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湃 | 山水相逢:在中國古地圖裡「找不到北」

2020-12-10 澎湃新聞

中國古地圖一般指晚清前沒有利用現代精密儀器測繪的地圖,在方位、比例上都與我們熟悉的地圖有明顯的差別。在受到西方影響之前,古地圖的視覺呈現蘊含著科技、藝術、文學、政治、哲學的多重元素,繪製者一定是博學的。

地圖還是山水畫?傻傻分不清楚

古代地圖以形象感和美感很強的示意圖居多,講究意境,與山水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把實用性和藝術性明顯地區分開來。

圖片來源:「江西省輿圖」(局部),清初絹本彩繪,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上圖為臺北故宮館藏的「江西省輿圖」。乍看之下,這幅古地圖像是山水畫:湖水的波紋、山邊的雲霧都描繪得非常細膩。博物院在賞析中寫道:

「使用山水畫中的金碧山水畫法,使用泥金勾染山石輪廓、坡腳、宮室、樓閣等建築物。山的描繪高處為藍、低處為綠、山形並描有金邊;城池畫法則屋頂為黑、屋簷為金、梁柱為紅;水的描繪並有紋路,此為明代畫法之特色,可看出此圖為流傳之摹本……」

凡是用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被稱為金碧山水。它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勾染山石雲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江西省輿圖」共十四頁,與一般古地圖「詳於水而窮於山」不同,採用實景描繪,對名勝古蹟著墨不少,上圖中便標出了廬山香爐峰等景致。

在古地圖裡,你可能「找不到北」

與現代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慣例不同,中國古代地圖並沒有這方面的製圖限制。「江西省輿圖」採取的便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設定,所以鄱陽湖位於地圖底部:

圖片來源:「江西省輿圖」(局部),清初絹本彩繪,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古代的大幅地圖繪製較之現代耗時更久,且多由臣子獻於皇帝,這類也稱官繪本。「上南下北」的設定可能與皇帝「坐北朝南」不無關係,如此正好方便使用者觀看。

還有些古地圖是上西下東。清朝的「各省沿海口隘全圖」,描繪了橫跨江蘇、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七省的地理概況:

圖片來源:「各省沿海口隘全圖」(局部),陳枚,長卷絹本彩繪,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圖中上方為黃色陸地,下方為綠色海洋,上西下東,以方塊、圓圈、菱形等不同符號標註行政區劃分。把頭右傾45度看圖,是不是立刻就對那時的「上海縣」地形熟悉了一點?

完整的「口隘全圖」裡記錄了沿岸山河、港口、暗礁等情況,重要之處寫有行船須知、海防守則等細節。這也體現了中國古地圖多文字說明的特點。

還有的古地圖能讓多人同時閱覽

。下圖是明代「南京至甘肅驛鋪圖」卷尾部分,以驛路為中心,兩側山脈上下倒置,大家可以分立兩邊一起觀看。

圖片來源:「南京至甘肅驛鋪圖」(局部),明朝,長捲紙本彩繪,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晉朝的高科技:裴秀與「製圖六體」:

最原始的時候,人們以步行丈量天下;後來發明了車,大大提高了勘測效率,這也是古地圖多被叫做「輿圖」的由來,「輿」即車的底座。

到了明清年代,地圖學已經大有發展,出現了水道、邊防、驛鋪、宮殿等各種專題性地圖。而這一切都不能不提西晉地理學家——裴秀提出的六項製圖原則。

裴秀曰「製圖之體有六焉」:「分率」類似今天我們說的比例尺,「準望」即方位,「道裡」用以確定兩地間的距離,「高下」指地勢起伏,「方邪」指的是坡度傾斜角度,「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六者相互關聯制約、綜合運用才能保證地圖的準確性。

「製圖六體」後來一直沿用到清朝,雖然在古地圖製作中「時隱時現」,但稱之為彼時的「高科技」一點都不為過。

如今,我們有衛星遙感技術製作精細的網格地圖,計算機製圖的快速發展不再要求繪製地圖者有繪畫基礎,而現代地圖也早已脫離水墨、詩詞等文化意象。然而地圖終究是記錄環境的載體,其本質在於使用者,從這個理念上看,中國古地圖依然氣韻萬千。

