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最初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猛將如雲,所以最終才達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局面。只可惜到三國後期,魏國在司馬氏篡權以後實力不斷增強,而蜀國和吳國則由於各種原因實力原地踏步甚至還在下降,特別是蜀國自諸葛亮去世後人才凋零,以至於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另一方面,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下屬弒殺了魏國皇帝曹髦(máo),引來了魏國上下的一片譴責。雖然司馬昭後來為了平息眾怒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這些畢竟都是屬於善後,此時他最需要的是一場對外戰爭的大勝,以尋求政治上的突破,為自己以後進一步篡權積累資本。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
後來的這場戰爭有一點讓人印象比較深刻,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名將比如說姜維鄧艾鍾會等人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可最終他們卻都被一位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監軍——衛瓘(guàn)所團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衛瓘這位三國後期的神奇人物。
公元263年,魏國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南下,鄧艾率三萬人從西路進軍,諸葛緒率三萬人從中路進軍,鍾會率十多萬主力從東路進軍漢中直取成都,衛瓘則作為監軍(監督各路軍的行動)率一千人參戰。蜀國這邊,在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駐兵屯田的姜維本來面對的是西路鄧艾軍,在聽聞鍾會正率主力進攻漢中後,他立刻擺脫鄧艾軍引兵東撤欲保漢中,雖然中途一度受到魏中路軍(諸葛緒軍)的攔截,但善於用兵的姜維還是用計順利甩開了諸葛緒,將大軍開往漢中抵抗鍾會主力。
都是三國後期的名將,姜維對鍾會可謂針尖對麥芒,即便交戰也必定是兩敗俱傷而勝負難料。然而令他們都沒想到的是,趁兩軍對峙之際,西路鄧艾軍趁機偷渡陰平,開闢了一條小道奇襲成都,並一舉迫降了以劉禪為首的一幹蜀國君臣。消息傳來,姜維只得奉劉禪之命,率大軍投降了鍾會,蜀國徹底宣告滅亡。
魏國能夠滅亡蜀國,鄧艾可謂居功至偉,只是他進入成都以後難免有點「得意忘形」,在沒有徵得魏帝和司馬昭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任命了劉禪等蜀國降臣的官職。鄧艾建此奇功,本來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忌恨,鍾會和衛瓘也抓住這個機會向司馬昭誣告其有謀反的跡象,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
鍾會先是派衛瓘以少量兵力到成都收擒鄧艾,企圖來個「一石二鳥」——先藉助鄧艾之手殺掉衛瓘,然後又利用衛瓘之死除掉鄧艾,那這次滅蜀之功,將盡歸其一人!不料衛瓘進入成都以後,迅速憑藉其超凡的應變能力順利收捕了鄧艾父子,並用檻車將他們送往魏國都城。不得不說,圓滿收押鄧艾父子,算是衛瓘在這次魏滅蜀之戰中的高光表現之一。
雖然意圖同時除掉衛瓘和鄧艾的計劃失敗了,但率大軍進入成都的鐘會在姜維的慫恿之下決意謀反,畢竟此時魏國和蜀國的精銳之師都在其掌握之下——進可向長安進軍以圖天下,退可割據巴蜀自保無虞。鍾會能這麼想,也足以證明其志向高遠和雄才大略,不過姜維也有一套自己的算盤——意圖利用鍾會割據稱王的機會聯絡舊部,暗中起事(除掉鍾會)恢復蜀國。
鍾會是想謀反割據一方,但其手下的將士卻大都不太願意,因為大戰過後他們想得更多的是凱旋歸去接受朝廷封賞,更何況他們的家人們都還遠在魏國。在姜維的建議之下,鍾會想辦法扣押了其手下的魏軍將領,威逼他們一起謀反討伐司馬昭,不願意的人將會被坑殺。
在此危急時刻,衛瓘巧妙利用「勞軍」的機會逃了出去,並對外透露了這個消息。得知真相的魏軍士兵們在第二天便殺進了鍾會的府邸,一方面救出了那些被扣押的將領,一方面也將姜維鍾會等人一網打盡。之後數日,魏軍將士又在成都大開殺戒(龐德之子龐會為報父仇,趁機將關羽家族滅門),很多蜀國投降將領都被殺害,直到衛瓘出面收拾並穩定了局勢。
另外,押解鄧艾的檻車剛離開成都到達綿竹,衛瓘作為誣陷鄧艾的當事人之一,害怕將來會受到朝廷的處罰,便派人追上鄧艾父子並將他們殺害。
就這樣,衛瓘作為一個此前一直很低調的監軍,卻將魏蜀軍中的眾多將領,包括姜維鍾會鄧艾等當世名將一起團滅了,所以說此人絕對算是三國晚期的一位奇才。
晉朝建立後,衛瓘受到了司馬氏的重用,一度身為帝師官至司空,只可惜最終還是被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滅族了,這也算是他當初冤殺鄧艾父子的一種報應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