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三國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

2021-02-07 雕刻歷史

魏滅蜀之戰,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這是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裡的必然發展,也是必然結果。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

網絡配圖

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誰都想稱霸一方,特別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之後。公園263年,強者,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便率先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國。魏滅蜀之戰,也是各個國家不同內部不同發展引起的。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將領姜維不斷發動戰爭,宦官被重用,內外分歧嚴重,故而導致日益衰落。吳國,在孫權死後,階級矛盾更加嚴重,內部鬥爭不斷,也因此日益衰落起來。

而魏國,在明帝駕崩後,經過一系列的變故,最終大權落在司馬氏父子手中。他們大力發展,招攬人才繼續曹操的辦法。這使得魏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也很強大。此外,在對外的戰局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公元262年,司馬昭分析當下局勢,採取相應措施,做好準備,發動戰爭。

戰爭結果可想而知,在這樣一個大環境裡,弱肉強食,是生存法則,為國者,治理好國家才是根本。魏滅蜀之戰,不只是蜀國的墮落,也不只是吳國的萎縮,也不只是魏國的強大,而是魏國掌權者,認真分析局勢,時機已到,以前的作為派上用場,最終魏國贏了,留得千古芳名,成為後人相互傳頌的一段佳話。

魏滅蜀之戰主將是誰

在魏國攻滅蜀國的戰爭中,也就是三國結束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中的主將是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

在臥龍諸葛亮死去之後,蜀國姜維任命為主將。但是劉備之子劉禪紈絝,輕信黃皓。所以姜維並不得志,在踏水養兵屯田,使內政分裂!魏國此時財政雄厚是所託與司馬氏,兵力也在大將鄧艾的掌管下強盛起來。263年夏末,魏國主將鍾會、鄧艾還有中路先鋒諸葛緒,率領十八萬魏國兵馬南下攻蜀。兵分三路於:鄧艾的三萬魏軍進兵西路,由沓中攻打姜維;諸葛緒則領兵三萬,在陰平橋頭切斷姜維後路;十萬主力兵從東路進軍,再分三路從三路羊腸小道斜谷、駱谷、子午谷直取漢中。

然不識兵法的劉禪卻要指揮蜀軍,使魏軍主將鍾會得以長驅直入,直取陽平關。陽平關可是樂城與漢城的門閥,魏軍當然勢如破竹!魏軍主將鄧艾正與姜維對戰。姜維知道陽平關失守,擔心劍閣不能堅守。便令蜀軍且戰且退,希望支援劍閣。只可惜諸葛緒已經趕來,姜維已無退路。姜維畢竟是臥龍的弟子,假稱要進攻諸葛緒,並派人繞後。諸葛緒忙退軍三十裡,讓姜維一路南撤,退守劍閣!劍閣易守難攻,鍾會久攻不下。姜維正想等魏軍補給不足時要包夾鍾會,讓他步入曹爽後塵。魏軍被前後夾擊,切糧草不足,軍心動搖局勢不利!然鄧艾獻奇策:「從天險小道繞之攻綿陽東,劍閣蜀軍必排援兵,可趁劍閣空虛取之,速進斷姜維後路!」此計被採納,並且讓鄧艾執行!鄧艾帶兵攀巖崎嶇山道,正因如此蜀國便沒有派人看守!魏軍天降奇兵,馬邈大驚失色,降與鄧艾!此消息傳入姜維軍中,姜維仍然堅守劍閣,並沒有中計。然蜀國諸葛瞻較之鄧艾略輸一籌,魏軍直攻成都。但是成都兵力欠缺。劉禪聽信譙周意見,投降了魏國,並且令姜維也降之。姜維前後夾擊,終敗與魏!至此,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是大國佔領小國的戰爭,是弱肉強食時代的必然結果。於公元263年,魏國在司馬昭的率領下率先向逐漸衰弱的蜀國發起戰爭,與此同時,魏國當權者司馬昭也巧妙的利用地形攻下蜀國。