(配圖中古地圖的完整版都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npm.gov.tw 上看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在古地圖裡你可能「找不到北」
    中國古地圖一般指晚清前沒有利用現代精密儀器測繪的地圖,在方位、比例上都與我們熟悉的地圖有明顯的差別。在受到西方影響之前,古地圖的視覺呈現蘊含著科技、藝術、文學、政治、哲學的多重元素,繪製者一定是博學的。地圖還是山水畫?傻傻分不清楚古代地圖以形象感和美感很強的示意圖居多,講究意境,與山水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沒有把實用性和藝術性明顯地區分開來。
  • 科學網—新地圖 古地圖
    西方民間有著至少500年的研究收藏地圖歷史,而中國則是在改革開放後,地圖才與公眾有了聯繫。有一些文化人開始研究地圖,並推廣普及地圖文化,至今不過40年。 非科班出身的研究者中,有「北楊南梁」之稱,「北楊」是楊浪,「南梁」是梁二平,前者出版了《地圖的發現》(正、續編)。 民間地圖研究者,多是從收藏地圖開始,如楊浪,幾十年收藏了幾千張(冊)各類地圖。
  • 《蒙古山水地圖》,明代的古地圖,反映了陸上絲綢之路最後的輝煌
    20世紀30年代,這幅《蒙古山水地圖》流散海外,一直被日本的私家博物館藤井友鄰館當作清代山水畫來收藏。2002年,北京兩位收藏家從日本購回地圖,交由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林梅村來鑑定,最後得出結果——這是一幅異常珍貴的反映明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古地圖。《蒙古山水地圖》長達30.12米,寬0.59米,繪於縑帛之上,採用手卷方式。
  • 央視春晚稱明朝古地圖為名畫《絲路山水地圖》?欠妥!
    近幾年春晚節目乏善可陳,我在頭條號上為幾塊錢的紅包搶得不亦樂乎,也在私信裡與粉絲互相問好新年。當孩子聽到絲路山水地圖的節目時,馬上叫我去看看。1,明明是《蒙古山水地圖》,為什麼要改為《絲路山水地圖》?改得牛頭不對馬嘴。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簡稱為絲路,最早來自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 古地圖 新地圖:從二維空間到多維空間—新聞—科學網
    西方民間有著至少500年的研究收藏地圖歷史,而中國則是在改革開放後,地圖才與公眾有了聯繫。有一些文化人開始研究地圖,並推廣普及地圖文化,至今不過40年。 非科班出身的研究者中,有「北楊南梁」之稱,「北楊」是楊浪,「南梁」是梁二平,前者出版了《地圖的發現》(正、續編)。 民間地圖研究者,多是從收藏地圖開始,如楊浪,幾十年收藏了幾千張(冊)各類地圖。
  • 地圖湃 | 尋路胡線:怎樣通過地圖和數據來了解中國?
    地圖湃 | 尋路胡線:怎樣通過地圖和數據來了解中國?「胡煥庸線」,也叫「黑河-騰衝線」,由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於1935年提出,揭示了中國人口東密西疏的分布狀況。在人口分布格局的背後,有生態環境、地形氣候等方面的決定性因素。胡線是了解中國必不可少的概念,但相關數據的獲取卻並不容易。在此,僅與讀者分享一下專題中的地圖,以及官方發布之外的數據獲取路徑。嚴格來說,胡線是一條接近直線的曲線,這也是以下地圖中並未畫出胡線的原因。
  • 或非明畫,《絲路山水地圖》從《蒙古山水地圖》更名的背後
    「《絲路山水地圖》藝術價值其實並不大,主要意義還是在於古地圖方面。」對於在2018年央視春晚亮相併引起公眾極大關注的《絲路山水地圖》,知名古代繪畫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聶崇正今天上午在接受「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從現場觀看的感受,他認為這幅畫並非如一些報導所言是明代中期的畫作,「我感覺是一件清初的畫作。」
  • 「絲路山水地圖」辨析
    【關於圖題】有人指十六世紀的古圖不應叫做「絲路地圖」,「絲綢之路」是十九世紀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命名的,前稱後名,不妥。以學術規範計,此議有理。其實,此圖原稱《蒙古山水地圖》也有問題。該圖的命名來自地圖背面,由清未民初北京琉璃廠著名書肆「尚友堂」題寫,這是否是地圖原名,本來就是問題。
  • 中國古地圖上的絲綢之路真相
    ,一卷新發現的古地圖重新點燃了中國人對「絲路」的熱情。《蒙古山水地圖》關於這捲地圖的發現,說來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2011年,這卷古地圖曾到義大利展出,引起轟動。一卷古地圖,十年間業經眾多專家之手,參證海峽兩岸古籍、檔案,終於證得其國寶價值。
  • 絲路山水地圖是「圖」還是「畫」
    古代中國也有類似傳說——大禹治水,為明確被大水衝掉地界,4000年前大禹把九州地圖分別刻制在九個大鼎上。戰國時,管子還強調打仗必須先熟悉地圖。  中國古代的地圖又稱「輿圖」,輿的本意是車廂,借指古代測量大地的工具「記裡車」。東漢科學家張衡把「記裡車」改進「記裡鼓車」,這個車分上下兩層,分別有木偶,每走一裡擊鼓一次,每走十裡敲鐘一次。駕車人記錄聲音的次數既可以算出距離。
  • 春晚上亮相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是什麼來路
    題名中的「蒙古」指的是16世紀仍然統治著從今天甘肅嘉峪關以西到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後續王朝,如蒙古撒裡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該圖採用中國地圖傳統的手卷式繪於縑帛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原本屬於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
