的作品其中一本便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作——《論語》。他覺得儒家文化的核心追求是「忠」、「恕」、「仁」,人既要學會做自己,也要學會和別人相處。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蔡志忠看來倡導的是一種身份的和諧。人的身份是隨時變化的,一個人是可以既是「子女」也是「父母」。可以既是「君」,也是「臣」。他認為,現在很多社會問題就是因為有些人沒有辦法接受身份的變化,「部長只有在辦公室時是部長,在家裡的客廳他就不是。但現在很多人的問題就是,他們到哪兒都是部長」。
在博大精深的東方哲學中,蔡志忠偏愛的是禪宗。他覺得禪宗和莊子的思想無異,核心在於「空船」。《莊子·山木》篇裡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前面一隻船正要撞過來。這個人喊了好幾聲沒有人回應,於是破口大罵前面開船的人不長眼。結果撞上來的竟是一隻空船,於是剛才怒氣衝衝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區別就在於船上到底有沒有人。蔡志忠認為,人的內心要像「空船」一樣,人不會對自然生氣,所以不能追逐利益,從而一步一步達到平和的狀態。面對著眼前的粉絲,蔡志忠說,「我的墓和碑已經造好了,就在少林寺。我如果可以活到85歲,那麼還有5023天左右可以過。在剩下的日子裡,我還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去做。」
前世是「中國古人」的美國人
柏嘯虎(Brian Bruya)是這套「圖解中國經典」系列的翻譯,東密西根大學哲學系的教授。除了《論語》和《孫子兵法》,他還翻譯了一系列蔡志忠的作品。高高瘦瘦的柏嘯虎,帶著一口臺灣腔的普通話,有人稱他上輩子肯定生活在中國的古代,否則不會將中國的古文翻譯都做得如此遊刃有餘。目前,柏嘯虎在山東大學,做訪問學者。
柏嘯虎在高中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哲學,不過內容主要是西方的存在主義。他起初很感興趣,但隨著內容深入,柏嘯虎越來越困惑,為什麼西方哲學如此消極?也正是在這時候,柏嘯虎看到了一些道家跟禪宗的書,積極的內容很快吸引了他,他也由此進入了東方文化的世界。步入大學後,柏嘯虎就開始一邊學習中文,一邊讀中國哲學。他直言學習中文這麼多年,最難的還是單詞和聲調,英文只有26個字母在組合,而中文卻有成千上萬個漢字。他還選修了由臺大教授授課的中國哲學課。這時,柏嘯虎漸漸發現了自己的天賦,「那時候我發現我的同學看中國哲學看得不太懂,然後我自己看了覺得還可以,我(竟然)還可以懂。」
《孫子兵法》內頁
但柏嘯虎的中文學習在大三時遇到了瓶頸。他的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學習中文,二是去到中國。所以在大三,柏嘯虎休學來到了臺灣學習中文。但兩年的學習結束後,柏嘯虎並沒有離開臺灣,而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做起了書面翻譯的工作。一天下班後,他無意中看到了蔡志忠的漫畫,因為對哲學的興趣,柏嘯虎便開始著手翻譯,他和蔡志忠的緣分也由此開始。之後的聯絡和出版都十分順利,在翻譯的過程中,柏嘯虎對於中華文化和哲學的理解也逐漸深入。
跨文化的翻譯是困難的,更何況是對古典文學的解讀,但是柏嘯虎認為翻譯上的壁壘在某種程度上被漫畫的形式減弱了。在翻譯前,蔡志忠已經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比起用英文配合中文,更難的可能是用英文配合蔡志忠的漫畫。
蔡志忠自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