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話發展:16張地圖看北京變遷

2020-12-06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在民國後期,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地圖逐步在平常百姓家普及,甚至出現了地圖藏家,魏有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魏有華向記者展示他收藏的16張北京地圖,讓人直觀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如何一步步從古城演變為世界級的大都會。

新時代起航

1月22日、1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分別開幕。《法制晚報》推出「新時代起航」、「溫暖北京」系列報導,數說變化,圖說發展,全面展示首都建設成就及未來藍圖,積極呈現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北京的建設跟隨著城市定位、規劃的改變,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越來越跟不上變化的紙質地圖也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逐漸被易於更新的電子地圖取代。

新版城市總規核心詞

將帶來地圖巨變

就在兩個月之前,時隔15年,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正式發布。從新規指向來看,未來北京發展將不只局限於本市,而是強化其首都功能,發揮首都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北京城市新戰略定位為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可以預見的是,在這樣的定位下,與人們出行息息相關的「地圖」還將逐漸發生改變。與之相關的核心內容包括:國家戰略「京津冀」獨立成章;城市「副中心」雛形初具,打造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等。

「城市群」「京津冀城鐵」等

將成地圖「新標記」

新版規劃完成了從「都」到「城」再到「群」的轉變和發展。同時,新規從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角度來規劃區域內空間與功能的布局,跳出北京看發展。京津冀意欲協同發展,必須交通先行。在《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中,著力構建京津石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1小時通勤圈,京津保1小時交通圈。2030年前京津冀地區將新建約21條高速鐵路,高鐵網密度極高,覆蓋河北所有地級城市。「軌道上的京津冀」也必將成為北京及周邊地區的代名詞。這些變化無疑將在地圖上落下新的「標記」。

調整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將落地

此外,新規調整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涵蓋了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中軸線及其延長線和長安街及其延長線、5個位於平原的「多點」新城以及北部生態涵養區。除此之外,新規還規定了三條「底線」:人口上限、城市開發邊界、生態控制線。

在新規中,堅決疏解不符合首都角色的功能,重組核心區功能,打造以北京城為核心,北京市副中心通州新城和雄安新區為雙翼的「一核兩翼」的空間結構。

尋跡

北平解放後首張城區圖  已具備便民服務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魏有華對了解北平解放時的歷史面貌情有獨鍾,尋找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地圖,成為他收藏中的目標之一。

上世紀90年代,魏有華樂此不疲地奔波往返於潘家園、報國寺等市場。曾經為尋找並確定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地圖,先後奔波達10年之久。最終在2000年以後收穫到一張1949年2月發行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經查證,確定為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圖。

為了防止老地圖氧化、受潮,魏有華將老地圖安插在塑料薄膜中保存,輕易不會拿出來展示。

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以老北京內外城為輪廓,標註老北京城牆、城門的名稱。內城板塊被劃分為七個區域、外城分為五個區域,總共十二個區域。此外,電車路線表、公共汽車線路表、戲院及電影院一覽表、飯店旅館一覽表、遊覽指南,地圖上也有顯示,可見當時的地圖已經具備一定的便民服務性。

魏有華介紹說,他所收藏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估計發行量在3000張左右。迄今為止,他在市場上僅見到過一次。

變化

首都名稱北平改稱北京 

呈現市區和郊區的格局分布

1950年出版的《北京市街道詳圖》,城區板塊無明顯變化,但首都的名稱已由北平改稱北京。

1951年,《兩用北京新地圖》(首都版),地圖功能進一步豐富,包含交通和主要旅遊景區介紹。萬壽山詳圖、故宮宮殿詳圖、北海公園全圖、北京市郊名勝圖印製在城區板塊周圍。

1952年的《北京市郊分區圖》,呈現出北京市市區和郊區的格局分布。當時的北京市的總面積不及當下,而且從地圖上還找不到環路的影子。

1954年,《北京街道地位速見圖》,內城板塊上出現了東單區、西單區、東四區、西四區;外城在宣武區和崇文區之間,還設有一個前門區。

1958年的《北京市城區主要街道圖》,出現東城區、西城區的行政劃分,海澱區、豐臺區、朝陽區出現在市區的概念中,城市面積正在擴大。

1959年,《北京市街道略圖》,工人體育場、北京展覽館、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新興建築在地圖中有標註。

1996年

《北京旅遊交通圖》

四環路正在建設中,但總體輪廓基本形成。地圖上交通、旅遊、教育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立交橋

行車導向圖

在魏有華的地圖藏品中,1995年出版的《北京市區立交橋行車導向圖》較為獨特,地圖中收錄了當時北京市46座立交橋的行車示意圖。在當時沒有手機導航的情況下,只能靠識別路標選擇方向,於是有了這樣專為駕駛員量身定製的地圖。

