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杜甫草堂
他以左手執筆,其書古拙雄放、深秀典雅,是當代文人書風的傑出代表。百歲老書畫家孫其峰先生稱其「自出手眼」,書法篆刻大家韓天衡先生贊其「與南阜(高鳳翰)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就是美術史、美術考古學家、書法家,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前副院長魏學峰。
7月12日,「魏學峰的藝術」在成都杜甫草堂詩書畫院美術館、中國書法館拉開帷幕,展覽共展出魏學峰精心創作的書法作品以及所題的漢代畫像石、魏晉石刻77件。在秦磚漢瓦的拓片之上,魏學峰將遠古與現代結合,將刻石與用印相結合,將率真與自然相結合,透現出濃濃的文人書風和恬淡浪漫心境。
展廳一角
這些從140餘件創作中挑選出來的作品,都是魏學峰一年半時間內的創作。從四川博物院退休的這三年時間內,魏學峰說自己安心創作,做了很多事,出了一些東西。「脫離了事務性的工作,我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創作中。除了創作的140餘件作品,還寫了100幅長卷。從莊子的《逍遙遊》一直到納蘭性德,所書寫的歷代詩文加起來有近千米,短的6米,長的有20米。此外,還主編了3本文物方面的書籍,今年內50萬字的關於四川美術研究的論文集《蜀中聽雨》也將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以書法解讀石刻,用當代身份回應傳統
畫像石作為漢代生活最為真實的記錄,國外學者把漢畫像石譽為「敦煌前的敦煌」,認為是中國藝術最正宗的表現。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把漢畫像石稱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魯迅先生也曾廣泛搜集漢畫像石拓片,稱其「深沉宏大」,如果取材進行美術創作一定會對中國藝術產生良好的影響。
然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如何解讀漢畫像石的內容是一件困難的事。作為考古學家,魏學峰認為自己有責任對此進行探索。
對古文物的熱愛出自職業的敏感,魏學峰自90年代起就收集了漢代畫像石和魏晉石刻。展廳內,這些出自河南,山東,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的拓片,來源於他的個人所藏。不同於傳統金石學家在拓片上題跋,魏學峰對圖像進行解讀的同時,加入了個人書法的表現形式,使得畫面既有畫像石原來的歷史痕跡,同時也是藝術手段的再現。
《題漢車馬畫像石》 68cm×136cm
《題漢雙龍畫像石》 147×82cm
「我所收集的畫像石、石刻不低於500件,目前還只寫了幾十件。由於工作量非常大,並且需要小心翼翼不能寫壞了,一天我只能寫完一張作品,預想的是創作100件以漢代畫像石為主題的題跋,以『漢魂』為主題,進行成系統的展示。」這些由拓工事先拓好,魏學峰再根據內容進行再創作的過程,有作為考古工作者的他翻閱文獻和史書記載對於圖像的解讀,也有作為書法家身份的他通過文字形式把考證的內容進行藝術化的表達。
在古代器物上進行題跋是清代金石學派的傳統,像金石學家羅振玉、王國維都有這樣的操作。魏學峰表示,這些大學者把考證研究的工作做的非常清楚,但他們的題字是規規矩矩的學者字,書法達不到藝術的表現。現在自己將對石刻的解讀與書法藝術相融合,強化了其中的藝術性。既有古代文化信息的遺存,也有作為當代人對它的回應。
以書法線條,展現生生不息之美
魏學峰的書法作品遠觀似出自秦漢年朝的遠古時代,筆鋒古拙,全然不像今人的作品,近看則力度宏厚深透,如果不從書法作品落款處留有的「左筆」二字,很難想到這些書法作品是魏學峰用左手書寫而成的。
《弘一大師詩》
「當代書法大部分都是在炫技,這種風氣非常不好。技法是次要的,在書寫的過程中完成心靈的轉換才是最本真的。」有人說魏學峰的字像弘一大師,中鋒行筆,線條簡單。用簡單的線條表現心靈的符號,這也是魏學峰所嚮往的境界。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238cm×62cm
《申時行詠荷詩》 234cm×61cm
「書法基本的技法是需要有的,但技法太多可能會障眼。筆法、功夫,都是外在的,人生每個階段的感悟也是有所不同的。或許20歲,30歲的人天天想的是穿世界頂級名牌的衣服,現在這個階段的我,粗布粗衣就是最好的。寫字亦是如此,不為名利,只寫自己。生活很簡單,樸實的東西反而更美。」魏學峰說看弘一大師的字,最大的感受是「歷經之後淡淡的微笑」,沒有痛苦和任何的怨,世上最高尚的藝術就應該如此。
美學大師宗白華曾說,「如果不懂中國的書法,你就幾乎無法讀懂中國的美學」。魏學峰認為,作為與中國美學溝通最重要的紐帶,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體現了空間意識。「中國美學的所有範疇在書法中都得到了解釋。研究中國書法史,古代書論你會發現,它包含了所有美學的內容,美學範疇內的所有名詞都可以在書法中找到例證。最根本而言,中國書法是一種生命形態,每一個字都是血肉筋骨合一的,在書寫的過程中表現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感受,光有形式和造型,那不叫好的書法作品。」
「無色而具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中國書法極少用色,基本用墨,以濃淡枯溼的變化,在空間中表現畫面內容。由於現在的藝術教育體系是西方式的,造型基礎為素描而非書法。而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便是書法,展現出線條之美。以書入畫,融合歷史傳統。書法中的線條是心靈律動最好的符號,每一根所表現的內容都可以千變萬化。黑格爾也說『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的文化精神。』」魏學峰如是談到。
