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後期,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地圖逐步在平常百姓家普及,甚至出現了地圖藏家,魏有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魏有華向記者展示他收藏的16張北京地圖,讓人直觀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如何一步步從古城演變為世界級的大都會。
新時代起航
1月22日、1月24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分別開幕。《法制晚報》推出「新時代起航」、「溫暖北京」系列報導,數說變化,圖說發展,全面展示首都建設成就及未來藍圖,積極呈現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北京的建設跟隨著城市定位、規劃的改變,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越來越跟不上變化的紙質地圖也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逐漸被易於更新的電子地圖取代。
新版城市總規核心詞
將帶來地圖巨變
就在兩個月之前,時隔15年,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正式發布。從新規指向來看,未來北京發展將不只局限於本市,而是強化其首都功能,發揮首都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北京城市新戰略定位為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可以預見的是,在這樣的定位下,與人們出行息息相關的「地圖」還將逐漸發生改變。與之相關的核心內容包括:國家戰略「京津冀」獨立成章;城市「副中心」雛形初具,打造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等。
「城市群」「京津冀城鐵」等
將成地圖「新標記」
新版規劃完成了從「都」到「城」再到「群」的轉變和發展。同時,新規從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角度來規劃區域內空間與功能的布局,跳出北京看發展。京津冀意欲協同發展,必須交通先行。在《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中,著力構建京津石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1小時通勤圈,京津保1小時交通圈。2030年前京津冀地區將新建約21條高速鐵路,高鐵網密度極高,覆蓋河北所有地級城市。「軌道上的京津冀」也必將成為北京及周邊地區的代名詞。這些變化無疑將在地圖上落下新的「標記」。
調整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將落地
此外,新規調整優化了城市空間布局,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涵蓋了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中軸線及其延長線和長安街及其延長線、5個位於平原的「多點」新城以及北部生態涵養區。除此之外,新規還規定了三條「底線」:人口上限、城市開發邊界、生態控制線。
在新規中,堅決疏解不符合首都角色的功能,重組核心區功能,打造以北京城為核心,北京市副中心通州新城和雄安新區為雙翼的「一核兩翼」的空間結構。
尋跡
北平解放後首張城區圖 已具備便民服務性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魏有華對了解北平解放時的歷史面貌情有獨鍾,尋找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地圖,成為他收藏中的目標之一。
上世紀90年代,魏有華樂此不疲地奔波往返於潘家園、報國寺等市場。曾經為尋找並確定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地圖,先後奔波達10年之久。最終在2000年以後收穫到一張1949年2月發行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經查證,確定為北平解放後的第一張城區圖。
為了防止老地圖氧化、受潮,魏有華將老地圖安插在塑料薄膜中保存,輕易不會拿出來展示。
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以老北京內外城為輪廓,標註老北京城牆、城門的名稱。內城板塊被劃分為七個區域、外城分為五個區域,總共十二個區域。此外,電車路線表、公共汽車線路表、戲院及電影院一覽表、飯店旅館一覽表、遊覽指南,地圖上也有顯示,可見當時的地圖已經具備一定的便民服務性。
魏有華介紹說,他所收藏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估計發行量在3000張左右。迄今為止,他在市場上僅見到過一次。