雛形

老北京城門

地圖上消失

初現三環路

1965年的《北京遊覽圖》,老北京城的城門已經從地圖上消失。地圖未標註二環路,但三環路的雛形已經初現:北三環路,劃分為北環西路和北環東路。東三環劃分為東環北路和東環南路。南三環位置出現了南環東路。

據記者了解,北京三環路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長期缺少「西環路」,直到七十年代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環路,上世紀80年代打通全環。

變遷

環城快速路

不斷擴大

1989年,《北京交通旅遊住宿圖》,三環路的輪廓已經形成,而且出現了北四環路。

1996年,《北京旅遊交通圖》,四環路正在建設中,但總體輪廓基本形成。

2002年,《北京旅遊交通圖》,四環路已經建成通車,地圖上出現五環路的輪廓,正在建設中。

魏有華介紹說,新老地圖進行比對,更能感受到北京城市面積由小變大的過程,醫療、教育、交通、購物等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方便。

發展

城市面積擴大到了六環路

2008年,《北京旅遊交通圖》,五環路清晰示人。次年,六環路全線通車。

2018年最新的《北京交通遊覽圖》,相比1949年的北京城,連二環路還沒有出現,經過69年的建設,城市面積擴大到了六環路甚至更遠。

魏有華介紹說,除了行政板塊的變化,地圖的種類也越加豐富,除了傳統的交通圖、旅遊圖,到如今房地產項目圖、醫院地圖、超市地圖、餐飲地圖…… 各個領域都可能推出自己的地圖。如今,很多使用手機地圖進行導航,但紙質地圖為城市保存的歷史,卻是手機地圖所不能比擬的。

1980年市區交通圖現地鐵線路

在一份1980年出版的《北京市區交通圖》中,魏有華第一次見到地鐵圖。

地圖顯示當時的北京地鐵極為簡單,呈現為勺子形。西起蘋果園站,向東至南禮士路站,轉向東南至長椿街站,再向東至終點北京站。總共設17站。從地圖上看,更像是現在的1號線和2號線的部分結合。而且現在的公主墳站當時被標註為立新站;和平門站,當時稱為新華街站。

如今的北京地鐵,已經發展到22條線路,覆蓋面積越來越廣。

近年北京重點交通項目(部分)

1988年

打通「東廂」,南外二環三環道路工程主橋主路通車(這期工程北起東便門,南下經過廣渠門、勁松、左安門、蒲黃榆至劉家窯路口,向東到成壽寺路口,向西到木樨園路口,全長13.4公裡)

1990年

建成北中軸路、北四環路、安外大街等道路30條,總長117公裡

1991年

打通「西廂」,北起復興門立交橋,南至菜戶營立交橋,全長4.94公裡

1992年

完成了二環路改造工程。新建6座立交橋和7座人行過街橋,二環路已成為無紅綠燈的快速路

1993年

「國門第一路」,全長18.7公裡的首都機場高速公路竣工通車

1994年

全長21.2公裡的西北三環道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車,使48公裡長的三環路成為快速環路

1995年

投資19億元,僅用6個月時間,建成全長18.6公裡的京通快速路

2001年

四環路工程全線建成通車,完成全長65.48公裡兩側百米範圍內規劃綠化面積1300公頃

2003年 

北京市第一條環城高速公路——五環路全線通車,全長98.58公裡

2009年

隨著六環路良鄉—寨口段建成通車,我國最長的一條環城高速、全長187.6公裡的北京六環路全線貫通

2017年

本市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突破1000公裡,首都地區環線高速(通州-大興段)、G110二期、京秦高速、京開高速拓寬工程、新機場高速、延崇高速和興延高速同時在建

