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首張地名文化地圖出爐 這張地圖「會講故事」

2020-12-17 人民日報

地名,是某一地方的名稱,是社會交往中被人們賦予各個地理實體的專有稱謂。地名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思維過程,是歸納、分析、進而概念化的結果,具有本身的文化認同性與延續性。地名的由來及命名的原則、寓意,都蘊涵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2015年,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全面展開。隨即,我省也相繼展開普查工作。在此次普查中,山西省地圖院負責我省沁源縣的地名普查編制工作。截至2016年底,對於沁源縣的普查工作完成,但如何讓這冷冰冰的文字數據「活」起來,成為省地圖院又一個深思的問題。經過再三研究後,2017年初,省地圖院決定通過自己的專長,將這些文字繪製成「會說話」的地圖。目前,《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已出爐,這是我省首張以地名文化為內容的地圖。

5月17日,記者採訪了該地圖的設計者省地圖院地圖文化創意部主任李志強。

歷時一年多 數據變成地圖

「看,我們這個地圖好看吧。」當日上午9時,見到李志強時,他正在電腦上對《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做著最後的校驗。看著這張已完成的地圖,李志強不自覺地上揚嘴角。

在李志強的電腦上,一張古樸的地圖鋪滿整個屏幕,地圖的右側豎著寫著《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這張地圖可是費了勁兒了。」李志強說,該地圖從設計到完成,耗時長達一年多,其間共改稿7次。「前三次改稿是為設計的優化,之後是因為資料不斷更新,所以對文字內容進行不斷修改。」

提及繪製該地圖的起因,李志強說,「其實,每一個地名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沁源縣也不例外,但可惜的是,這些有趣的地名命名故事,都只能以材料堆積的方式『躺』在冷冰冰的表格裡,最終收編在一個冊子中,無人問津,被人遺忘。我的工作就是設計文化產品,所以在整理這個冊子時,就想讓這些不起眼的數據『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它們。」李志強說。

記者仔細端詳著眼前的這張地圖,整張地圖呈淺黃色,有種自然陳舊的感覺。地圖頂端一左一右的位置,看上去像是手繪的山脈地形。湊近一些才看清,圖案上有山有河,還有繁體文字。「這兩張其實也是地圖。」李志強說,這些是《沁源縣誌》裡記載的清雍正八年的手繪沁源縣地圖,「地名文化,自然會與歷史緊密聯繫,為了凸顯該地圖的主題,我們就採用以古襯今的方式來表現。」

254個行政村 個個有故事

根據最新地名普查結果,沁源縣轄內包括5鎮、9鄉,其中行政村有254個。李志強在整理材料時發現,沁源縣地名多以溝、峪、嶺、莊來命名,有的以最早遷居於此的始祖來命名,有的則與當地的人文環境有關,還有一些地名則體現了其複雜的歷史。按照不同的特點,李志強將它們進行了分類。「我根據地名的來歷、含義等,從文化的角度將地名大致分為自然地理類和歷史人文類兩大類。其中自然地理類包括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的、以方位命名的、以植物命名的、以動物命名的。歷史人文類包括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含有寓意的、以神話傳說命名的、合併或更改的地名。」自然地理類的用綠色表示,歷史人文類的用紅色表示。「李志強說。

」比如這個『自強』村。「說著李志強將屏幕上的地圖放大,找到一個用紅底白字寫著的」自強「二字,」這個村子,以前不叫『自強』村,叫『寄刀巖』村。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關公寄刀在石巖底,所以取名為『寄刀巖』,『自強』是之後更名的。所以它是典型的歷史人文類。「李志強說,在254個行政村中,歷史人文類165個,自然地理類89個。其中特色地名64個。

另外,李志強告訴記者,為了讓該地圖更加生動,他在註解時,採用了對話框的形式。」你看,每一個解釋,就像是每一處地名自己說出的一樣。我就是想讓地圖講述關於自己的那段有趣故事。「

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歷史

看似雜亂無章的地名,其實蘊含著眾多的逸聞趣事,更承載著城市的人文底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

」地名文化記錄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們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李志強說,就」地名文化「而言,實際上包括了地名語詞文化和地名實體文化兩個層面。其中地名語詞,揭示了地名的語源文化內涵,地名實體文化體現了其所指代實體的地理、歷史和鄉土等。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

李志強表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我們的歷史。這些地名都是當地地理景觀的記錄、民俗心態的反映和地域文化的體現。了解這些地名文化,對於延續一村、一鎮、一縣,甚至國家的歷史文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我繪製該地圖的初衷,我想通過《沁源縣地名文化地圖》宣傳和傳承沁源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激發沁源百姓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若有機會,根據工作的安排和需要,我們也會對我省其他市縣,繪製地名文化地圖。「李志強說。

