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中如果是鄧艾與姜維對峙,鍾會繞道陰平結果會如何

2020-12-07 不沉的經遠

在《三國演義》中,當魏軍在劍閣關下受阻,無法突破蜀軍防線時,鄧艾向鍾會提出走陰平小道出漢中德陽亭,然後奇襲成都的計劃。鍾會對此不以為然,態度敷衍,事後還對部下嘲笑鄧艾不懂軍事,只要蜀軍扼守險要,那麼鄧艾就得餓死在路上。

因為演義流傳較廣,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鍾會不重視陰平小路的重要性,如果讓他帶兵去走陰平小路極可能失敗。不過正史上鍾會其實和鄧艾同時注意到了陰平小路的價值。

根據《三國志·王毌丘諸葛鄧鍾傳》記載,當鄧艾從陰平出發,鍾會知道此事以後,他就立刻意識到了抄襲姜維後路這計劃的好處。於是鍾會派遣手下大將田章等人從劍閣西面經小路來到江油城下,和鄧艾匯合。隨即鄧艾命田章為先鋒,一同擊敗諸葛瞻,殺到了成都城下,迫使劉禪投降。

在《三國志》中雖然沒有記載田章這路軍馬的兵力。不過田章在路上擊敗了蜀軍三校。漢代一校是七百人,三校就是兩千一百人。田章可以擊敗三校蜀軍,他的手下起碼也有幾千兵馬。而且鄧艾是精選軍中精銳走陰平小路,田章和他匯合以後可以作為先鋒出戰,可見田章所部的戰鬥力也不錯,同樣可以算是精銳。由此可見,鍾會對於此次行動還是非常用心的。

如果換成鍾會走陰平,那麼就是鄧艾組分攻打劍閣。以鄧艾的能力和魏軍的優勢兵力,牽制姜維不是問題。鍾會在陰平道上遇到的麻煩不會比鄧艾更大。

當然,鍾會可能沒有鄧艾那種身先士卒的勇氣,魏軍的表現可能會差一些。不過正如前面所述,抄襲劍閣後方的道路不止一條,鍾會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完全可以兵分多路,增加迂迴的兵力。而蜀軍主力都在劍閣,因此鍾會同樣可以壓死蜀軍。

