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2020-12-07 歷史人物故事會

三國是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最初魏蜀吳這三個國家都可以說是猛將如雲,所以最終才達到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平衡」局面。只可惜到三國後期,魏國在司馬氏篡權以後實力不斷增強,而蜀國和吳國則由於各種原因實力原地踏步甚至還在下降,特別是蜀國自諸葛亮去世後人才凋零,以至於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另一方面,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下屬弒殺了魏國皇帝曹髦(máo),引來了魏國上下的一片譴責。雖然司馬昭後來為了平息眾怒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這些畢竟都是屬於善後,此時他最需要的是一場對外戰爭的大勝,以尋求政治上的突破,為自己以後進一步篡權積累資本。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

後來的這場戰爭有一點讓人印象比較深刻,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名將比如說姜維鄧艾鍾會等人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可最終他們卻都被一位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監軍——衛瓘(guàn)所團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衛瓘這位三國後期的神奇人物。

公元263年,魏國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南下,鄧艾率三萬人從西路進軍,諸葛緒率三萬人從中路進軍,鍾會率十多萬主力從東路進軍漢中直取成都,衛瓘則作為監軍(監督各路軍的行動)率一千人參戰。蜀國這邊,在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駐兵屯田的姜維本來面對的是西路鄧艾軍,在聽聞鍾會正率主力進攻漢中後,他立刻擺脫鄧艾軍引兵東撤欲保漢中,雖然中途一度受到魏中路軍(諸葛緒軍)的攔截,但善於用兵的姜維還是用計順利甩開了諸葛緒,將大軍開往漢中抵抗鍾會主力。

都是三國後期的名將,姜維對鍾會可謂針尖對麥芒,即便交戰也必定是兩敗俱傷而勝負難料。然而令他們都沒想到的是,趁兩軍對峙之際,西路鄧艾軍趁機偷渡陰平,開闢了一條小道奇襲成都,並一舉迫降了以劉禪為首的一幹蜀國君臣。消息傳來,姜維只得奉劉禪之命,率大軍投降了鍾會,蜀國徹底宣告滅亡。

魏國能夠滅亡蜀國,鄧艾可謂居功至偉,只是他進入成都以後難免有點「得意忘形」,在沒有徵得魏帝和司馬昭同意的情況下,擅自任命了劉禪等蜀國降臣的官職。鄧艾建此奇功,本來就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忌恨,鍾會和衛瓘也抓住這個機會向司馬昭誣告其有謀反的跡象,於是朝廷下詔逮捕鄧艾父子。

鍾會先是派衛瓘以少量兵力到成都收擒鄧艾,企圖來個「一石二鳥」——先藉助鄧艾之手殺掉衛瓘,然後又利用衛瓘之死除掉鄧艾,那這次滅蜀之功,將盡歸其一人!不料衛瓘進入成都以後,迅速憑藉其超凡的應變能力順利收捕了鄧艾父子,並用檻車將他們送往魏國都城。不得不說,圓滿收押鄧艾父子,算是衛瓘在這次魏滅蜀之戰中的高光表現之一。

雖然意圖同時除掉衛瓘和鄧艾的計劃失敗了,但率大軍進入成都的鐘會在姜維的慫恿之下決意謀反,畢竟此時魏國和蜀國的精銳之師都在其掌握之下——進可向長安進軍以圖天下,退可割據巴蜀自保無虞。鍾會能這麼想,也足以證明其志向高遠和雄才大略,不過姜維也有一套自己的算盤——意圖利用鍾會割據稱王的機會聯絡舊部,暗中起事(除掉鍾會)恢復蜀國。

鍾會是想謀反割據一方,但其手下的將士卻大都不太願意,因為大戰過後他們想得更多的是凱旋歸去接受朝廷封賞,更何況他們的家人們都還遠在魏國。在姜維的建議之下,鍾會想辦法扣押了其手下的魏軍將領,威逼他們一起謀反討伐司馬昭,不願意的人將會被坑殺。

在此危急時刻,衛瓘巧妙利用「勞軍」的機會逃了出去,並對外透露了這個消息。得知真相的魏軍士兵們在第二天便殺進了鍾會的府邸,一方面救出了那些被扣押的將領,一方面也將姜維鍾會等人一網打盡。之後數日,魏軍將士又在成都大開殺戒(龐德之子龐會為報父仇,趁機將關羽家族滅門),很多蜀國投降將領都被殺害,直到衛瓘出面收拾並穩定了局勢。

