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友留言:「經常聽說底槽青啊,大紅袍啊,本山綠啊等等好多泥料,好多名字倒是熟悉,概念卻模糊的很,問起的時候也不知從何說起」。
還有些壺友以為紫砂壺原料是從地裡直接挖出來的紫砂泥。壺友這麼說,對泥料的誤解就大了。
常見原礦泥料有哪些,應該怎麼分類?今天我們就系統了解下!
紫泥
紫泥為較常見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慣呼「黑紫泥」,為最廣泛市場接受的泥料之一。
產於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
礦脈裡鐵質成分較高,泥料內所含顆粒較大,結構疏鬆,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
建議衝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花茶,碧螺春,紅茶,綠茶等。
二號紫泥是一種含赤鐵礦的物質,呈紫紅色和褐紅色砂質泥巖,泥質細而勻,可塑性好。
底槽青(紫泥系)
底槽青泥料塊狀中有青綠色的"雞眼"、"貓眼"、色呈偏紫泛青,細而純正,燒成的壺呈現紅豬肝色,燒成顏色具體要看礦料的成分構成和燒成溫度。
顧景舟大師最鍾愛之名泥;由於產於紫砂最底層,質地特純,泥質細膩、成色穩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壺名家廣泛使用。
建議衝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花茶,碧螺春,紅茶,綠茶等。
清水泥(紫泥系)
清水泥一般為紫褐色緻密塊狀,有雲母碎片,礦料上帶淡綠色斑點、斑紋狀,燒成後呈紫棕紅色,高溫呈紫黑、暗青色。
建議衝泡:普洱茶各種系列、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花茶、紅茶、綠茶、龍井、碧螺春。
紅泥
古文獻說它是「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之乃變硃砂色」(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這種礦石就是紅泥礦,其礦物組成為高嶺石、氧化鐵、石英和白雲母。
因含鐵量多寡不等,紅泥礦燒成後的色澤或紅中略帶黃,或黃中略帶紅,或紅中略帶紫,可呈硃砂、硃砂紫或海棠紅等基色,朱紅中透著橘黃,色豔而不妖。
色彩的呈現與燒制溫度緊密關聯,使用越久越現沉穩氣息。窯溫約1100度,收縮比約14%。
建議衝泡:由紫砂礦淘煉而成的上乘泥料,透氣率均佳,茶湯順和平,適泡茶香氣十足,最適合烏龍、鐵觀音、巖茶、普洱等。
紫砂紅泥屬泥質粉砂巖,礦料外觀呈多種紅色、黃色調、質地均勻,含少量的白色雲母磷片。
朱泥(紅泥系)
朱泥屬於紅泥類,黏土質泥巖。
質地堅硬,產於陶土嫩泥層底部,礦料色呈淺黃色,燒成後色似硃砂。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嬌,成型工藝難度亦高。
由生坯至燒成,收縮率高達30%,支撐度差,一般成品率僅約7成。故常用來製作小件器物和作為化妝土,作為紫泥坯件表層的裝飾用。
建議衝泡:鐵觀音,臺灣高山茶,普洱生茶,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龍井等。
大紅袍(紅泥系)
大紅袍產於紫砂壺產地比較著名的地方丁山趙莊山、黃石黃巖心。
大紅袍泥料低張力,收縮比幾乎達紫泥系的三倍,製作時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於增添紅泥豔潤調色之用,為傳說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極品朱泥之一。
燒成後質感綿密、緊實細緻,持之紮實沉重、紅潤豔麗,泥中極品,無以倫比。
建議衝泡:使用須先溫壺,親茶性高;泡茗渾厚醇和,柔順富口感,頗具泥中王者之風,適合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 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特好。
大紅袍泥料,古時的大紅袍泥,與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大紅袍泥不同。
古時的大紅袍泥是原礦為暗紅色,是大紅泥中的極品泥料,現在基本已絕跡,很難見到。
現在所說的大紅袍泥,原礦是黃色的,是朱泥中的極品泥料,是朱泥中的精華所在。
紅皮龍(紅泥系)
紅皮龍原名叫野山紅泥,礦料稀少,最近幾年市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分布在黃石層的下面,泥色紅褐色,燒成後為紅色。
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別於一般陶器;質樸拙雅,美冠群倫,人氣之佳歷數百年而不衰。窯溫約1100度,收縮比15%。
建議衝泡:適合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
段泥
段泥古稱團泥,有人說黃龍山、青龍山之間有團山,產出泥料為團泥,也有人說團泥類礦燒成後多呈黃緞色,故稱為段泥。
細分的種類有:老段泥、黃金段、青灰段、芝麻段、白段。
建議衝泡:普洱茶系列,鐵觀音及半發酵類茶,重發酵茶類(黑茶類),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綠茶,龍井,紅茶等。
綠泥
綠泥,主產於宜興丁蜀黃龍山,俗稱「本山綠泥」。
原礦呈淡綠色,燒成後或呈米黃色(溫度低),或呈棕黃色(溫度適宜),或呈青銅色(溫度偏高)。
本山綠泥,屬片狀團泥,其原礦表面如同貝殼般細膩而光滑,幾乎不含砂質。
燒成後肌理豐富,色澤光潤透亮,青中略有黃色,顆粒清晰。綠泥較為稀少,其細分有墨綠泥,本上綠泥,芝麻綠泥等。
建議衝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種系列,紅茶,綠茶等。
你還想了解哪種泥料,留言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