在三國後期,因魏國,蜀國,吳國三方並立抗爭導致三國力量不均並使局面漸漸崩潰。蜀國因宦官被寵信,軍隊力量不斷被削弱,導致蜀國發展停滯不前。而此時的魏國卻在司馬昭的管理下大肆發展經濟,政治也越來越穩定。於是,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司馬昭分析當下局勢,決定率先發起戰爭。此時,蜀國西側除了郫縣還有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五圍牙門的軍隊駐紮;東側有姜維的軍隊在郪,五等地方,與此同時,羅憲也駐紮在江州;南側霍戈在南中六郡做好增援求蜀國北上的準備;北側雒城仍在,姜維的軍隊也在不遠處可以救援。

按理說,蜀國此時的力量,各地佔據的力量均處於優勢,可是蜀國最終卻投降了魏國。這場以強勝弱的戰爭,以魏國取勝而結束。魏滅蜀之戰中,魏國巧妙的利用了蜀國的地形,魏國大部隊浩浩蕩蕩的南下了。首先,鄧艾率領三萬魏軍從狄道向甘松,踏中前進,攻打姜維;諸葛緒又從祁山出發率領三萬軍隊切斷姜維的後路;最後,鍾會直接率領十萬主力軍攻進蜀國。

魏滅蜀之戰城池兵力部署

公元二八百六十三年八月,魏軍的十八萬軍隊分成三路:西路三萬多人由鄧艾率領,中路三萬多人由諸葛緒率領,東路為主力有十萬多人由鍾會率領。鄧艾率領西路軍直接進攻蜀國的姜維,諸葛緒率領中路軍斷其後路。而鍾會率領的主力軍又分為三路向漢中進攻。這樣的兵力部署是否可以促成魏滅蜀之戰的勝利呢?

魏滅蜀之戰開始打響時,劉禪得到消息後立刻派廖化去增援姜維,又命董厥、張翼去防守陽平關。然而待魏軍正式進攻蜀國時,劉禪卻讓蜀軍從漢中撤離,使得鍾會率軍直攻陽平關,而後樂城和漢城也直接被攻破。此時魏滅蜀之戰達到了高潮,繼而鍾會率軍順勢直逼劍閣。與此同時鄧艾率領西路軍從東西北三面同時攻打姜維,姜維知道魏軍已進入漢中便直接退兵去援助劍閣,因諸葛緒斷其後路便使計騙過諸葛緒,一路撤退並與蜀國援軍會和,增援劍閣。

姜維利用劍閣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進行防守,並且受到吳國的增援。魏滅蜀之戰陷入僵局,在此情況下鍾會只得用他的文採勸姜維投降,然而這對姜維來說並沒有什麼用,鍾會只能強攻卻屢戰屢敗,糧草不足使得魏軍軍心渙散。這時,鄧艾獻出一條妙計——偷襲涪城使姜維兩面夾擊,正是這一妙計促使魏滅蜀之戰的勝利,鄧艾率軍一路歷經各種艱難險阻直逼江油,江油守將面臨魏軍的偷襲不知所措,遂投降。蜀軍得到消息後沒有實施正確的戰略使得涪城失利,退兵綿竹。蜀軍退兵綿竹後鄧艾勸降卻被斬來使,魏軍直接派兵攻打最終攻破綿竹進軍成都。魏滅蜀之戰城池兵力部署不是很巧妙,只不過劉禪太昏庸才導致蜀國大敗。