(來源:山西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這就是山西!42處頂級景點 這張地圖這樣描繪
    地圖中所展示的旅遊專題要素都是採用矢量手繪的方式,底圖採用了DEM數字製圖技術。運用電影蒙太奇手法,讓不同時期、不同類別的文化旅遊景點在一張圖上體現,每一個圖畫都有種躍然於紙上的立體感,不僅提高了觀賞性,而且不會產生視覺疲勞。 據介紹,這是山西首張以三大品牌為基礎製作的地圖,而且是手繪地圖。
  • 浙江發全國首張全省域文化地圖 155項元素講浙江故事
    浙江發全國首張全省域文化地圖 155項元素講浙江故事 2015-02-10 22:03:51,那麼帶著這張地圖走訪浙江,你便會看到浙江特有的文化故事。  這張地圖系全國第一張全省域的文化地圖。記者10日從浙江省委宣傳部了解到,該地圖共155項要素,包含了浙江省各地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地標、文化景觀、歷史文化名人、文化旅遊景點等。  浙江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的美譽。
  • 法治文化 | 一張地圖勾勒山西4000年法治史 法治歷史地圖長什麼樣...
    「地圖不只是指示方向和地名的工具,也可以是法治文化傳播的媒介。將人們印象中嚴謹且嚴肅的法治,通過與藝術符號結合,變得更具有親和力,讓人們更想深入了解它。」近日,作為這張地圖的設計繪製者,山西省地圖院地圖文化創意部主任、高級工程師李志強向記者講述了《山西法治歷史地圖》背後的故事。
  • 盤點12張,看起來非常怪異的,中世紀的地圖
    這個簡化版的中世紀世界地圖,強調了世界簡單的線條形狀。 亞洲在地圖的頂部,歐洲和非洲在下面。地中海、尼羅河和Don河構成了分隔大陸的水域。 這種風格的地圖強調大陸之間的協調平衡。很明顯,這也是一幅宗教地圖:耶路撒冷在地圖的中心,而地圖繪製者通常會在地圖中加入一些有宗教意義的物品,比如諾亞方舟或人間天堂。
  • 3000張地圖,重現北京之變
    談及老家的變化,魏有華又興致勃勃拿出一份2018年1月出版的《北京市全圖》,眯著眼睛在南端找到魏善莊的地名,手指下滑兩釐米指著一處對本刊記者說:「看,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帶著飛機圖案的地名——「北京新機場」,後面用括號標註著「在建」。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歷史:從來沒有日租界
    地圖主要表現行政區劃分布,鄉以下行政單位是保、區、圖。地圖附有黃浦潮候四時表,列明黃浦江潮汐時辰以供參考。由於地圖上小河眾多,蘇州河在圖上還不容易找到。  「這張地圖是院裡僅存的極少的清代地圖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需要非常小心,即便院裡的人也不是能輕易看到原圖的。」
  • 錢塘新區首張文化地圖發布!這些地方你打卡了嗎?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地理方位   一張地圖即可一目了然   那麼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底蘊呢?   一張地圖同樣可以給你答案~   今天,錢塘新區首張文化地圖發布!   掃描下方二維碼   查看新區高清文化地圖   快快收藏起來!
  • 上海書展:從17張地圖看上海的城市變遷
    在1946年出版的《上海地圖》,看不到靜安區、長寧區、徐匯區等各區的行政區劃,地圖上將以前的租界區(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作為黃浦區,滬南則為南區,閘北則為北區,滬西為西區,以及浦東。1946年的《上海地圖》該版地圖上,新舊路名對照索引表成為一大特色。1943年,租界收回,200多條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更名為以中國地名命名。
  • 7張地圖1900個場館 「文化上海全景地圖」發布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5月25日報導:7張地圖,1900個文化、體育、旅遊場所,10萬套免費發放……今天上午,2019版「文化上海全景地圖」在2019上海市民文化節故事大賽暨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特別活動上發布。
  • 講座回顧 | 蒙克:三張倫敦地圖的故事
