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二)

2020-12-13 澎湃新聞

一江碧水兩岸綠

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聯合考察採訪走進江蘇(上)

編者按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

共飲一江水,同唱一首歌,「守護好一江碧水」。11月22日至24日,「大江奔流 攜手共進--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走進江蘇,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沿著長江「空中拍、水中看、岸上走」,探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時代命題的實踐成效。湖南日報從今天起分上、下兩篇刊發「江蘇答卷」。

萬裡長江,從雪山而來,在奔流入海前,孕育滋養了江蘇這片富庶水鄉。今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

11月22日至24日,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走進江蘇,沿長江一線探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江蘇實踐」,共同唱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

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

長江三大名磯--燕子磯、采石磯和城陵磯。夕霞漫天,江流滾滾,三面臨空的南京燕子磯呈現出「燕磯夕照」勝景。

勝景一度「蒙汙」。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的燕子磯地區,有北十裡長溝西支、中支、東支等3條入江河道。由於長期汙水直排,河道黑臭,嚴重影響長江水質。其中,西支沿線聚集了大大小小五六十家化工企業,水體顏色一天能變五六次,周邊居民無奈稱其為「五彩河」。

「作為省級入江支流重點考核斷面,北十裡長溝西支2016年曾上交生態補償費用5135萬元。」面對考察採訪團,南京市棲霞區委書記黎輝並不諱言曾經的生態「欠帳」。

6300餘公裡長江,在江蘇境內蜿蜒433公裡,潤澤沿岸5000多萬人。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靠江吃江」、一味索取,成為江蘇沿江各地過去的發展通病。

△ 江蘇南通,曾經汙染嚴重的硫磺碼頭,變身一片美麗花海。

礦石、煤炭、硫磺等沿江露天堆放,江邊居民一到颳風不敢開窗;岸線過度開發,低效碼頭、散亂企業、圍墾養殖、結構失衡讓生態亮起「紅燈」……許多依江而建的城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陷入了「濱江不見水,近水不親水」的發展窘境。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開啟中華民族母親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徵程。採訪中,江蘇各地領導幹部不約而同地說到,江蘇的轉折性變化,就出現在近五年。

長江生態環境之「病」,從根子上來說,是發展方式之「病」、發展理念之「病」。轉變觀念,凝聚共識,變「靠江吃江」為「靠江護江」,已成為江蘇沿江各地的共同選擇與有力行動。

根治「散亂汙」,告別「五彩河」。在南京燕子磯新城片區,近年來全面完成404家企業關停、搬遷、拆除,杜絕工業排放對生態環境及長江的汙染,並對約3500畝土壤及地下水進行綜合治理。經過拆亂整破、清淤護底、控源截汙、景觀提升,3條入江河道全部消除劣五類水體,水質實現穩定達標。幕燕濱江風光帶、燕子磯濱江公園成為「城市會客廳」、市民休閒地。

南通在江蘇省率先實施濱江港區整體搬遷轉移與業務轉移,促進老港區有序退出與港產城融合發展。破解「化工圍江」,幾年間,南通取消2個沿江化工園區定位,關停化工企業396家。「搬遷化工企業,困難很多,但是大家理念變了,思路一變天地寬。」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深有感觸地說。

從「生產岸線」到「生態岸線」

△ 南京江寧濱江廣場

初冬時節,從南京江寧濱江廣場遠眺,新濟州國家溼地公園如同嵌在長江上的一塊「綠寶石」。

新濟州為江蘇長江第一洲,曾經疏於管理,島上漁民濫捕濫伐嚴重。這些年,通過實施生態移民、綜合治理,新濟州打造了棲息地與景觀質量提升區、長江下遊溼生植物資源庫建設區等六大功能區和一個生物多樣性展館,現已成為國家級溼地公園,擁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7種。

