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0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作者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編制出版社會需要的各類地圖;出版測繪、地理專業圖書和兩專業的教材、教學參考書,以及有關的技術資料和工具書。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導 讀:
中國地圖文化館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投資興建,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地圖和地圖文化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場館。
中國地圖文化館把「普及地圖知識,傳播地圖文化,宣傳國家版圖,展示地圖成就」作為建館的宗旨。
整個展館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內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別是「地圖之用」「地圖之史」「地圖之學」「地圖之工」「地圖之光」,介紹了地圖的作用、起源、發展和技藝,匯聚了各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地圖精品和複製品。
一起跟著「掌上文化館」欄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國地圖文化館吧!(為何神秘,因為目前只接待團體預約,暫不對個人開放噢)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 (上)
裴秀的「製圖六體」奠定了中國古代製圖的理論基礎。他採用的「計裡畫方」方法,影響了我國西晉至明末1400年間繪製地圖的格局。中國傳統地圖的繪製理論和方法在得到繼承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先後出現了賈耽、沈括、朱思本、羅洪先等地圖學家,地圖的品種、數量也得到很大的發展。
1.裴秀及其「製圖六體」
裴秀(公元224—271年),晉代地圖學家,主持編制了《禹貢地域圖》18篇和《地形方丈圖》。他在總結前人製圖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著名的地圖繪製理論「製圖六體」:分率、準望、道裡、高下、方邪、迂直。分率即比例尺,準望即方位,道裡即距離,高下即相對高度,方邪即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即實地起伏距離同平面上相應距離的核算。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文化館)
2.敦煌星圖
敦煌星圖是敦煌經卷中發現的一幅古星圖(唐代,公元705—710年),是世界上現存星數最多的古代星圖之一。該圖共繪出1350多顆星,在中國古代地圖史和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
星圖從12月開始,按照每月太陽所在的位置把赤道帶附近的天區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投影到一張長方形的平面圖上。每月星圖下方的文字,說明了太陽在二十八宿的宿次,黃昏和傍晚出現在正南方的星宿;每月星圖之間的文字說明了十二次起點和終點的度數。北極附近的紫微垣以北天極為中心投影到一張圓形的平面圖上。簡單地說,就是把北天極附近的星畫在圓圖上,把赤道上空的星畫在橫圖上。這種畫法是現代星圖的鼻祖。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文化館)
(圖片來自於網絡)
3.九域守令圖
《九域守令圖》是中國現存最早以縣為基層單位的全國行政區域圖(宋代,公元1080—1086年),為中國現知立石最早的石刻地圖。該圖於1964年被發現,現存於四川省博物館。
該圖山脈用寫景法表示,河流用單曲線勾繪。河名加框標註在河的上源。除河套以上的一段黃河河道畫得不夠準確外,其他江河的平面圖形,以及府、州、縣的相對位置,大體正確。使用文字圖例表示行政區名級別的高低。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文化館)
4.平江圖
《平江圖》按一定方位和比例真實地反映了宋代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的概況(宋代,公元1229年),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碑刻城市平面圖。
該圖在繼承中國古代城市地圖傳統畫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採取了平面與立面相結合的形式,兼顧了地圖的平面精度和建築物的立體效果。地圖內容豐富,所繪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達640餘處,標註名稱的有610餘處。這幅地圖是由當時的知府主持繪製的,標註了與官府地方治理有關的軍政機構、寺廟庵齋、橋梁和坊等地名570多個。
(圖片來自於中國地圖文化館)
5.靜江府城圖
《靜江府城圖》是由胡穎主持繪製,中國現知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圖(宋代,1272年),又稱桂州城(今桂林市)圖。刻於廣西桂林鸚鵡山南麓石崖上。地圖高3米多,寬將近3米,地圖共有110多個地名。其中,軍事機構設施就有60多個。
該圖突出了城北軍事防區和城南官署、居民區,是一幅帶有鮮明軍事性質的地圖。究其原因,當時蒙古兵已經入侵南宋,正在攻打南寧,鎮守桂林的南宋官員興工動土,修築靜江府城池,其目的是應該是為了防禦蒙古軍隊的南侵。
(圖片來自於網絡)
原標題:《掌上文化館 | 中國傳統地圖的發展(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