另外,押解鄧艾的檻車剛離開成都到達綿竹,衛瓘作為誣陷鄧艾的當事人之一,害怕將來會受到朝廷的處罰,便派人追上鄧艾父子並將他們殺害。

就這樣,衛瓘作為一個此前一直很低調的監軍,卻將魏蜀軍中的眾多將領,包括姜維鍾會鄧艾等當世名將一起團滅了,所以說此人絕對算是三國晚期的一位奇才。

晉朝建立後,衛瓘受到了司馬氏的重用,一度身為帝師官至司空,只可惜最終還是被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滅族了,這也算是他當初冤殺鄧艾父子的一種報應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魏滅蜀之戰(下):鄧艾在蜀中兢兢業業,鍾會卻悄悄地伸出了魔爪
    不過他的事我們先放到後面再講,我們先來講講鄧艾和鍾會:這倆人都參加了魏滅蜀之戰,在攻蜀期間彼此襯託,鍾會下令經由劍閣進軍,鄧艾卻選擇走陰平。姜維為鍾會的東面攻勢所驚,調所有在陰平的軍隊去阻止鍾會進軍。結果,鄧艾經由陰平迅速行軍,很快抵達成都,使得劉禪投降。
  • 魏滅蜀之戰:三國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
    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網絡配圖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誰都想稱霸一方,特別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之後。公園263年,強者,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便率先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國。魏滅蜀之戰,也是各個國家不同內部不同發展引起的。
  • 魏滅蜀之戰,鄧艾偷渡的陰平道在哪?
    在這場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和陰平道一人一道大放異彩,陰平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竟能對蜀國國運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曹丕稱帝後,幾代魏國君主一代不如一代,大權旁落,司馬氏的權勢越來越大。262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總攬朝政,決定先滅蜀後滅吳,封鍾會為鎮西將軍,前往關中整軍備戰。雖然蜀漢國力弱,屢次北伐都沒能成功,但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是白說的。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就宋朝追封的古代名將72人,就有九位出自三國時期。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就鄧艾這位名將來說,之所以能夠進入武廟72名將之中,自然和魏滅蜀之戰存在直接的關係。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為了平息物議,也為下一步禪位篡魏做準備,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在司馬昭看來,滅蜀之戰是必然成功的。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大部分對這個戰役都持反對態度。只有鍾會和司馬昭的看法一致,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帥,指揮滅蜀之役。在鍾會和鄧艾的互相配合下,伐蜀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大戰勝利之後,一場血雨腥風的變亂才剛剛開始。
  • 魏滅蜀之戰:終結三國的第一戰
    魏滅蜀之戰景元四年(263),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西路軍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多人,自狄道出兵進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鄧艾鄧艾率軍到達陰平,邀請諸葛緒一起從江油進兵,奪取成都。諸葛緒不聽,反而率軍與鍾會會合。鍾會指責諸葛緒無能,放走姜維,將他治罪,將他的手下併入自己的部隊。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危險的是鄧艾並不自知,他胸懷天下內心沒鬼,覺得自己滅蜀大功古今少有,所以開始飄飄然起來。《三國志·鄧艾傳》載:艾深自矜伐,謂蜀士大夫曰:「諸君賴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吳漢之徒,已殄滅矣。」又曰:「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有識者笑之。
  • 蜀國滅亡之後,鍾會鄧艾姜維三大天才,為何被衛瓘一舉全滅
    但滅蜀之後,鍾會、鄧艾不僅聲望正隆,而且手握重兵20餘萬,只有區區一千兵馬的衛瓘,如何一舉除掉這兩個軍事天才呢?但鄧艾再次上書,其中一句話提到:「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意思是《春秋》有這樣的話,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衛國家、有利國家的事,專斷是可以的。因為鄧艾自大而獨斷專行,鍾會與衛瓘趁機密奏司馬昭,稱鄧艾有反狀。