以畫像石入手,還原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魏學峰說自己研究的範圍比較「雜」,古代歷史、考古學、古典美學、書畫鑑定以及其他方面都有所涉獵。
作為北京大學和中國社科院合辦的中國文化書院第一期中外比較文化研究班的一員,當時給魏學峰授課的先生幾乎匯集了文化界最權威的專家。有機會聆聽到朱光潛、張岱年、季羨林、任繼愈、湯一介等大師講授知識,大大拓展了他的學術視野。此後,在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工作的十年期間,魏學峰師從著名歷史學家任乃強教授、文獻學和語言學家徐仁甫教授。這些求學和工作的經歷,對其影響至深。「現在回想起老先生們的風範,那種氣質和執著治學的方法,都是寶貴的財富,永遠影響著我。」
《山東滕州摩崖石刻》
「任乃強教授告訴我,研究歷史必須要看兩個坐標。縱向是歷史發展至今有沒有這種可能?橫向是為什麼會發生在這個地點?時間加地點,就是這件事的產生。這種方式讓我站在了更廣闊的視野去考慮問題。畫像石、畫像磚、蜀錦、蜀繡,我們不僅要從形式和圖像學入手,更要拿到文化的視野中進行解讀。任何文物都是具有文化現象的,並不是簡單的一個物件。」魏學峰表示,考古有趣之處正是對於未知的發現。「你不要認為挖到一件東西就完成了,實際上每件作品都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我們要走近它,解讀它,與先人對話。」
《題漢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局部)
作為中國漢畫學會的副會長,魏學峰的研究方向正是漢代文物。展覽中的畫像石來自河南,山東,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正是中國畫像石最為集中的幾個省份。沿著這條線索,可以從畫像石中讀到當時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儼然一部鮮活的社會生活史。「對於畫像石圖像的解讀,要比對史書的記載。比如車馬出行一般什麼身份佩幾匹馬,孔子見老子是怎麼回事,百戲圖等等,這些都透視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題北魏熙平二年造像》(局部)
《題漢鹿雁畫像石》(局部)
《題漢車馬出行畫像石》(局部)
《題漢戲虎畫像石》(局部)
魯迅先生曾說,唯漢代藝術,博大沉雄。展廳中的《題漢鹿雁畫像石》,可以看到天上飛的大雁比鹿還要大,對於這種淳樸的想像,魏學峰表示,古代藝術所達到的高峰是後代無法複製和企及的,永遠代表著那個時代。後來的人可能更聰明,接受的訊息更多,卻也回不到漢代那種古拙,淳樸之美。
「研究歷史和考古,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文獻資料,一個是文物資料。文獻記載中有失偏頗的地方,文物資料可以作為對歷史最為直接的補充和修訂。王國維先生提出研究古代歷史的二重證據法就是出土文物加文獻,現在我們研究的視野更加的寬泛,文化人類學、民俗、美術學,都可以被納入。」而這些漢代畫像石、魏晉石刻的題跋作品,正是魏學峰對於「美」的解讀。
以《秋興八首》表達對詩聖的敬畏之心
最近十年,魏學峰在國內外舉辦過多場展覽,此次在杜甫草堂的展覽,作為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作品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杜甫是我很喜歡的詩人,在杜甫草堂舉辦個展,對我而言是鼓勵,也是挑戰。」魏學峰談到,自己在學生時代就與杜甫結緣,第一次獲得四川大學優秀論文就是關於杜甫的文章,工作以來參與過杜詩的整理工作,書法作品也常以杜詩入題,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影響了他一生。魏學峰非常推崇杜甫的憂患意識,認為文以載道,作品承載了詩人的志趣,同樣書法作品也體現了書家的情懷。通過書寫杜詩,可以經常與杜甫進行心靈的對話,學習詩聖的高尚情操。
魏學峰書寫的杜甫《秋興八首》長卷(局部)
為此次展覽,魏學峰也特意書寫了杜甫的《秋興八首》,並將該長卷贈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以表達他對詩聖的敬畏之心。
展廳中,觀者可以看到魏學峰在夏布上的書法作品。這種在粗纖維上表現書法的嘗試,魏學峰說自己是受到張大千先生的影響。「大千先生描繪敦煌時用了紙本,也用了絹本,材料很重要。下一步我還將進行更多的嘗試,可能會在青花瓷上進行手繪,將表現的形式和載體多元化一些。」
魏學峰,美術史及美術考古學家,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考古學研究生畢業。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前副院長,二級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四川省詩書畫院、成都畫院學術顧問,四川大學文物與藝術史兼任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特聘教授。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並多次獲獎,在多地舉辦個展。
魏學峰藝術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07-12 - 2019-07-25
展覽機構:杜甫草堂詩書畫院美術館·中國書法館
展覽地址:青羊區草堂路青華路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