從南京而下,大江兩岸,一條條生態綠廊、一座座濱江公園映入眼帘,移步換景,風光宜人。

△ 江蘇省張家港市雙山島生態保育基地。

張家港市因江而興,其成長離不開長江的贈予,現在逐步對母親河進行回饋反哺。原本遍布碼頭、工廠的江岸,如今成為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綠色地毯」。

「昔日『生產岸線』變為『生態岸線』,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張家港市發改委副主任徐道娟介紹,近年來,張家港加快實施產業騰挪,復原生態自然循環。張家港長江岸線開發利用率從60%以上降至40%以下,生態岸線佔比提升至50%以上,自然溼地保護率維持在61.1%。

11月以來,長江南通段,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不時躍出水面,被當地居民用手機記錄下了嬉戲玩耍的畫面。這些「微笑精靈」,是長江生態環境改善的最佳見證者。

2016年以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區騰出修復岸線5.5公裡,建成軍山綠野、龍爪巖濱江風光帶等一批生態景觀;新增森林面積約6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初步形成林地、自然保留地、溼地、水體層次互生的生態體系,有效促進了長江岸線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2018年,狼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全票通過專家評審,「生態傷疤」蝶變「綠色氧吧」。

△ 大江東流,岸綠景美。

面向長江,鳥語花香。南通市將生態修復完成的區域內超過三分之二的面積免費向市民和遊客開放,沙灘、足球場、滑板場和11.5公裡慢行步道等功能配套同步到位,人們可以隨時走進城中森林,欣賞長江碧波。

江上水清魚躍,堤內岸綠景美。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的江堤上,「滄桑巨變 流連忘返」八個綠色大字是長江蝶變的高度概括。在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前,不少遊客專程前來「打卡」,合影留念。

