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地圖:黑豫魯位居前三,「北糧南運」趨勢明顯

2020-12-12 大河報網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糧食生產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的夏糧也實現了豐收,創歷史新高,夏糧產量比上年增長0.9%。

分地區看,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前十的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河北、江蘇、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區佔據較大優勢。另外,近十年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幾個東部發達省份的糧食產量明顯減少。

黑龍江、河南、山東位居前三

黑龍江、河南和山東三省的糧食產量位居前三,是我國最大的三個產糧大省。

榜首的黑龍江去年糧食產量達到了7503萬噸,是去年唯一一個糧食生產超過7000萬噸的省份。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省內平原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穆稜河—興凱湖平原,它們是我國東北大平原的組成部分。

黑龍江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分別佔全國的1/9、1/8和1/3,國人每9碗米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

其中,著名的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主要涵蓋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經過五十年代進行大規模開墾,經營農場,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

不僅如此,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也吸引了不少大型企業進入。2014年房地產龍頭企業恆大開始在大興安嶺生態圈布局糧油生產基地。這個生態圈就包括了黑龍江大興安嶺「嶺東」——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黑河、綏化、雙鴨山國家大糧倉。

黑龍江之外,東北的另外一個農業重省吉林的糧食產量位居全國第五,總體上看,東北的糧食生產優勢十分明顯。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和其他地區比較起來,東北糧食生產的一大優勢是土地資源特別豐富,大部分都是平原,便於耕作,耕地面積所佔比例特別大,土質非常肥沃。

衣保中認為,東北農業現代化程度比較高也是重要原因,東北最早使用現代化的機械,勞動生產率特別高,大部分土地用機械操作。同時,東北糧食產量很大,但是本地的消耗佔比不高,因此糧食的商品率特別高,可以大量運往其他地區。而且東北的糧食一年一季,土壤肥沃,所以糧食的品質特別好,東北的大米是全國最好的,很受歡迎。

除東北外,中原地區的河南以5946.6萬噸位居第二。作為一個戶籍人口上億的大省,河南同時也是我國的農業大省、經濟大省。從2000年起河南糧食總產量曾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到2011年才被黑龍江超過。

當前,河南是我國夏糧第一大省。河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一位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雖然今年的夏糧種植受到疫情和天氣雙重影響,但河南省的夏糧仍然再獲豐收,全省夏糧總產量達750.75億斤,比去年多出了1.67億斤,再創夏糧產量歷史新高。

第三經濟大省山東也是我國的第三產糧大省,1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有關情況。其中,從2014年開始,山東糧食總產量已連續6年保持在1000億斤以上。

山東之後,中部農業大省安徽位列第四。湖北和江蘇都在3700多萬噸,位居六、七位。內蒙古、四川和湖南分列八到十位。總體上,北方地區佔據較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共有9個省份低於1000萬噸。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大直轄市,以城市經濟體為主,耕地和農業佔比已經非常小。西藏、青海、寧夏這幾個邊遠省份的人口總量都不大,以畜牧業為主,海南以特色農業為主。浙江和福建這兩個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雖然人口不少,但是由於這兩省都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較少,所以糧食產量也比較小。

近十年來各省份糧食生產變化: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整理

近十年變化:北方四省貢獻大

從2010年~2019年的變化來看,有4個省份的糧食增產超過了1000萬噸,分別是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和吉林,加上第五名的山東,全部都在北方地區,其中東北地區就佔了兩個。

其中2019年黑龍江糧食產量比2010年增加了1870萬噸,相當於廣東和浙江2019年糧食產量之和。同期,內蒙古增加了1308萬噸,增幅高達55.8%,位居全國第一。此外,吉林的增幅達到了39%,遼寧增幅為34.7%。

衣保中稱,東北糧食生產主要靠機械化,因此雖然近些年東北不少青壯年人口外流,但對農業影響不大。另外,這十幾年東北風調雨順,沒有太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連年遞增,為我國的糧食穩定提供了基礎。

相比之下,有9個省份的糧食產量出現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比較大的四個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

另外,糧食總產量與常住人口的比較來看,年人均值最高的是黑龍江,達到了2000千克,此外吉林和內蒙古也都超過了1400千克。其他省份這一數值均低於1000千克。此外,共有10個省份高於474千克的全國平均水平。在榜尾端,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福建位居後五位,這些省份的糧食自給率較低,比如廣東、浙江、福建這三省近年來的糧食自給率都不足四成。

各省份2019年糧食生產人均數值

湖北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對第一財經分析稱,東北的黑龍江和吉林本身的耕地面積很大,黑土地大量開發,本省的消耗量不大,因此成為商品糧輸出最大的地區。

內蒙古的糧食輸出量也很大。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具備每年穩定向區外調出1250萬噸糧食的能力。