  • 鄧艾是司馬懿提拔的將領,他在滅蜀時建立奇功,為何卻死於非命
    從此,鄧艾在軍政方面顯露出他出眾的才華。他在淮南、隴西戰場上都屢建奇功。尤其是姜維的北伐,在遇到鄧艾後,竟然一戰不勝。在滅蜀之戰中,鄧艾也建立了奇功,迫降了劉禪。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屢建奇功的將軍,最後卻被自己人所殺,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一、 鄧艾之死的經過。
  • 作為滅蜀之戰的兩大功臣,鄧艾和鍾會為啥會被司馬昭無情殺害?
    鄧艾和諸葛緒負責圍攻姜維,鍾會負責進攻漢中。實際上在戰前司馬昭根本沒有想到,能這麼快速的滅亡蜀漢,大家想像的都是最多擊敗蜀軍,佔領漢中。哪曾想,鄧艾兵行險著打進了蜀漢腹地,直接逼降了劉禪。給了司馬昭一個天大的驚喜。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司馬昭十分頭疼,因為鄧艾和鍾會二人的表現,讓司馬昭十分不安,懷疑心起!
  • 鄧艾是滅蜀的功臣,最後下場卻很悲慘,他到底得罪了誰?
    有一次,鄧艾向擔任太尉的司馬懿匯報工作,鄧艾靠著自己出色的表現,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司馬懿直接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來升遷為尚書郎。此後的鄧艾一直兢兢業業為司馬家做事,不僅在對淮南三叛中立下,還在西線的防禦上,多次擊退蜀漢姜維的進攻,在伐蜀之前,鄧艾憑藉功勞已經做到了徵西將軍和食邑六千六百戶的鄧侯。
  •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鍾會一路勢如破竹,卻被智勇雙全的姜維封鎖在劍門雄關。
  • 三國風雲:滅蜀之戰後,鍾會有一殺人利器,一招就害死鄧艾
    鄧艾的滅蜀之戰,堪稱後三國時代的重頭戲,記得小時候看94版《三國演義》時,鄧艾帶著大軍翻山越嶺,一路死傷士兵無數,後來又滾落懸崖,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偷渡陰平成功,魏國部隊神奇的「空降」到成都,後主劉禪不戰而降。
  • 鄧艾和鍾會滅蜀後被殺,鄧艾餘子被殺,司馬昭卻赦免鍾會一家
    ,鍾會死了,他肯定要背鍋,於是,心裡害怕被追責,便故意借刀殺人,派和鄧艾有仇的將軍田續,帶兵追上鄧艾,將鄧艾父子斬殺。要求魏國的將士們跟隨他一起討伐司馬昭,還把不同意的人都關起來,姜維勸鍾會殺掉這些人,但是,鍾會猶豫不決,耽誤了大事,最終,消息洩露出去,胡烈的部下殺了進來,將姜維和鍾會都殺死了。
  • 滅蜀之戰造就了鄧艾的聲名,也為後人留下很多謎團!
    鄧艾的名字是自己起的,鄧艾12歲的時候,看到一位名人墓碑上的碑文「文為世範,行為士則」,就給自己取名鄧範,字士則。後來因為宗族中有重名,才改成鄧艾。從名字看,鄧艾的志向是偏文科的,但沒有想到最後卻因為軍功揚名。
  • 魏滅蜀之戰中如果是鄧艾與姜維對峙,鍾會繞道陰平結果會如何
    在《三國演義》中,當魏軍在劍閣關下受阻,無法突破蜀軍防線時,鄧艾向鍾會提出走陰平小道出漢中德陽亭,然後奇襲成都的計劃。鍾會對此不以為然,態度敷衍,事後還對部下嘲笑鄧艾不懂軍事,只要蜀軍扼守險要,那麼鄧艾就得餓死在路上。
  • 姜維、鍾會、鄧艾三大牛人,居然都死在同一個小人物手裡!
    三國前期人才湧動,鼎立局面形成之後似乎人才沒那麼多了,但是姜維、鍾會、鄧艾三人絕對稱得上三國後期的名將,可就是這樣三個牛人,居然都死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衛瓘(guan)手裡,實在是令人慨嘆。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給自己篡位奪權增加資本,決定大舉伐蜀。
  • 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鄧艾,滅蜀後卻為何成了階下囚?
    閱讀《三國演義》,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曹魏、蜀漢、東吳三大集團,其傑出人才的絕大部分出現於其創業階段和建國之初。到了三國後期,真正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文臣武將就不多了。就曹魏方面而言,後期將領中,最優秀的可能要算鄧艾了。
  • 謀事者上,謀人者下,等待滅蜀功臣鄧艾的為何是個悲慘的結局
    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而累計軍功,最終是伐蜀滅蜀的中堅力量。有著非凡天分的軍事天才鄧艾是滅蜀的頭號功臣鄧艾喜歡軍事。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指劃軍營處所,遭別人譏笑也不介意。這時候西路軍的鄧艾向鍾會提議,繞過劍閣,從陰平小道出發,經漢德陽亭,奔赴涪縣,距劍閣西有百餘裡,距成都三百餘裡,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姜維雖死守劍閣,但在這種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縣。此時,鍾會正好乘虛而入。如果姜維死守劍閣而不救涪縣,那麼,涪縣兵力極少。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