  • 新回歸國寶絲路山水地圖
    圖名所謂「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然統治著從今天的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後續王朝,如蒙古和撒裡畏兀兒諸部落(源於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於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圖」很可能就是原名。整幅地圖採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幅寬59釐米,長30.12米,繪於縑帛之上。
  • 地圖湃 | 如何看懂一張軍用地圖?(三)
    顏色:地圖上的顏色非常重要,老式軍用地圖一般經常用到下面幾種顏色。如果按照1:25萬的比例尺測制,那麼畫完中國將會有一萬多幅地圖。為了方便保存和使用,就需要將這些圖按一定規律編號。本圖上部寫出了「身份證」信息,即 L500 組的 NH 50-5。圖幅編號參考圖:方便使用者查找鄰圖編號。
  • 康熙《皇輿全覽圖》:在舊地圖裡發現新世界(分享高分辨古地圖)
    所以,我一直想借鑑古地圖,對比今地貌,從中發現古老的村鎮!縱然這些地方只剩下斷瓦殘垣。可惜值得參考的古地圖卻寥寥無幾,清代以前的地圖,幾乎沒有比例概念,不具實際探索價值;幸虧有清一代,留下《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十三排圖》等。
  • 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語: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 盛世畫卷 皇家地圖——明內府秘藏《絲路山水圖》
    這幅規模宏偉,繪製精美的《絲路山水地圖》,足以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中世紀世界地圖《加泰羅尼地圖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圖》(1389年)、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所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1402年),以及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所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年)等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
  • 《蒙古山水地圖》
    《蒙古山水地圖》(或名: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明代絹本青綠山水地圖手卷,長約30米。原圖為明代中葉宮廷專為皇帝繪製的絹本地圖,圖上繪製了從明朝的邊關嘉峪關到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再至「戎地面」數千公裡線路上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成為絲路重要考證依據。此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許榮茂先生無償捐贈。
  • 講稿|流落異域的中國古地圖
    對這流散海外的中國古地圖進行系統搜尋與整理,既是中國史學、歷史地理學學科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今日古籍整理開始面向海外漢籍搜尋與回歸工作的重點內容。中國傳統地圖和今天大家所習慣使用的地圖差異很大。今天的地圖實際上是一種標準化生產,看中國、美國的地圖,不會感到有本質的差別。但古地圖就不是這樣,它帶有鮮明的特色,如沒有嚴格的比例關係、富有繪畫技巧等等。這些古地圖歸根到底表現的是中國人怎麼認識他所在的世界的。下面請汪前進教授談談他對這批輿圖的高見。
  • 中國最短的河流,長度不足百米,在地圖上找不到,卻深受遊客喜愛
    事實上,中國有著良好的山水風光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每個城市也都在大力發展旅遊業,希望把那些曾經默默無聞的景點改造成網紅景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歷史古蹟被開發成各種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遊客,帶動城市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
  • 古代中國的三幅絕密世界地圖!
    該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地圖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清晰可見。這幅彌足珍貴的古代寶圖,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世界地圖,也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描繪非洲的世界地圖,它的被發現,源於南非國民議會女議長金瓦拉博士——一位研究古代非洲地圖和世界地圖的歷史學家、古代地圖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