總體上,歷史上曾經的「南糧北運」,如今已經變成了「北糧南運」,長三角、珠三角這些高度城鎮化、工業化、人口大量湧入的地方,需要大量調入來自東北等地的糧食。

不過,當前農業的整體比較效益仍然不高,因此,從糧食安全的角度,增加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提高種糧戶的積極性十分重要。

衣保中認為,農業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當前糧食的收儲制度還有待完善,要保證東北生產出來的糧食,應收盡收,不要出現糧食豐收了,賣糧難,這樣會影響積極性。另外對糧食生產的補貼,也需要加強和完善,既要讓糧食價格保持穩定,也要讓農民收入有保障,這樣才有可持續性。

相比之下,廣東、浙江和福建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山地丘陵多,平原少,糧食總產量也比較低。例如,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說,浙江也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山地和丘陵面積也佔到七成左右,轄內最大的平原,珠三角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全國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和連綿的城鎮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稱,近十年來沿海發達地區的糧食生產減少,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種植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果以及一些經濟作物,比如福建安溪就有很多人種植茶葉。另外包括福建、浙江這些地方以山地丘陵為主,農村很多地方平均一戶不到一畝耕地,這些地方糧食生產沒有規模效應。

在衣保中看來,這些年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化非常快,從城市化分工的角度,需要大量的鮮果,比如蔬菜等。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蔬菜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很多農民就種菜,供應城市菜籃子,種糧食就減少了,這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合理調整,把有限的土地用在生產蔬菜上。

鄒進泰認為,在口糧有保障的情況下,各地可以選擇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來生產。另一方面,從糧食安全角度來看,即使這些地區的比較優勢再好,種其他非糧作物的話,也不能破壞糧食的生產能力,當前我國對18億畝紅線、對土地硬化的控制是很嚴格的。