(文/曹嫻)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讓長江之歌更加嘹亮
    11月22日至24日,「大江奔流 攜手共進——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走進江蘇,新華日報、貴州日報等長江經濟帶11省(市)省級黨報及黃河流域部分省級黨報採訪團圍繞「最美岸線行、保護濱江行、最美江灣行、綠色園區行」四條主線,走訪南京、南通、張家港和常州四地,全方位體驗江蘇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上做出的努力,探尋「共抓大保護」的「江蘇密碼」。
  • 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排名,合肥首次躋身前十!
    12月12日,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研製組發布「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
  •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奮力譜寫長江「水」的時代新篇   □ 羅來軍●江蘇及南京更要用好長江「水」這一最鮮明的關鍵要素,強化政策措施,落實具體舉措,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邁步前進,當表率、做示範、走前列,奮力譜寫長江「水」的時代新篇。「十三五」規劃收官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開啟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後首次國內考察。
  • 長江並未「路過」 為何浙江是長江經濟帶中的一分子?
    過去的20多天裡,湧金君跟隨「大江奔流」採訪團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大江奔流入海,採訪也隨之接近尾聲。8月13日,本次活動抵達最後一站:浙江。突然間覺得,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一番。長三角這個「龍頭」,少不了浙江「既然叫長江經濟帶,而非長江流域經濟帶,那麼不能光從地理的視角來局限的理解這個問題。」
  • 「長江經濟帶」特種郵票武漢首發,光谷元素首次登上「國家名片」
    楚天都市報8月26日訊(記者胡長幸 通訊員徐春宴 舒睿)今天上午,中國郵政「長江經濟帶」特種郵票首發式在武漢未來科技城舉行,東湖高新區地標建築「馬蹄蓮」,作為光谷元素首次登上「國家名片」,入選郵票主圖。
  • 守護一江碧水 打造安瀾長江 公安機關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保駕...
    公安機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重拳打擊長江流域違法犯罪,加快推進長江水域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持續加大服務保障沿江經濟帶發展力度,全力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發布,上海杭州武漢居前
    12月12日,「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在滬發布。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連續六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自2015年起每年對外發布,今年已是第6次。指數研製首席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介紹,該指數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與「生態支撐」四個方面綜合考察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通過綜合GDP水平、財政科技支出額、新基建發展水平、環保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等具體指標對各個要素層的內涵進行精準刻畫。
  • 長江經濟帶 浙江如何「畫龍點睛」?
    來源:浙江衛視覆蓋11個省市,人口和GDP均佔全國約10%,長江經濟帶關係國家發展全局。共飲一江水,攜手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如何建成黃金經濟帶?浙江有何新舉措,新經驗?本期做客嘉賓:浙江衛視評論員 蘭建平如果把長江經濟帶比作是一條即將騰飛的巨龍,那麼位於長三角南翼的浙江,其實它就是龍眼睛的位置。2016年的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 交通更順暢 經濟更協調 市場更統一 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
  • 大河網網站傳播力排名全國第五 2018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
    下面由我來發布2018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各級黨報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投身融合發展實踐,探索融合發展路徑,著力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17年,人民網研究院研究設計了黨報融合傳播指數指標體系,並首次發布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
  •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在華東師範大學發布
    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區域協同發展、區域韌性等科學理論,構建了包括4個要素層、18個具體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與「生態支撐」四個方面綜合考察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通過綜合GDP水平、財政科技支出額、新基建發展水平、環保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等具體指標對各個要素層的內涵進行精準刻畫。
  • 各方共同籤署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框架協議
    重慶日報訊 (記者 陳維燈)12月7日,首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產業協同發展論壇在渝舉行。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直轄市)、5個副省級城市的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和中國長江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重慶日報、E20環境平臺共同籤署了全面參與長江大保護,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的框架協議。
  • 【共舞長江經濟帶 繪就雲嶺新畫卷】雲南省財政廳:金融「活水」為...
    雲南省財政廳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的講話精神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高位推動,多措並舉,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
  • 黨報評論可視化亮點解析
    原標題:可視化「融評」產品,給評論更多創新空間 近年來,人民日報評論明顯加快融合步伐,邁進黨報評論「深融」階段。「可視化」成為黨報評論融合進程中的關鍵詞,從2017年至今,人民日報推出的一系列「融評」產品,幾乎無一例外地運用了可視化表達方式。
  • 衛星告訴你,長江經濟帶是個什麼「帶」
    以長江為依託形成的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沿江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裡,人口和GDP總量均佔中國40%以上。一條腹地遼闊的長江經濟帶由此形成。
  • 「海報集錦」黔蘇皖湘川滇6省代表委員暢談長江經濟帶保護與發展...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立下的總規矩,要求長江經濟帶要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
  • 南充:省內第三,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排行榜(2020)出爐……
    華東師範大學於2020年12月12日發布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據悉,該指數自2015年起每年對外發布,今年是第6次對外發布。從指數研究報告看,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連續六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
  • 給長江經濟帶全方位立體化保護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第三屆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檢察論壇今天在浙江省湖州市召開,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副主任肖瑋在會上發布檢察機關服務保障長江經濟帶發展典型案例(第三批),為各級檢察機關特別是長江沿線省市檢察機關開展相關辦案工作提供參考和指引。
  • 「長江經濟帶與民族地區發展研討會」在重慶涪陵舉行 生態文明發展...
    如何以生態發展為核心,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如何加強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交流與民生發展?    4月15-17日,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與長江師範學院共同舉辦「長江經濟帶與民族地區發展研討會」,來自全國十餘個省、市、自治區,近90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區域產業綠色創新發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等進行宏觀思考與理論探討。
  • ——全國政協「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中的溼地保護」雙周協商座談會...
    二、創新體制機制。一是建立溼地生態補償機制。設立長江溼地生態補償資金。探索多渠道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溼地保護項目。二是建立長江流域控制性水庫群聯合調度機制,通過調節儲水量,自然恢復湖庫生態。三是建立溼地生態考評機制。強化溼地保護行政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