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某一地方的名稱,是社會交往中被人們賦予各個地理實體的專有稱謂。地名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思維過程,是歸納、分析、進而概念化的結果,具有本身的文化認同性與延續性。地名的由來及命名的原則、寓意,都蘊涵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2015年,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全面展開。隨即,我省也相繼展開普查工作。在此次普查中,山西省地圖院負責我省沁源縣的地名普查編制工作。截至2016年底,對於沁源縣的普查工作完成,但如何讓這冷冰冰的文字數據「活」起來,成為省地圖院又一個深思的問題。經過再三研究後,2017年初,省地圖院決定通過自己的專長,將這些文字繪製成「會說話」的地圖。目前,《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已出爐,這是我省首張以地名文化為內容的地圖。
5月17日,記者採訪了該地圖的設計者省地圖院地圖文化創意部主任李志強。
歷時一年多 數據變成地圖
「看,我們這個地圖好看吧。」當日上午9時,見到李志強時,他正在電腦上對《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做著最後的校驗。看著這張已完成的地圖,李志強不自覺地上揚嘴角。
在李志強的電腦上,一張古樸的地圖鋪滿整個屏幕,地圖的右側豎著寫著《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這張地圖可是費了勁兒了。」李志強說,該地圖從設計到完成,耗時長達一年多,其間共改稿7次。「前三次改稿是為設計的優化,之後是因為資料不斷更新,所以對文字內容進行不斷修改。」
提及繪製該地圖的起因,李志強說,「其實,每一個地名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沁源縣也不例外,但可惜的是,這些有趣的地名命名故事,都只能以材料堆積的方式『躺』在冷冰冰的表格裡,最終收編在一個冊子中,無人問津,被人遺忘。我的工作就是設計文化產品,所以在整理這個冊子時,就想讓這些不起眼的數據『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它們。」李志強說。
記者仔細端詳著眼前的這張地圖,整張地圖呈淺黃色,有種自然陳舊的感覺。地圖頂端一左一右的位置,看上去像是手繪的山脈地形。湊近一些才看清,圖案上有山有河,還有繁體文字。「這兩張其實也是地圖。」李志強說,這些是《沁源縣誌》裡記載的清雍正八年的手繪沁源縣地圖,「地名文化,自然會與歷史緊密聯繫,為了凸顯該地圖的主題,我們就採用以古襯今的方式來表現。」
254個行政村 個個有故事
根據最新地名普查結果,沁源縣轄內包括5鎮、9鄉,其中行政村有254個。李志強在整理材料時發現,沁源縣地名多以溝、峪、嶺、莊來命名,有的以最早遷居於此的始祖來命名,有的則與當地的人文環境有關,還有一些地名則體現了其複雜的歷史。按照不同的特點,李志強將它們進行了分類。「我根據地名的來歷、含義等,從文化的角度將地名大致分為自然地理類和歷史人文類兩大類。其中自然地理類包括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的、以方位命名的、以植物命名的、以動物命名的。歷史人文類包括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含有寓意的、以神話傳說命名的、合併或更改的地名。」自然地理類的用綠色表示,歷史人文類的用紅色表示。「李志強說。
」比如這個『自強』村。「說著李志強將屏幕上的地圖放大,找到一個用紅底白字寫著的」自強「二字,」這個村子,以前不叫『自強』村,叫『寄刀巖』村。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關公寄刀在石巖底,所以取名為『寄刀巖』,『自強』是之後更名的。所以它是典型的歷史人文類。「李志強說,在254個行政村中,歷史人文類165個,自然地理類89個。其中特色地名64個。
另外,李志強告訴記者,為了讓該地圖更加生動,他在註解時,採用了對話框的形式。」你看,每一個解釋,就像是每一處地名自己說出的一樣。我就是想讓地圖講述關於自己的那段有趣故事。「
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歷史
看似雜亂無章的地名,其實蘊含著眾多的逸聞趣事,更承載著城市的人文底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
」地名文化記錄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們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李志強說,就」地名文化「而言,實際上包括了地名語詞文化和地名實體文化兩個層面。其中地名語詞,揭示了地名的語源文化內涵,地名實體文化體現了其所指代實體的地理、歷史和鄉土等。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
李志強表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我們的歷史。這些地名都是當地地理景觀的記錄、民俗心態的反映和地域文化的體現。了解這些地名文化,對於延續一村、一鎮、一縣,甚至國家的歷史文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我繪製該地圖的初衷,我想通過《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宣傳和傳承沁源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激發沁源百姓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若有機會,根據工作的安排和需要,我們也會對我省其他市縣,繪製地名文化地圖。「李志強說。
(來源:山西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