2018年

北京高速路建設裡程超200公裡,10條高速同時在建

文/記者 崔毅飛  陳斯 王崗  

相關焦點

  • 3000張地圖,重現北京之變
    ,在一張張地圖上,城市交通的變化發展一目了然。魏有華感慨:「解放後北京公交系統有18條線路,70年間發展到上千條,我們國家不簡單啊!」地鐵也是北京交通建設的亮眼成就。1995年出版的《北京市區立交橋行車導向圖》也是魏有華藏品中較為獨特的一件,這張標價3.5元的地圖印數達10萬張,由北京市政工程管理處和中國地圖出版社共同編制,收錄了當時北京市46座立交橋的行車示意圖,將立交橋的上、中、下、底四層分別用粉、橙、紫、黃四種顏色填充,並用多個箭頭標註、示意,一目了然。
  • 六張地圖看一下俄羅斯五百多年來的領土變遷
    原標題:六張地圖看一下俄羅斯五百多年來的領土變遷 公元882年,維京人以基輔為中心建立了羅斯國。它的正式國名叫羅斯,因為統治中心在基輔,史稱基輔羅斯。基輔羅斯是俄羅斯的前身,信奉東正教。
  • 上海書展:從17張地圖看上海的城市變遷
    經過精心挑選的17幅具有時代特色與歷史意義的地圖,時間跨度從1909年至2001年,歷經從清末民初至改革開放、新世紀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見證了上海從一座普通縣城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步伐。1909年的《上海縣全境圖》當時,上海縣隸屬於江蘇省松江府。
  • 69幅老地圖,看盡北京城市歷史變遷
    而地圖則是一類最形象、最直觀記錄北京城市發展的獨特史料,尤其值得關注,我們的祖先非常重視地圖的作用,自古就有「左圖右書」之說,認為「圖乃書之祖也……是知圖者形也,書者文也。形立而後文附之,此圖書先後之次第也」(《雍正完縣誌•圖考》)。
  • 老地圖記錄瀋陽變遷 百年前最高建築三層樓(圖)
    第2頁:瀋陽城區老地圖  老地圖記錄沈城變遷史 百年前最高建築是鳳凰樓  翻動一張張瀋陽城區的老地圖,猶如用心靈觸摸一片片曾記錄下這片熱土變遷的城市日記。  7月22日,著名近代文獻史料收藏家詹洪閣先生,將收藏的近百張沈城地圖呈現在記者面前。百年來,這片土地經歷了怎樣的城市變遷?不同年代的瀋陽城面貌都是啥樣的?讓記者帶著您,從這張張地圖中找尋沈城百年發展的足跡——  100年前 瀋陽最高建築三層樓  近百年前的瀋陽城是個什麼樣?
  • 山西首張地名文化地圖出爐 這張地圖「會講故事」
    經過再三研究後,2017年初,省地圖院決定通過自己的專長,將這些文字繪製成「會說話」的地圖。目前,《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已出爐,這是我省首張以地名文化為內容的地圖。5月17日,記者採訪了該地圖的設計者省地圖院地圖文化創意部主任李志強。
  • 1936年,美國人畫了張老北京地圖,簡直是太有才了
    1936年,美國人畫了張老北京地圖,簡直是太有才了在我們的印象中,地圖就是無數簡單的線條加上複雜的標識,旁邊再寫上比例,一眼看去滿是科學和嚴謹性,但你有沒有見過用一幅漫畫表現出來的地圖?1936年,一位叫Frank Dorn的美國人繪製了一張《北京風俗地圖》,用了生動形象的漫畫式的手法,惟妙惟肖的表現了當時北京的市井風貌於文化,當然,這是Frank在中國任職的時候通過觀察畫的,並非僅靠想像,其中融匯了美式的審美與理解,他的這種理解也為整張地圖帶來許多風趣和幽默,使人在輕鬆有趣的氛圍中就能看到北京千年的變遷。
  • 北京數字地圖在線可看高清街景
    這意味著現北京版「天地圖」將從現在的平面地圖查詢和模糊影像直接升級為高清街景和實時路況。黑龍江伊春市已經上線類似的系統,登錄一看,道路兩側樓房的樓梯、隔離帶、車棚清晰可見,實時交通監控系統在線可瀏覽。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天地圖工作部主任蔣捷表示,與同類產品相比,這將是一張集納最全面北京信息的數字地圖,並將免費提供給公眾使用。
  • 從70年前的老地圖,看天津的城市變遷!
    想要看一座城市的發展變化,地圖最有發言權。 我們找到了1949年的天津地圖,看看這70年來,天津都經歷了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這張地圖能看出,當年的城區都在鐵路以南,鐵路以北是水面、農田、屠宰場、墳場。 這樣的環境和障礙極大得阻止了發展,所以城市發展開始掉頭南下,沒有鐵路的割裂,發展起來會順暢很多。
  • 用地圖講清楚中國疆域變遷
    中國有5000多年的歷史,至夏商周以來,中國的版圖是如何變遷的?讓我們用地圖來說話。以上地圖全部來源於《地圖的見證——中國疆域變遷與地圖發展》,用地圖解讀中國歷史的足跡,囊括夏商周以來中國所有朝代的大比例尺精美版圖,突出疆域歷史印記;完整見證地圖發展歷史,再現歷朝歷代經典歷史地圖;讓你了解中國疆域的沿革,觸摸地圖發展的足跡。欲知更多詳情,請閱讀該書。
  • 貴陽八旬老人護水33年 手繪6張地圖記錄治汙變遷
    在此期間,她還繪製了六張治汙地圖,記錄貴陽市的治汙變遷史。5月初的一天,記者跟隨雷月琴老人一起開始了她的巡河之旅。  自1984年退休後,眼見隨著城市發展,南明河汙染日漸嚴重,又因為幼年時有過喝不乾淨的水而差點病死的經歷,雷月琴老人萌生了要保護飲水源的念頭。