相關焦點

  • 三國後期,魏滅蜀之戰的原因有哪些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那麼你知道魏滅蜀之戰的原因有哪些嗎?
  • 魏滅蜀之戰: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為什麼最後魏國還能成功滅蜀?
    魏滅蜀之戰初期還是比較不錯的,鍾會始終無法突破劍閣,他不是姜維的對手。如果僅僅是鍾會和姜維對決,那麼這場戰爭會以魏國失敗而告終。但是出現了一個「黑天鵝」事件,蜀漢最終投降了。為什麼魏國能成功滅蜀漢,我們一起來看看魏滅蜀之戰。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三國是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最初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猛將如雲,所以最終才達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局面。雖然司馬昭後來為了平息眾怒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這些畢竟都是屬於善後,此時他最需要的是一場對外戰爭的大勝,以尋求政治上的突破,為自己以後進一步篡權積累資本。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
  • 魏滅蜀之戰:終結三國的第一戰
    司馬昭甘露三年(258年),司馬昭平定諸葛誕之亂,消滅了忠於曹魏的最後一位實權人物,徹底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甘露五年(260年),司馬昭殺死不擔心當傀儡的皇帝曹髦,為其子司馬炎篡位掃清了障礙。魏滅蜀之戰景元四年(263),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西路軍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多人,自狄道出兵進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
  • 魏滅蜀之戰,鄧艾偷渡的陰平道在哪?
    在這場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和陰平道一人一道大放異彩,陰平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竟能對蜀國國運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曹丕稱帝後,幾代魏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大權旁落,司馬氏的權勢越來越大。262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總攬朝政,決定先滅蜀後滅吳,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雖然蜀漢國力弱,屢次北伐都沒能成功,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白說的。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魏滅蜀之戰(下):鄧艾在蜀中兢兢業業,鍾會卻悄悄地伸出了魔爪
    不過他的事我們先放到後面再講,我們先來講講鄧艾和鍾會:這倆人都參加了魏滅蜀之戰,在攻蜀期間彼此襯託,鍾會下令經由劍閣進軍,鄧艾卻選擇走陰平。姜維為鍾會的東面攻勢所驚,調所有在陰平的軍隊去阻止鍾會進軍。結果,鄧艾經由陰平迅速行軍,很快抵達成都,使得劉禪投降。
  • 魏滅蜀之戰雙方戰略得失小議(二)
    曹魏方面注意到了蜀漢的戰略異動,對於通往漢中大門的敞開,曹魏內部在對蜀戰略上發生爭議。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丕為何不趁勢攻蜀,卻大舉討伐東吳孫權?
    這是曹丕登基後發動的首次大戰,雖不說是舉國之兵,也算是當時曹魏的全明星陣容,可見曹丕伐吳的決心。而此時,夷陵之戰的硝煙還未完全散盡,為何曹丕放著新敗虛弱的劉備不去討伐,而要大舉進攻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旺的吳國孫權呢?
  • 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滅魏,1滅蜀,1滅吳,奠定西晉千秋霸業
