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作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編制出版社會需要的各類地圖;出版測繪、地理專業圖書和兩專業的教材、教學參考書,以及有關的技術資料和工具書。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導語:
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
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整個展館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別是「地圖之用」「地圖之史」「地圖之學」「地圖之工」「地圖之光」,介紹了地圖的作用、起源、發展和技藝,匯聚了各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地圖精品和複製品。
一起跟著「掌上地圖館」欄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國地圖文化館吧!(為何神秘,因為目前只接待團體預約,暫不對個人開放噢)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③
裴秀的「製圖六體」奠定了中國古代製圖的理論基礎。他採用的「計裡畫方」方法,影響了我國西晉至明末1400年間繪製地圖的格局。中國傳統地圖的繪製理論和方法在得到繼承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賈耽、沈括、朱思本、羅洪先等地圖學家,地圖的品種、數量也得到很大的發展。
11.《蒙古山水地圖》
亦稱《絲路山水地圖》(明,1514—1539年),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製於明代中後期的,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它描繪了東起嘉峪關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麥加)的遼闊地域範圍。這幅地圖負載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現以實物證明了在西方地圖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對世界地理特別是對於絲綢之路沿線已有清晰的認識。全卷共畫出了211個地理坐標,許多絲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國的敦煌、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敘利亞的大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標註。
(圖片來自於網絡:嘉峪關)
(圖片來自於網絡:吐魯番城)
20世紀30年代,該圖流出國外。2017年,知名僑商、世茂集團許榮茂先生出資2000萬美元購買後無償捐贈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2018年春晚,特設《國寶回歸》環節,原故宮院長單霽翔、香港世貿集團許榮茂,以及國寶介紹人張國立為大家講述了國寶回歸的動人故事。
蜿蜒兩萬公裡的絲綢之路,是古人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延綿數千年的絲路歷史,是世界文明的輝煌詩篇。《蒙古山水地圖》正是一把珍貴的鑰匙,它將有助於學者們更深入地研究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並為未來「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難能可貴的參考與借鑑。
(圖片來自於網絡:2018年春晚)
12.北京城宮殿之圖
北京城宮殿之圖(明,1531—1562年)是已知現存最早的單幅北京城地圖,也是唯一的明代單幅北京城地圖,它以建築物象形圖畫的形式,描繪了明代中期北京內城建築雄偉,歌舞昇平的景象。
該圖突出表示北京城宮殿建築。並採用了古代地圖常用的形象縮繪手法,將北京城區的主要建築與街道概括地繪畫出來。從南端正陽門起,向北有大明門(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承天門(今天安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奉天殿(今太和殿)、華蓋殿(今中和殿)、謹身殿(今保和殿),南北一字排開,極為壯觀。在承天門的東西兩側,將明代主要軍政機構的設置和分布情況詳細繪出,也顯出了明代宮殿衙署的雄偉布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
今年正逢紫禁城建城六百周年,不如帶著小朋友一起加入中圖研學院,當一次小地圖家,用腳丈量故宮。
戳一戳圖片,看看小朋友是如何丈量故宮噠 ↑↑↑
13.鄭若曾《籌海圖編》
鄭若曾(1503—1570),從師於明代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王守仁。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劫掠東南沿海,鄭若曾以《殄倭方略》密陳總督胡宗憲,被招聘入幕,參賛軍務。他有感於當時的抗倭將領經常在不明敵情的情況下,冒然用兵,以致兵敗。於是多方收集資料,詢問熟悉日本國情的人,調查倭寇情況,參互考訂,纂輯成《日本圖纂》和《籌海圖編》。
(圖片來自於網絡)
《籌海圖編》為明(1556—1561年)鄭若曾編著,是明時期重要的海防專著。其中有地圖114幅,其《沿海山沙圖》(72幅)是迄今所見我國最早而又詳備的沿海地圖和海防圖。該著作記載了明代抵禦倭寇事跡,以嘉靖時為重點,上溯明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況。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圖,日本事略;繼以分省御倭事宜,並列年表、寇蹤圖譜;再次記述重大戰役及遇難者事跡,而終以兵略。對於用兵、城守、剿撫、互市等,均予以詳細記載,還附有沿海布防、形勢、武裝等詳圖。其中《福七•卷十九》圖中左上角明確標出了中國主權島嶼「釣魚嶼」,即釣魚島。並在「福州琉球針路」中明確指出:「從福州外港梅花開船,向東南取小琉球(即臺灣)方向,誇北過雞籠嶼(基隆嶼即基隆島)、彭嘉山後向東取釣魚嶼(即釣魚島)、赤坎嶼方向,再到古朱山,然後抵達大琉球,在那霸泊船」。
(圖片來自於網絡)
14.《皇輿全覽圖》
由康熙時期(1708—1718年),中西方測繪專家一同採用三角測量方法繪製的我國第一幅實測地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讚譽《皇輿全覽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準確。
這幅地圖歷經10年繪成,共47塊銅板組成,比例尺為1∶140萬。以通過京師北京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東自黑龍江口,西至哈密;南起海南島,北訖貝加爾湖。該圖測繪了臺灣島地圖;在測繪西藏地圖時,測注了珠穆朗瑪峰,標明其位置在中國境內(這是世界上珠峰測繪的最早文字記載);當時湖南、貴州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因未能進入,尚屬空白;新疆地區正值準噶爾部叛亂,西北測量只達哈密以東地區,哈密以西廣大地區未進行實測。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出版社《地圖:誰主沉浮?》)
如果大家曾經看過陳道明出演的《康熙王朝》,其中有一個片段是大臣們為康熙皇帝展示一張清朝全境地圖,而這張地圖就是《皇輿全覽圖》。可惜的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
(圖片來自於網絡:電視劇《康熙王朝》)
更多精彩,請戳下方視頻
更多關於康熙與《皇輿全覽圖》的故事,請戳下方連結
15.《海國圖志》
清末思想家、史學家魏源受湖廣總督林則徐委託編制,以經緯度為控制基礎,採用多種地圖投影,是我國採用經緯度製圖法繪製的第一部世界地圖集。
全書100卷,約80萬字。卷一、卷二為「籌海篇」,除說明了具體的海防戰略戰術外,突出強調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卷三至卷七十,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歷史、風俗、經濟、政治和兵備等情況。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三,介紹了外國教會、中西曆法和紀年的情況。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介紹了中國地理概況及沿海地區形勢。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介紹了先進的西方戰艦、火器技術,並收錄有《火輪船圖說》《鑄炮鐵模圖說》等科技文獻。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介紹了地球天文方面的知識。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本期小編帶大家了解了明清時期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一期的「掌上地圖館」將帶大家走進西方地圖發展歷史,一起領略西方地圖製圖的發展。
地圖:誰主沉浮
前衛
內容簡介
本書以歷史時空為軸,以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為綱,通過古地圖在歷史進程中的參與和見證,較為詳盡地介紹了中國古地圖的前世今生。全書從史前傳說的伏羲時期開始,到中華民國結束,採用章回體的形式,每一章節精選一個王朝時代與地圖相關的核心人物和重大事件,通過人物和事件構成的歷史情景,從不同側面闡述地圖的發展演變史。全書並非從專業角度講述地圖的測量、製圖的發展變化,而是著重講述地圖和中華文明的共生共榮,全書既有歷史的懸念解讀,更有閱讀的趣味性。
來源: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