    12月17日上午10:00-11:30,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蒙克老師蒞臨清華藝術史論跨學科系列講座,為我們帶來以「三張倫敦地圖的故事:理性化與社會世界的視覺呈現」為主題的精彩演講。講座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301教室舉行,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副教授王小茉老師擔任學術主持。
  • 浙江編制我國第一張省域文化地圖
    原標題:浙江編制我國第一張省域文化地圖  科技日報浙江2月26日電 (記者宦建新)從浙江省委宣傳部獲悉:從現在起,你可以憑一張地圖走遍浙江看文化。早春二月,浙江省委宣傳部公開了編制的全國第一張省域文化地圖,為浙江文化大省建設增添了靚麗的一筆。
  • 職業|HR必須要搞懂的三張圖!戰略地圖、組織地圖員、工心智地圖
    PS:好好研究下這篇文章,填補下一直以來的繁忙!抬起頭,是該總結總結了!@職場寶導語:戰略與文化的落地要通過組織地圖實現。
  • 民國地形圖冊:37張地圖拼出80多年前老杭州
    地形圖共37張,其中有12張是彩色地圖,記錄的是市街及西湖附近的地形情況。而另外25張黑白地圖則是杭州市近傍圖,記錄的是杭州周邊地區的地形。  在地圖邊角,有這樣一行小字,「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十二月測圖,二十二年九月(1933年)製版」。  「這圖冊也並不是完整的,根據地圖上的標識,發現還有幾個區塊的是缺失的,但已很難能可貴。」
  • 80張地圖走遍瑞士
    和許多早期的地圖一樣,這張地圖南北顛倒,南方被畫在地圖上方,因此博登湖位於左邊,琉森湖位於中間,而納沙泰爾湖則在右下方。相傳,伯爾尼的創始人聲稱,他將以在森林裡捕殺的第一頭獵物來命名他的新城邦,這便有了「熊城」-伯爾尼。這張源自1700年的地圖絕不是唯一一張以熊的造型來描繪伯爾尼的地圖。
  •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張「全國地圖」
    但有三張地圖影響最大:一是《九鼎之圖》,這是傳說中的第一張全國地圖,「大中國」概念誕生;二是《秦地圖》,這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大中國」的版圖形成;三是《十道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大中國」疆域走向精準……   中國最早的一張全國地圖   《九鼎之圖》——   「自東極至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古人很早已開始了地圖測繪活動
  • 南京首張「螢火蟲地圖」出爐 帶你尋找最漂亮的螢光
    這一年間,我們走遍南京,詳細調查螢火蟲種類,繪製出首張「南京螢火蟲地圖」。目前,在南京已經發現六種螢火蟲,它們分別是:端黑螢、黃脈翅螢、條背螢、胸窗螢、雷氏螢和天目山雌光螢。本次活動的科學指導——中國第一家螢火蟲保護機構「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的發起人付新華教授,對在南京發現這麼多種螢火蟲感到欣喜。他說:「南京是全國少見的適合螢火蟲生存的城市,不排除以後還能發現新的螢火蟲種類。」
  • 四「書蟲」手繪北京書店地圖 兩個月賣出一萬張
    蜜蜂書店執行負責人楊宏宇說,他和三名同事琢磨著,如果畫一張北京書店地圖,會給更多愛書人帶來便利。於是,畫北京書店地圖的事情,就變成了蜜蜂書店的一樁大事。  編輯張文龍說,這張看起來似乎並不複雜的地圖,其實,光是繪製就花費了半年時間。畫書店,先要確定書店信息,這些信息有的是從網上找來的,有的是從《獨立書店,你好》、《中國獨立書店漫遊指南》這類書裡尋來的。
  • 17張地圖講述上海百年:從來沒有日租界 最多時設31個區
    地圖主要表現行政區劃分布,鄉以下行政單位是保、區、圖。地圖附有黃浦潮候四時表,列明黃浦江潮汐時辰以供參考。由於地圖上小河眾多,蘇州河在圖上還不容易找到。  「這張地圖是院裡僅存的極少的清代地圖之一,由於年代久遠,保存需要非常小心,即便院裡的人也不是能輕易看到原圖的。」
  • 留住歷史記憶 海曙推出寧波首張手繪文化旅遊導圖
    浙江在線07月15日訊重點遺產點、文化旅遊線路、寧波節慶習俗、推薦特色小吃……昨天上午,海曙區首發我市首張手繪文化旅遊導圖,將這些特有的歷史文化「老底子」一網打盡。  在這張文化旅遊導圖上,海曙轄區內的40多個國家、省、市文保點星羅棋布,手繪素描的方式也讓這份地圖更具親民感。
  • 首份寶雞旅遊手繪地圖出爐 含旅遊線路美食推薦
    原標題:首份寶雞旅遊手繪地圖出爐 含旅遊線路美食推薦   歷時4個月,首份寶雞旅遊手繪指南出爐啦,生動形象的漫畫,清晰的旅遊線路,還有各種美食推薦,帶著它逛寶雞更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