來源:大河財立方 編輯:杜一格

相關焦點

  • 中國糧食地圖:黑豫魯位居前三北糧南運趨勢明顯
    摘要 【中國糧食地圖:黑豫魯位居前三北糧南運趨勢明顯】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5年糧食生產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的夏糧也實現了豐收,創歷史新高,夏糧產量比上年增長0.9%。
  • 武漢開行「北糧南運」班列 陽邏鐵水聯運串起東北三省和雲貴川
    武漢開行「北糧南運」班列 陽邏鐵水聯運串起東北三省和雲貴川 2021-01-10 05:07:40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卞立群 責任編輯
  • 尚志站「北糧南運」搶前抓早 節日期間拍賣糧發運量同比增長超300%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交通廣播《交廣會客廳》報導:10月8日晚20時54分,編組尚志站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境內,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車務段管轄的三等站,尚志市目前有31家糧食企業,年初以來,受疫情影響導致物流不暢,受人工、運費等成本限制,糧食運輸遇到難題。
  • 中國糧食地圖: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守護的飯碗從哪兒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從古至今,糧食問題都是大問題,它關係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國家的安全與穩定。一飯一粥,也當思來之不易,因此,吃播「大胃王」浪費食物的行為不值得提倡。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糧食地圖,發生了哪些變化?
  • 口碑源於專業:北糧傳奇專注糧食加工生產二十年
    中秋節前夕暑氣漸退,而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蘆村的北糧傳奇糧食加工廠卻正忙得熱火朝天。工人們已經連續加班多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人、貨和卡車的戰爭中。工廠內運貨車來了一輛又一輛,然後滿載離開,這場「搶糧大戰」成為節前北糧傳奇工廠內的日常真實寫照。
  • 豫酒甄選優質好糧 釀造品質好酒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霍坤峰文圖    有道是,糧是酒之肉。白酒是什麼?白酒是吸收了日月精華的糧食,在粉身碎骨之後,又經過歲月沉澱而升華的醉人產物。由此可見,糧食在釀酒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素有「中國糧倉」的美譽。豫酒在甄選好糧釀酒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糧食優勢。
  • 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前十省區,黑龍江省、河南省和山東省位列前三
    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我國為了保障糧食產量,在耕地面積方面劃定了一條紅線,那就是18億畝耕地紅線,差不多就是12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只有保證了18億畝的耕地面積,才能保證全國人民的糧食供給不過,就省區而言,我國並不是每一個省份都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也並不是每一個省份在這些年中糧食產量都是增長的,比如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和廣東等幾個東部發達省市糧食產量下降明顯。同時,以上省市的糧食自給率也很低,如廣東、浙江、福建這三省近年來的糧食自給率都不足四成。
  • 民以食為天——細談古代漕運制度,談談古代為何要南漕北運?
    準確的來說,漕運是指中國古代政府將徵收來的糧食中的一部分,通過水路,水路不通的地方再用陸路來輔助,將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所形成的一整套組織和管理制度。這種制度又稱為漕轉(轉漕)。  在中國古代,漕運,不僅是在政治經濟中心遠離經濟中心的情況下產生的,而且還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得以發展和延續的。
  • 清代災害時期北京如何囤糧供糧?後期重開海運輸送漕糧
    不同的糧食構成,其來源也不一樣。大米主要由漕運從南方來,小麥主要產地在豫魯兩省,小米則分本地與天津、河南、關東等地,本地貨以京東郊區屬縣所產最多。雜糧則主要產在京畿地區,北京近畿一帶所產的雜糧,一般集中在幾個集鎮,先由糧店收買,再派人持貨樣到京城的糧食市場交易,定妥後,僱驢及大車運糧到京交割。
  • 山東規劃布局糧食區域市場 探索糧食電子商務
    《意見》提出,農民要「種糧賣得出」,糧食收購市場主要是滿足農民售糧需求。全省糧食收購主體將達到9000家以上,糧食主產鄉鎮至少有1處規範化糧食收納點。形成收購主渠道與多渠道並舉、至少「一縣一企、一企多點」的新型糧食收購市場網絡體系。  《意見》提出,居民要「吃糧買得到」,培植市以上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150家,省以上名牌糧油產品100個。
  • 歷史解密:為何崇尚草原內陸的元朝,會大力發展海運漕糧?
    海運漕糧 那麼,擁有南北貫通的大運河運輸軍糧、民糧(南抵餘杭,北達涿郡),元廷為何還傾力打造海上漕運通道呢? 秦漢時期,北方軍隊糧食運輸由蘇、魯一帶,由海道轉內河 盛唐時期,河北沿線軍隊糧食運輸由蘇、浙一帶,由海道轉轉涿郡
  • 世界糧食日,米粒雖小,勿負「糧」心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世界新增1.3億飢餓人口,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而全球也或將迎來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民以食為天」,糧食意味著生命和未來。珍惜糧食,米粒雖小,勿負「糧」心。
  • 地圖湃 | 山水相逢:在中國古地圖裡「找不到北」
    中國古地圖一般指晚清前沒有利用現代精密儀器測繪的地圖,在方位、比例上都與我們熟悉的地圖有明顯的差別。在受到西方影響之前,古地圖的視覺呈現蘊含著科技、藝術、文學、政治、哲學的多重元素,繪製者一定是博學的。地圖還是山水畫?
  • 中國四大平原是哪四個,四大平原居住人口超過七億
    1、東北平原東北平原或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四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中國東北部,地跨黑、吉、遼和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遊,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 南旱北澇將成趨勢? 專家表示有待科學破題
    原標題:是否南旱北澇 有待科學破題 趨勢說 未來10年中國降水帶北移 不確定說 氣候變化無法準確評估 八月伏秋,是我國多數江河的大汛期。然而,在今年8月的大部分時間裡,華中華東地區汛期的關鍵詞卻是「乾旱」。
  • 地圖為什麼總是上北下南?
    地圖就應該上北下南?這是又一個約定俗成,極少有人會質疑的慣例——現代地圖幾乎清一色的上北下南。各國的繪製即使存在爭議、差別,也都是本國是否處於圖畫中心,極少有人挑戰南北方向。但並不是所有地圖都如此。古代海防圖、邊防圖、方志附圖等就沒有統一的方位規則。南、北、東、西為上皆有出現。
  • 20豫輝債 : 2020年輝縣市豫輝投資有限公司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
    金穗糧油是輝縣市主要的糧油運營主體,擔負著輝縣市糧油購銷和儲備的重任。公司主要業務包括政策性糧食業務和自主經營貿易性業務。政策性糧食業務,金穗糧油通過獲得糧食儲存保管許可進行糧食儲備,其中包括國家級儲備糧食、地方儲備糧食等,金穗糧油根據對方的要求儲備糧食,並在規定的時段按要求投放市場。
  • 成都市向南發展的趨勢很明顯:從沿著南中軸線,到東南部的簡陽市
    2020年,成都市向南發展的趨勢已經很明顯:整體的方向就是從沿著南中軸線,然後再到東南部的簡陽市。成都市的發展藍圖也是比較清晰:南中軸線是第一步,東南到簡陽市是第二步。整個成都市的發展路徑,幾乎都是從市中心向南的。
  • 萬邦·濮陽(清豐)豫魯冀農產品交易中心舉行開業儀式
    11月16日上午,萬邦·濮陽(清豐)豫魯冀農產品交易中心開業儀式隆重舉行。濮陽市市長楊青玖,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蘭峰,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天陽,市政府副市長孫永振,市政府秘書長謝傳芳出席活動。市長楊青玖宣布項目開業運營,並與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蘭峰、河南萬邦集團董事長楊廣立、河南厚疆實業總經理姚勇、清豐縣縣委書記馮向軍共同為萬邦·濮陽(清豐)豫魯冀農產品交易中心啟動開業畫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