變化
首都名稱北平改稱北京
呈現市區和郊區的格局分布
1950年出版的《北京市街道詳圖》,城區板塊無明顯變化,但首都的名稱已由北平改稱北京。
1951年,《兩用北京新地圖》(首都版),地圖功能進一步豐富,包含交通和主要旅遊景區介紹。萬壽山詳圖、故宮宮殿詳圖、北海公園全圖、北京市郊名勝圖印製在城區板塊周圍。
1952年的《北京市郊分區圖》,呈現出北京市市區和郊區的格局分布。當時的北京市的總面積不及當下,而且從地圖上還找不到環路的影子。
1954年,《北京街道地位速見圖》,內城板塊上出現了東單區、西單區、東四區、西四區;外城在宣武區和崇文區之間,還設有一個前門區。
1958年的《北京市城區主要街道圖》,出現東城區、西城區的行政劃分,海澱區、豐臺區、朝陽區出現在市區的概念中,城市面積正在擴大。
1959年,《北京市街道略圖》,工人體育場、北京展覽館、天文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等新興建築在地圖中有標註。
1996年
《北京旅遊交通圖》
四環路正在建設中,但總體輪廓基本形成。地圖上交通、旅遊、教育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立交橋
行車導向圖
在魏有華的地圖藏品中,1995年出版的《北京市區立交橋行車導向圖》較為獨特,地圖中收錄了當時北京市46座立交橋的行車示意圖。在當時沒有手機導航的情況下,只能靠識別路標選擇方向,於是有了這樣專為駕駛員量身定製的地圖。
雛形
老北京城門
地圖上消失
初現三環路
1965年的《北京遊覽圖》,老北京城的城門已經從地圖上消失。地圖未標註二環路,但三環路的雛形已經初現:北三環路,劃分為北環西路和北環東路。東三環劃分為東環北路和東環南路。南三環位置出現了南環東路。
據記者了解,北京三環路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長期缺少「西環路」,直到七十年代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環路,上世紀80年代打通全環。
變遷
環城快速路
不斷擴大
1989年,《北京交通旅遊住宿圖》,三環路的輪廓已經形成,而且出現了北四環路。
1996年,《北京旅遊交通圖》,四環路正在建設中,但總體輪廓基本形成。
2002年,《北京旅遊交通圖》,四環路已經建成通車,地圖上出現五環路的輪廓,正在建設中。
魏有華介紹說,新老地圖進行比對,更能感受到北京城市面積由小變大的過程,醫療、教育、交通、購物等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方便。
發展
城市面積擴大到了六環路
2008年,《北京旅遊交通圖》,五環路清晰示人。次年,六環路全線通車。
2018年最新的《北京交通遊覽圖》,相比1949年的北京城,連二環路還沒有出現,經過69年的建設,城市面積擴大到了六環路甚至更遠。
魏有華介紹說,除了行政板塊的變化,地圖的種類也越加豐富,除了傳統的交通圖、旅遊圖,到如今房地產項目圖、醫院地圖、超市地圖、餐飲地圖…… 各個領域都可能推出自己的地圖。如今,很多使用手機地圖進行導航,但紙質地圖為城市保存的歷史,卻是手機地圖所不能比擬的。
1980年市區交通圖現地鐵線路
在一份1980年出版的《北京市區交通圖》中,魏有華第一次見到地鐵圖。
地圖顯示當時的北京地鐵極為簡單,呈現為勺子形。西起蘋果園站,向東至南禮士路站,轉向東南至長椿街站,再向東至終點北京站。總共設17站。從地圖上看,更像是現在的1號線和2號線的部分結合。而且現在的公主墳站當時被標註為立新站;和平門站,當時稱為新華街站。
如今的北京地鐵,已經發展到22條線路,覆蓋面積越來越廣。
近年北京重點交通項目(部分)
1988年
打通「東廂」,南外二環三環道路工程主橋主路通車(這期工程北起東便門,南下經過廣渠門、勁松、左安門、蒲黃榆至劉家窯路口,向東到成壽寺路口,向西到木樨園路口,全長13.4公裡)
1990年
建成北中軸路、北四環路、安外大街等道路30條,總長117公裡
1991年
打通「西廂」,北起復興門立交橋,南至菜戶營立交橋,全長4.94公裡
1992年
完成了二環路改造工程。新建6座立交橋和7座人行過街橋,二環路已成為無紅綠燈的快速路
1993年
「國門第一路」,全長18.7公裡的首都機場高速公路竣工通車
1994年
全長21.2公裡的西北三環道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車,使48公裡長的三環路成為快速環路
1995年
投資19億元,僅用6個月時間,建成全長18.6公裡的京通快速路
2001年
四環路工程全線建成通車,完成全長65.48公裡兩側百米範圍內規劃綠化面積1300公頃
2003年
北京市第一條環城高速公路——五環路全線通車,全長98.58公裡
2009年
隨著六環路良鄉—寨口段建成通車,我國最長的一條環城高速、全長187.6公裡的北京六環路全線貫通
2017年
本市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突破1000公裡,首都地區環線高速(通州-大興段)、G110二期、京秦高速、京開高速拓寬工程、新機場高速、延崇高速和興延高速同時在建
2018年
北京高速路建設裡程超200公裡,10條高速同時在建
文/記者 崔毅飛 陳斯 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