  • 《北京歷史地圖集》紀錄歷代北京名稱 現存會館千餘處
    共分為三卷,第一卷《政區城市卷》,講述了北京建城以來行政區劃的演變,反映了行政區劃、城鎮居民點的變化。第二卷《文化生態卷》,講述了北京地區自原始社會以來的自然環境變化。第三卷《人文社會卷》,表現了北京市域範圍內不同時代人口、居民點、經濟狀況、交通運輸等的發展變化。宮殿、王府、壇廟、胡同等人文要素的情況。其中前兩卷為修編再版,第三卷為最新編纂。
  • 四「書蟲」手繪北京書店地圖 兩個月賣出一萬張
    一張定價15元的手繪《北京書店地圖》,詳細標註了北京各類書店、閱讀機構等95家,上市兩個月竟然賣出一萬張。我們發現,北京是全國擁有書店最多的城市,不過,很多書店找起來並不方便。」蜜蜂書店執行負責人楊宏宇說,他和三名同事琢磨著,如果畫一張北京書店地圖,會給更多愛書人帶來便利。於是,畫北京書店地圖的事情,就變成了蜜蜂書店的一樁大事。  編輯張文龍說,這張看起來似乎並不複雜的地圖,其實,光是繪製就花費了半年時間。
  • 掌上地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下)
    中國傳統地圖的繪製理論和方法在得到繼承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賈耽、沈括、朱思本、羅洪先等地圖學家,地圖的品種、數量也得到很大的發展。11.《蒙古山水地圖》亦稱《絲路山水地圖》(明,1514—1539年),繪於絹本之上,幅寬0.59米、全長30.12米,是一幅繪製於明代中後期的,應為內府使用的青綠山水手卷。
  • 【史話輿圖】由208張圖紙拼合而成的《乾隆京城全圖》​,堪稱北京地圖史上的奇蹟
    做最好看的北京視覺歷史平臺閱讀地圖,就是閱讀歷史,每一幅地圖都是一段歷史的縮影。
  • 地圖物語丨《北京內城地圖》
    全圖《北京內城地圖限量500張,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編號為411。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圖書館也有入藏,該圖圖廓縱38釐米,橫48.7釐米,法文版。局部《北京內城地圖已初具現代地圖的特徵,不過局部仍採用形象繪法。圖中重要建築標有數字或字母編號,但沒有相應的文字說明。
  • 地圖上的金城,19幅地圖帶你盡覽蘭州城池五百年變遷
    一同走進「地圖上的金城」,19幅精選地圖帶你盡覽蘭州城池五百年變遷。  蘭州,早在一萬五千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蘭州一帶的遠古居民創造了燦爛的彩陶文化——馬家窯文化。漢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1年)因邊塞遼遠,從張掖、天水、隴西3郡各取2縣,設置了金城郡。  隋朝建立後,於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蘭州(以皋蘭山取名),領金城郡,金城郡領子城縣。
  • 北京建都八百餘年不同時期城址變遷地圖
    城址變遷,北京建都八百餘年古都北京的城址在歷史上變化不大,這裡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現了4個不同時期的北京城址地圖,形象和直觀地呈現出北京城址的歷史變遷。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金中都佔有著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蓮花池(今北京西站附近)為主要水源的古薊城舊址上發展起來的,1153年,金朝將都城遷至遼南京,是為金中都。
  • 地圖史興起背景下方志地圖研究概況及其發展
    如張耀光等《從地圖看中國南海海域疆界線的形成與演進》利用地圖對近代中國南海海疆形成的深入討論。廖大珂《早期西方文獻中的釣魚島》在長期關注釣魚島問題的基礎上,利用西方文獻深化了該問題的認識。利用西方早期文獻特別是地圖文獻展開海疆問題討論,成為熱點,如韓昭慶《從甲午戰爭前歐洲人所繪中國地圖看釣魚島列島的歷史》、費傑《新發現19世紀西文地圖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歸屬》、夏帆《從1885年前西方繪製地圖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歸屬》、吳巍巍《從西文圖籍看西方人對釣魚島認知的演變》等。周振鶴、林宏《早期西方地圖中澳門地名與標註方位的謎團》則對早期西方地圖中的澳門問題進行了探討。
  • 從五張地圖看清朝是怎麼從零開始,逐漸統一全國
    我們今天就拿出5張地圖,來看清朝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漸統一全國,成為擁有千萬平方公裡的「超級王朝」。 1616年後金剛建立時的地圖 首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張地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之初的形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