    司馬懿看中的3個小青年:1滅魏,1滅蜀,1滅吳,奠定西晉千秋霸業,那這三個人才都是誰呢? 王基深受司馬家族看中,在高平陵之變後,曹氏宗族被殺,夏侯霸外逃。而淮南毋丘儉,文欽與諸葛誕等人是曹氏所重用之人,反對司馬統治,卻被王基個個擊敗,自此曹魏沒有了反抗之力,可見王基為滅魏之人。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然而,徵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司馬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派人反覆勸說鄧艾,才將他說服——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幾個月後,正是這個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當年8月,曹魏徵集18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
  • 史上九大滅國級戰役,昆陽之戰堪稱奇蹟,野狐嶺之戰堪稱傳奇
    每逢改朝換代,多是白骨皚皚,無數野心之輩捲起腥風血雨;在那麼多改朝換代中,其實真正發動過滅國之戰的寥寥無幾,現在來看看古代九大滅國級戰役都是哪些吧(時間先後排序)。1、垓下之戰(楚漢爭霸)公元前202年,灌嬰引兵進佔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
  • 魏,蜀,吳三國被滅後,末代後主結局如何?
    曹髦見自己權力威勢日漸削弱,感到不勝忿恨,18歲的曹髦對此不能容忍,在即位後的第五年,密詔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與卿自出討之!」王經搖頭,認為不可能成功。 不幸的是王沈、王業洩了密,告訴司馬昭。曹髦別無選擇,決心除掉司馬昭,遂率僮僕數百人,鼓譟而出。司馬昭早有準備。
  • 司馬昭為何要先滅蜀而不是先滅吳?
    但是經常有人問,司馬昭為何要先滅蜀、再滅魏、最後滅吳呢?首先以史為鑑強調一點,司馬氏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極有可能是先滅魏、再滅蜀、最後滅吳。但是正是有了一個意外的誕生,才改變了三國滅亡的順序。另外大家注意一點滅亡蜀漢的是曹魏政權而不是晉朝!哪怕當時司馬氏已經掌控了曹魏朝政,但畢竟還是以曹魏為正統。然後我們再來分析以司馬昭為代表的曹魏權臣為何要先滅亡蜀國而不是吳國?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就鄧艾這位名將來說,之所以能夠進入武廟72名將之中,自然和魏滅蜀之戰存在直接的關係。
  • 諸葛三兄弟分別效力於魏、蜀、吳三大勢力,為什麼沒成最後贏家?
    東漢末年亂世時期,與其說是諸侯爭霸,還不如說是一場世家大族的狂歡。從本質上講,除了劉備等少數幾個人之外,其他的所有諸侯、謀士大多出自於世家大族。所以說東漢末年亂世是一場世家大族的狂歡也並不為過。當然了,大世家如袁紹的袁家,曹操的曹家,東吳的孫家,他們想要取代皇權而自立。
  • 滅蜀之戰曾大開殺戒!
    其二,《三國志 魏書二八 王貫丘諸葛鄧鍾傳》記載:艾遂至綿竹,大戰,斬諸葛瞻。維等聞瞻巳破,率其眾東入於巴。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魏滅蜀之戰中,東線鍾會是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道出兵,同時進攻漢中。龐會是屬於鍾會統領,具體從哪道參與進攻漢中,史書未見有記載。鍾會軍在漢中匯合後,一同進攻劍閣。待姜維退守劍閣後,鍾會親率大軍進攻涪縣,而派遣龐會等人沿姜維撤退路線(劍閣閬中郪縣)追擊蜀軍。為此,龐會通過戰爭證明了自己不是躺在父親的功勞簿上的「二代哥」,而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 鄧艾是司馬懿提拔的將領,他在滅蜀時建立奇功,為何卻死於非命
    在滅蜀之戰中,鄧艾也建立了奇功,迫降了劉禪。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屢建奇功的將軍,最後卻被自己人所殺,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一、 鄧艾之死的經過。在三國末期,司馬昭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為下一步篡位做準備,決定發動滅蜀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司馬昭兵分三路,西路鄧艾、中路諸葛緒牽制沓中的姜維,東路的鐘會率領主力,進攻漢中。
  • 視頻*名駒升級屬性攻略/關注1046魏vs965蜀生死之戰/1471吳24分鐘攻下777蜀虎符,我很渼的2000夏侯100億殺敵
    1471吳24分鐘攻下777蜀虎符,攻守雙方都是6個19-20w夏侯777蜀視角,反攻受阻,潼關夏侯大戰,公屏口水大戰,蜀魏互相嘲諷
  • 夷陵之戰本是魏國滅吳的大好機會,曹丕為何要作壁上觀?
    反正以後孫權還是要反叛;其次,如今天下三分,就是因為蜀、吳兩國結盟,抱團和我們大魏抗衡。如今他們雙方狗咬狗,正是我們藉機漁利的好時機。這種機會不會常有,必須要把握好;劉曄的這個話,簡單點說就是:我們之所以滅不了孫權與劉備,就是因為他們結盟。現在他們破天荒的破盟,這個機會實在太難得了!這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