相關焦點

  • 魏滅蜀之戰,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 魏滅蜀之戰(下):鄧艾在蜀中兢兢業業,鍾會卻悄悄地伸出了魔爪
    不過他的事我們先放到後面再講,我們先來講講鄧艾和鍾會:這倆人都參加了魏滅蜀之戰,在攻蜀期間彼此襯託,鍾會下令經由劍閣進軍,鄧艾卻選擇走陰平。姜維為鍾會的東面攻勢所驚,調所有在陰平的軍隊去阻止鍾會進軍。結果,鄧艾經由陰平迅速行軍,很快抵達成都,使得劉禪投降。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就鄧艾這位名將來說,之所以能夠進入武廟72名將之中,自然和魏滅蜀之戰存在直接的關係。
  • 魏滅蜀之戰,鄧艾偷渡的陰平道在哪?
    公元263年,魏國舉兵攻蜀,徵西將軍鄧艾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攻滅蜀國。
  •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三國志14》製作人談陰平:鍾會失算 鄧艾奇襲滅蜀   今天下午,@光榮特庫摩遊戲發布微博,製作人越後谷給大家介紹了《三國志14》的新地圖——陰平
  • 魏滅蜀之戰,姜維鍾會鄧艾等都有出色表現,不料最後卻被此人團滅
    於是,在司馬昭的精心籌劃之下,魏滅蜀之戰正式爆發。後來的這場戰爭有一點讓人印象比較深刻,那就是交戰雙方的名將比如說姜維鄧艾鍾會等人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可最終他們卻都被一位此前一直默默無聞的監軍——衛瓘(guàn)所團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衛瓘這位三國後期的神奇人物。
  • 魏滅蜀之戰:終結三國的第一戰
    姜維見曹魏內亂,司馬奪權,趁機多次出兵伐魏。結果蜀軍敗多勝少,使得本就實力最弱的蜀漢更加國弱民窮,財盡兵疲,給後來的司馬昭伐蜀以可乘之機。二,伐蜀準備魏滅蜀之戰景元四年(263),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西路軍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多人,自狄道出兵進攻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
  • 魏滅蜀之戰:三國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傾國大戰
    魏滅蜀之戰原因,就是因為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力量變化而導致崩潰。蜀國地位動搖,吳國實力削弱,而魏國則實力大大增強。網絡配圖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誰都想稱霸一方,特別是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之後。公園263年,強者,魏國實際領袖司馬昭便率先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等人率兵攻打了弱者,蜀國。魏滅蜀之戰,也是各個國家不同內部不同發展引起的。
  • 謀事者上,謀人者下,等待滅蜀功臣鄧艾的為何是個悲慘的結局
    公元263年,曹魏皇帝曹髦不堪司馬昭大權獨攬,帶領宮中奴僕數百人想要誅殺司馬昭結果被反殺。為了轉移魏國內部的矛盾,司馬昭決意三路伐蜀。主力鍾會率領10萬大軍進攻漢中,西路軍的統帥鄧艾率領3萬人出狄道,進攻屯田避禍在沓中的姜維,中路軍諸葛緒領兵3萬進攻陰平,斷姜維的後路。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公元263年8月,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決定伐滅蜀國,為自己篡位進一步做準備。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
  • 鄧艾滅蜀後被鍾會設計陷害的經過,還原鄧艾之死的真相
    這段話意思是,鄧艾滅蜀後洋洋得意,對蜀漢士人們說:「你們大夥多虧遇見的是我,所以才能安享太平。如果遇到的是吳漢那種人,你們全都會被消滅啊!」然後又說:「姜維確實是個挺有才的小夥,可惜對手是我,所以會失敗。」這些話傳開後,大家背地裡都笑話鄧艾。
  • 鄧艾偷渡陰平後,蜀漢還有五大名將,可惜都不在成都!
    公元263年十月,在魏滅蜀之戰中,鄧艾偷渡陰平,突襲到蜀地。對此,後主劉禪派諸葛瞻抗擊鄧艾。雖然是諸葛亮之子,可是,諸葛瞻實在不能稱之為一位名將。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
  • 鍾會為什麼污衊和陷害鄧艾,鄧艾是怎麼死的?
    三國曹魏將領只有兩人入選,一個是威震逍遙津,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另一個是魏國後期脫穎而出的鄧艾,一生功業赫赫,因滅蜀而封太尉,也因滅蜀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一個悲劇英雄。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其人文武全才,深諳兵法,對內政也頗有建樹。本名鄧範,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
  • 鄧艾是司馬懿提拔的將領,他在滅蜀時建立奇功,為何卻死於非命
    從此,鄧艾在軍政方面顯露出他出眾的才華。他在淮南、隴西戰場上都屢建奇功。尤其是姜維的北伐,在遇到鄧艾後,竟然一戰不勝。在滅蜀之戰中,鄧艾也建立了奇功,迫降了劉禪。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屢建奇功的將軍,最後卻被自己人所殺,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一、 鄧艾之死的經過。
  • 三國風雲:滅蜀之戰後,鍾會有一殺人利器,一招就害死鄧艾
    鄧艾的滅蜀之戰,堪稱後三國時代的重頭戲,記得小時候看94版《三國演義》時,鄧艾帶著大軍翻山越嶺,一路死傷士兵無數,後來又滾落懸崖,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偷渡陰平成功,魏國部隊神奇的「空降」到成都,後主劉禪不戰而降。
  • 鄧艾滅蜀偷渡的陰平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地勢到底有多險要?
    公元263年,曹魏晉公司馬懿以鍾會、鄧艾為大將兵分三路大舉伐蜀。結果鍾會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攔在劍閣,鄧艾的三萬軍隊卻偷渡陰平小道得手,最終率先抵達成都城下,後主劉禪抬棺自縛出降,蜀漢滅亡。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晉公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起兵18萬,三路大軍攻蜀。當時,因為宦官黃皓得後主寵信,專擅朝政。姜維進言勸後主殺了黃皓,不納,姜維為避禍遂屯田沓中。
  • 實力或超姜維鍾會,曾奇襲陰平一戰滅蜀!
    更要命的是,姜維被鄧艾和諸葛緒拖住,無法回救漢中。危急關頭,姜維詐取雍州,調動諸葛緒回救,趁機退守劍閣(今四川省劍閣縣北),藉助險要的地形,擋住了鍾會的大軍。鍾會無法攻破劍閣,慮「糧運懸遠」,已經有了撤退的打算。鄧艾這邊,已經攻克姜維曾經屯田的沓中,順勢推進。
  • 鄧艾是怎樣智出陰平道,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滅亡蜀漢的?
    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在鍾會所率10萬大軍,被蜀將姜維阻於劍閣關外,無計可施,正想退兵的情況下,鄧艾出奇策,率領本部人馬,智出陰平道,打敗諸葛瞻,逼降劉禪,滅亡蜀漢。他是怎樣做到的呢?三國末期,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在三個國家綜合實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的條件。
  • 如果鄧艾不偷渡陰平,魏國能短期內滅了蜀國嗎?
    如果公元263年,鄧艾沒有偷渡陰平的話,那蜀漢就不會亡了,曹魏方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滅掉蜀漢,別說短期了,有可能連長期都滅不了。 為了滅亡蜀漢,曹魏掌權者司馬昭動用了將近二十萬軍隊,而蜀漢方面也至少用了八萬以上的軍隊來迎敵,這是什麼概念啊?
  • 鄧艾和鍾會滅蜀後被殺,鄧艾餘子被殺,司馬昭卻赦免鍾會一家
    公元263年,鍾會和鄧艾伐蜀,鄧艾偷渡陰平小路,迫使劉禪投降,鄧艾拿下成都,立下大功,沒想到卻被殺了。,鍾會死了,他肯定要背鍋,於是,心裡害怕被追責,便故意借刀殺人,派和鄧艾有仇的將軍田續,帶兵追上鄧艾,將鄧艾父子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